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docx
汕尾市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汕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零二三年十二月前言1一、发展基础与环境2(一)发展基础2(二)面临形势14*0(一)指导思想20(二)基本原则21(三)发展目标22三、发展重点24(一)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25(二)提质发展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27(三)大力培育食品制造业29(四)优化提升酒、饮料和精制茶业31四、六大平台32(一)城区:城区马宫海洋牧场食品谷34(二)海丰:深汕生态食品谷37(三)陆丰:全产业链创新食品谷39(四)陆河:绿色生态食品谷41(五)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农旅融合示范食品谷44(六)华侨管理区:东南亚特色“岭南精品水果”食品谷46五、“五化”工程48(一)“集群化”发展工程48(二)品牌化”发展工程50(三)“融合化”发展工程52(四)"数字化”发展工程54(五)“绿色化”发展工程57六、保障措施59(一)强化组织领导59(二)优化营商环境60(三)完善行业标准体系60(四)强化创新技术支撑61(五)加大金融支持62(六)强化人才支撑62(七)优化数字化转型服务63附表:汕尾市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表64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食品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是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消费需求的重要支撑,在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食品工业是汕尾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汕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鱼篓子”“茶杯子”的重要发力点,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为汕尾推动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走在粤东前列、在广东打造万亿世界级食品制造贸易高地中彰显“汕尾所能”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为贯彻黄坤明书记“要下决心把食品工业搞上去”的指示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工作部署,持续擦亮汕尾美食金字招牌,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此规划。规划以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3年“粤食越好粤品世界推动食品工业提质升级专项行动方案汕尾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汕尾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为依据,提出汕尾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重点和举措,是引领汕尾食品工业发展的科学指南。规划期限为2023年至2035年。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1.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汕尾食品工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9亿元。产业规模保持扩张态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波动中保持稳步增长,从2018年的47.96亿增至2022年的59.12亿元,年均增速达5.37%o产便图1-12018-2022年汕尾市规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在全市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食品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18年的30家增加至2022年的37家,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中的占比由12.K升高至12.7%。截至2022年末,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合计29.8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0.43亿元,利润总额2.07亿元。2022年,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资产为0.81亿元,平均实现工业总产值为L60亿元,平均实现工业增加值0.17亿元。图1-22018-2022年汕尾市规上食品企业数量及其占比2 .产品门类丰富,结构体系逐步完善汕尾食品工业产品种类丰富,逐步形成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三大产品门类为主体的食品产业结构体系。根据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行业分布,从事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最多,合计达21家,其中水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4家,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17家。食品制造业以休闲食品产业为特色,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11家。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5家。同时,汕尾积极布局预制菜产业发展,以创建市城区预制菜产业园为牵引,不断完善标准化生产、贮运流通、产品研发、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环节。表I-L汕尾市食品工业各产业门类规上企业经营情况(2022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个)174115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19.4123.2913.123.29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0.703.741.530.41营业收入(亿元)18.9819.637.664.16资产(亿元)8.2911.007.193.35企均营收(亿元)1.124.910.700.83企均资产(亿元)0.492.750.650.67企均利润(亿元)-0.00060.430.020.02收入利润率()-0.058.703.352.83资产利润率()-0.1215.543.573.51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是汕尾市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拥有4家规上企业,2022年资产规模为IL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4亿元、营业收入19.63亿元。水产品加工业是全市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中的占比分别为39.40%和58.51%o虽然水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但集中度较高,企业平均规模最大,企均资产规模达2.75亿元,企均营业收入为4.91亿元,企均利润为0.43亿元,企业盈利能力强,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8.7%和15.5%,均处于较高水平。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是汕尾市食品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现有17家规模以上企业,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70亿元,营业收入18.98亿元。