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交点坐标》教案设计(汇合十三篇).docx
直线的交点坐标教案设计(汇合十三篇)篇1:直线的交点坐标教案设计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会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以及判断两直线位置的方法。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学习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阅读教材102103页,然后仔细审题,认真思考、独立规范作答。2、把学案中自己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和疑难问题以及解题方法规律,及时整理在解题本,多复习记忆。(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A:自主学习;B:合作探究;C:能力提升4、小班、重点班完成全部,平行班至少完成A.B类题。平行班的A级学生完成80%以上B完成70%80%C力争完成60%以上。四、知识链接:1 .直线方程有哪几种形式?2 .平面内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空间里呢?五、学习过程:自主探究(一)交点坐标:A问题1已知两条直线11:Alx+Bly+Cl=0,12:A2x+B2y+C2=0如何求它们的交点坐标呢?A例1、求下列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IL3x+4y-2=012:2x+y+2=0A例2:求经过原点且经过以下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方程:11:-2y÷2=0,12:2-y-2=0.合作交流:C例3:求直线3x+2y-l=0和2-3y-5=0的交点M的坐标,并证明方程3x+2y-1+(2x3y5)=0(为任意常数)表示过M点的所有直线(不包括直线2-3y-5=0)oAlx+Bly+Cl+(A2x+B2y+C2)=0是过直Alx+Bly+Cl=O和A2x+B2y+C2=0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二)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讨论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B问题2已知方程组Alx+Bly+Cl=O(1)A2x+B2y+C2=0(2)当Al,A2,Bl,B2全不为零时,方程组的解的各种情况分别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什么位置关系?B例4、判断下列各对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出交点坐标:(1) 11:-y=O,12:3x+3y-10=0(2) 11:3-y+4=0,12:6-2y=0(3) 11:3x+4y-5=0,12:6x+8y-10=0六、达标检测Al.教材109页习题3.3A组1,2,3B2.光线从M(-2,3)射到X轴上的一点P(1,0)后被X轴反射,求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B3求经过两条直线x+2y-l=0和2-y-7=0的交点,且垂直于直线x÷3y-5=0的直线方程七、小结与反思:会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会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篇2:直线与交通线路交点精度研究直线与交通线路交点精度研究建立了交通线路与直线交点坐标精度的统一模型,并推导了直线线路、圆曲线线路和缓和曲线线路与直线交点的精度公式,且精度公式不但按X和Y轴方向给出,还按线路的纵向和横向给此最后,给出了算例.作者:邓永和DENGYong-he?作者单位:丽水学院建筑系,浙江丽水,323000?刊名:测绘科学?ISTICPKU英文刊名:SCIENCEOFSURVEYINGANDMAPPlNG?年,卷(期):?34(5)?分类号:P25?关键词:交通线路??交点??精度?篇3:直线、线段(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二)学会用尺子画直线,量线段.(三)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直线和线段都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用直观、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具和学具教具:一根长线,直尺,三角板.学具:一根线,直尺或三角板,白纸.教学过程设计(一)学习新课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直线、线段.1 .认识直线,画直线(1)演示和操作认识直线教师叙述:这里有一根线,请两个同学到前边来,将它拉紧,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条线很直很直)我们把这条拉直的线叫直线.现在把手中的线放松,这样的线就不是直线.现在请同学把准备好的线两手拉紧,互相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叫它什么.两手放松,它还是一条直线吗?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纸,将它对折,再把纸打开看一看纸上的折痕,它也是直直的,也是一条直线.练习:指出下列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2)指导学生画直线教师示范:我们怎样用直尺或三角板来画直线呢?首先把直尺或三角板放平,用铅笔尖紧挨直尺或三角板的一边,左手用力扶好尺子,右手用铅笔沿尺子边画直线.教师可以沿着不同方向画几条直线.学生动手画直线,可以多画几条,画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行间巡视,加以辅导.2 .认识线段,画线段(1)认识线段,度量线段教师叙述:(指着黑板上画的直线)这是一条直线,我们在直线上画两个点,这两点间的一段(用黄粉笔描出)叫线段.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直线,在上面点两个点,指出哪部分是线段.小组讨论: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从而明确:线段和直线都是直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因此可以量出它的长度,直线没有端点.指导学生量线段.量线段的方法和量实物长的方法是一样的,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线段右端正好对着几,线段长就是几厘米.由学生测量课本例9中的线段长度.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观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大家想一想,周围事物还有什么东西上有线段.练习: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图a:不是线段,它是圆.图b:不是线段,虽然是直直的,但只有一个端点.图c:是线段,有两个端点,而且是直直的.图d:不是线段,它虽然有两个端点,但它不是直直的.图e:不是线段,它没有端点,是直线.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填在(?)里.(2)画线段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教师示范:先把直尺放平,铅笔尖紧挨尺子的一边,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两边点上端点.由学生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教师行间巡视,给予辅导.(三)巩固反馈1 .综合性练习(1)指出下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2)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全班反馈,用手势表示.2 .