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docx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和视察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全方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特制定以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和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扎实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全市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及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二、工作目标到2024年,汕尾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形成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环境,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26年,新型工业化效果显现、制造强市地位更加巩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建成在全省具有竞争力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链重要配套集聚区。(一)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提升“两高三新”规模质量。持续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突出抓好“两高三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到2026年,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规模有显著提升,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以上,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二)建设高能级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推进“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建设。围绕“万亩千亿”产业平台能级提升目标,加快推进六大产业平台建设。到2026年,全市产业平台新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00亿元,新签约项目200个,新动工项目120个,新建成投产项目100个。(三)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到2026年,全市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66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6000万元,实现22个以上科技成果在本地产业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占比50%以上,R&D占比提高到L7%o(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技术改造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工业投资跃升、工业技术改造倍增等激励措施,推动工业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到2026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技改投资同比增长6%以上,全市年均开展技术改造的工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五)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到2026年,累计新增“四上”企业45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家,累计推动上市后备企业达到50家,产值百亿元以上航母型企业达到5家以上,产值50亿元以上旗舰型企业达到15家以上,上市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三、工作措施(一)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1.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构建具有汕尾特色、为大湾区制造业配套的、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总体部署,对照产业图谱锁定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一体化协同落户。做强做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围绕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信利六代线项目落地建设,跟踪服务泽浩科技、恒炜辉科技等加快投产,发展壮大康源半导体产业园,完善“芯一屏一端”全产业链,稳固提升高端电子信息主导地位。依托比亚迪集团沿链吸纳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中电池零部件、三电系统、电池回收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围绕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区位优势,打造拓展区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基地。围绕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抓好红海湾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国管海域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明阳智慧能源项目加快建设,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5G和大数据等核心产业,加快推动各地跨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陆丰临港产业园恒明盛等项目建设,加快谋划启动红海湾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打造产业链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新材料产业园规划、认定和建设,针对石化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画好产业图谱,瞄准头部企业实施点对点精准化招商引资。巩固提升优势传统产业。聚焦传统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大行动,依托海迪时尚美都产业园、海丰环保集聚区等平台载体,推动服装服饰、珠宝首饰、日用化妆品产业融入个性、时尚、品牌等新元素,通过市场下沉、产品上线提升产品知名度,引导消费者“种草”。积极布局海洋牧场、预制菜发展,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预制菜产业链主企业培育,依托海洋牧场等高水平水产养殖基地、预制菜中央厨房、汕尾特色预制菜(含小吃)、预制菜冷链物流、即食海鲜预制菜及调理品加工等预制菜生产项目,打造集预制菜优质海产品食材养殖、加工、流通、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打造传统产业新增长极。【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2.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技术创新赋能、数智并转提速、绿色低碳发展、产业分类升级等行动,加快推进企业开展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企业智造水平、效益水平。着力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省重大技术装备加快发展,支持企业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标准的产品研制与推广应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重点产业高端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工程化攻坚和平台建设,谋划推动一批综合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优质企业项目加强支持。分门别类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行动,推动食品饮料、美妆日化产业加快改造应用高端智能生产仓储设备,应用精密检测仪器保障产品质量;支持纺织服装、皮革皮具产业应用数字化设计软硬件,数控节能高速纺织、染整、吊挂柔性流水线,以及数码印花、智能纺机、智能制衣等智能装备提高和改进生产效率,打造质量过硬、品牌优秀、竞争力强的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推动资金、土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用能、人才等要素向技术改造项目集中。用好用足现有政策,现有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同等享受本地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力争全市年均开展技术改造的工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3.瞄准可持续发展,依托丰富资源禀赋,优化新能源产业链条协同度。统筹“风光水火核储”全业态综合能源体系建设,以抽水蓄能电站,海上风电,核电5、6号机组,宝丽华电厂3、4号机组,汕尾电厂二期5、6号机组等项目为抓手,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拓展能源体系,培育发展制氢和碳捕集产业,依充分利用我市海洋资源优越,海上风电发展蓬勃,依托海上风电的供电便利,培育发展海水制氢、碳捕集等产业。