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docx
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视察吉林时指出“吉林省是粮食主产省,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为吉林省进一步加强黑土地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长春市建设现代农业城等战略决策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春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莲花山度假区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o第一章规划背景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珍贵的农业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资源禀赋很大程度上与域内主要分布着黑土地资源有关。全省黑土地耕地面积981LOl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7.23%,覆盖全省9个市州60个县(市、区),其中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7202.4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4.04%,覆盖26个市、县,贡献了全省80%左右的粮食产量。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对持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保护黑土地资源,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明确提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四省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环境负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行政、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黑土地保护协调机制,加强协调指导,明确工作责任,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落实。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组织实施黑土地保护工作,向农业生产经营者推广适宜其所经营耕地的保护、治理、修复和利用措施,督促农业生产经营者履行黑土地保护义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调查和监测为基础、体现整体集中连片治理,编制黑土地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目标任务、技术模式、保障措施等,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提升黑土地质量,改善黑土地生态环境。县级黑土地保护规划应当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落实到黑土地具体地块,并向社会公布。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莲花山度假区”)于2010年9月经吉林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是由长春市委、市政府直管的省级开发区。莲花山度假区位于长春市城区东部,北起长春新区、九台区,南至净月区、双阳区,西连长春主城区,东邻石头口门水库,规划控制面积417平方公里,实际管辖面积362平方公里,下辖泉眼镇、劝农山镇、四家乡“两镇一乡”,26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2万人,实际人口约6万人。莲花山度假区面积54.33万亩,其中现有耕地面积26.03万亩,占全区面积的47.91%,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95%,占全省耕地面积的0.23%。此外,全区拥有近120平方公里森林、92平方公里水域、0.86平方公里湿地,为莲花山度假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黑土保护建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一、发展现状(一)组织和工作体系更加健全莲花山度假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近年来,围绕不断夯实粮食生产根基,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多措并举推动黑土地保护利用,按照上级指示精神着力构建制度体系、工作体系、组织体系、技术体系、推广体系。促进黑土地数量、质量同步提升,为全省粮食产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立由莲花山度假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专门设立了黑土地保护管理工作机构一一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力量进一步强化。同时,邀请中科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吉林农业大学等国家级、省级专家,组建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智力支持。政策制度体系积极响应。按照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服从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贯彻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吉林省“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方案(吉粮黑保组发20212号)、关于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的实施意见(吉农建发20197号)、吉林省保护性耕作行动方案(2020-2025)(吉农机发20206号)、吉林省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吉自然资规20193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已经初步健全了黑土地保护的政策制度体系。(二)综合治理能力提质升级莲花山度假区为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过渡地区,属丘陵地貌,西低东高,山林水一体。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改造、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措施,集成应用土壤改良、面源污染防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侵蚀沟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综合技术手段,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2平方公里,生物防治玉米螟17.7万亩次,采集测土点位703个并下发测肥卡,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6450亩,设置5个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分布在四家乡的四家村、创新村、十间村和杂木村,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基本遏制了黑土地退化趋势。