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方案.docx
-
资源ID:857006
资源大小:21.0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XX区“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方案.docx
XX区“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不断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统筹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建立适应形势发展、时代特色明显、机制健全完善的“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新模式,全面提高社会救助工作质量,现就做好我区“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制定如下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20)18号)、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贯彻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若干措施的通知(X办发(2020)X号)等文件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强化党建引领、统筹政策制度、健全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力量、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社会救助工作的工作机制,持续打牢基层工作基础,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效能,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二)工作目标。全面落实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社会救助业务深度融合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打造“河海情和暖助”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品牌,通过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开展,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更有力度、更有广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真正打通社会救助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米”,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二、运行模式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建立“党委统筹、支部推动、党员带头、党群融合”的“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新模式。(一)坚持党委统筹。镇(街道)党(工)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基层党建工作同社会救助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在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中找准定位,在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在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步实施中画好最大最美同心圆。(二)强化支部推动。坚持把社会救助工作列入村(社区)党组织重要议事日程,常抓常议常讲,常态长效推进。结合实际将走访、发现困难群众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努力破解救助政策宣传覆盖面窄、经办服务能力相对较弱、传统救助方式固化单一等瓶颈问题,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中建设全面过硬桥头堡。(三)引导党员带头。坚持把群众的事当成大事要事,组织党员亮身份、领责任、尽义务、当先锋,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兑现“党员带头帮办”的庄严承诺,为基层困难群众提供综合性的救助服务、帮办代办,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一个角落,在推进救助服务落地见效、救助政策深入人心中当好排头兵。(四)促进党群融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探索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主动开展零距离、多元化、全覆盖、立体式救助,把“温情服务、志愿服务、便民服务”送到困难群众身边,形成“困难群众动嘴、党员干部跑腿、便民服务到家”的融合联动新模式,积极打造和谐发展共同体。三、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健全完善机制、构建工作网络、落实工作制度、探索方法路径开展工作,建强基层队伍、提高综合素质、主动排忧解难、营造浓厚氛围、促进融合发展,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救助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综合救助,形成经验做法和规范模式。(一)突出党建引领,健全完善机制。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各镇(街道)、村(社区)分别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织书记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并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辖区内社会救助工作重大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政策措施,形成抓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合力。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各镇(街道)依托便民服务中心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站,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将各项救助项目进行分类归并,进一步优化再造申请、审核、审批流程,做好救助事项的政策宣传、申请受理、入户调查、审核确认、公开公示以及日常监督管理等工作;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负责社会救助政策宣传、业务咨询、信息统计、帮办代办、调查评议等工作。三是完善考核机制。把社会救助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评议,结合日常调研督导,定期开展考核评议工作,真正做到以基层党建统领社会救助工作。(二)加强工作力量,构建工作网络。一是充实镇(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力量。站长由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按照“辖区人口5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编制不少于3名、5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编制不少于5名”的要求,确定镇(街道)专职民政工作力量,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的社会工作岗位。二是强化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力量。站长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按照“村(社区)人口100O人以下不少于1名社会救助协理员,1000人以上不少于2名社会救助协理员”的要求,配备1至2名民政协理员,由本村(社区)热心为群众服务、熟悉村情、公道正派的群众担任或村(社区)干部兼任。被列入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社区)后备干部的,通过村(社区)党组织推荐,镇(街道)党(工)委备案,优先推荐担任协理员。强化人员使用和评先树优,对镇(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站长的调整使用及评先树优,相关部门要事先征求区民政局党组的意见;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站长的调整使用和评先树优,要征求镇(街道)党(工)委的意见。三是培训全能干部。组织对基层村(社区)党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全能培塑,通过集中培训和专题培训、班子工作例会、政策专题解读会、案例分析讨论会、救助工作总结会,全力打造“一专多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在协助开展日常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叠加进行救助线索主动排摸、救助政策主动宣讲、救助项目主动落实等工作。