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服清洁消毒服务方案.docx
警服清洁消毒服务方案第一节警服洗涤清洁消毒规定2一、警服消毒规定3二、洗涤(消毒)布局要求及环境消毒3三、洗涤设备及用品要求与消毒4四、警服洗涤(消毒)流程5五、清洁警服洗涤(消毒)卫生质量要求.7六、警服洗涤质量控制规定8第二节警服洗涤流程的感染控制制度9一、收集与暂存10二、清洗与消毒10三、清洁织物管理制度11四、洗衣房管理制度11五、人员管理制度12第三节清洁消毒工作制度13一、环境与布局流程13二、分类收集13三、洗涤消毒13四、环境的消毒与杀虫14五、运送14六、储存14七、质量管理15八、资料管理与保存要求15第四节消毒服务工作流程15一、消毒服务注意事项15二、消毒服务流程图16第五节洗涤环境消毒服务17一、配备必要卫生消毒设施17二、洗涤区合理布局18三、加强通风换气18四、做好清洁与消毒19五、整治厂区环境卫生20第六节衣物布料消毒方式21一、氯消毒22二、臭氧消毒23三、二氧化氯消毒24四、氯胺消毒26五、紫外线消毒26第七节警服消毒要求29一、原则29二、洗涤(消毒)过程29三、预洗30四、主洗31五、脏污警服31六、烘干与整理过程31第一节警服洗涤清洁消毒规定一、警服消毒规定L使用后的警服按规定时间及时运走,避免影响正常工作。2.使用后的脏污警服与洗涤后的清洁警服应有专用运输车辆/工具和容器,不宜交叉混用,采取封闭方式运送;运送脏污警服与洗涤后清洁警服的专用车辆/工具和容器应有独立固定的存放区域,并有明显标识,专用车辆/工具和容器应定期清洗消毒;运送感染性警服后的运输工具应一用一清洗消毒。二、洗涤(消毒)布局要求及环境消毒1.布局要求(1)应远离垃圾处理站或有明显的污染场所,附近无有害气体、烟雾、灰尘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周围环境无蚊蝇等害虫孳生地;工作区内门窗应安装纱网,明地沟应加盖或加装金属网,防蚊、蝇、鼠等有害生物。(2)有脏污警服接收通道和运送清洁警服的通道,通道间不应有交叉。(3)工作区域设置污染区和清洁区,两区之间应有完全物理隔离屏障,其中在清洁区内可设置部分隔离屏障。(4)污染区应设警服接收/分拣间、洗涤/消毒间、污车存放间和更衣(缓冲)间等;清洁区应设烘干间、熨烫间、修补/折叠间、储存/发放间、洁车存放间、更衣(缓冲)间及质检室等。(5)工作区内应保持良好空气流通,至少应在收集分拣和清洁警服储存区域安装空气消毒设施。(6)污染区和清洁区宜分别设置洁具间。2.环境的消毒(1)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对污染区的地面与台面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拖洗/擦拭,清洁区的地面、台面、墙面应随时保洁,消毒方法参照WS/T367执行。(2)污染区可根据工作需要每天空气消毒12次,每次30mino(3)工作区域的物体表面和地面有明显血液、体液或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用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等擦拭或喷雾消毒)。(4)对于有明确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相关环境空气和物体表面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应选用有效消毒剂进行擦拭或喷雾、熏蒸消毒。(5)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卫生质量应每半年抽检1次。三、洗涤设备及用品要求与消毒L洗涤设备及用品要求(1)警服相关专用洗涤、消毒、烘干、熨烫等用品与设备应满足工作需要。(2)洗涤和烘干设备应选用经国家检测合格、有加热功能的专用洗涤和烘干设备。(3)洗涤剂、消毒剂及消毒器械应合法、有效,禁止使用非正规厂家生产的洗涤消毒产品,洗涤所用的洗涤消毒产品须在后勤科备案。2 .洗涤设备消毒(1)感染性警服要求专机洗涤,每次投放洗涤设备后,应立即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对其设备舱口门及附近区域进行擦拭消毒。(2)洗涤感染性警服,要求水温必须提高到80oCIOmin或AO值2600,并使洗涤设备内的所有表面均能与高温液体接触。四、警服洗涤(消毒)流程L对使用后警服实施收集、分拣、洗涤(消毒)、整理、储存时,应遵循由污到洁的工作流程,顺行通过,不应逆流。3 .洗涤(消毒)过程(1)洗涤周期与消毒过程的选择采用预洗、主洗、漂洗、中和等四个步骤对警服进行洗涤。