依托规划布局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围绕海洋氢能装备等产业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新型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氢能储能容量大、调节周期长的优势,着力突破高效低成本储运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技术,大力发展氢气提纯技术,加快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制备、系统集成及智能化控制、新一代高能效制储运氢与新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体系等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制氢、储(运)氢、加氢等相关装备制造产业,提升燃料电池装备水平,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积极谋划,结合我市海上风电项目探索推动海水制氢项目,推进海水制氢系统与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有机耦合,同步推动绿氢生产基地、制氢设备基地、绿氢产业在汕尾的布局发展,打造绿电+绿氢的清洁能源供能模式。依托我市丰富的绿氢资源以及广阔的下游应用空间,加强与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合作,加大与其它地区联动,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及下游产业发展,加强跨区域协同,通过创新组织模式逐步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绿电带动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品“绿电制造”,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全力打造汕尾绿电(国际)创新示范基地。至2026年,全市能源装机容量超1800万千瓦,能源产业及配套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汕尾(国际)绿电创新示范基地基本成型。【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二)建设高能级产业集聚发展平台4促进“万亩千亿”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围绕打造“万亩千亿”级别的产业承载平台总目标,加快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推进汕尾高新区汕湾一号超级工厂、创业孵化中心、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擦亮省级特色产业园区“金字招牌”。推动陆丰临港园二期“七通一平”及园区生活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拓能新能源、郑州奥特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高能级产业发展载体,加快打造产业链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平台。推进海丰产业园生态科技城四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申请专项债建设创新孵化器和标准厂房,加快推动锦合电子、明谋科技等项目动工建设,重点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具有较强集成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推进陆河产业园北部建设区及园区东片区、西片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推动比亚迪三期、麦卡项目加快动工建设,延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建筑装饰材料及机械设备制造等相关配套产业,打造高端设备生产制造基地。加快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合作园建设,构建深汕市县两级联动、统筹推进工作体系,制定合作园区规划建设方案,推动产业转移合作园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围绕高能级打造汕尾(国际)绿电创新示范基地,推进清洁能源与绿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广东省绿色低碳化工园区。【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5 .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全力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战略部署,用好用足省推进产业有序转移“1+14”政策体系,着力打造“1+1+3”产业转移平台,以汕尾高新区、海丰产业园和陆丰产业园为依托,推动主平台开发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链集聚,着力提升主平台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产城融合、产业能级、营商环境、运营能力。加快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合作园建设,围绕深汕特别合作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三智(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系统等产业链条,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服务基地,全面承接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配套产业。推动市投控公司充分发挥主平台园区开发运营管理主导作用,完善提升园区开发运营能力,统筹省、市、县及对口帮扶市资源,加大用地保障力度,财政支持力度,环保和用能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管理、对接工作机制,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支持、高效运转的运营管理机制。积极开展产业有序转移“六抢六赛”工作,千方百计把平台、资金、用地、项目、协作、荣誉抢到汕尾,以投入、熟地、厂房、招商、产出、服务为赛道赛出成绩。【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投控公司,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税务局、市投资促进局】(三)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6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施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支持全市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等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人才,提高平台能力建设,培养培育创新人才队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市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全市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积极申报省级重点领域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深圳创新岛服务水平,为我市培育一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人才,推动5项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转化,形成有效产能。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建设,引进中高端科研人才,加强知识产权积累。鼓励进一步提高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覆盖面,政策享受比例达80%以上,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全市国资国企积极参与创新成果孵化和产业转化。加大“金融+科技”融合力度,推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发展,优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卡脖子”问题研发风险分担政策。【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市税务局、市金融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汕尾分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人民银行汕尾市分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7 .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梳理全市制造业重点行业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省重点领域研发、“大专项+任务清单”科技计划,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平台对接省科技战略任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产业等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关键技术产品供需对接和应用推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搭建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红海湾实验室,聚焦海上风电和多能互补两大领域,围绕应用基础研究、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创新性工程应用研究三个方面,加强海上风电防腐技术优化设计及智能化装备、高压直流电缆用改性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海上风电-氢-储耦合综合消纳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海上风电机型创新。