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实施方案.docx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实施方案一、社会治理步伐稳健七五普法有序开展,微平安活动全民参与,市镇村平安创建实现全覆盖,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市公安机关执法模式全省推广;互联网+综合治理上线运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石膏矿山整治整合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精准有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全面落实,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受到群众点赞。市信访局435模式入围全国法治信访进步奖,勇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六连冠,四次蝉联长安杯,是全国县(市、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二、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第一节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一、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坚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对接应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0年),统筹谋划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构建应城市乡村振兴一主两重两轴四片多点发展新格局,形成梯度辐射、功能互补的城乡体系布局。一主:指主城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平衡新老城区关系,发挥支点吸纳作用,打造吸纳农业人口转移集聚的主阵地。两重:指东部重点中心镇和西部重点中心镇。其中,东部重点中心镇是由东马坊和长江埠共同发展形成的新区;西部重点中心镇由汤池镇+杨岭镇组成。依托东城区工业重镇和西部地区旅游景区的特色产业,带动优势资源快速发展,建设成为应城东西两大经济新引擎。两轴:即横向城镇发展轴和纵向城镇发展轴。横向城镇发展轴:沿八汤线连接汉宜公路东段,贯穿主城区、东城区所在的核心区和西片区;纵向城镇发展轴:沿烟应一应天线,连接市域北片区、主城区和南片区。四片:是围绕主城区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四大外围片区。东片包括老城区、东城区、城南新区、黄滩镇、郎君镇(东西汉湖以北)、三合镇以南部分村,为工业发展引领区;西片包括汤池镇、杨岭镇和城北街道办事处城区以外区域,为旅游发展核心区;北片包括田店镇、杨河镇、三合镇,为农业发展示范区;南片包括天鹅镇、义和镇、陈河镇、南垸良种场及郎君镇(东西汉湖以南),为生态特色保护区。多点:即6个特色镇和IOO个中心村。特色镇分别为汤池、杨岭、城北、杨河、田店、义和。选择人口在1500人以上的较大行政村建设中心村,每个镇重点扶持510个中心村。二、探索城乡差异化发展路径1、工业发展引领区在加快促进原有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要加大农业科技、精深加工两方面招商力度,依托工业发展优势,走出一条以工带农、以城带乡,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东城区:东城区以东城工业园和赛孚工业园为依托,重点推进现有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引进知名品牌商贸企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实力。按照城区南移、工业西进、美丽乡村集并、城乡互为一体的路径,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应城城乡融合示范区。城南新区(黄滩镇):重点发展粉笔特色产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着重提升科技、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将其建设成为公共服务与特色产业发展区。打造秀美大富水,发展农旅融合区,绿色种植示范区,蒲骚泽畔、古碧遗风四季沐歌。要协调和处理产业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以产业作为城市支柱和动力源泉,以生态作为城市发展的特色,构筑起宜居宜业宜人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四里棚街道:鼓励盐化工业园延伸发展盐化工下游产业,重点建设农产品商贸物流园、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筹备建设木材产业园等专业市场,将其发展为应城现代物流商贸中心。城北街道: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包含果蔬加工区、调味加工区、粮棉油加工区、畜禽加工区、商贸服务区、市场服务区、仓储物流区等八大功能基地,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为湖北省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依托矿山公园爱漫文旅小镇建设,整合魏河油菜花、赵皈采摘园、五龙寺观光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魏河、盛滩韩湾为龙头的民宿旅游村,沿大富水、发展戴河肖廖农旅融合区、沿江古渡、上河柳岸、万家灯火。打造省级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郎君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东西汉湖以北镇区为工农业融合发展区,主要发展华能热电产业园等绿色工业项目、绿色糯稻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东西汉湖以南则主要发展绿色糯稻和特色水产养殖。为城区人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建成应城绿色产业综合发展区。2、旅游发展核心区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形态,推动旅游+农业、文化、养生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提升乡风文明程度和乡村治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现代化的农村社区,优先实现由农业、农村、农民向工贸、城镇、市民的转换。汤池镇:重点围绕汤池温泉4A级景区,不断注入农文元素新动能。重点建设孝感市农旅融合建设试点项目陶家湖田园综合体,四星级农家乐陶家湖农庄,深入挖掘汤池传说、灵泉文化、红色文化、陶文化和美食文化,以建设温泉康养小镇为突破口,将其打造成为应城西部旅游核心区,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养生度假区,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速。杨岭镇:依托楚珍园3A景区,龙池山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新四村美丽乡村旅游基地,龙池山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结合楚珍园赏花观灯节、龙池端午诗词会等文化活动,东承应城城区的交通商贸区位优势,西连汤池温泉4A景区优势,以建设爱漫文旅小镇、侨亚龙池康养为突破,以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为着力点,以糯稻等农业产业为支撑,形成与城区和汤池镇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将其打造成应城农旅融合示范镇。3、农业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全力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实施科技强农、品牌兴农战略,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加工企业领头羊,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开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工程,注重开发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杨河镇:充分利用杨河糯稻省级种植示范基地和绿色糯稻原料基地,重点扶持糯稻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应城糯稻产业核心区;依托交通区位优势,重点推进商贸物流园建设,打造应城北部商贸物流中心。