对需实施消毒预处理的警服宜选择在预洗环节完成,或在其之前选择物理/化学消毒方法进行预处理。对耐热的感染性警服,应首选热洗涤消毒方法,并根据需要设定适宜的温度和时间。(2)装载量:警服洗涤时的装载量不应超过洗涤设备最大洗涤量的90%,即每IoOkg洗涤设备的洗涤量不超过90kg警服。(3)预洗用温度不超过40C的水进行预洗;可根据冲洗污垢需要加入适量的洗涤剂。脏污警服的预洗:应采用低温、高水位方式,一般洗涤时间为3min5mi11o感染性警服的预洗与消毒A.对不耐热感染性警服宜选择在预洗环节同时作消毒处理,或在其之前选择物理/化学消毒方法进行消毒(灭菌)预处理。B.应根据感染性警服使用对象和污渍性质、程度不同,参照相关规定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处理。对于被细菌繁殖体污染的感染性警服,可使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洗涤消毒应不少于lOmin;也可选用煮沸消毒(100,215Inin)和蒸汽消毒(100,15min30min)等物理方法。对已明确被气性坏疽、经血传播病原体、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或分枝杆菌、细菌芽泡引起的其他传染病污染的感染性警服,可使用2000mgL-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洗涤消毒应不少于30mi11o需灭菌的应按WS/T367要求,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后再进行预洗。被玩病毒污染的需重复使用的感染性警服,采用l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消毒,至少作用60min,并确保所有污染表面均接触到消毒剂或压力蒸汽灭菌(134°C138°C,18min,或132°C,30min,或12C,60min)后再清洗。(4)主洗:可分为热洗涤和冷洗涤两种洗涤方法。热洗涤方法:应采用高温(7090)、低水位方式,一般洗涤时间为8min-20mino对耐热的警服首选该洗涤方法。消毒温度75,时间23OnIin或消毒温度80,时间210in;洗涤时间可在消毒时间基础上,根据警服的脏污程度作适当的延长。冷洗涤方法:对不耐热的警服如受热易变形的特殊警服(化纤、羊毛类警服),应选用水温4060、低水位的冷洗涤方法处理。4 .烘干与整理过程(1)警服洗涤后宜按警服种类选择进行熨烫或烘干,烘干温度应不低于60o(2)洗涤后清洁警服整理主要包括熨烫、修补、折叠过程,其过程应严防洗涤后清洁警服的二次污染。为避免警服损伤和过度缩水,清洁警服熨烫时的平烫机底面温度不宜超过180。(3)烘干及其整理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如烘干前应检查洗涤后的清洁警服是否干净,发现仍有污渍的警服需重新进行洗涤等。五、清洁警服洗涤(消毒)卫生质量要求1 .指标要求(1)洗涤后的警服外观整洁,干燥,无污渍,无异味,无异物,无破损,无串色。(2)具有缝补价值的布类,使用合适的缝布、缝针、缝线、纽扣及缝补方式给予缝补,缝补后的布类实用、美观、保持原用途。(3)按布类不同的折叠方法进行折叠,折叠后按型号分类捆扎或打包放置(衣裤类、被套、大单类、中单类10件/捆;枕头套类、布巾类20件/捆)(4)洗涤、消毒后的警服微生物指标应符合检测要求。2 .检测要求(1)清洁警服洗涤质量的感观指标应每批次进行检查。(2) PH值指标应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测定。(3)微生物指标每年抽检应不少于2次。六、警服洗涤质量控制规定L多部门定期对科室进行督查,发现科对使用后警服未按警服储存、收集规定执行;送洗、接收警服未与公司工人清点核对数量;送洗工作服前,未将工作服之外的物件清理干净,造成警服污染或损坏的,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质控。2 .任何部门将警服丢失或作他用后造成警服脏、破损等由当事人、当事部门负责领取新的赔付。3 .主管部门每月,多部门定期对公司的警服洗涤、消毒等服务质量进行考核。每月至少抽查清洁警服;特殊情况根据某时段反映突出的问题重点抽查,直到问题得到彻底整改为止。所有抽查分累加,计15入当月洗涤质量控制考核,付费时扣除。第二节警服洗涤流程的感染控制制度L洗涤流程洗衣房的工作现场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其中包括送风、过滤、交换、排气及污染区的空调设备。4 .清洁流程处理、存放污染和清洁的衣物必须明显分开;分类区和清洗区应视为污染区;烘干区和压烫区、折叠区、库房为清洁区。