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散文 学案.docx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散文学案授课主题课外文言文+散文教学内容课外文言文秀才年将五十,忽生一子。因有年纪而生,即名年纪。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次年,又生一子。笑曰:“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J因名曰“笑话J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妻曰:“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J课外文言文批判否定肯定赞扬寓言类人物类人+事主旨情感1、应该/不应该、事件启示道理转化人物形象2、人+事2、分析结果3、人物对话4、关键词一、道理启示类解题步骤:道理启示类1.先抓住标题:一般讲,如果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2.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看看哪一部分比较特殊,就尽量抓住展开。特别是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二、人物形象或分析类解题步骤1.寻找标题或文中直接评价人物的词语或句子。2.概括人物形象:(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2)抓住人物描写;(3)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加以分析;(4)注意人物之间的对比。课外文言文题目设置分析:(教学建议:一定要注意四道题设置的关系,此处重点讲翻译和技巧注意事项)实词积累。2.句子理解及翻译。(教学建议:重点讲翻译方法的(3)、(4)和(6)具体方式方法-留、删、补、调、换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1)留-一保留不需要翻译的固定内容留,即留住不用翻译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师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2)删-一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语气助词、发语词等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既而百千人大呼(口技)(3)补-一注意省略成分的补充补,即把省略的主语、宾语、介词、谓语等补充完成。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4)调一-注意倒装语序的调整调,即注意倒装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例如:”何陋之有?”翻译的时候要翻译成“有什么简陋的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5)换一-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再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掌握6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之、其、而、以、何、于【注意工总而言之、做到字字落实。3.内容理解。常见的题型是信息筛选,分为直接筛选和理解性筛选两种形式。直接筛选一般是直接用原文词句回答。理解性筛选要么是先找到信息点然后翻译,要么是多个信息点不在一起,需要整合。(一定要注意是直接筛选还是理解性筛选。)4.思想主旨的把握。主要分为两类:(1)启示、道理类;(2)人物形象分析类。基于第三题对“人”和“事”把握,再结合文章有无总说的句子,就可以正确把握文章的启示或者人物形象了。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2.内容梳理。明确文中主要人物,看作者的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然后分析事件,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3.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其次,是理解性筛选。4.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意从选文的标题、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例一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J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注释】韩魏公知北都:韩魏公担任北都的行政长官。中外亲:表兄弟。坏冢:荒墓。卓:同“桌”。韩魏公: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有中外亲:有中表兄弟。云:说耕:耕地冢:坟墓。表里:里里外外。纤:纤细。瑕:瑕疵。盖:原来是。以:用。答:答谢。尤:特别。为:当做。乃:于是,就。开燕:开设宴席。酌:倒。俄:忽然。醇:味道浓厚的美酒。漕使:负责水运粮食的差使。卓:同“桌二且将用之将酒:并准备用它来进酒。吏将:指差役人员中的统领。曰:说俱:全都得:得到汝:你愕然:惊讶的样子韩琦在担任北都的知州期间,他的中表亲戚曾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由农人从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的内外,找不出丝毫瑕疵,真是绝世之宝,为此他答谢了表亲一百两银子,也就格外珍爱这只玉盏。有次他在家中摆宴,请来了负责漕运的大官们,并特别设置了一桌,上面铺盖著锦缎,将那玉盏放在桌子上,准备用来为座上的嘉宾酌酒。谁知在忽然之间,一个差役领班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全被摔碎了,在座的来宾无不惊愕,那领班也赶忙趴在地上等候发落。这时韩琦不动神色地,先笑着对座上的客人说:“东西也总会有破的时候J随即再对那领班说:“你是不小心的,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云耕者入坏冢而得云得公以百金答之答(3)笑谓坐客曰谓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非故也,何罪之有?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表现了韩魏公什么样的品质?(4分)1.(1)说。获得,得到。(2)答谢。(3)对说。2.(1)把玉盏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劝说所有客人饮酒。(2)不一会儿一个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盏摔得粉碎。(3)(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3.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待人宽厚,能宽容别人的过错等。例二戴胄犯颜执法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J上日:“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注释】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上:指唐太宗。