(三)落实工作制度,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一是落实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社会救助中的组织作用,组织村(社区)全体党员亮身份、领责任、作承诺,把党员帮扶困难群众情况列入党员量化积分管理范围,按月公示,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带头作用,积极为困难群众解难帮困。二是落实包靠帮扶制度。建立村(社区)“两委”成员、年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农村后备干部包靠帮扶困难群众制度,通过定期上门走访探视、宣传政策、解难帮困等形式,使每个包靠帮扶责任人做到“四个清楚”,即困难群众家庭底数清楚、问题困难清楚、思想状况清楚、帮扶需求清楚。同时,在包靠中,让每个困难群众都做到“四个告知”,即主动向包靠责任人告知自己家庭状况怎么样、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通过开展“双四”包靠帮扶,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让包靠党员干部经受锻炼,提升觉悟,树立威信。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农村后备干部包靠帮扶困难群众情况,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条件。三是落实主动发现制度。为避免遭遇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因不熟悉政策等原因,导致未主动提出申请延误救助的问题,制定完善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工作机制。村(社区)党组织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巡查,准确了解辖区内困难群众生活状况、及时掌握救助需求,确保困难群众“应救尽救二将“老、弱、病、残、困、灾”六大类困难群众为主要发现对象,将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重大疾病、失业下岗、教育支出过大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纳入巡查发现范围,确保做到群众一旦发生基本生活困难,能够及时申请和获得相应救助。发动村(社区)、“两新”组织、志愿者中的党员群众主动发现困难群众,主动提供救助线索,主动化解风险隐患。(四)探索方法路径,促进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基层党建和社会救助融合。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社会救助、基层治理与社会救助的融合发展路径,跳出社会救助自身框架,将其放入更高的基层治理格局之中,将社会救助目标与党建工作目标相结合,与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相结合,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化,更好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发展,为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可靠保障。二是推进智慧党建与智慧救助融合。精准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将智慧党建与智慧救助深度融合,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在全面实现掌上办、指尖办的基础上,依托微信公众号或APP客户端,开展好微咨询、微公示、微曝光等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服务。三是汇集社会力量。积极整合社会各界帮扶资源,多渠道、多举措筹集爱心款物、慈善救助,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服务特长,全方位开展便民服务、法律咨询、结对帮困等活动,在创新兜底帮扶载体中实施“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方式,有效实现救助资源与救助需求的精准对接,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真正做到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忧、精神上解闷。四是挖掘救助文化。通过社会救助工作重心下移,使基层群众在邻里守望中形成“自助+互助”的救助文化,促进力量参与和社会融入,努力形成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理念的救助文化,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广泛认知、普遍认同和高度认可,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硬实力持续提升。四、时间安排根据工作实际,“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分四个步骤组织实施:(一)修订完善方案,安排部署工作(2023年4月中旬)。在前期初步论证的基础上,由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牵头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完善“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方案,明确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内容,抓好组织动员,作出安排部署。(二)坚持试点先行,探索方法路径(2023年4月至6月)。按照“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部推进”的思路,每个镇(街道)各确定2个党建基础较好的村为试点单位,XX街道、XX街道、XX镇各确定1个党建基础较好的城市社区为试点单位,按照“切口小、落点实、见效快”的要求,积极探索“党建+社会救助”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工作路径、工作方法。其他村(社区)的“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同步推进。(三)推广经验做法,保障规范运行(2023年7月至8月)。组织召开工作调度会、推进会,推广经验做法。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各个环节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及时收集反馈相关信息,统筹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类实际矛盾问题,确保规范运行。(四)开展验收评估,抓好深化提高(2023年9月至10月)o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协同各镇(街道)对“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做法,建立“党建+社会救助”工作长效机制。五、保障措施坚持聚合力、筑堡垒、建网络、提素质、强服务,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入抓好社会救助工作和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切实履行好兜底保障任务,全面助力社会救助水平提升。(一)加强组织领导,分级分层推动落实。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牵头负责“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开展好业务培训、督导检查和总结验收等相关工作。各镇(街道)要以“党建+社会救助”工作为抓手,创新思路和方法,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要坚持求真务实,弘扬优良作风,力戒形式主义,确保工作扎实深入推进。(二)把握关键环节,建章立制定责赋能。各镇(街道)要明确职责分工,分层组织培训,按照抓书记带班子的要求,充分发挥头雁作用,紧紧围绕思想、组织、队伍、作风、阵地、活动、保障等方面完善制度体系,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项制度一项制度落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紧盯。要定期调度工作,研判矛盾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打通难点堵点。要采取点对点、面对面的定责赋能对接方式,建立党员干部参与社会救助的“四员”工作机制,即党员干部当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协理员、宣传员、代办员和监督员。(三)整合力量资源,不断拓展工作载体。要在“党建+社会救助”的范围广度、工作深度和时间跨度等方面下足苦功夫、硬功夫,做到困难群众在哪里,“党建+社会救助”工作就开展到哪里。要广泛发掘各类社会组织的公益潜能,激发党员爱心助学、连心帮困等投身社会救助的热情,拓展“党建+社会救助”辐射功能,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四)注重规范运行,切实保证工作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是基层党建工作生命线”的理念,以质量是否过硬作为衡量落实基层“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成效的标尺,精益求精抓质量建设,精准施策补质量短板,精督细查促质量提高,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同时确保“党建+社会救助”工作质量。要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党建+社会救助”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