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技术规程.docx

    • 资源ID:850695       资源大小:63.42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技术规程.docx

    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xxxx:XXXX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telligentbuildingescapeandrescuesystem(征求意见稿)××××-××-×X发布×××X-X×-×X实施前三由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为解决建筑灾难(火灾、战争空袭撤离、恐怖事件及病危抢救等)发生停电时,被困人员无法逃生与救援的难题,同时可解决消防救援人员,无法安全进出灾难现场的世界性难题,故特制订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技术规程的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该标准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技术规程,是对国家标准建筑设计规范的补充。该规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相关条文编制。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标准。本标准包括6个章节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为:总则,术语,设置要求,安装要求,系统验收与维护管理。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归口。本标准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本标准参编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消防总队、四川普瑞救生设备有限公司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447.11附录B逃生救援系统对蓄电池和阻尼器的要求.351 *S*贝«»2 >*I口*3设置要求3.1一般规定3.2设置场所3.3设置的技术要求.4安装要求5系统验收6维护管理附录A本标准用词说明14附录C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维护保养项目(内容)和要求37条文说明.o.为了科学合理的应用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简称“逃生救援系统”),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使用逃生救援系统的建筑。1.0.3逃生救援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管理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1.0.4逃生救援系统应经过国家权威机构检验合格。1.0.5逃生救援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intelIigentbuildingescapeandrescuesystem)供建筑内遇险人员逃生和救援使用的系统,主要由逃生舱、井道、停靠站、逃生诱导系统等部分组成。2.Q2逃生舱(escapecabin)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的组件,用于建筑内遇险人员的逃生及救援的封闭联动载体。包括单轿箱系统和双轿箱系统。2.0.3单轿箱系统(signlecar)只有一个逃生舱的系统2.0.4双轿箱系统(doublecar)有两个逃生舱的系统2.0.5停靠站(emergencystop)是指设置在避难层、屋顶或地面,避难人员进入逃生舱的停靠区域。2.0.6安保器(Safetysecuritydevice)是指当逃生舱互为保险的自动控速系统失效时,用于阻止载人轿厢溜车的两套互为独立的安全保障装置。2.0.7逃生模式(passiveescapemode)是指利用被困人员重力做动力,将进入逃生舱的被困人员送达地面的工作模式。2.0.8消防模式(firemanmode)是指利用电力作动力,供物业和消防救援人员进入建筑进行救援或灭火的工作模式。3设置要求3.1 一般规定3.1.1 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包括单轿箱系统和双轿箱系统。可结合建筑的布局、人员的疏散要求等进行选型。