该产业门类的企业主营业务以屠宰及肉类加工业为主,企业数量达13家,占比为81.3%,其余2家企业经营谷物磨制类、1家从事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工业的产业门类中,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最多,但规模相对最小,企均资产规模为0.49亿元,企均营业收入为1.12亿元,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05%和-0.12%,均处于较低水平。食品制造业。汕尾市食品制造业拥有11家规模以上企业,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3.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L53亿元,营业收入为7.66亿元。该产业门类的企业主营业务以焙烤食品和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为主,焙烤食品拥有规上企业2家,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拥有规上企业2家,这4家规模以上企业合计贡献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占比达69.6%。此外,食品工业的产业门类中,食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位居第2,但企业平均规模较小,企均资产规模为0.66亿元,企均营业收入为0.70亿元,企均利润为0.02亿元,企业获利能力一般,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3.4%和3.6%o酒、饮料和精制茶。汕尾市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规上企业数量为5家,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41亿元,营业收入为4.16亿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企业平均规模处于中等水平,企均资产规模为0.67亿元,企均营业收入为0.83亿元,企均利润为002亿元,企业获利能力一般,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2.83%和3.51%o3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依托陆丰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晨洲蛀产业园等各类产业平台建设,汕尾食品工业呈现出以海丰和城区为主的集聚分布特征。海丰县拥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7家,占比达49.9%,2022年资产总额达13.1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亿元。城区集聚了10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占比为27.0%,资产总额为13.96亿元,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4亿元。陆丰拥有5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资产总额为1.03亿元,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23亿元。陆河拥有4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资产总额为L73亿元,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18亿元。红海湾拥有1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资产总额为0.02亿元,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O.4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01亿元。立足于差异化的农业及海洋资源,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食品工业空间格局。城区海丰红海湾陆丰陆河图1-3汕尾市各区县规上企业分布情况(2022年)海丰。海丰县食品工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022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为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1家,合计资产为7.91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4亿元、增加值0.58亿元;食品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4家,合计资产为2.8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7亿元、增加值1.04亿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2家,合计资产为2.39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L75亿元、增加值0.21亿元。海丰县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数量居全市之首,但企业平均规模相对处于次位,企均资产规模为O.77亿元,企均工业总产值为1.41亿元、企均规上工业增加值为0.11亿元,企均营业收入为1.35亿元,企均利润为134.12万元,企业获利能力较差,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1.0%和L7%。当前,海丰正加快推进市重点项目广东中荣食品加工科技产业项目建设,积极筹备建设海丰县金澳渔港项目,支持建设集冷鲜产品、冷冻产品、干制品、深加工品及物流运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产品加工厂。城区。城区食品工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2022年,水产品加工业有规模以上企业4家,合计资产ILoO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29亿元、增加值3.74亿元;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规模以上企业2家,合计资产为0.24亿元,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L95亿元;食品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4家,合计资产为2.72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2亿元、增加值0.35亿元。城区集聚的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数量位居第二,但企业平均规模相对处于领先地位,企均资产规模为1.40亿元,企均工业总产值为3.07亿元,企均工业增加值为0.41亿元,企业获利能力最强,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7.6%和12.5%。目前,城区预制菜产业园、现代化海洋牧场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等正加快推进。陆丰。陆丰5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分别从事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以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主,2022年,其规模以上企业2家,资产合计0.0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69亿元、增加值0.03亿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规模以上企业3家,合计资产0.97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L54亿元、增加值0.21亿元。陆丰规模以上企业规模略小,企均资产规模为0.21亿元,企均营业收入为0.49亿元,企均利润为131.20万元,企业盈利能力一般,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2.69%和6.39%o当前,陆丰正加快推进国家级农产品现代化加工基地,陆丰味道预制菜产业园已被选为汕尾市重点预备项目,加快打造碣石十六菜预制菜产业园,着力建设碣石渔港冷链物流加工产业园。陆河。