擢:提升。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布:昭示。【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J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L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未几,有诈冒事觉者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天下无冤狱2.翻译下列句子。(6分)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卿欲守法而使 朕失信乎?此乃忍小忿而 存大信也O3.结合分).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O(4参考答案:1.觉:(被)发现忿:愤恨故:所以狱:案件2.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例三于令仪诲人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J盗大感惭,卒为良民。(摘自淹水燕谈录)【注释】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市井人:做生意的人。长厚:为人忠厚。忤:触犯。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十千:即一万铜钱。【译文】于令仪,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J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小偷已经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L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如其欲与之既去乃邻舍子也恐为人所诘2.翻译下列句子。(6分)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盗大感惭,卒为良民。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4分)参考答案:L给离开竟然或原来追问2.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或不触犯法律),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你一向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或:为人小心谨慎,很少做错事的),(如今)为什么做起小偷来了呢?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3.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意思对即可)散文例一荔枝肖复兴(1)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2)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剂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了。(3)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如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一一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合不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呈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4)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5)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是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母素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荔枝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相信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6)其实,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小孙子一部分。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7)而令,荔枝依旧年年红。(选自最阅读,有删改)13.联系上下文,体会第段中加点词语“托”的妙处。(5分)答案:“托”指用手掌或器物承举物体,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新奇和不舍,也表现了母亲对荔枝的珍视;侧面烘托出母亲平时十分节俭,舍不得买贵的水果,也说明了“我”对母亲的不够重视,很少买好东西给母亲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遗憾和怀恋之情。14.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5分)答案:勤俭节约:母亲经常买处理的水果;和蔼温柔:知道“我”买贵的水果也没有责备我;舍不得吃好的东西而将好东西留给别人:朋友来家里做客,母亲拿走沙果,留下荔枝;对孩子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母亲每次都将最好的荔枝留给“我”吃;喜爱孩子:母亲生前将荔枝都给儿子吃了。15.联系全文,体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蕴含的情感,展开合理想像,用第一人称,写出作者最想对母亲说的话。不少于50字。(5分)关键词:遗憾、愧疚、后悔、喜爱、怀恋、想念16.第段中,面对母亲买回来的沙果,作者“连声说真好吃”、“不住口说真便宜二对作者这种安慰母亲的“把戏”,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5分)-答案:赞同,母亲们做一切皆是为了孩子,省钱俭朴还不忘买东西给孩子吃已表达了深深的母爱,孩子对此应表达以诚挚的肯定,亦是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体会。(言之有理即可)例二忘季羡林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J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刹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刹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绝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刹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刹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J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Q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刹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选自怀旧集,有删改)18.