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体裁及表现手法教案.docx
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现手法教案教学目的:复习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掌握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能分析一篇散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教学进程:一、文学作品的体裁: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四种: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是就散文和小说而言。(一)散文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写真纪实,袒露个性。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这是散文的最重要特征。2 .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散文的“散”本来是指“不押韵”、“非骈偶”而言。但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散漫随意”,也未尝不切合散文的本性。这种散漫随意表现在题材上,就是散文的选材自由。3 .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散文的“散”还可以看做对散文的表现方式的灵活性的概括。(二)散文也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根据作品内容的性质及其表现方式,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1.记叙性散文,一般简称为“记叙文”或“叙事文”。它是一种以描述人物事件为主的散文,也有一定程度的抒情、议论的成分,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2 .抒情散文是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文章。它往往通过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描写来直接抒发情怀,也常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造成优美的意境。这类散文一般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表现出浓烈的感情色彩,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明代文学家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现代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杨朔的茶花赋等,都是优秀的抒情散文。3 .议论性散文是指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性散文。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生活中某个典型人物或事件发表议论,指明其特点,揭示其本质,包括杂文和各种小品文等。(三)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有:1 .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2 .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二、散文阅读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二)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点面结合则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三)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唱反而把深山密林的那种寂静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动与静的艺术辩证关系。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四)情景交融:“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五)衬托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六)伏笔照应:“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七)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八)铺垫悬念:“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九)比喻象征:“比喻”即“打比方”,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象征”是指作者以某事物代表另外的事物而原来事物的特色仍然存在,或以某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象征着革命前驱者的心理和感情;鲁迅笔下的过客形象,象征着上下求索,坚持前进的韧性战斗精神,是心理和心灵状态的形象化;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也具有象征意义。(十)借古讽今: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史实等来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它能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出的的对现实的不满或批评。(十一)卒章显志: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结尾处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卒章显志”手法的运用对作品能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十二)承上启下: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十三)想象联想:指作者由此及彼将相似的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想象。三、练习:阅读散文,回答文后的问题。废园外巴金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段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室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1 .文中多次写到“红色的花”盛开、“欣欣向荣的绿叶”盖满园子,写这些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就全文来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写繁花绿叶是为了用旺盛的生命去反衬死去的年轻的生命,运用的是以乐写哀的反衬的手法。2 .文章交错写惨剧和眼前的倒塌的楼房,还有“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这些地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惨剧是以前发生的事情,是通过回忆写出来的,“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也是耳边响起的声音,这些都是虚写,只有眼前的倒塌的楼房才是实景。这些地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3 .