陆河4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分别从事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2022年,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企业资产为0.05亿元,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0.49亿元;食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为L67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4亿元、增加值0.14亿元。陆河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规模处于中等水平,企均资产规模为0.43亿元,企均营业收入为0.40亿元,企均利润为94.75万元,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2.4%和2.2%o作为“中国青梅之乡”,依托陆河县青梅产业园,陆河形成青梅酒、绿茶梅、梅饼、蜂蜜紫苏梅、话梅等系列特色产品。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唯一1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从事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规模较小,2022年资产规模为0.02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48亿元、增加值0.01亿元,获利能力较差,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1%和3.0%o当前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汕尾(红海湾)临港产业园、汕尾(红海湾)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养殖装备和饲料生产的上游供应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不断加强食品领域产业创新合作,加快推进国农宏昌(红海湾)生态科技产业园项目、红海湾花生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及红海湾花生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共建项目建设。35.0030.00.2396S¾2500鬻三LLODO_,竺皿海丰城区陆丰陆河红海湾妮上工尸慎t亿元)康上工立增加使亿元图1-4汕尾市各区县食品工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2022年)表1-2汕尾市各区县食品工业特色地区产业平台建设食品工业特色陆丰陆丰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水产产业园重点发展农产品、水产及禽畜养殖加工。海丰莲花山茶产业园主要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茶叶加工。陆河陆河县青梅产业园重点发展青梅、油柑等农产品加Xo城区城区预制菜产业园、现代化海洋牧场精深加工产业园主要依托远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业。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汕尾(红海湾)塔岭粉签产业园重点发展甘薯农产品深加工业。4.绿色产品优势突出,品牌价值日渐彰显产业链前端产品丰富,绿色优势突出,依托优质原材料形成绿色有机、各具特色的区域食品品牌体系,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彰显。依托汕尾海域水质环境好、盐度适宜等自然资源优势,已形成带鱼、马鲸鱼、生蛀等汕尾特色水产产品。汕尾鱼制品(鱼丸、鱼干)等系列产品,先后获得“汕尾市金牌农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等称号。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市场上也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例如,国泰食品有限公司拥有“老德头”“林记”、“国泰食品”“维明科技”“同信”等注册商标。基于华侨奎池油柑、虎瞰金针菜、青梅等优质农产品发展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打造形成系列知名品牌。青梅酒、绿茶梅、梅饼、蜂蜜紫苏梅、话梅等系列产品颇具特色,形成陆河“中国青梅之乡”之区域品牌。围绕甘薯、丝苗米等优质产品,汕尾积极培育广东省优秀自主品牌、陆丰区域公用品牌等,积极扩大产品知名度。针对特色小吃“小米”(薯粉饺)制定了具有汕尾市传统特色的小食团体标准T/SWCY00022022预制菜汕尾小米(薯粉饺)。以预制菜为重点加速布局,制订了T/HFCY00012023汕尾马鲸丸,利用标准制定带动产业品牌发展,大力支持预制菜企业申报粤字号品牌等,创造出一批具有汕尾特色的预制菜爆品。以海丰莲花山茶为特色发展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构建形成区域品牌、公司品牌、特色品牌“三位一体”品牌体系,不断提高莲花山茶、莲花绿茶的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5 .产业创新步伐加快,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汕尾市加快创新主体培育,鼓励引导食品工业企业申请中小企业评价、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截至2022年底,全市有效食品相关高新技术企业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1家。企业创新主体责任持续强化,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国泰食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成立国泰研发实验室,成功研发高光谱图像可视化技术、食品涂膜保险技术、超快速食品冷却技术和食品快速质量检测计算机视觉系统等。佳宝食品引进全自动肉丸、香肠、包点类产品生产线投产、引进日本进口智能化乌冬面生产线等,基本实现智能化生产。五丰海洋生物科技公司和国泰食品有限公司均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开发,使原来本没有价值的产品,通过科技形成高附加值产品。陆河国泰青梅着力技术攻关,发明果蔬高效机械化分解技术、高强脉冲电场低温灭菌技术、中强脉冲电场强化提取与修饰技术以及较弱电场强化果酒陈酿技术。6 .食品安全持续巩固,质量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能力建设,多次采取专项行动打击食药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民生实事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对于食品工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展开抽检工作和安全风险监测,对于筛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实施销毁,对不符合安全规定的小作坊进行注销切实守护百姓“菜篮子”安全。促进农产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21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国家或省追溯平台登记注册。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等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食品安全状况持续向好。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效果显著,有力警示整个行业规范发展,社会共治积极发挥,共治共享格局进一步深入人心。近三年,全市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重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未发生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校园食品安全等事件,引发广泛关注、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二)面临形势1.发展机遇一是健康中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随着健康中国、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有机精深加工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和营养方便食品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同时,随着新一轮消费升级,消费者更注重产品与服务、品质与功能、科技与创新,食品消费呈现健康化、低碳化与多元化的趋势特征,绿色食品消费需求增长迅速、食品制造愈发受到青睐、预制菜产业方兴未艾。