操作性练习(全班同学在本上画)(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2)画出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3)画出比5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3 .思考性练习(1)图17给出3个点,在每两点间画线段,能画(3)条线段.(2)图18给出4个点,在每两点间画线段,能画(6)条线段.(3)图19给出5个点,在每两点间画线段,能画(10)条线段.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直线和线段.直线和线段都是直直的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它的长度,直线没有端点.4 后作业:练习四的第6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首先通过演示和操作观察拉紧的线,突出直线“直”的特点,线段是直线两点之间的一段,它也是直的,可以量出它的长度.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如介绍了直线,安排加深理解直线的练习;学习了线段,练习有关线段的知识,最后进行综合练习.本节课重视对全体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指导学生画直线,画线段,量线段,按指定的长度画线段.练习的安排注意有坡度,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篇4:直线和园的位置关系的教案设计直线和园的位置关系的教案设计1 .知识结构2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的性质和判定.因为它是本单元的基础(如:切线的判断和性质定理是在它的基础上研究的),也是高中解析几何中研究的基础.难点:在对性质和判定的研究中,既要有归纳概括能力,又要有转换思想和能力,所以是本节的难点;另外对相切要分清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是指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与有一个公共点含义不同(这一点到直线和曲线相切时很重要),学生较难理解.3 .教法建议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1)教师通过电脑演示,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并引导学生把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研究的方法迁移过来,指导学生归纳、概括;(2)在教学中,以形归纳数,以数判断形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掌握其判定方法和性质;2、通过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教学设计:(一)基本概念1、观察:(组织学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归纳:(引导学生完成)(1)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2)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3、概念:(指导学生完成)由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得出以下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1)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研究与理解: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含义是有且仅有,这与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的含义不同.直线和圆除了上,请保留此标记。)述三种位置关系外,有第四种关系吗?即一条直线和圆的公共点能否多于两个?为什么?(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1、迁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1)点P在。内d(2)点P在。O上d=r;(3)点P在。O外dr.2、归纳概括:如果。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1的距离为d,那么(1)直线1和。相交d(2)直线1和。O相切d=r;(3)直线1和。O相离dr.(三)应用例1、在RtZSABC中,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何种位置关系?为什么?(l)r=2cm;(2)r=2.4cm;(3)r=3cm.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指导学生规范解题过程.解:(图形略)过C点作CDAB于D,在RtAABC中,C=90,AB=,/,ABCD=ACBC,(cm),(1)当r=2cm时CDr,圆C与AB相离;(2)当r=2.4cm时,CD=r,圆C与AB相切;(3)当r=3cm时,CD练习P105,1、2.(四)小结:1、知识:(指导学生归纳)2、能力: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五)作业:教材P115,1(1)、2、3.探究活动问题: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厘米,。的半径为r厘米,当圆心。从点A出发,沿着线路ABBCCA运动,回到点A时,。随着点。的运动而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从切点的个数来考虑,相切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情况下,r的取值范围及相应的切点个数.略解:由正三角形的边长为6厘米,可得它一边上的高为9厘米.当。O的半径r=9厘米时,。0在移动中与AABC的边共相切三次,即切点个数为3.当O后略篇5:WoRD中如何在相交的直线交点上画上圆点问题:WORD中如何在相交的直线交点上画上圆点?有没有什么工具能够实现?解答:先选中画贺工具,WORD中如何在相交的直线交点上画上圆点把鼠标的指针尖放在两条相交的直线的交点上然后按住Ctrl和Shift键就可以画出圆点。最好是放大来画这样会更精确。其中Ctrl的作用是从中心向外扩散。要是画直线,会从线中心同时向两边扩展。Shift键的作用是画正圆、正方形用的。也能画出以45度角的直线。你可以试一下。篇6:初三物理光的直线反射教案设计初三物理光的直线反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2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能力目标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3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4 .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理解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教法建议1)加强演示实验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理解规律.教学难点:对条件的认识.教具: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从而引入新课.篇7:数学土地面积计算之测定直线教案设计数学土地面积计算之测定直线教案设计第1课时:测定直线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教具准备: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二、新授。1、测量土地的意义。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2、认识测量工具。