重点支持引导明阳集团开展抗台型大风机研究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加快推动明阳集团漂浮式风机智造中心尽快落地。加强海上风电电缆技术创新。重点是引导推动中天海缆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电缆柔性直流的创新试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税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汕尾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8,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信利、康佳、比亚迪电子等龙头企业的系统扶持力度,实施“一企一策”跟班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等融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打造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健全完善产业孵化培育体系,支持新型工业化领域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的升级发展,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人才引育战略,积极争取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落户,探索多校合作、校企共建、前校后厂等职业教育培训新模式,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技能新型工业化人才队伍。开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提升行动,围绕产业链开展比亚迪汽车汕尾行、绿海风电和海洋牧场、“粤食越好粤品世界”产业链招商等活动;围绕创新链开展技改大会战,推动企业“云转数改”,建设深圳、广州“反向飞地”、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等工作;围绕价值链提升明阳、比亚迪、信利等企业增加值率。要推动珠宝行业“两化”融合,构建产业创新链,大力推动可塘珠宝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到2026年,一个主导产业至少创建一个科研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汕尾高新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9 .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促进汕尾创新岛(深圳)扩容提质。协调深圳支持汕尾创新岛(深圳)增加用地、用于“拓岛”,并按照“一岛多礁”发展模式,支持建设光明(城区)、罗湖(陆丰)、龙岗(海丰)、坪山(陆河)创新岛(礁),推广汕尾创新岛(深圳)发展经验和模式,到2026年,力争创建“创新岛”研发飞地2家,累计培育”注册在汕尾,研发在飞地”的初创科技型企业不少于88家,累计引进科技成果不少于220项。推荐引进更多科技成果到汕尾落地产业化,把汕尾建设成为大湾区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推进我市行业龙头企业与深圳市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之间开展常态化技术合作和银企保企密切对接活动,支持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牵头举办重大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会,进一步强化应用技术赋能创新创造创业,助力园区标准建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实现技术成果推介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打通深圳技术成果从“高墙大院”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企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依托汕尾高新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强协同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全力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到2026年,建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家,推动22个以上科技成果在我市产业化。【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10 .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制定实施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海丰、陆丰、陆河等省级高新区建设,加快汕尾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申报进程。完成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汕尾分中心一期项目首期建设,确保红海湾实验室具备基础科研功能。强化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谋划依托省科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人才、技术、成果和平台优势,共建汕尾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汕尾市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加快与中大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等产学研合作步伐,推动大健康、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带动提高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发挥汕尾高新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智顺科创园众创空间、前瞻孵化器等省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创新引领作用,重点推进高新区、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标准厂房建设,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的全孵化链条。依托汕尾海上风电产业链联盟、海上风电工程建设联盟,积极参与“盐田一大鹏一深汕”东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突破海上风电“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到2026年,为企业对接各类技术成果项目累计330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6000万元以上。【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IL建设高质量制造业标准体系,强化产业标准系统化、国际化布局,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加快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金银珠宝首饰、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标准研制,构建覆盖各产业主要产品并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体系,开展“同线同标同质“,提高产品和服务领域的标准水平。加大汕尾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标准化培育激励机制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制订工作,培育汕尾团体标准品牌。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家、国际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我市优势特色行业技术标准上升成为国家、国际标准。【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12 .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提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企业构建技术创新载体,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建立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和标准研制协同推进机制,支持科研成果和必要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程。支持检验检测等专业机构开放实验室,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技术专家与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对接、交流、合作,联合开展质量创新、技术攻关和技术研发,提高企业研发起点和质量创新能力。到2026年,力争开展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或建成产业创新联盟11项(个)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以上。【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科学技术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13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合作,实施省级、市级人才计划,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短期合作、项目入股等方式柔性引才,集聚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对引进研发人才、研发团队的企业给予研发经费补贴、安家费用补贴。