(三)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莲花山度假区有林地面积近119.72平方公里,占域内面积的33%,依托森林、湿地、耕地等生态资源,持续强化环境资源保护。改变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探索生态资源有序利用新途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统筹兼顾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把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落实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制度,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使生态资源利用与养护步入良性循环。严格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廊道植被修复力度和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全面清理整顿"四荒一疏”流转行为;加大湿地资源保护力度,对全区湿地资源进行调查监测、严格规范湿地开发利用行为,制订湿地合理利用相关政策,实施石头口门水源地湿地保护工程,开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社区扶植等资源合理利用示范,总结探索不同类型湿地开发和合理可持续利用成功模式;严格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水平。基本建立了林、田、水、生物等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的政策与技术支撑体系,为全区乃至长春市提供森林氧吧,呼吸高质量氧气,提高局部区域生态环境优势条件,为黑土地保护提供绝佳条件。(四)农业资源保护富有成效在生态方面,严格划定生态红线,保护河流、湿地等关键性生态基础建设,按照“三区三线”规定明确建设控制要求;在生产方面,坚持农业产业发展与功能保护并重,以绿色产业增值来实现绿色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本持续增值,促进生态保护走向良性循环;在生活方面,配合生态生产空间调整及村庄生活空间的低碳布局,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活环境。贯彻落实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实行严格的黑土地保护制度,整合各类资金,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投入力度,以耕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通过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增强土壤培肥地力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控制土壤面源污染。细化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依法依规占用的耕地,严格落实被占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保护与补充耕地覆土再利用的制度要求,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建立耕作层永续保护利用的新机制。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鼓励扩大耕地轮作,降低耕地利用强度,以绿色生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稳定粮食产能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科学安排粮豆轮作,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耕地用养结合,保护耕地质量不下降。实施耕地质量监测和等级评价,提高经营者耕地保护责任意识。到本规划末期,黑土地保护治理基本覆盖主要黑土区耕地。(五)节水型农业高效发展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转变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实行农业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实施节水农业工程,全面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强化节水、节地、节能和节肥,建立健全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制度节水。强化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措施的衔接配套,推广抗旱农作物品种,大力普及培肥改土、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技术,在提高肥料利用率、保证增产的同时,有效降低土壤板结化,实施保护性耕作等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拓宽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节水灌溉设备购置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坐水种、少免耕、地膜覆盖、集雨增墙等节水技术,推广抗旱品种,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合理调整水价,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六)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五化”利用。坚持“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原则,从莲花山度假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综合开发与利用。推广秸秆深翻还田、覆盖还田、堆讴还田、留高茬还田和旋耕还田等技术,使秸秆直接还田,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建设大沼气,以秸秆干发酵技术为主导,扩大玉米秸秆转化利用规模,提高利用水平;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膨化、发酵技术,加快秸秆饲料产业化基地建设;着力解决秸秆基料化技术难题,加快发展食用菌生产;鼓励引导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推动生物质替代燃煤,培植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推广使用农村户用秸秆成型燃料炉具。