3.1.2 1.2逃生舱设置的位置和型号及数量等,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结构、建筑规模、使用人员数量和特征等因素确定。3.1.3 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可多台组合使用。3.1.4 1.4建筑的底层应设置备用电源接口。3.1.5 井道宜靠建筑外墙设置,并易于建立与避难层(间)相通的逃生舱停靠站。3.1.6 各避难层(间)的位置应选择在易于人员通过的封闭式走廊,连接内部楼梯通道与电梯前室的最短距离处。3.1.7 对系统逃生舱的型号及数量要求1应根据建筑满员时的实际人数,配备合适型号和足够数量的逃生舱,以便在灾难发生后,迅速使被困人员逃生。3. 2选定的逃生舱型号,应满足建筑内50m高度差内的所有人员,在30min内全部疏散至被困楼层以下安全地带。4. 1.8对系统逃生舱的防护要求5. 逃生舱应安装在建筑封闭的井道内,并采取耐腐蚀措施。6. 1.9逃生舱的产品功能要求1逃生舱应由基础部分、钢轨道、附墙架、轿箱、磁阻尼机、安全保护系统、围护结构等组成。2单轿箱系统宜设一个轿箱。3双轿箱系统宜设两个轿箱,分主轿箱和副轿箱。轿箱不使用时,一个应在上部,一个应在底部。4安全保护系统应设两套独立的自动控速系统,保证系统的安全。3.2 设置的场所和部位3. 2.1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可应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的下列建筑:1超高层建筑。2只设有一个楼梯,且使用的人员较多的塔或塔式建筑。3医院及老年人公寓。4. 2.2人员密集,且疏散逃生存在缺陷或救援能力难以到达相应高度的既有建筑,宜设置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5. 2.3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应靠建筑外墙设置,可以是凹入式、半凹入式或全凸出式。该装置只在底层、顶层及避难层(避难间)停靠,且井道外侧应采用便于观察的安全玻璃。6. 2.4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的安装部位应能确保该系统不会受到火灾和烟气的威胁。3.3 设置的技术要求3. 3.1对系统在建筑内的结构要求1逃生舱运行的专用井道应与建筑楼层圈梁连接成一体。2设置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建筑的避难层(间)应设置逃生舱停靠站。3地面停靠站层门应设置在平行建筑外墙面的井道壁上,门应向室外开启。4逃生通道应连接避难层(间)与疏散楼梯及消防电梯。5连接避难层(间)、疏散楼梯和电梯前室的通道入口处应设置防火门,且逃生人员进入后防火门应能自动关闭。6逃生路线上应设置通往避难层(间)的疏散指示标志。3.3.2对系统逃生舱专用井道的要求1专用井道的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h,其与建筑其他部分应分隔,分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h。井道应采用不燃烧体。2井道外壁(平行建筑外墙面之壁)二层和顶层,应采用百叶窗结构,不得封闭,以保证新鲜空气进入井道流通。3逃生舱运行井道按消防电梯井道规定执行。4井道与相邻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0m。5逃生舱地面停靠站层门应直通室外且通道上不应有阻碍疏散的障碍物。3.3.3系统对逃生舱的功能要求1逃生舱在无电源的情况下,遇险人员可利用自身重力作动力下降到安全区域。2逃生舱应能在各停靠站准确停靠,停靠高度误差应小于30mm。3停靠站应有安全的自动层门控制装置,逃生舱未到停靠站时,层门不得打开。4舱门开启后未关闭时,逃生舱负载后不得下降。5逃生舱在顶层待命时,应立即响应下层任一避难层停靠站内,被困逃生人员的救援指令,安全到达指定停靠站。6钢丝绳组、连接组合绳头组应符合电梯的要求。7逃生舱负载时下降速度应不小于lm/so1)若额定速度大于lms,对重(或平衡重)安全钳应是渐进式的,其他情况下,可以是瞬时式的。2)对于额定速度不大于lm/s的电梯,此电气安全装置最迟可在限速器达到其动作速度时起作用。3)蓄能型缓冲器(包括线性和非线性)只能用于额定速度小于或等于lm/s的电梯。8逃生舱额定使用负荷应不小于800kg,负荷范围内的任何人数,均可搭乘逃生舱自救逃生,从而满足逃生与救援的需要。9当逃生舱满负荷时,应不响应中间楼层停靠站停靠要求,直接到达地面层停靠站;当逃生舱超负荷时,应自动报警,轿厢门不关闭,且不运行,待超重人员退出逃生舱时,舱门将自动关闭且开始自动下行。10可在IOm或以上任何高度设置使用,从而满足所有高度建筑被困人员自救逃生避难的需要。11应有2套以上独立的、互为保险的保险系统,以满足自救逃生避难时安全。12宜通过互联网与监控终端相连接,实时数值化监控逃生舱自动控速系统状态。