收集、清点污衣时应在指定地点进行,污染衣物分类应在单独房间进行。5 .洗衣中心工作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工作衣帽、口罩及鞋,下班前应洗手、淋浴、更衣。进餐不得在工作区内,尽量避免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互相穿梭。非洗衣中心人员,未经许可不可进入工作区。5洗衣房污染区上班时应开窗,保持良好通风,下班将污染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1次;清洁区上班时开窗通风1次,每日对门、窗、椅、地面用清水进行擦拭,下班时关门窗,地面清水拖1次。每周大扫除1次。第三节警服清洗消毒管理制度一、收集与暂存L包装污染织物的袋子,应采用不宜渗漏液体、便于清洗的可反复使用的材质制作。严禁采用污染的包装袋等污染物来包裹。6 .收集的污织物如需暂存时,应以打包形式存放,严禁与任何清洁物品存放在同一区域内。二、清洗与消毒L一般织物(指无明显污染及无传染性的织物)的洗涤消毒:将织物收集袋打开,棉质织物用含有效氯500gL的消毒洗涤剂在洗衣机内洗30分钟,再用清水漂洗。7 .传染性织物(有明显血、脓、便等污染的织物,被视为传染性的织物)的洗涤消毒:先用冷洗涤液或1%2%冷碱水将血、脓、便等有机物洗净,再按传染病人织物的洗涤消毒方法进行处理。8 .洗衣池、洗衣机洗衣后,特别是洗可能有传染性的织物后,应用90oC以上的热水或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消毒。三、清洁织物管理制度1 .经清洗与消毒的织物应进行晾(烘)干、熨烫、折叠、储存。2 .清洁织物存放间应采用货架存放。存放间内严禁堆放污物以及无关的杂物;严禁人员在室内休息与饮食;织物发放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四、洗衣房管理制度L布局合理,洁污分开区域分为污染区:污染衣物清点区域、消毒浸泡初洗区域;半污染区:洗衣间;清洁区:洁净衣物清点、存放、领取区域。物流路线由污到洁,不得逆行。设有专用洗手水池,并配备手卫生用品。3 .清洁织物的运输应采用清洁的包装袋(布、容器)进行屏障保护;用于运送清洁织物的推车、车辆应保证其清洁、干燥方可用于转动。洁、污织物专车转运,用后清洁,分区放置。4 .保持洗衣房各区域整洁与干燥。每日对清洁区用清水清洁桌、椅、工作台面及地面;半污染区、污染区每天处理污染衣物完毕后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拖地一次。清洁卫生用具分区标识,分区使用(红色为污染区;蓝色为半污染区;绿色为清洁区),不准跨区使用,用后清洁消毒晾干备用。五、人员管理制度L洗衣房工作人员工作前后,特别是处理了污染织物或有明显血、脓、便等污染的织物后,必须用洗手液流水洗手,即使戴手套,工作结束后也必须用流水洗手。5 .污染区工作人员全程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即穿戴好工作服、口罩、帽子,处理传染病人织物或有明显血、脓、便等污染的织物时要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水鞋、隔离衣或防水围裙。工作完成后脱下以上防护用品,一次性使用用品弃置在黄色布料袋;可循环使用物品经清洗消毒后晾干备用。工作服、隔离衣每天换洗一次。6 .各区域工作人员分工合作,不得在各区域随意走动,严禁由污染区未经更衣换鞋进入其他区域。第三节清洁消毒工作制度一、环境与布局流程(一)洗涤中心L合理规划布局,符合环保要求。清洁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两区之间设置完全隔离屏障2 .设置工作人员、警服接收与警服发放的专用通道。工作流程合理,物流由污染区到清洁区,不交叉、不逆行。污染区设有手卫生设施,保证环境清洁卫生。(二)发放点、回收点清洁织物存放与污染收集回收应分区明确,有完全的物理阻断,确保清洁织物在整个环节(存放、装车发放、运送)不被污染。二、分类收集盛装使用后警服的包装袋应扎带封口,包装箱(桶)应加盖密闭。用于盛装使用后警服的专用布袋和包装箱(桶)应一用一清洗消毒。三、洗涤消毒警服与非警服不得混洗;专机洗涤设备应有相应标识。(一)脏污织物L应遵循先洗涤后消毒原则。3 .根据警服使用对象和污渍性质、程度不同,应分机或分批进行洗涤、消毒。按照洗涤设备操作说明书和规定的要求进行洗涤、消毒。4 .选择热洗涤方法时可不作化学消毒处理。四、环境的消毒与杀虫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对污染区的地面与台面采用有效消毒剂进行拖洗/擦拭,清洁区的地面、台面、墙面应每天保洁。