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校家社协作的困境及优化.docx
-
资源ID:886031
资源大小:19.0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校家社协作的困境及优化.docx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校家社协作的困境及优化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环境,校家社协作是育人的重要路径。然而考察当下实际不难发现,校家社协作程度不高,学校唱“独角戏”的窘况并不鲜见。梳理已有文献可知,分析校家社协作程度低的视角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问题视角,研究者们从校家社协作融合不够紧密、协作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出发,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干解决意见;二是理论视角,即将认可度较高的理论或模型,如发展生态学理论作为研究的背景与分析框架,建构一个三位一体的有效的校家社体系。相较于问题视角,理论视角更具全局性与深刻性。但这种研究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协作系统,而没能将系统与个体相结合的辩证考量。互动仪式链理论重视协作中每一个体在互动中的情感能量,并以此来培养良好的群体氛围与合作关系。因此,本文试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审视校家社协作中的现实困境,提出优化协作路径,为校家社协作的系统建构提供新的思路。一、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含义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试图把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统一起来。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两个个体互动的际遇中,双方基于上次交谈的记忆、情绪唤起等文化资本及此次谈话的动机等情绪动力,会产生不同的互动仪式及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能量,而情感体验程度的不同是影响个体是否继续参与同一仪式或以何种程度的参与该仪式的决定性因素。这种两个个体的际遇是最基本的微观单位,当此种际遇不断在个体间重复,就会形成复杂的互动仪式链及宏观结构。互动仪式启动的前提是“群体集合”与“边界设置”,即创设一个群体成员身体共在与经验共享理解的互动空间;互动仪式的关键是“共同关注的焦点”和“节奏性情感连带。前者指成员的关注焦点一致,后者指双方的情绪互动与反馈出现循环往复、节奏同步的状态。互动仪式链是由无数发生于特定“际遇”中的互动仪式联结而成的链状结构。高质量的互动仪式链可以唤起个体的归属感与集体感,助力团体活动项目顺利开展。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校家社是一个包含学校、社会和家庭在内的宏观结构,其顺利开展协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三者建立良好互动仪式链的过程,这要求三方在协作过程中充分关注到:家长是否亲身到场并与学校关注了同一个焦点,学校在活动过程中是否重视情感能量的激发与互动仪式的设计,社会是否能够提供充足的际遇场地延续互动仪式以建立互动仪式链。由是观之,互动仪式链理论对于有效开展校家社协作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二、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校家社协作困境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审视校家社协作现实,发现家校社协作虽然建立了一定的规章制度与活动流程,但在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形成互动仪式链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家庭:群体集合缺失,活动流于形式化群体集合是互动仪式启动的前提条件。群体集合要求群体成员参与互动时须身体到场,以保证互动仪式能够对个体产生效果。柯林斯认为:“仪式的本质就是一个身体经历的过程。人们的身体聚集到同一个地点,开始了仪式过程当个体身体在场时,不仅能切实感受到际遇中的文化资本与情绪能量,还能够更真实地释放出自己的情绪能量。虽然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网络会面中个体的声音、表情等已经能够同步传递给屏幕中的互动对象,但是对于谈话的整体氛围而言,线下的真实情境与氛围细节等更具传递情绪能量的能力。有效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协作。但对于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长往往因并未“放在心上”而采用言语到场但身体缺席的方式。一方面,这与他们忽视教育的重要性及协作有效性的相关认识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家长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的传统心态有关。这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首先是家长的“不配合”会使学校组织活动受阻,积极性被打击;其次是群体集合的缺失致使互动仪式开启困难;最后是这种“不参与”易致协作中的团体人际关系变得淡漠,活动流于形式。家庭的“不重视”“不配合”及“不参与”,很可能会导致互动仪式链难以开启,进而导致协作“夭折”于萌芽期。学校:情感能量消极,互动仪式未成型情感能量是微观情境中互动仪式进行的核心内容,也是个体团结行为的动力源泉。在互动仪式开展过程中,现场参与的团体成员会产生情感共享。这种情感共享表现为团体内的不同个体体验了同一种情绪。柯林斯认为,单次互动仪式结束后,个体可能会产生这种情感共享,当这种情感共享为开心感动等积极的情感能量时,个体很大概率不会拒绝参与下次活动,并在下次活动时投入更多的文化资本和情绪动力,如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往复循环。但当这种情感共享为气愤、被支配、被剥夺等消极情感能量时,个体则很可能会拒绝下次活动或消极参与。由此,情感能量的不同状态不仅决定了团体的互动仪式质量,还决定了互动仪式链是能否持续推进。校家社协作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学校作为协作主导方,不仅没能调动协作三方个体的积极性,还使活动在进行过程中产生了过多消极的情感能量,致使互动仪式难以成型。原因有二,一是协作的活动组织环节固化,协作中学校作为主导方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当高文化资本方采取通知甚至命令而非商量的消息传递方式时,低文化资本方的家长就很难被调动积极性,从而出现消极参与甚至不参与的情况。