13应设置逃生模式转换成救援模式专用的按钮。4安装要求4.1.1逃生梯应在建筑主体完成时后进行安装,现场的水电应满足逃生梯安装的基本要求。4.1. 2逃生梯安装前应具备以下资料和文件。1整机产品出厂合格证;2权威机构出具的整机、阻尼机、控制柜检验报告复印件;3安全部件(包括门锁装置、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和含有电子元件的安全电路)型式试验合格证书复印件,限速器与渐进式安全钳调试证书复印件;4曳引机、悬挂绳端接装置(即绳头组合)、导轨、层门耐火性能(如果需要)和玻璃门或玻璃轿壁(如果需要)等主要部件型式试验合格证书复印件;5井道、机器设备区间(含机房)和滑轮布置图;6安装说明书;7主要部件现场安装示意图;8动力电路和安全回路电气原理图及电气接线图;9使用维护说明书(含紧急救援操作说明)4.1.3 机器设备区间和滑轮间的安全空间和维修空间设置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其中通往机器设备区间及滑轮间的通道应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的要求。4.1.4 主开关、照明及其它开关的设置及安装应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其中主开关的设置位置和结构型式应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要求。4. 每台逃生梯应具备供电系统断相、错相保护功能。当逃生梯供电电路出现断相或错相时,逃生梯应停止运行并保持停止状态。其中交流或直流电动机用静态元件供电和控制时,应满足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要求。5. 1.6电气布线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5.1. 7接触器和接触器式继电器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5.2. 8驱动主机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9旋转部件的防护要求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其中防护装置应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要求。4.1.10电动机和其他电气设备的保护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11紧急操作装置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12井道壁、检修门、井道安全门和检修活板门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13井道照明应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要求。4.1.14导轨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其中导轨应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要求。4.1.15对重和平衡重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16限速器系统的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16缓冲器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17底坑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18机器设备设置在井道内时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19工作区域在轿厢内或轿顶上时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20工作区域在底坑内时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21工作区域在平台上时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22工作区域在井道外时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23门和检修活板门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24轿厢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4.1.25悬挂和补偿装置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其中当采用两根独立的悬挂绳或链时,应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要求。