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
-
资源ID:867934
资源大小:16.9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在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
在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纲”,一切工作要围绕这个“主线”展开。那么,我们每年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也要围绕这个“主线”进行。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里程碑,我们进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都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以及共同体建设,自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到清王朝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当中央王朝强势的时候,这个共同体就统一、巩固;当中央王朝弱势的时候,这个共同体就会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复,是因为我们在很多时候达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但没有达到心理和民族意识的统一。直到全面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今天,依然存在“三股势力”的问题,成为美西方遏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具。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根本遵循。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要在全国各民族范围内进行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解决民族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始终关乎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稳定发展大局。历史一再证明,团结就兴旺,就繁荣;分裂就动乱,就衰败。这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而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纠纷不发生或者少发生,即便发生也能够迅速解决。因为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或者问题久拖不决,造成的成本太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全社会意识到民族团结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治乱进退,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期以来,我们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基本上是针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阵地一一党的建设XX年第7期),在内地和汉族群体中较少涉及。这在过去各民族间相对封闭、交往交流较少的情况下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日益频繁,在内地学习、就业、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仅XX市的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人口由三十多年前的3万多增加到目前的60多万。义乌市作为纯粹以汉族为居民的县级城市,常住人口由原来的80多万增加到目前的近24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从无到有增加到19万,已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地方),各民族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纠纷也随之频繁发生。这种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群体性和复杂敏感性所决定,不仅在内地演变为群体性事件,而且辐射民族地区,既伤害民族感情,也引起民族地区动荡不安,如果有别有用心者挑拨煽动,就会形成更大的群体性事件,从而破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甚至成为“三股势力”煽动民族仇恨的口实。我们对发生在内地的民族矛盾、冲突原因进行考察发现,诱因很多并不是内地汉族群众有意为之,而是对来自边疆地区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诸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不了解和不理解,无意间出现不尊重甚至歧视少数民族的言行而引发的。这说明,我们在内地特别是汉族群体中进行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是不到位的,也说明不仅在民族地区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不断地开展这项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三、XX大学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的作为XX大学具有为民族地区培养红色基因政法人才的光荣传统,这种传统自XX到XX人民革命大学延续至今,并发扬光大,今天的XX大学已经成为各民族和睦共处的共情场域,每年都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不定期地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民族问题、民族政策讲座。除此之外,从XX年开始,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宗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建设。XX年,我们设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题,随即被学校确定为全校本科生通识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从目前的情况看,这门课程得到师生的好评和欢迎。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是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思想武器。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才能达成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也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各民族之间真正的平等和团结。(二)中华民族形成史和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理念教育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就是中国各地区由分裂走向统一、各民族由多元凝聚一体的历史,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开拓共同地域、建设共同家园的历史,也只有在这种同呼吸共命运的基础上,才会形成政治上相互依存、文化上相互学习、经济上互通有无的牢固关系。只有清楚地了解这一历史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历史基础,也才能真正认识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弥足珍贵。(三)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教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为各民族之间在交往中展现自我的标志。各民族之间要达到团结的目的,首先要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继而尊重彼此的文化;其次要有“文化自觉”意识,即对本民族文化满怀自豪感的时候,要清醒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不足和缺陷,同时要看到其他民族及其文化优秀的方面,学习借鉴并补己之短,这样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二(四)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系列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与中国多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保障。作为政法大学的学生,学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不仅旨在掌握面对民族、宗教问题时的行为规范,而且旨在更深层次地明白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宗教问题方面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导向即维护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平等权利,进而达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