二是协作活动的形式化,不少参与者都把活动作为一个“仅仅是走过场”的形式而难以激发出积极情感能量。情感能量消极也会给三方协作带来消极后果,一旦活动中的三方未能在协作过程中获得情绪能量,团体凝聚力便会不断消弭,互动仪式也就难以成型。社会:际遇重复不足,节奏性情感未连带节奏性情感连带是指双方的情绪互动与反馈出现循环往复、节奏同步的状态。当个体间的际遇形成互动仪式,且不断地在群体团员间循环往复时,双方即会出现节奏性情感连带,团体间也会形成复杂的互动仪式链及宏观结构。而当际遇次数不够时,即使在际遇中的某团体成员之间已经形成了互动仪式,产生了对团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仍然难以形成一个稳固的互动仪式链。原因有二,其一是当际遇次数较少时,就不能保证绝大部分团体成员都形成了一定的互动仪式;其二是只有充分的际遇才会使互动双方出现循环往复的情绪互动与反馈,即节奏性情感连带,从而形成长期的、稳定的情感。团体间的互动仪式不充分和不深入,都会影响互动仪式链的建构。社会对于校家社协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校家社协作需要社会的支持。然而,纵观当下的协作状态可以发现,社会缺少支持与参与的情况比较普遍。三方协作中,学校是主导,家长则通过班会、运动会等参与到协作中,而社会在协作中的参与仅限于博物馆等社会参观活动,且这一资源受到当地条件限制。即便是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社会参与校家社协作也是少量且不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作难以积蓄足够的情感能量,无法构建节奏性情感连带,以至于无法形成互动仪式链,成为一个稳定的团体。三、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校家社协作的优化路径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互动仪式链以身体到场为开始,以情感能量为核心,以循环往复的节奏式情感连带为链接。互动仪式链理论可以为校家社教育协同合作提供理论指引,改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次数少、不深入等问题,从家长增加到场率,学校主导营造仪式感,社会为际遇循环往复提供支持三个方面进行路径优化,进而提高校家社教育协作的效率。家长参与:调整协作心态,增加到场率家庭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微观系统,是对个体发展影响最大的外部环境。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着天然优势,因为家长是和孩子情感联结最紧密、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因此,家长只有在协作中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针对大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在教育协作中的重要作用,往往用“敷衍”“走过场”的态度来应付的现实,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的参与动机,调动情绪能量,以便在活动过程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家长要认识到协同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应调整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的心态。“远程的媒体节目可以提供某些共享的关注与情感然而,只有充分的身体聚集才能产生最强烈的效果亲身在场使人们更容易察觉他人的信号和身体表现;进入相同的节奏,捕捉他人的姿态和情感;能够发出信号,确认共同的关注焦点,从而达到主体间有效互动状态亲身到场无论是对于校家社协作的互动仪式开启,还是对于孩子的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主导:重视情感能量,制造仪式感要想构建良好的互动仪式,除了家长需要自我调整心态并积极参与以外,学校也需要重视协作中个体之间的情感能量,不能停留于活动形式化、组织者“走过场”的浅表层面上。这就需要学校主导协作过程中的活动氛围,营造活动仪式感。具体来说,学校应重视情感能量在校家社协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校家社协作中个体的情感能量及其互动,由两个个体间的良好互动延伸为整个团体内的良好氛围,建立个体对协作团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个体不抗拒甚至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举办与参加。例如,举办形式新颖、内容创新的节目,激发活动参与者的兴趣,从而提高其情绪动力,促进活动顺利开展与延续。同时,学校还需营造活动仪式感。学校可以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开展特定主题的德育活动,以加深群体印象与仪式感;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文字渲染、影视传递等形式,加深活动仪式感。充足的情感能量既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之间协作的黏合剂,也是校家社协作形成互动仪式链的核心诉求。社会支持:提供际遇支持,形成良性循环良性的互动仪式循环是培育和增强校家社三方情感能量的主要依托,因此为实现校家社三方的互动循环往复、逐渐深入的目的,社会需要为活动提供际遇场地及一系列支持。这不仅是对地方政府的要求,更是对社会各个利益主体的要求。一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便利与资源倾斜,既要支持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包括准备活动场地,提供活动经费及积极配合学校等,还要能够开发更多的可供活动开展的场地,促成城市学校与博物馆、图书馆及红色景点等的合作,乡镇学校和社区、养老院等的合作。另一方面,地方企业也需转变思想,协作不只是政府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包括企业组织的责任。“众人拾柴火焰高”,如若这些力量能够加入协作之中,帮助其形成情感能量的良性循环,三方教育协作才能更好地落实与推进。总而言之,要改善校家社三方协作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就必须要关注个体间的情感能量互动。从重视情感能量出发,积极营造能够培养情感能量的互动氛围,促使家庭和社会参与到协作中来,才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获益,从而真正培养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