“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J这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花不会叹息,花是惨剧的见证人。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是衬托的手法,用花的摇曳反衬死者的长眠不醒。4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这句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年轻的面颜,这年轻的面颜却永远消失了。因为是年轻的面颜,更让人憎恨制造这样的悲剧的日寇。作者运用的是衬托手法揭露敌人的凶残。5 .写园子被炸的惨剧,使用什么叙述顺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先从眼前的废园写起,到了中间才告诉读者废园惨剧是谁制造的,这是插叙的表现手法,运用了铺垫悬念的表现手法。6 .园子里躺着三具尸体,作者为什么只写陈家三小姐?参考答案:陈家三小姐是年轻的姑娘,是什么人都不忍心杀害的,可是敌人却偏偏杀害了这样的年轻的生命,作者选择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用来反衬敌人的残暴。7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这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夜是黑了,可“我”眼前的一片黑暗却不仅仅是夜的黑暗,它还是社会的黑暗,是日寇法西斯占领下的血腥气息。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当然就是一种象征的手法。8.对年轻生命的逝去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作者没有作过多的抒发,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这样写达到了什么效果?参考答案:对年轻生命的逝去的悲痛的抒发,尤其是对侵略者的愤恨没有直接表达,而是将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永远的内疚方方人有时很奇怪,或许他干过很多的坏事犯过很多的错误他却一点也不记得。而一件很小的很算不了什么的事却可以让他萦绕于心,永远地感到内疚。我便有很强烈的这种感受。说起来那的确是一件很小的事,而且那时我才十二三岁,可是它却折磨了我许多年,像一块石头压在心里,想起来便觉得沉重。大约是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最喜欢的一个姓丁的女老师突然调走了,换上了一个姓田的男老师。田老师又矮又胖,脸上没有一根胡子,眼睛又是出奇的小,简直与英俊潇洒无缘。与漂亮苗条的丁老师相比,实在令人看不顺眼,这一下子引起女生的愤怒,竟众志成城地对田老师采取了抵抗态度。然而在丁老师交班之时,曾单独将我作为班主席介绍给了田老师,田老师找我了解了一些班上的情况,大约我谈得很有条理,田老师对我很满意。头一天上课他便夸了我几句,这一下竟使我陷入了一种很难堪的局面:我被敌视田老师的女生们孤立起来了。我很不自在,感到孤独的滋味很难受,于是决定和我的同学们站在一起。我也开始与田老师为敌,和我的同学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此很快成为学生领袖之一。田老师先是莫名其妙,后则失望无比。而我却因重新获得同学拥戴而兴奋不已。我们决定集体罢课,只要是田老师的课就全体到操场去做游戏。时值“文革”期间,老师已无力管教学生,只能听之任之。田老师的愤怒和焦急溢于言表,可我们却毫不理睬。有一天我们决定耍一耍田老师,这个主意是我出的。我说,等田老师一露面,我们便涌进教室,他以为我们是进教室上课了,心里一定很高兴,但我们进教室后就马上从窗户翻出去,让他空欢喜一场。我的主意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于是我们照此实施了。那天,当我们所有的女生一窝蜂地跑进教室又一窝蜂地翻越窗子时,男生们不明白我们究竟要干什么,只是在一旁起哄,如同助威。田老师远远看见我们进了教室,果然欢喜异常,然而当他走到教室门口时,脸色却骤然大变,他身体晃了一晃,仿佛是晕眩,手上的粉笔盒从备课本上滑下,粉笔“哗啦啦”撒了一地。那时的我们正在窗外偷看,许多女生发出嘻嘻的笑声,然后一哄而去。我离开得最晚,我被田老师的表情所震动。大约便是那一天,有一个画面就永远嵌在我的脑子里:那是一个胖胖的大人呆立着露出一副失魂落魄的神情。从那时起,一种对田老师的内疚就一直纠缠着我,我对自己自费过很多也对自己自慰过很多,可我仍然摆脱不了这种纠缠。我很想找田老师去认错,让他骂我一顿以便我得以解脱,可是有人告诉我说,田老师已经死了。这件事使我常常想,人不能图一时之快去伤害别人,否则更加深刻地伤害的只能是你自己。1 .文章最后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用?参考答案:这句在全文中点明主旨,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这里运用的是一种卒章显志的表现手法。2 .本文在开头和结尾方面有何特点?参考答案:本文开头结尾遥相呼应,运用了首尾呼应的表现手法。3 .学生不喜欢田老师是因为他长相不好,在写田老师的长相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在写田老师的长相时作者是把田老师与漂亮苗条的丁老师进行比较来写的,运用了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菜花孙犁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作菜怀胎。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作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副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88年5月2日灯下)U菜花和父亲有什么联系吗?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将二者联系起来?参考答案:文章首先为我们描写了三种菜花:书房案头、厨房桌下的白菜花,院中花盆里的萝卜花,田地里一片金黄的油菜花。这三种菜花有着共同的外在特点:颜色素淡、色彩单调、味淡、朴索平常。然而,它们也有着共同的内在意义:有顽强的生命力,也能“亭亭玉立”,也能开花,也能招来蜜蜂,供人们欣赏。在这里,作者以一种赞美的眼光审视菜花,赋予菜花一种平凡的美,一种平凡中见伟大的高尚品质。父亲与菜花看似相互联系不大,实际上父亲却像菜花一样,生活平凡却有着生命的美。作者正是要通过这些平凡的菜花、平凡的人,来歌颂平凡的人,歌颂平凡的人生。文章运用由物到人,以物喻人的方法,赞叹父亲平凡而艰辛的一生,使菜花言近旨远,含义深刻。2。文章由菜花写到父亲,最后写到自己,这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的体现,这需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想象联想在散文写作中十分重要,作家运用它可以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材料糅合到一篇文章中来,这篇散文将几个互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找到这些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表达一个共同的主旨。3.这篇散文表达主旨的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文章从菜花写起,写了书房案头、厨房桌下的白菜花,院中花盆里的萝卜花,田地里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一直写到父亲平凡的生活,自己晚年的恬淡生活,最后才点明主旨: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表达了过一种平淡的生活的愿望。这是卒章显志的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