(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2)量比较远的距离。学生先看第79页内容。教师用教具讲解,教学生使用标杆的方法,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直线。问:为什么插在C点的”插杆必须和B点标杆同时被A点标杆挡住,三点才在一条直线上?把所有的点连起来就得到一条直线。测定直线后,就可以就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间的距离。三、实际测量练习。1、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测量操场的长,另一组测量操场的宽。每组再分成两个小组。2、小组内各成员由小组长负责,明确分工,分配好测量工具,讨论好测量方法。3、测量后,记录有关数据。4、一个小组完成后,另一个小组接着测量,(已测量过的同学自由选择同学讨论测量方法和疑难问题。)5、完成后回教室,整理测量数据,计算所求问题。6、组织学生交流测量体会与结果。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让学生注意把标杆扶正,认真观察,使后面的标杆被前面的标杆挡住。四、小结。要知道土地大小,就必须测量土地。本课要求大家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并对实际测量中的不正确方法,指出原因,提出注意点。五、作业。1、复习课本有关测量方法,要求理解和掌握。2、练一练第12题。篇8:九年级数学上册23.6图形与坐标教案设计【知识与技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到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之后,点的坐标相应发生变化。探索图形平移、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中,它们点的坐标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转化思想和知识迁移能力。【情感态度】让学生体悟数学变化中的规律,感受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图形运动与坐标变换的关系。【教学难点】图形运动与坐标变换的具体应用,通过比较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归纳位似放大或缩小图形的规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思考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之后,点的坐标会如何变化呢?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现在我们带着问题来一起探究。Io平移变换的坐标变化规律例1如图,4AOB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之后,得到A,0,B,三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归纳结论】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没有改变,而横坐标都增加了3。例2如图,A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一3,4)、(4、3)和(一1,3),将AABC沿轴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4A'B,C',然后再将AA'B'L沿X轴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4ABC,试写出现在三个顶点的坐标,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归纳结论】经过两次平移后,三角形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增加了4,纵坐标都减少了3。【思考】通过以上例1、例2的探究你发现经过平移变换,点的坐标变化有什么特点?【归纳结论】(1)左、右平移,它们的纵坐标都不变,横坐标有变化,向右平移几个单位,横坐标就增加几个单位,向左平移几个单位,横坐标就减少几个单位。(2)上、下平移,它们的横坐标都不变,纵坐标有变化,向上平移几个单位,纵坐标就增加几个单位,向下平移几个单位,纵坐标就减少几个单位。2o轴对称变换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例3如图,4AOB关于X轴的轴对称图形是0B,关于轴的轴对称图形是4A0B",它们对应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归纳结论】(1)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2)关于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3o位似变换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例4如图,将AAOB缩小后得到ACOD,(1)它们的相似比是多少?(2) 4AOB的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归纳结论】横纵坐标都变为原来的。思考将例4中的aAOB以0为位似中心,将AAOB放大到原来的2倍得到aA,0B,o(1) AzOB,可以画几个?(2) ZSAOB的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4o概括:填充完成教材92页的表格。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Io如图,在对RtOAB依次进行位似、轴对称和平移变换后得到Rt()'A,B'。(1)在坐标纸上画出这几次变换相应的图形;(2)设P(x,)为AAOB边上任一点,依次写出这几次变换后点P对应点的坐标。【教学说明】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分组讨论。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Io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3。6”中选取。2o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节课采用集体讨论和活动探究,的数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结论,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篇9:六年级下册在直线上表示数教案设计教案设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O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已有经验”的理念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关注了以下两方面:1 .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复习、引导、观察画面等活动引出学习对象,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使学生认识数轴,并能把正、负数和直线上的点对应起来,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意义。2 .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结构的逐步形成和趋于完善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本节课的教学结合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通过相反意义的量与正、负数建立联系。在直线与情境图的对比中让学生明白起点可以用O表示,O右边的数可以用正数表示,O左边的数可以用负数表示,从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完整的直观模型,更容易掌握在直线上表示正数、O和负数的方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 .