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小学低段古诗“趣味诵读法”初探.docx
-
资源ID:880995
资源大小:30.44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小学低段古诗“趣味诵读法”初探.docx
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小学低段古诗“趣味诵读法”初探摘要:小学低段学习古诗重在兴趣的培养。古诗因其独特的特点,决定了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从课堂教学入手,力图寻找一条培养学生古诗学习兴趣的路径,在课堂教学初读、再读、拓展三个环节中用不同的激趣方法,探索“趣味诵读法”在低段古诗教学中的可行性。关键词:小学低段,古诗教学,趣味诵读法,教学策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更是一个重视诗词教育的国度。古诗以其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和隽永的意象,孕育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品格。古诗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就统编版教材而言,古诗文的篇目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从小学一年级上册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古诗教学的重要性要求一线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最终达到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目标。小学低段作为学生学习古诗的启蒙阶段,培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走入“过度讲解”的误区,希望通过细致的讲解和生动的描绘促进学生的理解。殊不知,因低段学生年龄尚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语言描绘理解能力有限,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事倍功半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笔者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教学实践和反思心得,具体阐释如何在古诗教学的初读、再读、拓展三个环节让低段古诗诵读更有趣味,以培养低段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初读:激发兴趣1 .合作与比赛之“趣”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活动,在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古诗这种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文学形式,更适合朗读。古诗因年代久远,与学生生活有距离,加上低段学生语文积累有限,朗读古诗时有读音、节奏的困难。因此在初读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调动特别重要,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呵护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做的:(I)师生合作读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进行正音后,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形式的合作读,充分调动学生朗读古诗的积极性。如可以采用“老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读”或者“学生大声读,老师小声读”的方式进行朗读。这样的游戏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倾听、合作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一遍遍的朗读中。(2)男女生比赛读低段学生喜欢带有竞争性质的课堂活动,特别是与学习小伙伴一一同学之间的比赛,让他们跃跃欲试,兴奋不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男女生的朗读比赛时,加以鼓励性的点评,会让他们的朗读热情高涨,学习古诗的兴趣也在热闹的比赛中得以增加。2 .形式变化之“趣”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需要变化教学组织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古诗教学因内容相对较少,一般一节课只教学一首诗,有些学生课前预习时已经将古诗背诵了下来,有些学生在前面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一遍遍的朗读对古诗的内容也比较熟悉了。这时就要在原有的内容上,生成新的内容,引入新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古诗学习产生新鲜感和兴趣。笔者采用以下三种方法:(I)变换形式读古诗原有的五字句、七字句,可以采用“回声重叠式”的读法变为七字句、十字句等。这种在旧的内容上进行变化的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读起来自然兴趣盎然。而且“回声重叠式”变化的形式,不是随意变化,而是根据古诗的节奏、内容进行的延伸,对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理解古诗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2)击节而歌部编版低段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节奏明快,特别适合打着拍子读。从古人的击节而歌,到课堂上的拍手读、拍桌读、师生对拍读,古诗的诵读方式变化了,不变的是古诗明快的节奏以及读诗给人带来的快乐和活力。活泼好动的低段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这种充满活力的古诗诵读法来学习古诗,古诗对学生而言不再是枯燥的读读背背,而是在他们心中埋下的一颗兴趣的种子。(3)尝试古读初读环节采用“趣味诵读法”充分朗读古诗后,引入竖版,让学生尝试古读。这种形式既是实现学生在初读环节要达成的目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教学环节,又是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小技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实现能力增长。二、再读:趣味理解低段学生生活经历有限,语文积累尚不足,古诗这种高度凝练、意境深邃的文学形式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如果一味地进行讲解,不以学生为主体,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话,课堂会变得枯燥而乏味,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破坏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古诗,在朗读中理解、品味古1诗是低段学生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做的:(I)结合图片读有些诗句中的词语低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理解起来困难很大。根据低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理解词语和诗句的过程中配以生动形象的图片,会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快更好。学生在朗读诗句时,配以图片,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到位,读起来更符合古诗的意境。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江南这首诗中的“莲叶何田田”为例,讲解时辅之以满池荷叶的图片,学生便能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何田田”是写荷叶茂盛的样子,采莲人的前后左右都铺满了绿油油的荷叶,这是多么美丽惬意的画面呀!学生读时自然能读出荷叶茂盛的样子和采莲人开心愉快的心情了。图2结合图片读“莲叶何田田”(2)配合动作读低段学生活泼好动,让他们在课堂上动一动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朗读古诗时加一些肢体动作,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中,对诗句的理解也会有所加深。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夜宿山寺为例,笔者提出学习要求:和同桌一起读古诗,如果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学生们配动作读古诗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学生用手比划着高度;有的学生踮着脚用手指着天;有的学生轻轻地摇摇手等学生读完后,采访学生为什么做这些动作,学生们在解释动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对山寺之高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3)角色扮演读对于低段学生来说,角色扮演是他们十分喜爱的课堂活动,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高效地亲近古诗。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扮演诗人,想象诗人所见所想去诵读古诗,学生对古诗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登鹳雀楼为例,笔者在教学时串联古今,让学生身穿唐朝诗人的衣服扮演王之涣,配合音乐,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不仅角色扮演的学生通过诵读读出了对古诗的理解,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感染,在集体读古诗时,读出了情感。这样的形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的记忆里留下了学习古诗的愉快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拓展:别有风趣小学低段学习古诗,主要是建立学生的情感与古诗的兴趣之间的纽带。学生对古诗有了情感和兴趣,古诗的学习才有可能从课堂延伸至课下,学习古诗对学生的精神品格的涵泳、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素养的提高,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在课堂的拓展环节,采用“趣味诵读法”,便是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和兴趣的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做的:(1)让吟诵进入课堂2吟诵,是古诗课堂最具活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低段古诗教学,不需要学生掌握吟诵“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律,只需要学生仔细聆听、模仿吟诵音频的读法,在长短、轻重、快慢的变化中,感受诗歌节奏的美感。学生在跟着音频模仿吟诵的过程中,声音也会变得有起伏、有情感。学生聆听、模仿吟诵时会形成美妙的声波保存在记忆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登鹳雀楼为例,笔者在教学时播放了陈琴吟诵登鹳雀楼的音频,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便跟着音频吟诵起来,课堂沉浸在悠长的音韵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古诗新唱古诗不仅可以读,可以吟诵,还可以唱。采用唱的方式来演绎古诗,赋予了古诗新的形式与意义。将古诗融入优美的旋律中唱出来,以这样一种低段学生所喜爱的形式,不仅让学生在新鲜的感受、音乐的氛围中更加深刻地记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动听的古诗新唱中得到了生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第一学段(1一2年级)的古诗教3学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实施建3议中提出: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作为一线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诵读古诗,要不断思考、探索,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古诗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诵读之“趣”,古诗学习之“趣”,传统文化之“趣”。本文以部编版教材的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为例,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趣味诵读法”路径。当然,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诗歌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各种方法得以有效的利用,让学生对学习古诗充满兴趣,使古诗教学充满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参考文献1黄先雄: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的策略J.广西教育,2020(12):30-31.2刘婷婷:小学低段古诗吟诵三部曲登鹳雀楼教学例谈J.语文世界,2019(10):34-35.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