2 .定期清理环境,选用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或有机磷类杀虫剂,采取喷雾方法进行杀虫。五、运送分别有运送使用后警服和清洁织物的专用运输工具和容器,不应交叉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应根据污染情况定期清洗消毒;运输工具运送感染性织物后应一用一清洗消毒。六、储存警服的储存应符合以下要求:使用后警服和清洁织物分别存放于使用后警服接收区/间和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间的专用盛装容器、柜架内,有明显标识;清洁织物存放架或柜距地面高度20cm25cm,离墙5cmIOcm,距天花板50cmo使用后警服的暂存时间不应超过48h;清洁织物的存放时间可为14d(最长不超过30d),清洁织物存放时间过久,如发现有污渍、异味等感官问题应重新洗涤。使用后警服每次移交后,应对其接收区/间环境表面、地面进行清洁,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物表、空气消毒。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间环境受到污染时应进行清洁、消毒。七、质量管理洗衣房应有质量管理负责人和专(兼)职质检员,负责开展各工序的自检、抽检工作。对洗涤消毒后的警服,对其性状、表面污渍、破损等进行检查。清洁织物要求外观整洁、干燥,无异味、异物、破损。每半年对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进行1次卫生学抽检,符合GB15982三类环境规定。八、资料管理与保存要求使用后警服和清洁织物收集、交接时,应有记录单据,记录单据宜一式三联,日常质检记录、交接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记录的保存期应6个月。第四节消毒服务工作流程一、消毒服务注意事项L洗衣房必须严格划分污染区和洁净区,污染物品不得进入洁净区和洁净通道。2所有沾有血液和体液的布类,应用大塑料单层包裹或装入不透水的塑料袋中。3 .洗衣房收集的布要浸泡或煮沸,如用热水洗涤,水温至少要达到70度,用洗涤剂洗涤25分钟。如果低于70度则添加相应的低温消毒剂。4 .洗过的布应避免再次污染。布料的收运要分车装,专人负责。5 .洗衣房内的各类布料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了解布类携带细菌的情况和清洁度。6 .使用过的洗涤设备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化学消毒或加热到90度。7 .接送的车、取衣筐应单独使用或使用后及时消毒。8 .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同时有传染病者应调离,有传染病者应暂时停止工作。所有工作人员应养成卫生习惯,接触清洁布前先洗手,最好戴手套。工作时不允许吸烟和进食。10 .存放的清洁布应盖好,每天对车、篮等货物进行消毒,未送达的清洁布要妥善包装。11 .熨烫衣服应在少灰尘区,保持熨斗清洁。二、消毒服务流程图邸就农居睛谙区)第五节洗涤环境消毒服务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部门、班组、岗位和个人。一、配备必要卫生消毒设施生产车间和办公楼的盥洗室区域应设置洗手设施、确保工作场所内洗手、洗眼、喷淋设施运行正常。如无洗手设备,应配备75%酒精或速干手消毒液揉搓或擦拭消毒。二、洗涤区合理布局应远离垃圾处理站或有明显的污染场所,附近无有害气体、烟雾、灰尘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周围环境无蚊蝇等害虫孳生地;工作区内门窗应安装纱网,明地沟应加盖或加装金属网,防蚊、蝇、鼠等有害生物。有脏污警服接收通道和运送清洁警服的通道,通道间不应有交叉。工作区域设置污染区和清洁区,两呕之间应有完全物理隔离屏障,其中在清洁区内可设置部分隔离屏障。污染区应设警服接收/分拣间、洗涤/消毒间、车存放间和更衣(缓冲)间等;清洁区应设烘干间、熨烫间、修补/折叠间、储存/发放间、洁车存放间、更衣(缓冲)间及质检室等。工作区内应保持良好空气流通,至少应在收集分拣和清洁警服储存区域安装空气消毒设施。污染区和清洁区宜分别设置洁具间。三、加强通风换气工作场所应当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工艺允许的情况下首选自然通风,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辅以机械通风。