依托罗曼假日玫瑰庄园项目,着力开发短港水库、罗家山新石器遗址、巡检司古镇等生态人文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和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打造农文旅养融合的玫瑰特色小镇。田店镇:充分发挥绿色糯稻产业优势,结合畜禽水产养殖产业基础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田店镇产业发展三板块。重点加强糯稻品种改良和规模化种植;进一步规范畜禽、水产养殖,推广畜禽-沼气-蔬菜(茶、稻)等循环种养模式,形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将田店镇打造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镇。利用有名店林场森林氧吧和蒲骚古战场,打造大富水沿江古都、上河柳岸、万家灯火等旅游文化资源,结合休闲农业,统筹镇域5区8景1线农旅资源,充分发挥田店镇特色饮食文化传统,建设应城农耕文化小镇,并与周边的汤池、杨岭、杨河协同发展,形成旅游产业联合发展优势区。三合镇:依托城北街道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三合镇生猪养殖发展优势,以生猪良种繁育基地为基础,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借助四里棚街道的物流商贸园,形成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将三合镇打造成应城畜牧第一镇。重点加强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项目招商,全面推广畜一沼一X(菜、稻、茶)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将三合镇发展成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引导糯稻产业绿色发展,茶叶、豆皮等特色产品加工企业组团发展,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4、生态特色保护区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另一方面要深入探索、挖掘水乡特色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依托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应城特色水乡。南垸良种场:依托南垸湖乡明珠优良的农耕条件,立足种子、棉花、水产、林特四大支柱产业,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品种产业化、品牌形象化的四化发展路径,积极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将南垸打造成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示范农场。天鹅镇:依托挂口、田万蔬菜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湖乡特色蔬菜,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蔬菜种植基地,积极创建湖北省特色水生蔬菜优势区;依托湖北沧汇、云上湖畔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充分利用天鹅镇黄金水道优势,依托集装箱码头建设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项目,建设冷链物流园,将天鹅镇打造成应城南部冷链物流中心。充分发挥西汉湖优美的景观和秀美大富水,在严河、陈碧沿线发展原始生态保留区、绿色种植生态区、建设沿江古渡、上河柳岸、万家灯火。着力发展水乡生态旅游,将天鹅镇打造成为应城后花园。义和镇:依托葛蓬岗、天晓阖等市场经营主体,全力发展稻虾循环种养,建设特色水产品加工产业园,持续开展小龙虾节等商业节庆活动,与天鹅镇的冷链物流园形成优势互补格局,构建水产养殖产业链,将义和镇打造成为应城稻虾第一镇。重点扶持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将义和镇打造成水乡休闲小镇,注重与天鹅镇、陈河镇协同发展,构建应城南部鱼米乡休闲旅游带。陈河镇:充分利用龙赛湖沿线低湖冷浸田资源,建设万亩名优稀特水产养殖基地,将陈河镇建设成为应城水产大镇。加快建设老观湖湿地公园建设田园综合体。积极创建人和尊养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全面提升陈河农业品牌竞争力。依托糯稻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和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建成现代农业示范镇。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保等布局,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合理安排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分类指导不同类型村庄发展,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初步形成中心城区一中心镇一特色镇一一般镇四级城镇发展格局,提升中心城区、中心镇及特色乡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推进就近、就地城镇化。全面提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其服务周边农村的能力,引导周边一般村湾逐步向中心村集聚,形成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联动发展格局,分类推进村庄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乡村。第二节引导乡村三生协调发展一、集约利用生产空间严格遵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范围,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保护农业生产空间。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加大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力度,稳步提升耕地质量。严格落实养殖业三区划定范围,科学划定林业、畜禽、水产等农业发展片区,充分发挥各片区的比较优势,打造应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力推进应城糯稻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物流园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拓展生产用地空间。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用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空间高质高效利用。二、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建立农村地区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按照乡村人口向城镇社区和中心村集聚的发展态势,科学预测发展规模,科学划定乡村生活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标准,合理预留拓展空间。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衔接,持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完善乡村安全供水体系、三废处理配套设施和乡村公共生活空间建设。