复习回顾。师:我们学过在直线上表示哪些数?(学过在直线上表示整数、分数、小数)2 .设疑引新。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在直线上表示出来的正数,你们能在直线上表示负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在直线上表示负数。(板书课题:在直线上表示数)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数的经验,为学习在直线上表示负数打下基础。探究新知1 .教学例3。(学习在直线上表示正数、O和负数)(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学生讨论后汇报:先画一条直线,在中间画一棵大树作为起点;再确定方向,如大树的左边为西,右边为东;最后确定距离,如一个单位长度为1米)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2)观察直线,思考:直线上的点到起点O的距离与该点所对应的数有怎样的关系?直线上的点到起点O的距离与数的正、负号有关吗?(3)尝试在直线上表示小数。师:在直线上表示Io5和一1。5,如果从起点分别到这两处,应该怎样运动?(K5是正数,在起点的右边,从起点到1。5处,需要向右运动1格半;一1。5是负数,在起点的.左边,从起点到一1。5处,需要向左运动1格半)2 .总结。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直线上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距离和相反的方向,正数都在。的右边,负数都在0的左边。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直线上表示出负数,使学生对正、负数的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篇10:直线、射线和角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博平镇联合校-第一学期教学设计学科:数学年级:四年级主备人:姚鑫课题直线、射线和角课型新授教材内容解读本信息窗主要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知道角的表示方法及各部分的名称。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2、认识角,知道角的表示方法及各部分的名称。3、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重点难点重点: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难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学法指导引导探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活动一我们之前学过线段,同学们还记得线段有什么特点吗?活动二师:你们知道这些照片中的场景在哪里吗?师:车灯射出的光线有什么特点?总结:车灯射出的光线可以看作射线。活动三认识射线、直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师:同学们探究一下,射线有什么特点?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师:同学们探究一下,直线有什么特点?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活动四角的认识师:过一点画两条射线,形成的是什么图形?师总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生:线段有两个端点。生:线段可以度量。学生看情景图,认识汇报。生:车灯的光线是从一点射出的。生:这条光线射的很远很远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生:我这样画,形成了一个角。博平镇联合校2016-20第一学期教学设计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号表示。记作“N1”(或"N2”等)。读作“角一师: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活动五达标检测1、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射线?有多少个角?2、在下图中剪去一刀,使它还剩四个角,如何剪?画出示意图。学生思考汇报。学生举例说明。达标测评:1、(1)选词填空:()可以量出长度,()只有一个端点,从一点引出()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直线、线段、射线)(2)从一点可以画()条射线,()条直线。(3)经过任意两点可以画()条直线。(4)红领巾上有()个角,数学书的封面上有()个角。2、如图中有条线段.A.3B.4C.6板书设计:直线射线和角直线没有端点不能度量无限延长角符号射线一个端点不能度量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两个端点可以度量教学反思亮点:不足:改进措施:篇IL【小学数学兴趣教学优选推荐教例】直线和线段(人教版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北京市六年制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102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并能区分直线和线段,会量、会画线段2 .提高学生的实际绘图能力。3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区分直线和线段,会量、会画线段。教具准备:投影仪和投影片。教学过程:小灵通和小机灵带我们去漫游数学王国(投影图画),你们愿意去吗?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知识等着你们来学习。看,今天学什么?1 .新课(1)直线的认识:两组线对比:(投影)左、右两组线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线不是直的,右边的线是直直的。这四条直直的线是直线,我们先来认识直线。直线是怎么来的?小灵通和小机灵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投影)(先出示一个亮点)这是一个点,向左、向右延伸成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有多长呢?谁也不知道,因为它可以无限延伸。画直线:用铅笔尖沿着直尺边或三角板的一边在纸上能画出直线。教师画直线:这条直线有多长,你知道吗?(2)线段的认识: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做线段。(板书:_)谁来指一指,哪部分是直线,哪部分是线段?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呢?(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下面哪条是直线,哪条是线段?(板书如下)直线:线段:_直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直线没有端点,不能测量出它有多长。线段有两个端点,能测量出有多长。)直线和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直线和线段都是直的线)直线和线段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判断:(投影)指出下图中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直线,哪些不是线段?桌子边、黑板边、书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都是直线。你举例说说哪些边也可以看成线段。量线段: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直尺的边与线段重合,另一个端点对准尺子的哪一个刻度,就知道线段长多少了。教师示范:_把书上第103页的三条线段量一量,注明是多少厘米。