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播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第二稿).docx
文化与传播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第二稿)一、定位与目标1.1 学院简介文化与传播学院于2013年6月由原中文系改名,成为二级学院。进行了内部机构的调整,设立了汉语言文学系、新闻学系、广告学系和人文素质教学部等三个系一个部。在文学的学科门类下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2个一级学科,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3个本科专业。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0项,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教育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个,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拥有数字高清演播大厅、非线性编辑及平面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录音室等实验教学场所。2014、2015年度考评我院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并获教学工作单项奖1次,科研工作单项奖1次。近年来,学院秉承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基本职能。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地方办学特色、服务区域地方发展,全面增强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型,建设特色鲜明的学院。1.2 办学定位我院在全面总结30多年办学历史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广泛调研与讨论,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思路和具体定位。具体如下。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学校定位,深入实施人才、开放、品牌、文化四大战略,强化内涵建设,注重优化结构,切实提高质量,提升办学层次,突出办学特色,推进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发展。把文化与传播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开放式的应用型的学院,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学院定位: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争取发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发展定位:立足人文,做精中文,做强新闻,做活广告。学科建设定位: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都要按照“以应用为原则,以行业为依托,以专业为基础,整合资源,形成团队,产学协作,项目推动”的学科建设思路,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布局合理、根植地方的以文化传播为目标,以妈祖文化为特色学科体系。专业建设定位:中文转应用,求“三精”(精技能、精表达、精写作);新闻树品牌,求“三强”(强采编、强摄录、强制作);广告提能力,求“三能”(能策划、能创意、能设计)。服务面向定位:服务莆田,面向福建,辐射全国。这一定位确定了文化与传播学院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是我院实现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1.3 培养目标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较好的实用技能、兼有个人特长专长的应用型文化传播类人才。我院下辖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培养方案中,都能符合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从各专业培养方案的最初制定开始,即坚持学校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在制定过程中,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坚持符合各专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各专业均构建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各专业均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的多层次课程体系,能充分满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专业素质培养要求。1.4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我院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出发点,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体现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实践工作中狠抓落实,做好质量保障。学院领导特别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始终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目前,我院已经形成了专业教学直接进行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支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反哺人才培养、管理后勤服务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1 .树立理念,牢记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我院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学院的办学水平,不在于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看它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我们所培养的人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全院上下已经统一思想,牢固确立起了人才培养在全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2 .细化政策,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我院细化了学校一系列有利于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先后制定和修订了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转型实施方案(试行)文化与传播学院科研转化教学工作的意见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细则等一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从政策导向、队伍建设、教学建设、教学改革、质量监控等方面,突出和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3 .健全机制,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我院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运行和质量监控等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工作在全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建立了院领导定期检查教学运行、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的机制;实行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坚持日常教学检查和教学检查结果通报制度、规范执行教师调停课及补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及总结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等;党政联席会议经常研究教学工作,经常召开有全体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4 .扎实教改,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我院通过扎实的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得到落实。