汕尾食品工业以绿色、健康为特色,青梅等休闲零食产业品牌卓著,预制菜产业正加速布局,食品工业发展优势突出,在践行健康中国质量强国战略、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应行业大势、把握广阔消费市场中大有可为。二是“双循环”叠加双区建设机遇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中,庞大的内需市场将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要求更高,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食品消费需求增量增质,存在广阔发展空间。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食品领域国际合作日趋广泛。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汕尾食品产业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和市场空间。汕尾背倚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汕尾食品工业发展共享双区丰富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赋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同时有利于汕尾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食品消费升级,深入挖掘、精准对接、就近服务湾区食品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食品消费的市场占有率。三是数字经济赋能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驱动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食品工业研发、生产、加工、包装、物流、仓储、营销等各产业环节逐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食品领域智慧化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智能化转型加快。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驱动力,加速推动食品工业新业态发展。当前,汕尾正高层次实施“四数联动”示范工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5G、大数据及超高清视频等核心产业,大力创建省5G产业园,申报省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倍增工程”,进一步加快产业数字化。汕尾数字经济根基不断夯实,为赋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国家及省市相关产业政策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持。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民生性、支柱性产业,国家及省市高度重视食品工业质量和效益水平的提升,出台颁布各项政策措施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如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广东以六大专项行动推动食品工业提质升级打造千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随着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持续完善,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支持不断强化,为汕尾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2.问题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加食品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食品企业原料、用工、市场拓展、运营等成本大幅上涨,中小食品企业面临收入下降幅度、生存维持时间、成本支付压力等问题,同时消费持续低迷对食品产业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影响。当前全球经济需求和供给同步收缩,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食品分销、运输及餐饮等产业链条受到较大冲击,且食品供应链全球化发展延长食品产业链,加大食品安全风险。汕尾食品工业企业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偏低。受运营成本、信贷、消费需求不足、用工成本等不利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不足,2022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以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均不足4.00%,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甚至低至O02%和0.03%o二是产业竞争力不足,与其他地区存在差距。随着“健康中国战略”“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全国各地陆续出台政策文件,加紧推进传统食品产业升级计划,加快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布局。汕尾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小、比重低,“小、散、弱”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在技术装备、科技创新、市场影响力方面,产业整体竞争力不足,与省内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汕尾食品工业产品规模较小,2021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62.06亿元、增加值8.6亿元,分别比阳江少124.80亿元、20.56亿元。汕尾食品工业产业比重低,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相对不足,且呈现弱化趋势。2018-2022年汕尾食品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占比、在GDP中的占比近年来均逐步下滑,分别由2018年的4.78%和0.98%,逐步降至2022年的324%和0.48%o图1-5汕尾市规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GDP比重三是产业链条尚不完善,集群效应未有效发挥。汕尾市食品工业以资源产业和初加工产业为主,资源驱动型特征明显,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产地采后损失率较高,精深加工不足,汕尾市食品工业产业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率较低,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2021年汕尾农产品加工率偏低,食品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为0.08:1,而同期江门、阳江分别为0.90:1和0.26:1,广州、佛山均超过1。产业链条不完善,企业多集中于产业链前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初加工环节,且上游食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辅料生产滞后,下游金融、信息、创新创意等服务业企业缺乏,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衔接不够。食品企业以海丰、城区为主,点状分布于汕尾市各区县,产业布局相对较为分散,集群效应尚未有效发挥。现有产业园区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加工专用品种和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产业平台扩散、溢出及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食品工业仍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的整体布局特征,汕尾市食品企业中小型企业众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带动能力不足。