加快建立秸秆收集、储运、加工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秸秆收储运经纪人队伍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二、面临的挑战从全省看,“十四五”时期是吉林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吉林振兴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生态强省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实施,吉林省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治使命,因此对黑土地保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从全市看,长春市耕地面积基数大,长期高强度利用,保护投入的资金有限,黑土地质量退化趋势严峻。尽管近年来,逐渐加大有机物料换田力度,但是从整体上看,耕地质量提升任务依然艰巨。莲花山度假区在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黑土地保护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短板和弱项。一是科技支撑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秸秆还田驱动力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吉林省秸秆收获期普遍处于10月末之后,这就导致秸秆含水量偏低。虽然便于运输和保存,但是不利于开展秸秆堆腐发酵等技术开展。加之寒冷的天气条件,严重限制了冬季秸秆堆腐处理的规模。秸秆堆腐处理往往需要至翌年暖季进行处理。也就是说经过第二年暖季的堆肥发酵才能转化成可以还田的有机肥。自然条件和现有技术制约了秸秆当年还田规模。造成秸秆利用滞后、秸秆还田比例不容易提升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现有技术存在瓶颈问题。因此,黑土地保护关键在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根据我们与专家团队沟通,目前秸秆还田冬季堆腐技术正在逐渐成熟。核心技术已经被攻克。下一步,我们着重考察相关技术效果,条件合适则在莲花山度假区大力推广。二是工作推进机制仍需进一步强化。各方主体责任有待夯实,监测评估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资金保障支持还不够充分、科技的研发推广也缺乏资金支持。三是现有耕地制度和黑土地保护政策存在一定不契合性。黑土地保护需要实行区域化统筹、规模化实施、系统化管理,而现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制下,保护机制与个人意愿不一定匹配,需要妥善处理好黑土地整体保护与分散经营的关系。三、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地力恢复,为黑土地保护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时代机遇。农业农村部先后出台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农农发20173号)、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农建发20213),明确黑土地保护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2021年中央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黑土地保护自此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将黑土地保护纳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强省重要内容,先后出台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吉林省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实施意见吉林省“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方案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长春市以建设现代农业城为目标,市委、市政府对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深翻和增施有机肥,加大黑土地侵蚀沟治理力度,改善黑土地内在质量和生态环境,为全市黑土地保护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综合研判,黑土地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强化问题导向,树立底线思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多措并举,全力开创黑土地保护和农业持续稳产高产新局面。第二章报告编制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黑土地保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以及历次全会精神,紧扣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方针,突出科技引领,强化资金投入,创新服务保障,以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产能、促进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以治理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为导向,以固土保肥、提质增肥、改良培肥为主攻方向,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支撑,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技术集成,强化法规约束,推动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持续加强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用养结合,科学利用。突出科学利用,用养结合,保护与利用并重,正确处理黑土地保护和发展粮食生产关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广综合性保护技术,实现黑土地科学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双赢。坚持科技创新,合力攻关。建设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合作制度建设,邀请和组织省内外科研单位推进技术创新,集成和推广一批适合莲花山度假区的黑土地保护技术和模式,为莲花山度假区黑土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坚持综合措施,协同推进。根据不同区域黑土地土壤质量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土、肥、水、种及栽培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确保黑土地保护取得实效。坚持多点示范,整体保护。选择不同区域建设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开展多点示范试点,有序推进由局部治理扩大到连片治理,通过示范带动群众效仿,实现黑土地质量整体提升。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政策引导,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注重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形成黑土地保护的强大合力。