一是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促进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贯穿其中;二是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形成了妈祖文化的办学特色,在课程设置、学生科研、学生活动中融入妈祖文化色彩。三是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立更多动态、开放的课程共享平台,探索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的学习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四是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多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探索与行业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协同育人体系,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的平台,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5 .形成合力,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我院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涉及我院办学活动的所有领域。我们必须调动全院一切有利因素,不断完善育人体系。我院的教学、科研、党建、学生工作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的。全院上下形成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大合力。6 .营造氛围,凸显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通过政策激励、榜样示范和媒体宣传,不断营造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的良好氛围。高层次人才选拔、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学习研修与学术交流、绩效工资、评优评奖等向坚守在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激励全院教师关注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在全院树立一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典范。强化媒体宣传。发挥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宣传优势,通过校园网、校报、微信、校园广播、闻锋报等媒体,让全院师生及时知晓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7 .突出特色,彰显人才培养优势地位。作为地方高校,我院主动与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对接,突出了妈祖文化的办学特色。在科研、产学研合作、教学和学生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1.5 问题与对策(一)全院教师对学科专业发展定位的认识与理解需进一步深化主要原因:我院大部分教师毕业于研究型高校,熟悉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研究型教育的思想观念,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观念相对较为保守。我院2014版和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性一步步增强,但教师的理念跟进还不够,教学实践也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取得的改革成效和成果尚不显著。新闻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师教学科研业务繁忙,投入到业务实践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导致好的理念和想法落实较难。改进措施: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将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和督促教师深度实践等方法,以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加以解决。我院将以转型方案依据,不断推进研究型教师向教学型教师的转型,坚持以人文为基础,推进实践性教学,鼓励翻转课堂。学院领导和督导组要经常深入课堂,到教师中间去,把学院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讲清讲透,以期达成更广泛的共识,谋求文化与传播学院的稳步发展。(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实际措施还不够到位主要原因:虽然学院党政都已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但在实际操作时,仍存在问题。例如:对优秀教师的鼓励不够到位,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有时会流于表面,对于引进校外教育资源经验不足。改进措施: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加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做到奖惩分明,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用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用好教学经费,在引进校外资源时要进行一定的评估衡量。二、师资队伍人才是学院发展的关键,文化与传播学院长期坚持人才战略,“强将手下无弱兵”,只有强大的师资才可能培养过硬的学生。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我院认真实施“博士工程”“名校进修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了引进培养的力度,通过进修转型、课程培训和引进培养等方式,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学院现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入选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入选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1人,市优秀人才3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2.1 数量与结构学院共有专任教师41人,含聘请校外教师(全职)1人,折合在校生925人,生师比为22:1,基本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师资队伍具体结构情况如下:职称结构:正高职称7人,占17%;副高职称15人,占37%;中级职称17人,占41%;初级职称2人,5%c双师型教师12人,占29%。图1全院教师职称结构比例情况学位结构:博士学位11人,占27%;硕士学位23人,占56%;学士学位7人,占17%o图2全院教师学位结构比例情况年龄结构:35岁以下12人,占29%;36-45岁16人,占39%;46-55岁11人,占27%;56岁以上2人,占5%。35岁以下3675岁46-55岁56岁以上图3全院教师年龄结构比例情况聘请校外教师18人,来自高校2人,企业公司7人,行业部门8人,其他1人,企业及行业部门的占83%。图4全院外聘教师来源结构比例情况2.2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未来几年,我院将打造一支符合我院教学科研特色的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到2020年,我院专任教师规划达到55人,教授达到8人,高职称比达到50%,博士达到12人,高学位比达到85%,外聘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授达到7人,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达到12人,具有国(境)外留学、访学和进修培训经历的教师新增10人。2.3 教育教学水平我院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不断增强。现有校级教学名师2人,市优秀教师2人。在近年来的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院教师黄妍、刘志、吉峰、林姝等青年教师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近三学年的学生评教中,教师教学水平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毕业生抽样调查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教师总体评价为“满意或很满意”的比例均在90%以上。2.4 教师教学投入我院教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全体教师评教结果优良率为100%。