4. 26层门和层站的设置及安装应满足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的规定。5. 1.27蓄电池组应放置在通风、防潮、防火的位置,并应可靠固定。5系统验收6. 0.1建筑建立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竣工后,必须进行工程验收,验收不合格不得投入使用。5.0.2正常使用模式下,应满足电梯的相关要求。5.0.3按照GB/T10059-2009中4.2.1规定方法所测得的电梯运行速度应符合GB7588-2003中12.6的要求。5.0.4按照GB/T10059-2009中4.2.1.2规定方法所测得的电梯平衡系数应在0.40.5范围内。5.0.5按照GB/T10059-2009中4.2.1规定方法所测得的电梯起动加速度、制动减速度和A95加速度、95减速度应符合GB/T10058-2009中3.3.2和3.3.3的要求。5.0.6按照GB/T10059-2009中4.2.6规定方法所测得的电梯振动应符合GB/T10058-2009中3.3.5的要求。5.0.7按照GB/T10059-2009中4.2.4规定方法所测得的电梯水平滑动式自动门的开门和关门时间应符合GB/T10058-2009中3.3.4的要求。5.O.8按照GB/T10059-2009中4.2.3规定方法所测得的电梯轿厢平层准确度和平层保持精度应符合GB/T10058-2009中3.3.7的要求。5.0.9按照GB/T10059-2009中4.2.4规定方法所测得的电梯运行中轿厢内噪声、开关门过程噪声和机房噪声应符合GB/T10058-2009中3.3.6的要求5.0.10按照GB/T10059-2009中4.2.4规定方法进行超载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7588-2003中14.2.5的要求5.0.11按照GB/T10059-2009中4.1.11规定方法进行制动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7588-2003中12.4.2.1的要求5.0.12按照GB/T10059-2009中4.1.13规定方法进行曳引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7588-2003附录D.2h)的要求。5.0.13按照GB/T10059-2009中4.1.2规定方法进行限速器与安全钳的联动试验,限速器的试验结果应符合GB7588-2003中9.9的要求,试验结果应符合GB7588-2003附录D中D2j)、k)的要求。5.0.14按照GB/T10059-2009中4.L6规定方法进行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试验,应能使轿厢制停或至少使其速度降低至对重缓冲器的设计范围。5.0.15按照GB/T10059-2009中4.L6规定方法进行缓冲器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7588-2003附录D中D.21)的要求。5.0.16按照GB/T10059-2009中4.L11规定方法进行层门与轿门联锁,试验结果应符合GB/T10059-2009中4.L5的要求5.0.17按照GB/T10059-2009中4.L4规定方法进行极限开关的动作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7588-2003中10.5的要求。5.0.18电梯轿厢分别在空载和额定载荷工况下,按产品设计规定的每小时启动次数和负载持续率各运行1000次(每天不少于8h),电梯应运行平稳、制动可靠、连续运行无故障。5. 0.19逃生系统安装验收检验和试验按照表5.1规定项目进行,所有项目全部合格,判定为合格。如重要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不合格项不超过8项,则允许调整修复。在申请验收单位确认修复完毕后,验收部门应对原不合格项及相关项目给予补检。凡重要项目中任一项不合格,或一般项目中不合格超过8项,则判定不合格。判定不合格逃生系统需全面修复,修复后再次报请验收。如因现场实际情况限制而无法进行调整修复时,经验收部门、制造单位和用户协商确认后,在重要项目均合格前提下,一般项目不合格项不超过3项时,准予验收,但有关方应制定出保证逃生系统安全使用的有效控制措施。6. 0.20逃生模式下,应满足下列要求:1系统应进行负载测试,在完整缓降过程中,系统能够按照不同载重自适应地调节缓降速度。2系统应进行应急刹车测试,能够在设定的响应时间内,控制紧急情况时负载的下降速度。3系统应对逃生模式下绳轮、增速齿轮组、阻尼器、壳体和应急刹车等部件进行结构完整性测试。4系统应对逃生模式下进行能效测试,完成缓降与上升过程中一系列参数的测量记录。