拿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条线段,量出有多长。用这张纸,折出一条最长的线段(对角线),量出有多长。画线段:示范:画一条60厘米长的线段。对准零刻度点一个点,对准60厘米刻度点一个点,沿直尺边,把两点之间用线连起来,线段上注明60厘米。在练习本上按要求画线段: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画一条比2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3)小结:小灵通问:今天你们的收获大吗?学了什么?(板书课题:直线和线段。)直线有端点吗?线段呢?有几个端点?直线能量出有多长吗?线段呢?直线和线段有什么关系?2 .动脑筋:(投影)小机灵说:我出几道题考考你们。一有几条线段?怎么数?有几条线段?怎么数?有几条线段?怎么数?3 .结束语小灵通和小机灵十分高兴地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初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学得很好,数学王国里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学呢,欢迎你们再来。4 .板书安排直线和线段篇12: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617页。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2、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教具、学具准备:自制课件直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说一说1、师板书:线2、谈话:这是什么字?说说你平时见过的线。3、导入:刚才大家谈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看到的、摸到的线,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三种线,这三种线分别叫做直线、线段、射线,同时板书课题:线的认识(直线、线段、射线)4、引发思考: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活动二:看一看1、课件出示“看一看”的三幅图。2、画一画:(1)教师示范用线表示一条斑马线。(2)学生试着用线表示:斑马线、射灯发出来的光线、铁轨。(学生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及时展示,并相机对比用上直尺和没有用上直尺的同学的作品,适时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3、课件演示抽象出来的三种线。活动三:想一想认一认1、思考:你们觉得这三种线都可以叫做什么?为什么?2、认一认(课件演示三种线的名称,并认识端点)。3、闭眼想象,动手描描。活动四:说一说1、独立思考:直线、线段、射线都有什么特征?2、小组交流。3、全班反馈。4、讨论:这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5、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巡视,选择学生认可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汇报时没有用表格形式整理,教师可以出示:名称共同点不同点直线都是直的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没有端点,可无限延长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无限延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无限延长活动五读一读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请个别学生辨认。2、学生在本子上分别画出三种线,同桌相互辨认。3、提出问题:其实这些图形都有自己的名字,书上16页告诉大家怎样读。(学生自学课本)4、同桌相互读一读。5、提出问题:射线AB和射线BA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6、教师小结。活动六闯一闯1、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有始有终无始无终有始无终。2、找一找。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射线、直线吗?总结反思。1、说说收获。2、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我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增长,如果说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来表示你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你们喜欢用哪条线来表示?以生活中的线引出数学中的线,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开门见山引出三种线的名称,直接切入课的主题。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整理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直线、线段、射线的过程,为进一步体验、对比三种线的特征做基础。在起名和说原因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三种线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三种线的表象。这个环节重点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汇报整理,进一步理解三种线的特征、联系、区别。重点引导学生从线的形状、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线的认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教师在总结时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画、辨认加强对每种线的特征的认识。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练习设计,通过几个成语的出现猜线的名称,沟通学生对语文文字理解和数学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此练习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种线之间联系的理解。篇13:复习线段、射线、直线和角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1、复习线段、射线、直线和角1)说说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说说什么是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过的角有几种类型?3)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12题。2、复习各种角的关系。1)说说1平角、1周角各是多少度?2)指导学生完成第13题。3、复习角的度量。1)复习角的画法2)复习角的量法。4、复习近平等与相交1)说说什么叫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什么叫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指导学生完成15题。3)复习垂线、平行线的画法。5、复习可能性。D说一说: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不一定等词语分别说一句话。2)试一试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16题。140141第17、18、19、20题。教学反思直线的交点坐标教案设计(汇合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