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和研究。三年来,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多篇,教师整理教学改革心得20余篇。2.5 教师发展与服务我院教师管理制度健全,师资培养有成效。专任教师中,43人次赴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单位访学、进修和培训,7人赴国(境)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进修和培训。专任教师中,20多人赴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单位访学、出国进修、攻读学位、参加专业会议、到企业深度锻炼。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和资金资源,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出国访问进行学术交流,青年教师开阔了视野,提高了驾驭课程的本领,拓宽了科学研究领域。2.6 问题与对策(一)高层次人才缺乏,专任教师结构不尽合理我院尚没有引进国家级人才,也没有引进闽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省级高层次人才只有1名,学科带头人仍然非常缺乏。目前学校生师比基本符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生师比的合格标准,但专任教师呈现出专业分布与结构不均衡问题,广告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师资队伍在学历和年龄上都不具有优势,经验尚不丰富,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专任教师的创新精神又稍逊一筹。主要原因:在全校大背景下,我院作为文科院系,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上难度较大,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收效较慢。改进措施:一是极力争取学校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需要,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国内外优秀博士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台湾优秀教育资源,加强台湾地区优秀人才的引进;二是加大自我培养力度,通过派出到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院所访学进修、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等方式培养人才。(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有待推进主要原因:教师普遍重视学历学位和专业知识的提升,大多缺乏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导致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改进措施:一是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引进,引进具有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管理人员;加大台湾等境外“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引进力度。二是根据教师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和岗位特点,采取多种途径,选派资助中青年教师采取一般或深度实践的形式参加实践锻炼,如派遣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三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改变以往专业课由本校教师单一授课的模式,积极选聘实践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业界人才,采取协同教学模式或全程独立授课模式参与教学工作,建设一支兼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三)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大学教师角色的适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青年教师导师制、新教师助教制度的落实还不够到位,青年教师学习培训的力度还不够大。改进措施:一是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坚持为青年教师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二是试行新教师助教制度。新教师入职后至少担任半年以上的助教工作,通过不断听课、试讲等途径,掌握备课、上课等教学各个环节的规范要求和技能。三是加大青年教师学习培训支持力度,引导、激励青年教师赴国(境)内外访学进修、提升学历(学位)、学术交流及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三、教学资源3.1 教学经费教学经费总支出持续增长。2014年,学校拨给与教学相关的经费62.01万元,其中,教学业务费用35.31万元,学生实习费用6.92万元,教学实验费用5万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建设点费用14.78万元。2015年拨给各项教学经费131.85万元,其中,教学业务费用45.81万元,学生实习经费14.1万元,教学实验费用2万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建设点费用14.78万,教学设备费用0.69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66万元。2016年拨给各项教学经费114.12万元,教学业务费用48.71万元,学生实习经费16.60万元,教学实验费用5万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建设点费用14.78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3万元,第二批校卓越人才计划共20万。教学经费经费使用规范、效益明显,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学条件显著改善。3.2 教学设施我院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实践教学设施以及辅助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设施主要指传统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设施包括实验室、机房、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辅助教学设施指的是与教学有关的公共场所,如我院的图书资料室等。经学校各部门联合改造,本年度我院的课堂教学设施基本实现全自动一体化功能,教师只要携带上校园卡,便能自助管理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设施方面,我院成立了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数字传媒与创意研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新媒体实验室、虚拟仿真课外实验室等。新媒体实验室主要包括摄影摄像实验室以及报纸编辑实验室,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学院同时对演播厅实验室及相关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投入了10多万升级改造演播厅的录播设备,使其满足虚拟演播室的软硬件条件,并为虚拟演播创设条件。我院不断加强辅助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以满足师生的需求。我院建立了三创实践中心,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创意、创新、创业活动,聚点影视传媒公司和时代文化推广工作室两个项目入驻凤达学生街创业孵化基地首批项目。目前我院实验示范中心拥有课内实验用房三间,课外实验室一间,新增新媒体实验室仍处于建设中;有教学科研设备仪器465台,总值387.76元,学院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3525.1元,本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87台,总值17.65元,基本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课内教学、科研设施按课程有序开放,课外实验室按需开放,教学设施的开放及利用情况良好。3.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课程规划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方案科学合理符合应用型人才需求。各专业建设规划落实情况较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材料汇编齐全,材料丰富,效果显著。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并进行汇编装档。