5系统应对控制器模块进行功能测试,主要包括:输入输出显示测试,定时时间与继电器测试,脉冲计数测试,调节电阻及输出电压测试。6阻尼器转动比的设定应满足电机轴的转矩和转速均应小于电机的额定转速和转矩。6维护管理6.0.1建筑建立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应具有管理、检测、维护规程,并应保证系统处于准工作状态。逃生系统维保单位应当在依法取得相应的许可后,方可从事电梯的维保工作;制定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每半年至少针对本单位维保的逃生系统进行一次应急演练;设立24小时维保值班电话,保证接到故隙通知后及时予以排除;建立每套系统的维保记录,及时归入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的安全技术档案,并且至少保存4年;每年度至少进行一次自行检查,自行检查在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进行定期检验之前进行,自行检查项目及其内容根据使用状况确定,但是不少于本规则年度维保和电梯定期检验规定的项目及其内容,并且向使用单位出具有自行检查和审核人员的签字、加盖维保单位公章或者其他专用章的自行检查记录或者报告。0.2维护管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应熟悉设备的原理、性能和操作维护规程。1.电梯的安装技术人员、维保人员应应严格按照规程来施工,进行恰当安装、维修和保养。2提高工作人员的保养意识。3增加对员工的技术职业和安全生产的培训,制订年度培训计划,来提高单位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4对其进行定期的工作质量考核,组织相关的业务知识考核活动,其考核成绩纳将入年度考核评优的依据。6. 0.3每年至少应对设备进行一次全面保养,包括部件的检查、加油、清除积尘、调试安全装置的工作。系统的维保项目分为半月、季度、半年、年度等四类,各类维保的基本项目(内容)和要求分别见附录C。维保单位应当依据附件的要求,按照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的规定,并且根据所保养系统使用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维保计划与方案,对系统进行清洁、润滑、检查、调整,更换不符合要求的易损件,使系统达到安全要求,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现场维保时,如果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增加维保项目(内容)予以解决的,维保单位应当相应增加并且及时修订维保计划与方案。当通过维保或者自行检查,发现系统仅依据合同规定的维保内容已经不能保证安全运行,需要改造、修理(包括更换零部件)、更新时,维保单位应当书面告知使用单位。7. 0.4具体保养维护内容应包括:1逃生系统动作灵活,各部件齐全、可靠。制动器闸瓦与制动轮工作表面应清洁。线圈铁心无油污、锈蚀及积尘。2制动时两侧闸瓦应紧密、均匀地贴合在制动轮的工作面上,松闸时应同步离开,其四角处间隙平均值两侧各不大于07mm。3如发现有动作延迟的现象,则应及时检修,去除铜套内的油污。4凡是销轴处,应经常注入机油润滑。当发现有油污堆积时,应拆下清洗干净。为保持制动性能可靠,应经常去除溅落在制动轮上的油污。5经常检查线圈接线端有无松动,并保证绝缘良好。6当发现制动力减弱时,可调整弹簧的螺母来增加制动力。如发现闸瓦与制动轮同心度偏差,则应及时调整制动器底座底部的垫片。7曳引轮的检查项目,曳引轮任一绳槽的磨损不得使曳引绳接触绳槽底部。8限速器的检查项目。限速器运转应平稳,其调节部位整定封记应完好,无拆动痕迹,当与安全钳联动时,无震动现象。轿厢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轿厢空载,短接限速器安全钳电气开关,轿内无人,并在机房操作,轿厢以检修速度下行,人为让限速器动作,轿厢应可靠制停。限速器各活动润滑部位应有可靠润滑,运行时无异常声音。轿厢限速器与安全钳电气开关在联动试验中应动作可靠,且使曳引机立即制动。9在保养时应检查限速器各转动轴是否灵活,每月加两次油。限速器转动轴由于油路不通畅,造成锈蚀或磨损,所以应将油路畅通,定期加油。10检查钢丝绳磨损情况,张紧装置应工作正常。H检查微动开关动作应灵敏。12平衡弹簧的松紧程度与限速器的动作有关,各种限速器在出厂时,都经过严格的检查和试验,并加上了铅封,使用单位不得随意调整。13曳引钢丝绳的检查项目。曳引绳头组合无缺陷,符合GB7588-959.2.3的要求。曳引钢丝绳未出现断股、超标断丝、磨损等报废现象。14层门的检查项目。层门锁钩、锁臂及动接点动作灵活,在电气安全装置动作之前,锁紧元件的最小啮合长度为7mm。门扇采用间接机械联动时,被动门电气连锁保护装置功能可靠。