三、研究范围鉴于莲花山度假区主要发展方向以休闲度假观光文旅产业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开发蓬勃发展,部分属于一般耕地的土地已经进行了土地开发,现有耕地与规划耕地规模存在一定差异。本规划报告将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最新的耕地保有量规划数据为研究目标,完成2021-2025年度黑土地保护规划任务。四、任务目标到“十四五”末期,黑土地保护技术体系、推广体系、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日趋完善。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黑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有效提高,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初步构建,黑土地数量不减少、质量稳步提高、生态条件逐步改善。黑土区保护面积达到19.44万亩,实施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37万亩,在全部高标准农田范围实施深翻+增施有机肥举措,面积达到1.91万亩,继续保持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负增长,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9.05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5gkg,耕地质量比“十三五”初期提升0.2个等级,正常年景粮食产量稳定在2.8亿斤阶段性水平。表一莲花山旅游区黑土地保护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称单位数量指标性质产能指标粮食产量亿斤2.80预期性重点任务指标典型黑土区保护面积万亩19.44预期性典型黑土区实施秸秆还田面积万亩次3.37约束性典型黑土区实施深翻+增施有机肥面积万亩1.91约束性保护性耕作面积万亩次3.37预期性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面积万亩1.91预期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亩199.05预期性耕地质量指标典型黑土保护治理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g/kg0.5约束性典型黑土保护治理区旱地耕作层平均厚度厘米22约束性典型黑土保护治理区水田耕作层平均厚度厘米220约束性耕地质量等级与“十三五”初期相比提升等级0.2预期性五、黑土地保护策略吉林省依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耕作方式等特点,将全省划分为三个黑土地保护区。莲花山旅游区隶属于长春市,归属于中部黑土地提质增肥区。这一区域的黑土地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存在耕层变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在此区域实行提质增肥的主攻策略,重点以政策为引导,鼓励推广保护性耕作,如“梨树模式”、深松深翻等技术措施,推行“一耕两免、三年循环”(实施一年玉米深翻还田和两年免耕播种相结合,三年循环一次)技术模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设施保障能力,打造黑土地核心保护区。因此可采用“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示范引领、整体提升”思路,针对地块差异性,分区分类推进黑土地保护,构建“四元驱动、三区协同、多点示范”系统化保护格局。(一)突出科技支撑目前莲花山度假区已经与包括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内多家涉及土壤改良、有机废弃物处理、粪污处理、秸秆堆腐发酵团队密切接触。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微生物功能活性、改善土壤理化结构等保水保肥技术为重点,探索形成一批针对莲花山度假区不同区域的土壤改良和提升技术模式。(一)突出产业引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黑土地保护体制机制和技术模式创新。把发展绿色农业与黑土地保护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体系与保护耕作技术结合起来,把农业经营体系与黑土地保护经营主体的培育机制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黑土地保护。(三)突出数字赋能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黑土地保护领域的应用,充分运用遥感技术、远程无线传输、网格化信息管理等技术,加强黑土地信息数据采集,建立黑土地质量监测监管大数据平台,提升智能监控、数据监控、质量评价和预警监控能力,全面提高黑土地保护的现代化水平。(四)突出项目带动立足重点任务项目化、工程化,聚焦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大豆轮作、种养循环、退化耕地治理、深松整地等方面,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思路,抓实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实施,确保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见效。六、编制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2022)2、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3、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吉农发20173号)4、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2021改)5、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吉政发20228号)6、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府发20219号)7、长春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长府办发202213号)8、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长发202115号)9、长春市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第三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将区内高标准农田全部纳入黑土地保护优先示范区。在此区域内,保护性耕作措施优先在此区域内实施。规划实施深翻+增施有机肥措施19120.6亩。