我院主动适应海西和莆田市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及时调整、创新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争取在规模上做大,在质量上做强。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巩固汉语言文学传统优势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要求应用性较强、可对接产业的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实训基地共建、实践教学、职业教育等方面,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3.4 课程资源注重课程建设,要求每门课程利用天空教室课程建设平台深入进行课程的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互动,并做好课程教学档案建设。每学期不定期的对所有课程的创建进行检查,要求各门课程都必修有完整的课程档案。目前我院现有省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我院的“十三五”学院课程建设规划系统完整,本年度有完整的课程建设总规划。课程建设目标明确,总体思路清晰,体现分阶段、分层次、系统建设的原则,建设步骤和保障措施切实可行。陈祖芬作为第二主编写的秘书文档管理获2014年5月获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省级精品课程有411,校级精品课程有511o文化与传播学院精品课程一览表序号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获得年份1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孟建煌20112教师口语(省级)郑燕萍20113外国文学宋向红20084秘书学概论陈祖芬20085中国古代文学王连弟20056现代汉语(省级)黄国城20087写作(省级)詹珊20108资料与文书档案管理陈祖芬20109当代文学宋毅20083.5 社会资源2014年以来,我院接受了社会和校友的一些捐赠,闽台合作办学初见成效。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学委员会捐赠花瓶一对,图书汉语写作新编大学语文各100册,企业家陈立人捐赠印章(篆刻作品)“海峡论坛”一个。校友郑金铸捐赠郑金铸摄影作品集,校友张平、张阳捐赠图书若干。牙买加侨胞林春树、林春凤、牙买加福建同乡会副会长黄世福、林雪芳捐赠图书梦恋家园2000册。我院作为福建省确定的先行先试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本科院校,采用“3+1”分段对接双校园培养人才模式,学生在莆田学院学习3年,第3年在台湾高校学习。学生修业期满且成绩合格者,颁发莆田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台湾合作大学出具课程学习成绩证明。本专业还处在第一届培育和模式探索中,在推动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形成了一些新思路、实施了一些新举措、采取了一些新办法。我们将“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新闻人才的一系列做法总结为“123456”协同创新模式。“1”是指用好“独特优势”的先行先试政策,即用好国家赋予福建对台先行先试的教育政策;“2”是指形成“双向互动”的教育合作机制,即形成闽台两地高校教学科研的双向合作、师生的双向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双向互动”的教育合作机制;“3”是指明确“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定位。根据新闻学专业应用型文科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总体定位为“本土化、先行性、应用型”。“4”是指争取“四元参与”的办学支持体系。即努力争取政府、学校、企业、家长等利益相关主体的支持。“5”是指建立“五项创新”的办学举措体系;即创新二级建制、培养模式、督学制度、导师制度、专业训练;“6”是指实施“六个共同”的办学保障体系。3.6 问题与对策(一)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教学条件比较薄弱主要原因:由于我院新闻学和广告学课程的设置中,方向课均偏向于操作,机器要提供给两个专业的学生上课及课下作业使用,造成了实验室、实验设备等教学条件方面仍凸现出不足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一是设备采购的流程长,从项目立项、购买回校、安装调试、验收到投入使用的周期长,影响了部分课程的教学安排;二是学校教学行政用房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实验实训场所的改善。目前也出现了购买回来的设备无处可放的现象。改进措施:制定合理的借用计划,先满足课程需求,课下作业分批借用。(二)优质课程资源少,教材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省级精品课程还比较少,目前仅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新一批的省级精品课程共享课尚无一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课程内涵建设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教材选用上,主要采用正规出版的规划教材,自编的教材较少,而且能适合学校应用型培养需要的就更少。主要原因:一是虽然注意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一定的制度措施对课程建设加以规定,但课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教师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在课程建设管理实际操作中,重课程建设的前期立项,轻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导致对课程内涵建设及其对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不够;三是教师和行业专家参与应用型教材开发的积极性不高。与相关行业企业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根据行业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要求共同开发课程数量少。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校内共享机制,做好“天空教室”校内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开展新一轮课程建设评估工作,注重课程建设服务教学效果的评价,加大课程建设的激励力度,落实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注重发挥优质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改革的融合。二是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以专业群建设和“卓越计划”实施为载体,统筹全校课程资源,开展以“专业群”、“课程群”为模块的课程整合研究与改革,鼓励教师发挥专业优势,讲授擅长的专业知识,激励教师将相关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三是做好教材建设规划,加强教材梯队建设,保证教材的可持续建设;坚持开放心态,引进、吸纳兄弟院校的课程资源,积极与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写有特色的教材、讲义。特别是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行业、企业合作深入合作,开发适合应用型教学的优质课程。四、培养过程4.1 教学改革我院倡议各位教师主动、积极探索本学科的教学规律,要求以教研室为单位,人人参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改革过程之中,并不是把教学改革当作一种装饰、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是通过改革,应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更新教育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我院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措施得力。出台了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试讲制度文化与传播学院加强科研转化教学工作的意见与文化与传播学院毕业综合训练管理办法(试行)等具有我院特色的制度。我院已经进行了毕业综合训练工作改革,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已尝试推行毕业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加大了对师范生小学教学能力的培养。我院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每年都获得2-5项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改革论文,教学改革研究成果90%以上运用于教学中。