如果轿门(在多扇门中任何一扇门)打开,电梯应不能正常启动或继续正常运行。15安全钳的检查项目。安全钳联动机构各部件活动正常,销钉、卡簧、螺母未见脱落。16上、下极限的检查项目。上、下极限位置保护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并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保养时要经常检查强迫减速开关、终端极限开关固定是否牢固,有无松动移位现象,极限开关打板有无变形。每月对碰轮转动轴、各滑轮加一次油,保证其转动灵活。17缓冲器的检查项目:如采用液压缓冲器,其充液量正确,柱塞无锈蚀。采用液压缓冲器,其电气开关动作可靠。轿厢与底层平层时,轿厢撞板至缓冲器的距离。(弹簧:20Omm350mm;液压:15Omm400mm)轿厢与顶层平层时,对重撞板至缓冲器的距离。(弹簧::20Omm350mm;液压:15Omm400mm)。附录A本标准用词说明A.0.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A.0.2本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或“应按执行”。附录B逃生救援系统对蓄电池和阻尼器的要求序号要求内容性能指标1蓄电池应当进行通电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整流输入电压,旁路输入电压;整流输出电压,充电电流;逆变输出电压应满足GB7260.3-2003的规定2蓄电池组应当符合功能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正常启动功能;直流冷启动功能;市电带载功能;电池带载功能;市电-电池带载功能;逆变一旁路切换;市电中断告警功能;过载保护功能;电池欠压告警保护功能;过温保护功能;面板液晶显示功能;通讯功能;应满足GB7260.3-2003的规定3蓄电池应当具备明确参数说明,参数包括输出电压设置,输出频率,旁路电压范围;旁路频率范围。应满足GB7260.1-2008的规定4蓄电池应当具备完善的产品交付检查内容,资料以及相应的培训内容。同时,提供电池更换时间或电池更换提醒。应满足GB7260.4-2008的规定5阻尼器外观要求外观应平整无锈蚀无毛刺,标记清晰,各接口处平整。6阻尼器尺寸要求阻尼器长度允许偏差不超过产品设计值。阻尼器截面有效尺寸不超过产品设计值。7阻尼器材料要求拉伸强度大于等于15MPa;扯断伸长率大于等于380%;0C40°C工作频率材料损耗因子大于等于0.5;钢材料应符合GB/T700中碳素结构钢Q235或低合金钢的要求。8阻尼器力学要求最大阻尼力,损耗因子,滞回曲线实测值偏差应在产品设计值的±50%以内;实测值偏差的平均值应在产品设计值的±10%以内。9阻尼器耐火性要求具备阻燃性;火灾后应对阻尼器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其指标下降超过15%时应进行更换附录C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维护保养项目(内容)和要求表C-I半月维护保养项目(内容)和要求序号维护保养项目(内容)维护保养基本要求1机房、滑轮间环境清洁,门窗完好,照明正常2手动紧急操作装置齐全,在指定位置3驱动主机运行时无异常振动和异常声响4制动器各销轴部位动作灵活5制动器间隙打开时制动衬与制动轮不应发生摩擦,间隙值符合制造单位要求6制动器作为轿厢意外移动保护制动力人工方式检测符合使用维护说明书要求;制动力自监测系统有记录7编码器清洁,安装牢固8限速器各销轴部位润滑,转动灵活;电气开关正常9层门和轿门旁路装置工作正常10紧急电动运行工作正常11轿顶清洁,防护栏安全可靠12轿顶检修开关、停止装置工作正常13导靴上油杯吸油毛毡齐全,油量适宜,油杯无泄漏14对重/平衡重块及其压板对重/平衡重块无松动,压板紧固15井道照明齐全,正常16轿厢照明、风扇、应急照明工作正常17轿厢检修开关、停止装置工作正常18轿内报警装置、对讲系统工作正常19轿内显示、指令按钮、IC卡系统齐全,有效20轿门防撞击保护装置(安全触功能有效21轿门门锁电气触点清洁,触点接触良好,接线可靠22轿门运行开启和关闭工作正常23轿厢平层准确度符合标准值24层站召唤、层楼显示齐全,有效25层门地坎清洁26层门自动关门装置正常27层门门锁自动复位用层门钥匙打开手动开锁装置释放后层门门锁能自动复位28层门门锁电气触点清洁,触点接触良好,接线可靠29层门锁紧元件啮合长度不小于7mm30底坑环境清洁,无渗水、积水,照明正常Xl底坑停止装置工作正常注CT:如果没有表中的项目(内容)可适当进行调整。