强化生活空间的人性化、多样化、现代化,注重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民族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积极完善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为乡村居民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三、严格保护生态空间整合市域山体、河流、森林、农田、风景区、城市绿地等生态要素,充分利用六大山系构建自然山体生态屏障圈;重点保护龙赛湖、东西汉湖、老观湖、短港水库等湖泊湿地,在大富水、府河、漳河、汉北河等河流沿线完善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生态旅游防护林带;持续推进绿廊系统建设及连通工程;构建山体屏障+河湖湿地+城镇绿廊+农田林网+防护林带生态空间格局;切实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有效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第三节分类指导乡村发展一、集聚发展类村庄集聚发展类村庄包括现有规模较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支撑较强、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庄。此类村庄要对标城镇社区开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保留乡村风貌,体现治理现代化,增强产业吸纳能力,促进村庄人口集聚。突出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鼓励发展新产业、新业态,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活空间,重点解决用地难题,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富裕幸福乡村。二、农耕传承类村庄农耕传承类村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科学制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村庄整治提升。以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为重点,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振乡村人气、增添乡村活力,建成生态宜居型美丽乡村。以农业产业振兴为核心,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将农业生产与观光休闲旅游、农耕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发展一批江汉平原水乡村庄、传统农耕村庄,延伸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促进村民安居乐业。三、特色保护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历史文化型村庄,坚持保护优先,设定开发红线,注重保护村庄的整体空间形态,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着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注重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传承,合理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自然生态型村庄,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化村庄布局,划定开发红线,规范村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及人居环境改善。科学评估村庄特色资源,坚持统一部署、有序开发,把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有机统一起来,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特色价值,适度发展农文旅养融合的乡村旅游和生态产业,促进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推动传统村落振兴发展。四、搬迁撤并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包括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老少边穷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没有保留价值的空心村。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边界,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坚持调整合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重大项目搬迁等方式,依托农村社区、美丽乡村、小城镇、旅游景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移民社区。统筹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及户籍、社保等问题。村庄原址因地制宜还林还田还湿。村庄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特殊情况暂时不搬迁的要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开展对口帮扶,保障村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命财产安全。第四节试点打造未来乡村社区与IOO个中心村对应,根据村庄分类,在农耕传承类村庄中,选择50个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作为中心村;在特色保护类村庄中,选择30个特色鲜明、风景优美的沿河、沿湖、沿山、沿林的四沿村庄打造应城富春山居图。在现有集镇社区中,选择10个典型农村社区,打造农村社区发展样板。在集聚发展类村庄中选择5-10个近郊村庄,建设未来乡村社区试点。到2022年,在应城全域范围内,形成以中心村一应城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味浓郁的未来乡村,和以农村社区发展样板一未来乡村社区为代表的农村城镇化未来社区,引导周边村湾向以上两大类型区集聚。未来乡村建设,要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发挥村集体引导作用,打破村域界限,鼓励农民通过股份合作、宅基地置换、农地整合、三小园配套等方式向两类区域集中。通过集体资产量化、合作入股等方式,探索乡村产业联盟模式,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利益合理分配。加快乡村土地管制,优化调整土地边界,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让普通农民逐步向高素质农民身份转变。严格落实孝感市村庄规划建设负面清单(孝美乡建组发(2019)3号)在村庄选址、村庄布局、房屋建设、环境治理四个方面规范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行为。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一、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适度调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糯稻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应城和糯稻优势产业,在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促进适度规模发展。大力发展水产品特色健康养殖,打造华中地区最大中华鳖养殖基地,积极创建特色水产优势区。稳定精细蔬菜面积,积极扩大特色水生蔬菜种植区,促进蔬菜产业精品化发展。着力提升各类农产品良种繁育和种养技术,以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作为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到2022年,全市绿色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40%o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经营及稻田综合种养等模式,逐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本地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一心两轴四区的农业产业布局。一心:即中心城区,加快城市重点板块建设,强化城市载体功能,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中心城区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两轴:即横向发展轴和纵向发展轴。横向发展轴:沿八汤线连接汉宜公路东段,贯穿主城区、东城区和西片区,为生态旅游+产城融合发展轴。