2022年,汕尾市食品工业企业共有337家,其中规上企业有37家,占比仅为IL0%。四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汕尾食品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落后,缺乏水产检测实验室、研发示范基地等平台支撑产业发展,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设完成,企业自觉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较为缺乏。企业对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技术研发应用不够重视,高素质和技术型人才占比偏小。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偏低,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食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较少,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生产线应用不足,精深加工和绿色制造程度还有待提升。食品工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新产品开发、升级换代速度相对滞后,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尚需全面深入推进。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新业态发展缓慢,以绿色生态食品、营养食品、功能食品等为代表的新兴食品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占比偏低。营销手段落后,缺乏大型专业食品电商产业园,缺少吸引消费者、能“带货”的线上平台,对时下热衷的新媒体营销手段利用率较低,未能形成网上批量销售。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联动不足,食品+文化旅游、康养发展缓慢。五是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企业品牌意识有待加强。虽然汕尾食品工业特色产品较多,但汕尾食品工业仍以初加工产品居多,品种相对较少,同质化严重,产品加工梯度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产品较少,一些新产品目前还停留在模仿阶段,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产品供应不足,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品牌较少,缺乏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品牌。区域公共品牌对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资源优势发挥不足,企业品牌影响力和效益不高。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食品消费需求为目标,围绕“1456”工作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核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1310”部署。其中,“1”是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3”是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10”是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本规划提出的推动汕尾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策略。其中,“1”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一个核心,“4”是四大产业,5是五大工程,6是六大平台。心,确立“四大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品牌化、融合化、集群化、数字化、绿色生态化”五大工程,构建“六大平台”发展载体,推动汕尾食品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由松散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全面提升汕尾食品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广东打造“十百千万”食品产业发展格局开局起势,为全省食品工业迈向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整合升级,集群发展。推动食品工业整合升级,支持中小企业规模化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理念打造食品工业园,集聚各类要素资源,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和优势骨干企业进驻园区,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形成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品牌引领,绿色发展。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加强食品品牌建设,加大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推动食品工业品质升级,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节能低碳绿色转型,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打造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实现食品产业节能降耗、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科技赋能,创新发展。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引导食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中高端产品,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推动食品工业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加快传统生产工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食品工业发展内生动力。合作共赢,开放发展。立足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双区建设,搭建食品工业区域合作平台,深化资源共享、科技交流、绿色生态等领域合作,构建渠道多元、供给稳定的资源保障体系,积极引入企业、项目、人才等高端产业资源。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支持食品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提升食品工业开放发展水平。(三)发展目标全面坚持制造业当家,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食品消费需求为目标,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推动汕尾食品工业实现集群化、数字化、品牌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品牌影响卓著、核心竞争力稳固、绿色高效的现代食品工业产业体系。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力争到2025年,食品工业对汕尾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高,食品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其中主营收入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超过5亿元的骨干企业3家。到2030年,食品工业在整个规上工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80亿元。到2035年,食品工业生态体系全面形成,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结构效益持续优化。