没有出现当年应当结题而没有结题的教学改革项目,多媒体授课比例达到100%。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突出教学督导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以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组成的监控方式,深入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决策-运行-反馈-调控”机制的有效运行。创新试验班模式。2016年开始学校在我院广告学专业创建“创新班”,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工科人才为培养目标,基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重点培养”的原则,前3个学期按大类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在第4学期选择专业,然后按专业重点培养。创新班导师的配备采取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每个学生有1名导师,导师负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指导,学生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学校还为创新班的每个学生按其选择的专业提供实验室场所,配备导师,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实践和创新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创新班的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在创新班所属类型专业中选择一个专业,学院根据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专业继续学习。办好妈祖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为彰显“妈祖文化”办学特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6年,学校开展“妈祖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教育工作,从2014级学生中选拔出40多位政治思想素质好,对妈祖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有立志从事妈祖文化传播工作的热情与使命意识的学生进入“妈祖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学习。试点班学习年限1.5年。主要进行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习。专业必修课共设10门,18个学分,在第四至五学期开设,课程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进行,第6学期需完成2学分的妈祖文化调研报告。所有修满特色班培养方案要求学分的学生,均可取得莆田学院“妈祖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结业证书,并可以申请抵原专业培养方案10学分课程(集中实践性教学计划表中课程除外);成绩优秀者,每学期还可以获得学校颁发的“课程奖学金”和“妈祖文化专项奖学金”。学生毕业前,在该班中推荐15席的成绩优秀者为“优秀毕业生”。学校与闽南师范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学生毕业时报考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民俗文化与民间文艺、闽南文化与家族社会等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达到笔试录取分数线者,优先录取,并与我校联合培养。我院根据莆田学院关于教学大纲编制与执行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所有开设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毕业综合训练、课程实习见习、课程设计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编制教学大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内容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标准以及培养方案对课程提出的要求,制定时要明确各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考核要求,处理好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本着循序渐进、有机联系的原则,严格审视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安排或安排不当。大纲由课程负责人编写后需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审核、分管教学副院长审定通过方可执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学校对部分教学大纲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和发展性。学校在期初、期中检查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均把教学大纲作为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在上课前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进度表,明确开课时间、考核要求,成绩分配等,并根据实际的校历,将讲课、实验、实习、讨论等环节细化,不得随意更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各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各门课程与毕业能力要求之间的关系矩阵表,确定各门课程与毕业能力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高相关(三)、中相关(M)和低相关(L),清晰地显示落实某一能力需要通过那些课程来实现,以此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落实教学进度表,同时在课程考试分析和课程评教中加入对课程对应能力掌握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提高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4.2 课堂教学(一)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搞好课程建设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批能体现学校当前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L教学内容制定课程建设规划与措施,并取得成效。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全面提升我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我院制定了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目前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所有课程都在天空教室建立的课程档案。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教学大纲完备。(1)教学内容改革,制作相应课件满足更新知识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教学内容方面,我院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正确处理传统经典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关系,适时淘汰陈旧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可以通过拍摄录象和动画以及课件制作及时补充新技术和新工艺,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要求每位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案,及时补充。(2)建设本专业特色的立体化课程构建课程系统的要素包括教材、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等,所有这些要素的高质量才能保证课程的高质量。立体化课程建设包括教学条件建设和课程教学形态建设两方面。课程教学条件建设是实现优质课程的前提,其内容有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文件建设、实验教学建设等。课程教学形态建设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命题和考试方式及阅卷改革等。(3)修订教学大纲和制定课程标准根据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编写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以及课程标准。