其中西片区重点发展温泉康养旅游和农文旅融合产业,东片区为城区,以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为主,是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纵向联系轴:沿烟应一应天线,贯穿市域北片区、主城区和南片区,是生态农业+特色文旅发展轴。其中北片区以绿色糯稻和生态畜禽为主,南片区以现代农业和特色水产为主。南北两片区历史文化、膏盐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景观等文旅资源十分丰富。四区:围绕主城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四大外围片区。建设东部农业科工贸发展引领区,以老城区、城南新区、东城区和黄滩镇、郎君镇部分区域为核心,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仓储物流等农业支撑产业。建设西部农文旅养融合体验区,以汤池镇、杨岭镇和城北街办城区外区域为核心,重点发展温泉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并与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和文化教育融合发展;建设北部高效农业示范区,以田店、杨河、三合镇为核心,重点发展糯稻和畜禽养殖;建设南部特色水产发展区,以天鹅、义和、陈河、南垸、郎君镇南部区域为核心,重点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和特色水生蔬菜产业。(三)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将农业科研、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销售连接起来,形成上下游各环节紧密衔接、各主体共同参与的完整产业链。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将农业的多种功能与文旅康养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农文旅养相互融合的产业发展大格局。以农业科技园为依托,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通过农业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积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健全鲜活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各类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民经济合作社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围绕应城市优势主导产业,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以突出应城资源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加快打造一批安全、优质、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管制,以品牌理念引导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注重引进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品牌创建主体,培养一批懂得农业品牌经营的优秀企业家,以及从事品牌农业生产的高素质农民,发展壮大农业品牌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重点加强品牌创建,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鼓励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支持争创荆楚农优品,积极申请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品牌认证,推进汤池甲鱼、应城糯米、黄滩酱油、三结春华豆皮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加强品牌宣传与推介,提升品牌影响力。构建农产品品牌保护体系,建立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机制、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规范品牌应用和管理。(五)着力推进现代种业工程形成优良品种不断更新换代、高产和优质同步提升的良性循环。重点加大种苗基地建设,加大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提高种质资源保存和评价能力水平;加大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投入,建设育种研发中心、测试体系;加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提高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大种子管理能力投入,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体系、新品种引进示范体系、种子检测体系。到2022年,每个产品选定13个主推品种,如糯稻的红糯、珍珠糯和国泰糯3个主推品种,每个产品苗种生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二、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加大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力度,确保到2020年应城耕地面积保有量不低于74.70万亩。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完善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推进耕地质量大数据应用,到2021年建成54.85万亩高标准农田。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及渠系完善配套。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四线两点一体的粮食物流体系工程。(即汉北河、汉宜公路、武荆高速、长荆铁路四条粮食物流线;湖北豪丰、应城国库两个省级物流节点;宏盛公司、杨河站、汤池站、雷湾站等若干收纳库点配套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支持粮油企业做好粮食物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提升四散化装卸能力、仓储能力和信息化能力。着力提升粮食收储设施水平,提倡低温控温等环保储粮方式。加快仓库新建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进度,改善仓储设施条件,鼓励社会多元市场主体发展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围绕糯稻、畜禽、水产、蔬菜等农业产业。继续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工程,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平台,以糯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水产品加工园为主要载体,加大在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模式方面的研发力度,推动在智慧农业、生物育种、加工技术、绿色生产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学设置市、镇、村三级联动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经营性服务组织为补充、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的一主多元融合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格局,打通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到2022年,实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虬(S)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推动糯稻、双低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鼓励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园艺农业和现代集约化育苗体系建设。