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 当好“生态卫士”.docx
心怀“国之大者”当好“生态卫士”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而且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以富有中国原创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提供绿色方案。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在其中的具体内涵。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态文明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的问题。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形势和历史方位的精准把握,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的时代意蕴。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于优美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国内环境却面临着较大发展压力,与人民群众的期待有一定距离。基于此,我们党将自身的历史使命向生态文明领域拓展,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执政理念,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出发,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表明我们党敢于理直气壮地解决老百姓棘手的环境问题,有决心去维护老百姓的生态环境权益,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天蓝地绿水清的生存空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行动主体。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需要每一个个体的自觉参与才不至于最终陷入“公地悲剧”的陷阱,而这就需要我们把建设美丽中国视作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将其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人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动力,而主体力量的发挥需要每一个个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要认识到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还要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都能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谁来享有”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生态环境的状况视为一项民生问题,着力为百姓建设健康宜居的美丽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非凡成就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人民。从城市花园到美丽乡村,老百姓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真实感受就是我们衡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否做到位的最好标尺。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应由人民来共同享有,这是我们党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最佳诠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始终将党的领导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首要历史经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也成为我们能够拥有自信的最大底气。正是由于党对于自身领导能力的自信,才不断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党的领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把舵定向的作用。党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心怀“国之大者”,担当“生态卫士”,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形成了科学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明确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中,这表明了我们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指明的“社会主义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充满制度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会依照西方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发展逻辑,不会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发展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工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性、开放性理论学说的自我要求,也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守正,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上。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人源于自然并依赖自然,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进一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虽然其具体表述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生了变化,但是变中之不变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或基本原理。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人类发展的宏观视角思考生态与文明的关联,揭示了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观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兴则文明兴”的表述渗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这是一种在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守正基础上的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的创新表达。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做到生态维度上的“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要与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它的真理效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智慧,只有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机结合,才能彰显它的时代性。比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尊重自然、中庸观念等相结合,凸显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话语的独特魅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绿色发展观的引领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倡导绿色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之一就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观是针对发展过程中还没有解决的环境问题和矛盾提出的新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发展观上的一次深刻变革。绿色发展观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统一,其要义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正是因为我们运用了问题导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会突破旧的发展思维,实现从“有没有”“好不好”到质量“高不高”的深刻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事物的矛盾往往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只有正视矛盾、分析矛盾,才能够解决矛盾。生态治理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抓住生态治理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绿色成就,但与此同时仍面临许多矛盾和挑战,在源头上我们还存在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影响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坚持源头防治,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开发保护“一张图”,科学布局功能空间,设置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等。这些措施都是针对三个“没有根本改变”的根源性问题而提出的精准方案。在绿色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正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因而被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运用系统论思维来审视自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联。同时,在生态治理方法上,也要从系统观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同时,生态保护和修复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比作治理一种生态病,并提出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为全方位、全地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J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这就需要在外部约束上运用系统观念,打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法治体系,筑牢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还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内外联动,并驾齐驱,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世界发出的全球倡议。胸怀天下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国担当,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为人类求解放”的革命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天下大同”有着相通的愿景指向。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先进理念,还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合力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等多种途径,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述了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我们要深刻把握贯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将其视作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加以运用,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