概括表现“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2分)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1分);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1分)。19.品析语言。(6分)(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3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了出来。或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了出来。(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3分)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调称造物主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洞察世事、领悟世理之后的欣喜与放达。20.简要概括第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2分)与老友的忘做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为下文“然而”的内容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2分)21.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忘”的两层含义。(4分)对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遗忘和糊涂(2分)。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事境界(2分)。例三花锦罗张琴前段时间,喜欢上了看画,中国画多山水,空间感很强烈,哪怕是画花鸟虫鱼等物,也着重“弦外之响”,尽得留白之风流。视觉的饱和使得灵魂饥饿起来,便上网淘了几幅小画。买回家,才发现许是自己真中了鄱阳湖那场盛大花事的蛊,喜好近乎有些偏执了。看看,好几张都有蓼,比如仿花鸟画名作红蓼水禽图,仿宋徽宗赵佶的红蓼白鹅图及仿齐白石的红蓼群虾。去岁秋天,余干县康山大堤附近的鄱阳湖湿地成了“网红”,一场花事在我微信朋友圈口耳相传。像大家一样,我也欣喜赶了这场热闹:青葱的长杆;圆熟的叶子;细碎的花儿,使人惊心动魄的原是一坡密密匝匝的红蓼啊。这些蓼花,亦红亦紫,蕊心透丁点儿白,若染了喜庆的米粒。它们挨挨挤挤结成曼长、丰腴的穗状。低垂的紫红花穗,一穗接一穗地,从我身边倾泻而去。以谦逊又桀瞥的姿杰,一路向北,怒放着心中的壮美。仿佛一匹只应天上才有的灿若云霞般的锦绣,又宛如从地心深处长出的一片熠熠生辉的星河。春来发芽绽叶,夏秋开花结果的蓼花,又称在草、水笠,多半临水,生命力旺盛,在我们家乡随处可见,是很野性的花。许是受其花穗形状的影响,我们打小就叫它狗尾巴花。狗尾巴花,狗尾巴花,喊叫起来,是叫唤农村寻常小孩名字般的随意;狗尾巴花,狗尾巴花,田园里只要长出,大人便会下重手毫不留情地拔除,认为这没啥用的东西太容易纷生侵占土地,且叶片上还带着涩涩的茸毛、味辣刺激,若煮之作食,猪牛都避得远远的。尽管大人的许多“不待见”其实并不能真正影响小孩子对世间万物的欢喜,但那时的我,却也真不觉得红蓼有多特别有多妍美。孩子的世界是至美的世界。在孩子眼睛里,春夏秋冬,每一天都是色彩斑斓的,每一刻都是生机勃勃的,万物都等着他们去探究、去观摩、去发现、去接纳,因此他们来不及去钟爱一件事。而认为红蓼不寻常的,从来都只是那些悲秋伤怀的诗人、托物言志的画家和装满离愁别绪的大人。孩子根本感觉不到秋的萧瑟悲凉,体会不了红蓼深处所谓的人情冷暖、世事无常。紫红一片,杂以青绿,红蓼花海如此强烈的颜色,对所有到来的人显然是一种不可抵御的引诱。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红的着绿的,丢开文雅与村俗的禁锢,尽情释放他们内心的天真之气。他们或雀跃或打滚,仿佛要在中规中矩的生活中掀起另一种狂澜。我起先也这样雀跃着,兴奋着,跳进相框也好,一旁闲望也罢,领受了,心生满足,总是可以叫自己兴高采烈好一阵子。当太阳下山,喧嚷的人群各自离开,湿地又恢复它本来的清寂,有如歌残筵散。天地辽远,气温微凉,美的事物总会有某种无端的寂灭,这种悲剧意味使花海成了一个巨大的道场。个体作为理性生命的骄傲与荣耀消遁,作为有限个体的渺小、卑微无奈突显。我头枕双臂,仰躺草洲,睁开眼睛看天上的流云,日本宗次郎的曲子故乡的原风景开始在心里盘旋。陶笛的空灵携裹如梦似幻的雾气飘飘荡荡,这雍容、质朴,与土地、河流、星光、候鸟浑然一体的花海,使我觉得生命中所有关于梦想、生机和道路的谋划都不重要了。原来我只是太爱这鲜活的人生了。如此看来,红蓼在我心里便是极致的美了。如此看来,我便再不是没心没肺的孩子了。“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生命里的秋意,浓了。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0日14版)17.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蓼花的特征?(3分)谦逊又桀瞥;壮美;生命力旺盛;野性;雍容质朴(3分)18.按照作者成长历程,梳理“我”对蓼花的感情变化?(2分)不觉其美一一()()一一由衷赞美按照作者成长历程,梳理“我”对蓼花的感情变化?(2分)不觉其美一一(欣喜(或惊心动魄)一一(兴高采烈(或雀跃兴奋)一一由衷赞美19.品析语言。(6分)(1)仿佛一匹只应天上才有的灿若云霞般的锦绣,又宛如从地心深处长出的一片熠熠生辉的星河。(从修辞的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开放的蓼花比作云锦和星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蓼花开放壮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蓼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紫红一片,杂以青绿,红蓼花海如此强烈的颜色,对所有到来的人显然是一种不可抵御的引诱。(从描写的角度)(2)通过色彩(视觉)描写,用“紫红”“青绿”的颜色,表现了红蓼花海开放的热烈和美丽,吸引着所有观赏的人群,表达了作者对红蓼花海的赞美。20.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第段划曲线句子的理解。(3分)美丽的红蓼花到了傍晚人群离散后显得清寄;也寓示着美的事物总会有渺小和卑微的时候;为下文对红蓼花的赞美与突显文章主题做铺垫。21.请对文章的第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4分)_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深化文章内涵,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红蓼花的赞美,同时表现了我在鲜活的人生中获得的收获。结构上: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修辞上:引用,引用诗句,丰富文章内涵,使文章充满诗意。语言上:语言质朴平实,富有诗意,富含哲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