深入实施汕尾市“善美英才”计划,聚焦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更新人才数据库,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靶向引才”,实现以产业链构筑人才链、以人才链提升产业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立健全“产教研评''融合发展产业技能人才培育生态体系,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技能人才,建立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高标准推进汕尾技师学院建设,围绕我市重点培育的“两高三新”产业集群打造省级重点专业。引导高等院校优化招生结构和专业设置,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工作,鼓励企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建设高水平职教集团等。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完善项目制、差异化、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提升技能人才供给水平。支持优质企业承担专业领域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开发,开展职业技能自主评定,探索建立与企业技术攻关挂钩的职称评定机制。对重大产业攻关任务人才认定给予单列优先支持。到2026年,力争引进培育高端人才28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1个;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6万人以上,累计新引进大学生达到5.5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2%以上。【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14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事关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大专项+任务清单”,以电研院汕尾分院、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等科研院所为依托,结合电子信息、风电装备、金银珠宝首饰等支柱特色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解决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共性技术、缺失环节技术问题。大力培育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企业组建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谋划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打造一批技术领跑型企业。【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15 .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引进一批覆盖创新全链条的孵化平台,搭建一批研发创新合作平台,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机构,提高产业链竞争能力。全力支持龙头企业集成应用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推广应用在线采购、车货匹配、云仓情等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应变能力和协同能力。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目标,以现有优势产业及重点企业为依托,编制重点产业招商项目库,靶向选取招商对象,策划引进一批产业链关联项目和龙头企业,进一步稳固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统筹推进工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引导中小微企业稳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开展配套生产服务。【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16 .调整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和备份。进一步深化“总部研发在珠三角、转化生产在汕尾”的产业共建模式,加强制造业产业链图谱研究,主动嵌入“双区”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引进培育链主企业和本土骨干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和本土骨干企业通过上下游产业协同、组建产业链供应链互保联盟等方式开展协同技术攻关和生产制造。依托信利、德昌电子、信元、天贸、康佳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电子零配件产业,与深莞惠通讯设备、计算机、家用视听设备等终端产品形成产业配套。加快完善电子信息纵向产业链,逐步向5G、IDC关联产业中下游制造业延伸;依托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加快布局从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完整产业链,并向汽车智能配件、汽车内饰生产、新材料研发、汽车展销和物流、汽车金融服务等领域延伸。依托中广核、中天科技、明阳智能等龙头企业,加快完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逐步与“双区”临港化工、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重型工业产业形成一体化布局、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发挥深圳专业市场、研发设计、品牌运营、渠道开拓等优势和汕尾品质工厂优势,推动纺织服装、金银珠宝首饰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终端方向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17 .完善产业安全发展环境,开展重点领域产业竞争力调查和产业安全评估,建立健全产业救济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好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持续开展暖企行动,加强国家和省、市减税降费、信贷融资、技改创新等优惠扶持政策宣传解读,逐条逐项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切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建立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托广东政务服务网、政务服务大厅、粤商通、中小企业诉求响应平台、政务服务“好差评”、12345投诉举报平台等,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企业政策公布、建议、咨询、投诉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及时听取企业的反映和诉求,建立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维权中心),推行走访服务企业、社会投资重点项目代办等服务机制,打响服务企业汕尾品牌。建立完善企业破产“府院联动”机制。建立常态化预重整识别机制、全流程破产和解机制,鼓励债权人与债务人通过协商方式化解债务风险。强化破产管理人履职保障和身份认同,保障破产管理人查询各类破产企业信息和办理破产事务。建立健全线上破产信息共享、查询机制,健全破产重整期间信用修复机制,持续推进破产事务办理便利化机制改革。【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工商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五)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8 .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倡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先进标准建设,积极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积极开展“同线同标同质”,提高产品和服务领域的标准水平。深入组织实施汕尾市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大力推进企业质量变革,质量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及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居行业前列。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培育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争取晋级国家队。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成就单项冠军,以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质量品牌提升。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提升消费品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支持企业依托专利技术和优质产品创建国家级、省级品牌,着力提升高品质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建立以质量标准为基础的品牌战略,培育市场化质量品牌服务机构,引导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技改服务商标品牌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建立适合区域和产业特点的商标品牌培育机制,扎实推进纺织服装、珠宝金银首饰的“地区、产业、企业、产品”的四大品牌战略,发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制度作用,打出“中国海丰”“中国梅陇”“中国可塘”“中国公平”等区域品牌。