到2022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70%以上。推进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积极引进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提升渔业船舶装备水平。完善防汛抗旱应急体系,提升水利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装备能力建设,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四)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水平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按照一个中心、三个系统的基本思路,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一个中心即应城农业大数据中心,三个系统即农业综合服务系统、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应城大数据中心,采集、整合农业环境、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建立适应应城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农业资源数据平台。建设农业综合服务系统,包括农业专家智能服务、农业技术服务等功能;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包括生产环境监测与农业装备智能控制等功能;建设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功能。围绕重点产业,在农业产业园区和设施蔬菜基地,开展大田生产、设施园艺等领域的智慧农业规模化应用。鼓励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单位,以信息化园区为试点,探索发展种养循环的智能农场。三、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的轮训工作。着力培育一批六有示范家庭农场、六有示范合作社、六有示范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使其成为规范运营、标准化生产和带动农民的标杆和骨干。大力发展机农一体、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和登记注册办法,鼓励一批种养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升级。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工程,健全示范社评选、监测、退出机制,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孝感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支持湖北鲜野、葛蓬岗、天晓阖、俊培农机和祥丰家庭农场等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经营多样、社会化服务支撑、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成长型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0家以上,新增孝感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以上;全市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家以上,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家以上,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个以上。(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协调发展,增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健全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点,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干事有队伍、工作有场所、推广有经费、服务有手段;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技术培训以及其他公益性服务。完善互助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发挥其统一经营功能;鼓励农民合作社向社员提供各类生产经营服务,发挥其服务成员、引领农民对接市场的纽带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和订单方式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发挥其服务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支持各类专业服务公司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秧苗统育统供等服务中,服务模式成熟、服务机制灵活、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为普通农户开展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到2022年,基本实现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点全覆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20家以上。(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公开化。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制订一村一策发展规划,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统一服务型、资产经营型、股份合作型、为农服务型等集体经济经营模式。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和农业基础设施等,按照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参股经营稳定、发展前景较好的农业主体和工商企业。支持和鼓励村集体牵头,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带动种养大户参股,动员村民广泛参与,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农业投资主体共同组建农林牧渔场。支持多个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组建经济联合体,抱团发展集体经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振兴各产业链,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不断增加村级集体积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到2022年实现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7.5%o(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大中心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提升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鼓励通过承包地互换、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种植,增强小农户自然风险抵御能力。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专业化、标准化生产,采取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吸纳就业、村企(社)对接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多渠道增加收入。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和项目审批、验收、示范评定的参考依据。允许将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采取特殊保护。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维护小农户权益。资料来源:应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