每学期初要求任课教师编写课程授课计划,认真选用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此外,还编写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书等教学指导性文件,从而使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文件配套齐全,文件管理规范化。2 .教材教材建设和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院十分重视选用高质量的教材。为保证教学质量,各专业课程在教材选用上,首先由任课教师选用教材,再由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审定。我院各专业的学科和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及跨专业任选课等课程,优先考虑国家统编的优秀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并要求任课教师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相关新教材,努力做到教材征订及时,无差错。从教学效果反映来看我院对新教材、优秀教材的使用效果良好。3 .课程资源建设建设较丰富并有我院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天空教室进行师生交流、答疑解惑,目前已完成所有课程的课程资源建设。近几年来,我院坚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课程体系建设为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至今为止,在建的省级优秀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多门,其他课程全部为合格课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力争使我院的课程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4 .精品课程(共享课)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强化精品意识,培育优质教学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除了继续建设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外,正在进一步建设优质课程共享课,力争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文传学院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汇总表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课程负责人精品课程通过评审时间现代汉语专业课黄国城2008年现代写作专业课詹珊2010年现当代文学专业课孟建煌2011年教师口语专业课郑燕萍2011年4.3 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模型方面,新闻学广告学是运用知识领域宽泛、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文传学院新闻学、广告学在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动态的实践性教学模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校内实验室、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虚拟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是动态实践教学模型的五大要素。即使模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只能支持部分课程,但它们可以协调、综合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动态实践教学模型的设计具有自主与组织相结合、真实与虚拟相结合、近程与远程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五大特性。我院在构建动态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型中,首先把课程设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以考虑。为此,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逐步建立基础厚实、视野开阔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增加对当前热门话题探讨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采访并进行新闻写作、文案策划等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及设计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扩展学科门类的覆盖面,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相关课程;在课程的安排上,尽可能地联系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及最新动态授课;在研究课题的选择上,以实践中提出的现实问题为主,以纯学术的理论问题为辅;在专业教学上,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训练,比如在新闻采写和报纸编辑学的教学方法上,增加对学生鉴别新闻稿件、选择稿件、编辑稿件、制作版面等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办刊办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编制一块报纸新闻版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新闻编辑能力,而且可以实际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学生们普遍反映真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教学合作方面,主要通过建立多类型、多层次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院致力于建立广泛的能够满足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不断挖掘社会资源,通过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互惠互利建立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促进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安排学生到媒体单位实习、实践,以学校为依托,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相互合作。媒体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岗位及设备,学校亦为媒体单位的业务发展提供专业性的支持。如选派高水平的教师担任媒体的发展顾问、定期对媒体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媒体单位的大规模的新闻活动提供人员支持等。同时双方就共同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研讨、论证,合作申请课题等,寻求共赢。在实习基地方面,目前我院己与20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签订了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年最大可接受实习生200余人,能满足学生实习的基本要求。主要有:莆田市想象力广告企划有限公司、莆田市四季堂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爱缔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莆田市安居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文献中学、太平小学、逸夫小学、厦门界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莆田市海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莆田市广电中心、湄洲日报社、莆田市新思维广告策划有限公司、莆田晚报社、中国移动福建公司莆田分公司。从2010级开始,教育实习时间调整为12周,其他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为8周。我院还聘请了多位校外人员指导实践环节或课程实践。如:莆田市进修学院的王宝成、莆田市进步联盟品牌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晨曦、东南网莆田站的董太领、湄洲日报社专刊部的卓晋萍、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林念生教授、文献中学曾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