图3-1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高标准农田分布图进一步完善农田区内“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设施配套,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围绕提升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机械化水平、建后管护能力等内容,加强农田土地整治,建设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完善田间道路、输配电等设施,推进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确保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现“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二表3-1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高标准农田地块分布情况序号乡镇名称村名面积(亩)、泉眼镇合计15811流沙村775.52勤劳村1653赵家村640.5,、劝农山镇合计54291兰家村6962龙王村1383太安村12154同心村607.55腰站村2772.5三、四家乡11829.61创新村3193.52莫家村691.13十间村6394四家村3714304.5新光村6杂木村2868总计19120.6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粮食安全产业带为重点,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建设节水灌溉骨干工程,提高灌区节水水平,持续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加强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建设排灌沟渠、提灌设施、集雨蓄水设施,提高灌区输水、配水效率和排灌保证率。对灌区渠首、骨干输水渠道、排水沟等进行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结合保土耕作、退耕还林、沟道防治等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提高农田灌排能力。加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的有效衔接配套,完善田间排灌渠系,形成顺畅高效的灌排体系。(一)四刘河计划投资596.3万元,治理四刘河下游段河长608%分别由上段、下段治理工程组成,其中上段治理河长454m,下段治理河长154m。工程建设内容主要由生态护坡工程,生态堰工程、附属设施工程及植物修复工程组成。(二)蒋家河蒋家河水利项目投资3000万元,已建成长度为3.25公里,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两侧景观绿化、慢行系统、座椅、停车场等便民设施;平整场地60000余平米;栽植山杏136株、光辉海棠150株;栽植木绣球574丛、榆叶梅449丛、蓝叶忍冬561丛、紫丁香80丛、锦带1446丛、红王子锦带31丛、连翘224丛;播种无芒雀麦50000余平米。计划再建2.8公里,计划总投资3900万元,以防洪为主,兼顾景观的水利工程,治理河道总长度2807m,上游河道长度1292m,下游河道长度1515mo设计内容主要为堤防达标工程、新建护岸、修建小型溢流坝。根据本工程的景观需求,共修建9座小型跌水坝,其中4座混凝土汀步坝,5座景观垒石坝,位于河道主槽内,交错布置,净宽均为16.0m,挡水高度为1.0m.1.2mo(三)流沙河计划投资3000万元,治理河道总长度3公里。共治理流沙河流域河道中心长11.418km,其中左岸长10.963km,右岸长11.25km。沿河新建6座溢流坝。三、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上后下、先坡后沟、沟坡兼治”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改善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提高黑土地生产能力。加强侵蚀沟治理,针对沟道侵蚀特点,在丘陵区,以林草措施为主重点治理耕地小型侵蚀沟;采取布设谷坊、沟头防护、截水沟、沟道滩岸防护等工程及林草措施综合治理中型侵蚀沟,控制沟头溯源侵蚀和沟岸扩张。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采取建设截水、排水、引水等工程设施和生物措施拦蓄疏导地表径流,防止客水入田。莲花山度假区高度重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黑土地保护和治理项目。饮马河流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治理面积81.77Kk,治理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成活率达到85%,保存率达到80%o该项目合计保土量增加2.74万吨,合计保水能力提高37.29万In%通过水土保持治理,建立生态建设三道防护体系。控制了项目区水土流失、减少了入河泥沙量,增加了林草覆盖度,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石头口门水库水质;为项目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四、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为了有效抑制黑土地风蚀侵害,持续优化林网林龄结构、林分质量、防护功能,建立稳固的农田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农田防护林恢复与新建,妥善处理“林农”关系,依法对擅自改变用途的防护林用地进行核查清收,切实管住林地、造好林带,逐步恢复缺失的农田防护林带,增加防护林网总量。加快推进防护功能低下的退化防护林带改造,逐步提高防护林网质量,增强防护效能。科学安排成林、过熟林带采伐更新,通过针阔、乔灌混交造林,进一步调整优化防护林网结构,提高防护效能。目前,莲花山度假区林地林网建设可以实现有效保护黑土地风蚀侵害,林地占域内面积的33%。图3-2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林地分布图表3-2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林地地块分布情况序号乡镇名称村名面积(亩)1岗子村28232泉眼村8605.53新立村106834双山村58925勤劳村81486流沙村13396.57火石村54008赵家村2734.5二、劝农山镇合计60763.51东风村77582四刘村70023同心村6583.54太安村81185钱家村54636龙王村5161.57林山村8509.58联丰村3502.59兰家村2581.510腰站村6076.5三、四家乡合计43249.51杂木村4513.52四家村6112.53莫家村5326.54创新村532.55十间村129006青山村135517光辉村309总计161701.5第四章调整耕层结构以改善黑土地理化性状、提升黑土地生产功能为目标,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等适用模式,因地制宜实施各种形式的秸秆还田,稳步推进有机肥还田技术,综合运用养分科学管理、病虫草害联防联控和生产全程机械化等集成技术构建肥沃耕层,全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肥能力。一、着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一)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在条件适宜区域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十大模式”。以玉米、水稻为重点,兼顾大豆、杂粮杂豆等作物,结合莲花山度假区土壤、水分、积温、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推广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十大模式详见附件1)。莲花山度假区基本农田耕地规模约为5855公顷,主要分布情况如下(图4T,详见附件),其地块分布情况如下表(表4-1)。随着黑土地保护工作逐渐加强,未来莲花山度假区基本农田将全部纳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和实施秸秆还田等保护性措施的范围。