表C-2季度维护保养项目(内容)和要求序号维护保养项目(内容)维护保养基本要求1减速机润滑油油量适宜,除蜗杆伸出端外均无渗漏2制动衬清洁,磨损量不超过制造单位要求3编码器工作正常4选层器动静触点清洁,无烧蚀5曳引轮槽、悬挂装置清洁,钢丝绳无严重油腻,张力均匀,符合制浩单位要术6限速器轮槽、限速器钢丝绳清洁,无严重油腻7靴衬、滚轮清洁,磨损量不超过制造单位要求8验证轿门关闭的电气安全装置工作正常9层门、轿门系统中传动钢丝绳、解条、传动带按照制造单位要求进行清洁、调整10层门门导靴磨损量不超过制造单位要求11消防开关工作正常,功能有效12耗能缓冲器电气安全装置功能有效,油量适宜,柱塞无锈包!13限速器张紧轮装置和电气安全工作正常注C-2:维护保养项目(内容)和要求中对测试、试验有明确规定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测试、试验,没有明确规定的,一般为检查、调整、清洁和润滑(下同)。表C-3半年维护保养项目(内容)和要求序号维护保养项目(内容)维护保养基本要求1电动机与减速机联轴器连接无松动,弹性元件外观良好,无老化等现象9驱动轮、导向轮轴承部无异常声响,无振动,润滑良好O曳引轮槽磨损量不超过制造单位要求A制动舞动作状本监测装皆T作正常.制动器动作可能A捽制桁内各将线端子各接线紧固、整齐,线号齐全清晰6控制柜各仪表显示正常7井道、对重、轿顶各反绳轮无异常声响,无振动,润滑良好R悬挂装置.、补偿绳磨损量、断丝数不超过要求Q绳头组合螺母无松动1n附流器钢丝维磨相曷、新丝和不招时制造尬待期去11层门、轿门门扇门扇各相关间隙符合标准值12轿门开门限制装置工作正常13对重缓冲距离符合标准值14补偿链(绳)与轿厢、对重接固定,无松动15上、下极限开关工作正常注C-3:维护保养基本要求中,规定为“符合标准值”的,是指符合对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制造单位要求。表C-4年度维护保养项目(内容)和要求序号维护保养项目(内容)维护保养基本要求1减速机润滑油按照制造单位要求适时更换保证油质符合要求2控制柜接触器、继电器触点接触良好3制动器铁芯(柱塞)进行清洁、润滑、检查,磨损量不超过制造单位要求4制动器制动能力符合制造单位要求,保持有足够的制动力,必要时进行轿厢装载125%额定载重量的制动试验5导电回路绝缘性能测试符合标准6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对于使用年限不超过15年的限速器,每2年进行一次限速器动作速度校验;对于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限速器,每年进行一次限速器动作速度校验)工作正常7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动作试验工作正常8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动作试验工作正常9轿顶、轿厢架、轿门及其附件安装螺栓紧固10轿厢和对重/平衡重的导轨支架固定,无松动11轿厢和对重/平衡重的导轨清洁,压板牢固12随行电缆无损伤13层门装置和地坎无影响正常使用的变形,各安装螺栓紧固14轿厢称重装置准确有效15安全钳钳座固定,无松动16轿底各安装螺栓紧固17缓冲器固定,无松动注C-4:维护保养基本要求中,规定为“制造单位要求”的,按照制造单位的要求,其他没有明确“要求”的,应当为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或者制造单位等的要求。维保单位进行系统维保,应当进行记录。记录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系统的基本情况和技术参数,包括整机制造、安装、改造、重大修理单位名称,产品编号,设备代码,基本技术参数(内容见第八条);(二)使用单位、使用地点、使用单位内编号;(三)维保单位、维保日期、维保人员(签字);(四)维保的项目(内容),进行的维保工作,达到的要求,发生调整、更换易损件等工作时的详细记载。维保记录应当经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签字确认。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技术规程条文说明1总则(22)2术语(22)3设计(22)4安装要求(24)5系统验收(24)6维护管理(24)1总则10.1本条主要说明制定本规程的目的和宗旨。为了确保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应用的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制定的。1.0.2-1.0.3本条规定了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的适用范围。1.0.4为了保证逃生救援系统的产品质量,本条规定了其应经过国家权威机构检验合格。目前因逃生救援系统尚无国家标准,其检测只能依据相关标准,由国家权威机构进行。1.0.5本条规定了应遵守的国家其他有关的工程建设标准。本规程仅规定了逃生救援系统应用的特有技术问题,它应用中的许多共性技术问题均已在现行国家标准中作出了规定。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等标准。2术语本条对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及其相关的术语作出了解释。