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863789
资源大小:19.9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2 .品味诗歌语言,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情感。3 .在同题材联读中,学会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主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2 .品味诗歌语言,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在同题材诗歌的联读中,学会结合背景理解主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教学过程一、听曲导入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漂泊游子闻笛思家,边关将士闻笛兴感,宦海迁客闻笛伤怀。于是我们在古诗词中读到了“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读到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读到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当一阵笛声飞入大诗人李白的耳里,他有感而发,会写下怎样的诗作呢?二、初读感知解诗题:大声读一遍诗题,诗题告诉我们:诗人是何时何地听到笛声?(洛阳可不是李白的定居之地,他只是洛阳城里的一位游子。)明诗意:首先划分节奏,标注易读错的字音,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诗歌吧。接着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理解诗意。读诗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齐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歌的音韵美。三、诵读品味把握“重音”也是朗读的必要技巧之一。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暗”: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笛声暗暗地送来,是特意飞来给客居在外的人听,以打动他的离愁别恨?还是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刚好跟“夜”相吻合;正因为是暗送,所以不知道是谁家,呼应得特别巧妙。“散”:这个“散”字,用的真是妙极了!“散”是均匀、遍布的意思。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就为“满洛城”的“满”字,做了铺垫。“满”:这个“满”字耐人寻味!笛声借助风让大家都听到了,这春风是多情还是无情呢?“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感觉整个洛城仅飘溢着笛声而无其他声响,可想夜之宁静,笛之悠扬。这一切在作者心中发酵,酿成浓浓的乡愁。“闻”: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所以“闻”字要重读;“故园情”,全诗主旨所在,也要重读。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是共有的。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但给人的感觉是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毫无疑问,这首诗所传达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现在带上我们独特的体验,再次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读出“暗”的神秘感;读出“散入春风”的悠长;读出“满”的夸张感;读出“故园情”的深长;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入情入境!四、联想联读朗读时,你有没有去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笛声(曲调)如此扣人心弦?宛转悠扬、空灵缥缈、余音缭绕这首闯进作者心里的曲子名称是?为什么一首折杨柳能引发游子如此浓烈的乡愁?解析:笛声与杨柳搭配,一方面表现离情别绪,另一方面又暗含着一种习俗一一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是“留”的谐音,所以折柳送行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意。唐代长安的满桥两岸,十里长堤,杨柳成行,是有名的送别之地。唐人送客多于此饯行话别,留下了很多相互唱和的诗篇,例如诗人白居易的“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缩别离、此时听到笛声的诗人正在做什么、想什么诗人在看书、想家、忧虑前程、月下独酌我们想读懂李白的内心世界,还得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唐人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虽然长安是名义上唯一的都城,但皇帝经常往来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所以两座都城都是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唐朝的大都市也像今天一样熙来攘往,汇聚着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考生、游子、商人和艺人。而且春天是科举放榜的季节,榜单一出,几家欢乐几家愁。中举的人自然”春风得意马蹄疾”,而那些不幸落榜的人,要么游走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结交富贵人家,要么带着失落和怨愤打点行装准备踏上归程。一一对于后者来说,春风送来折杨柳的旋律,在这个大都会的放榜季节,如同开启了一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不必说不走寻常路而处处碰壁的李白,这时候他已经出蜀近十年,一直没有获得他人的引见,从政的梦想几乎成为泡影,如他自己所叹“南徙莫从,北游失路”,怎不闻笛而断肠?同学们一起随着笛声再次诵读、品味诗歌。李白晚年因为政治上站错了队,被判流放夜郎,不久遇到赦免。归途中他经过武昌,和一位名叫史钦的官员登黄鹤楼,被楼上传来的笛声打动,写下了另一首闻笛绝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释】这是李白晚年流放夜郎遇赦后游黄鹤楼时所作,流露出无辜受害的愤懑和去国怀乡的忧愁。迁客:遭贬斥放逐之人。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妨和春夜洛城闻笛对比一下,说说两首诗在内容、结构的不同。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这两句借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表达其相似的遭遇和心绪(无罪遭贬,心中愤懑),用“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长安的深情和“望”而“不见”的苦闷(当时安史之乱未平定,岁月蹉院,政治抱负难以实现。诗人望长安不是想家,而是关心国运,他的家人并不在长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后两句点题。梅花落是曲名。江城五月,正值初夏,当然是不会有梅花的:只是笛声太动听了,便仿佛使人看到了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在这里,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将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加以想象,将与诗人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描绘了出来,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在内容上】两诗都写闻笛,但抒发的情感不同。春夜洛城闻笛写的是思乡之感,而黄鹤楼闻笛写的是去国之情。【在结构上】春夜洛城闻笛先写所闻,后写所感;黄鹤楼闻笛正相反,先写所感,后写所闻。从两首诗可以体会到,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不受格律的限制,不雕琢字句,一切服从内容、感情表达的需要。这印证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诗中所用的夸张和想象,正是李白诗歌的主观倾向,即他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这节课,在悠长的笛声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思乡的李白,一个忧国的李白!他是常人也好,狂人也罢,我们都爱他爱到了骨子里,因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天才诗人,他的心灵犹如一注滔滔汩汩流淌不尽的诗的源泉。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人事交往;无论是所见所闻,还是所思所想,在他的笔底统统可以谱成震撼人心的乐章。而且,永远是那样雄浑而清新,具有高山大河般的力量、初日芙蓉般纯粹的美感。(冰心主编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五、布置作业1.有没有一段乐曲(旋律)让你甚是动情?试着把当时的情景(或处境)和感受写下来。2.课外阅读李长之的著作李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