图4-1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基本农田分布情况表4T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基本农田地块分布情况序号乡镇名称村名面积(亩)、泉眼镇合计13735.51流沙村47402勤劳村17823泉眼村43294新立村2195赵家村2667、劝农山镇合计38161.51东风村37412兰家村1876.53联丰村3136.54钱家村1435.55太安村118416同心村7345.57腰站村8787三、四家乡35926.51创新村56762光辉村63843莫家村35314青山村8915十间村5068.56四家村72607新光村817.58杂木村6297总计87825根据保护性耕作特点,莲花山度假区将部分条件合适的基本农田地块,与高标准农田一起纳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区,以及实施秸秆还田等保护性措施,规划面积为33750亩,地块分布情况如下(图4-2,详见附件)。在高标准农田范围内,还将作为保护性耕作的优先推广和应用区(图3-1,详见附件),开展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表4-2莲花山黑土区实施秸秆还田地块分布情况序号乡镇名称村名面积(亩)一、泉眼镇合计13591流沙村718.55赵家村640.5二、劝农山镇合计52081东风村304.52兰家村363联丰村979.55太安村1105.5图4-2莲花山黑土区实施秸秆还田措施分布情况(二)因地制宜推广其他形式秸秆还田加快推广深翻、覆盖、粉耙(碎混)等直接或堆讴还田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量。按照省规划任务分配,莲花山度假区应重点推广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保育技术模式、玉米秸秆堆汹培肥技术模式、水稻秸秆全量粉碎翻压还田等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优化耕作方式,购置大中型农机具,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相关技术模式计划在莲花山度假区全部耕地范围内开展(图4-3,详见附件),规划典型黑土区保护面积规模达到194440.5亩。详细地块分布情况见表4-3。图4-3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典型黑土地保护区分布图表4-3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典型黑土地保护区地块分布情况序号乡镇名称村名面积(亩)泉眼镇合计710911泉眼村141392岗子村4729.53双山村7132.54火石村19535流沙村8293.56太安村13321.57勤劳村112028新立村2680.59赵家村7639.5二、劝农山镇合计710911东风村136112同心村8983.53四刘村4579.54腰站村11356.55兰家村6718.56联丰村66547林山村3043.58龙王村5761.59钱家村3315三、四家乡合计55792.51创新村85442光辉村73443莫家村56614青山村41345十间村8605.56四家村11866.5829.5新光村8杂木村8808总计194440.5二、推广耕作层改良培肥技术(一)构建合理耕层根据莲花山度假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建立适合莲花山度假区的耕作制度和施肥方式。运用“深翻+苗带重镇压”行间深松30cm等合理耕层构建技术,形成“苗带紧、行间松”的松紧交替耕层结构,充分发挥耕层肥力,有效解决农田犁底层“厚、硬”和耕作层“浅、实”的问题,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育,提升耕层调节水、肥、气、热的功能。目前我们与吉林省农科院循环农业团队土壤改良项目组正在开展合作,在规划期内,探求从构建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恢复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功能角度开展黑土地保护实验。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功能被认为是土壤保护的关键指标,也是目前国际前沿的研究热点。利用微生物-有机质-矿物质-植物之间的物质能量转运,提升土壤理化指标,构建合理耕层。(二)推进耕作层土壤改良莲花山度假区已经选择典型区域筹建土壤改良治理示范区,通过施用土壤改良剂、调整施肥品种等方式调节土壤PH值,消减土壤酸性障碍因素,提高土壤肥力。相关技术支持由吉林省农科院循环农业团队土壤改良项目组提供。(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采集土壤样本、开展田间测试分析、提供施肥意见和参考、进而指导科学施肥等长期工作。积极引导肥料生产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配方肥生产,指导农民施用配方肥料、缓控释肥等高效肥料和科学施肥技术,调节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精量施肥,减肥增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到2025年,主要粮食作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实现化肥减量增效,肥料利用效率(预期性指标)达到43%以上。这就需要多元肥料组合利用,通过有机肥料中的微生物活性成分促进植物利用无机肥料效率。三、实施有机肥还田统筹推进有机肥还田利用。稳步实施有机肥还田,是黑土地保护最具有性价比的方法。有机肥的原材料既可以是农用废弃物秸秆,也包含人居环境整治的生活垃圾、养殖场的畜禽粪污。通过有机肥堆腐处理,既实现了无害化处理,也可以变废为宝,保护黑土地,逐渐提高有机肥在现有肥料应用的比例。支持开展田间地头的秸秆堆腐处理方式,可以就近还田转化。此外,莲花山度假区作为水源地保护区,已经将规模化养殖场全部迁移,正逐渐完善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促进有机物料就地就近安全还田利用,为黑土地地力提升提供充足养分。四、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黑土地保护和肥沃耕作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入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挥杠杆作用,不断提升黑土地保护和肥沃耕作层培育所需机具保有量,提升作业能力水平。大力培育农机合作社等专业化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农机、植保、农技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和引导农机装备实力较强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肥沃耕作层培育方面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对肥沃耕作层培育的制约。鼓励和支持开展“深翻+有机肥施用”工程。推广实施秸秆还田与“深翻深耕+有机肥还田”为主的综合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实施秸秆机械粉碎翻压或碎混还田,配套施用有机肥,推进畜禽粪肥资源就地就近发酵腐熟和还田利用。到本规划末期,在本区高标准农田范围内全部实施“深翻深耕+有机肥还田”技术模式。莲花山度假区现有农机装备存在一定短板,尤其是专用性农机设备,如水稻收获机、工程车辆、整地农机等还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