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三大产业比例不断优化,围绕辰洲壕、马蛟丸、青梅等汕尾特色食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龙头牵引力强、产业融合度高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品牌1个、省级品牌5个;到2030年,品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培育国家级品牌3个、省级品牌10个;到2035年,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产品溢价能力明显增强,培育国家级品牌6个、省级品牌15个。产业生态显著改善。力争到2025年,企业精深加工程度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亿元,实施上云上平台或互联网标杆的食品工业企业5家。到2030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2亿元,实施上云上平台或互联网标杆的食品工业企业20家。到2035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合同成交等指标实现跨越式提升,成交金额超3亿元。三、发展重点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农副食品加工业包含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加工。本规划立足汕尾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将农副食品加工业划分为水产品加工业和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两类,突出汕尾海洋经济特色,提出推动水产品加工、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四大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聚焦食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贯彻落实“百链韧性提升行动”,做大做强具有较强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水产品加工业,提质发展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食品制造业,优化提升酒、饮料和精制茶业,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食品产业集约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时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专栏3-1汕尾食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增优势品种。围绕健康化、绿色化、功能化、方便化等消费偏好变化,拓展细分食品产品门类,包括开发适合中老年人的功能类、低糖低热的保健食品和食品制造,洞悉年轻消费群体,结合新媒体运营,推出爆款“网红”食品,培育形成一批新品、精品、名品,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全面提升汕尾食品工业供给能力。提一流品质。树立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主动对标国际标准,提高产品品质。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推动生产过程和控制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运用数字技术深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提升产供销三方的全产业链融合速度。强化智慧供应链管理,加快建设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全流程的质量监控,保障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创汕尾品牌。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加大对汕尾食品工业自主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并鼓励重点企业建立自主品牌管理和商标推广体系,提升品牌价值,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擦亮汕尾地方品牌形象。(一)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1 .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汕尾海产资源优势,以高端化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预制菜加工、海洋功能性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打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促进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演进。2 .发展重点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产品创新,以仿生食品、功能性食品、风味酶解等技术研发为核心,优化水产罐头、鱼糜制品、干腌制品等传统水产制品加工工艺和产品结构,重点开发适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干制、预制、方便、休闲等水产新食品。加强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综合利用,重点发展从鱼皮(鳞)、鱼骨和虾(蟹)壳等副产物中研究开发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和生物制品制备,推进产业链纵深拓展,提高资源利用率。突破深海低值鱼加工技术,开发仿生食品、汤类、调味料产品。上游:原料中游:加工生产下游:渠道图3-1水产品加工产业链预制菜加工业。充分发挥汕尾农业产业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推广水产品净菜加工和生鱼保存技术,重点发展打造辰洲螺、马鲸鱼丸、鱼皮饺、煲仔饭、海鲜鱼煲等汕尾味道预制菜品牌。支持企业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独特饮食文化,重点开发速冻食品、筵席菜肴、家餐菜肴、特色菜肴、高端菜肴,自热等方便速食类产品,学生营养餐等即食热链团餐,减肥降脂餐,航空航天、应急救援等领域专用套餐或菜品等。围绕即食、即热、即烹、即配食品的生产和安全便捷食用,重点发展预制菜保鲜与包装、预加工预烹调设备、即热即烹设备等配套产业。海洋功能性食品加工业。依托五丰、国泰海产品基地,以海洋活性物质提取及药物开发、检测试剂、化学合成要等为重点,开发鱼胶原蛋白、海参肽、鱼油功能食品、蛋白功能食品、海藻功能食品、贝类功能食品等。推进鱼皮药用功效研究,加强功能性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大力开发海洋胶原多糖、多肽蛋白质、海洋生物源活性肽、特殊氨基酸、海洋脂类及其衍生物、壳聚糖及海洋生物糖类衍生物,开发化妆品用等高附加值产品。(二)提质发展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1 .发展方向以安全、营养、方便、专用为导向,大力推进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肉类食品加工业和粮油食品加工业提质升级,加快培育以产业链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突破口的粮油、肉类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2 .发展重点屠宰及肉类加工。依托群威农家羊肉类深加工及产销项目、陆丰市农产品现代化加工基地项目,以智能化屠宰及特色肉禽产品精深加工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冷却肉和分割肉,优化生鲜调理制品、速冻调理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对畜禽骨、血、皮、油脂等共产物的高值化综合利用开发,提取或开发多糖、小分子肽、胶原、软骨素、血红素铁、血红蛋白、健康脂制品、饲料油脂等肉类产品。加大腌制、卤制肉类等中式熟食制品研发,加强真空处理、冻结浓缩、保鲜、清洗、消毒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发展冷鲜肉、中式熟食肉等休闲类肉制品。加快推进低脂、低盐、高膳食纤维等加工技术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