聚焦健康、时尚、创意等新兴领域培育名牌新品。强化品牌宣传推广,举办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等活动。【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19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建立工业企业与服务商、平台商对接合作机制,推动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5G+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形成示范效应。谋划建设数字经济园区,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倍增工程,打造汕尾市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到2026年,力争推动230家工业企业“上线用云、用数赋智”,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化与互联网品牌企业合作,选取电子信息、新能源、海工装备、预制菜等新兴产业,以及珠宝首饰、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行业,打造“工业互联网+专精特新+特色园区+数字金融”产业平台,启动以信利光电、比亚迪电子、广东康源半导体等“链主”企业牵头培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金融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20 .积极稳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鼓励企业采用低碳、零碳、负碳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实施节能降碳、低碳技术改造,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支持企业使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在绿色转型发展中锻造新竞争优势依法依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低效产能退出。积极推进绿色制造,深入推进清洁生产,鼓励指导企业申报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再制造企业开展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再制造产业规范发展。推进汕尾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园、深汕合作拓展区新型储能产业基地规划建设,聚焦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子储能材料、电解液、隔膜、电芯等重点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电池、电池电芯材料、电池封装集成、充(换)电设备、电池回收等配套产业链条,加快打造特色新型储能产业集群。持续推进汕尾天贸新能源科技产业园、佳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锂电池电解液增效剂项目建设,吸引比亚迪、亿纬锂能、德赛电池、珠海冠宇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加强新型储能电站谋划布局,积极推动已备案6个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建设,深入研究电化学储能、海水制氢和氢储能等技术在汕尾实用化应用,深入研究市场化储能商业模式和适合汕尾储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培育和招商策略。【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六)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21 .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充分发挥重点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优化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大力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按照“抓中间促两头”原则,重点培育壮大制造业腰部企业。对获得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制定市级政策对省级“链主”、制造业单项冠军给予资金奖励。加强“四上”企业培育,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附加值高的优质企业,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提升产业发展新能级,行动方案期间累计新增“四上”企业450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优质企业量身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完善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的工作机制。建立优质企业常态化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面精准服务。【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国资委、市金融局、市工商联、人民银行汕尾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汕尾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2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升国有企业制造业竞争力,引导市属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在制造业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布局,将重点工作列入国有企业考核体系。设立制造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以“一产业一基金”模式设立一批市场化运作的超亿元规模子基金,搭建市级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探索建立市级政策性基金的投资容错机制。【牵头单位:市国资委;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局、人民银行汕尾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汕尾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23 .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中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针对性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紧盯国内500强、世界500强以及央企、强企,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临港工业、5G与大数据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行动方案期间,努力培育4家百亿元以上航母企业、15家50亿元以上旗舰型企业。【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24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坚持发展和帮扶并举,加快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业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努力实现中国500强企业零突破、5家以上广东民营500强企业。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市领导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围绕项目“引进、落地、投产、帮扶”全流程、一条龙服务,全力推进全代办服务工作,完善服务企业举措,变“企业跑”为“政府跑”。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工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实施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在融资服务、技术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等方面支持。指导“企二代”接班和创新经营模式。【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工商联、市财政局、市金融局、人民银行汕尾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汕尾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25 .发挥重点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中小微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深度融入重点企业供应链,构建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构建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通力合作的新型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优质要素保障和良好营商环境。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链主企业、产业生态型企业、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建立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