列入本规程的术语是本规程专用的。在具体定义中,根据“确定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标准化基本术语”的有关规定,全面分析、抓住实质、突出特性,尽量做到定义标准、简明、易懂,同时考虑国内长期以来工程技术人员的习惯性和术语的通用性,避免重复与矛盾。3设计3.1 一般规定1. 1.1本条规定了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的类型,在选用时应结合建筑、人员等因素选型。2. 1.2本条规定了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的逃生舱的设置要求。3. 1.3本条根据建筑的高度、规模,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可以像穿梭电梯一样组合使用。4. 1.4本条的目的是在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的正常电源发生故障时,备用电源可以保证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的正常用电。5. 1.5本条规定了井道的设置要求,靠外墙设置目的是经济、简单,不影响建筑内部结构。6. 1.6本条规定了各避难层(间)的位置。以便人员通过最短的防烟路径疏散到各避难层(间)。7. 1.7第一款规定了逃生舱应能承载建筑满员时的实际人数。第二款规定了逃生舱应快速疏散建筑内所有人员到安全区域。3.1.8对系统逃生舱的防护要求本条规定逃生舱应采取防腐蚀措施,避免逃生舱因受到腐蚀损坏影响使用。3.1.9本条规定了逃生舱的产品组成以及安全保护系统。3.2 设置的场所和部位3.2.1 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普通电梯停止使用,只有通过楼梯进行疏散,垂直疏散距离长,疏散时间长。在楼梯间被烟气封锁的情况下,人员将无法疏散。安装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可以在楼梯间被烟气封锁的情况下,将被困人员安全疏散。同时,还能在火灾中快速疏散行动不便的人员,如老人和儿童。此外,消防人员还能够采用该系统快速到达起火区域上下的避难层(间),便于快速展开灭火救援。只设有一个楼梯,且使用的人员较多的塔或塔式建筑,一旦楼梯间被烟气封锁,人员将无法疏散。安装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不仅可为人员提供快速疏散的途径,还可以在楼梯间被烟气封锁的情况下,为被困人员提供新的安全疏散途径。该系统占用面积小,很适合只设有一个楼梯,且使用的人员较多的塔或塔式建筑安装。医院的病人及老年人公寓的老人行动不便,安装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可以帮助人员快速疏散。3.2.2 对于已经建设好并投入使用的老旧建筑,当发现疏散逃生存在缺陷或救援能力难以到达相应高度,且人员密集,疏散逃生与救援存在明显问题时,设置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可以作为一项补救或改善措施,弥补由于建筑原设计固有的缺陷带来的逃生疏散或救援能力的不足。3.2.3 要求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靠建筑外墙设置,其目的是防止建筑内部的火焰和烟气对通过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进行逃生和开展灭火救援人员的影响。为避免火焰和烟气的影响,安装逃生与救援系统的井道必须具备相应的耐火极限,井壁与建筑外墙面的其它开口需保持足够的距离,且只在底层、顶层及避难层(避难间)设置开口供轿厢停靠。在井道外侧采用便于观察的安全玻璃,其目的一是便于观察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的运行和其中人员的安全状况,二是有利于及时进行处置。3.2.4 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的安装部位应经过充分的论证,不能设置在有可能受到火灾和烟气威胁的部位。安装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的位置应有利于避免火焰和烟气的威胁,且有利于观察和救援。3.3 设置的技术要求3. 3.1本条是对逃生舱在建筑内布置的一些要求,这些要求都是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4. 3.2井道是逃生舱安放、运行的场所,应确保其安全,故提出这几项要求。3.3.3本

    注意事项

    本文(建筑智能逃生与救援系统技术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