采用机械通风的厂房,应当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人均新风量应当230m3h.使用中央空调通风时,要定期对空调系统进行清洗,对空调回风口过滤网进行消毒。采用全新风模式时关闭回风系统。四、做好清洁与消毒要做好工作场所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定期消毒并做好清洁消毒记录。针对有多人操作的设备,应当定时对操作按钮、把手等人员接触频次高的物体或部件表面进行消毒,允许佩戴手套操作的岗位,员工尽量佩戴手套进行操作。生产车间及辅助设施的操作位、控制室等重点岗位、办公室设备、门把手、电梯、卫生间、食堂等公共部位的物品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地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拖布湿式拖拭,作用30分钟后清水拖净。空调回风口过滤网采用消毒剂浸泡和清洗为主,回风口滤网一周内清洗消毒一次。班车、公务用车等交通工具和接待室、办公室、电梯、地面等公共区域及物体表面应由专人负责进行定期消毒,每日2次。保持工作服、工作帽、座椅套等纺织物清洁,每日洗涤、消毒处理。职工宿舍、卫生辅助设施、食堂等场所保持环境清洁、通风,加强场所的定期消毒。五、整治厂区环境卫生厂区环境整洁,楼道无杂物、无痰迹、无烟蒂。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并清运。丢弃的口罩应放置到套有塑料袋并加盖的专用垃圾桶,定时清理,清理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加强对其它垃圾盛装容器清洁,做到日产日清。厕所应有专人清扫、保洁、消杀。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环境整洁,确保食材不受污染。食堂作业人员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等。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同时加强水质卫生管理,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加强不明来源动物监控。单位集体宿舍、职工住宅区(楼)做到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室内地面清洁,室外无乱堆乱放,室内要勤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Io-L5分钟。第六节衣物布料消毒方式消毒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物理方法主要有机械过滤、加热、冷冻、辐射、微电解、紫外线和微波消毒等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有氯、二氧化氯、臭氧、氯胺、卤素、金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它杀生剂等。化学消毒方法中有关氯、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氯胺的研究及应用最多,近年来由于有关化学消毒副产物的报道的增多和人们对水质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物理消毒方法特别是紫外线消毒引起了专业人士的高度重视。一、氯消毒氯与水反应时,一般产生“歧化反应”,生成次氯酸(HoCL)和盐酸(HCL),其反应方程式为:氯的灭菌作用主要是次氯酸,因为它是体积很小的中性分子,能扩散到带有负电荷的细菌表面,具有较强的渗透力,能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菌内部。氯对细菌的作用是破坏其酶系统,导致细菌死亡。而氯对病毒的作用,主要是对核酸破坏的致死性作用。自从二十世纪初,氯化法就广泛地应用于水消毒工艺。目前,氯化法消毒仍是应用最广的化学消毒方法,其主要特点是:L处理水量较大时,单位水体的处理费用较低;2.水体氯消毒后能长时间地保持一定数量的余氯,从而具有持续消毒能力;3,氯消毒历史较长,经验较多,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消毒方法。但是自从1974年陆克和伯勒分别在荷兰与美国的城市自来水中检出了氯仿等三卤甲烷(THMS)有机物,1976年美国国家癌肿研究所通过对大鼠和小鼠进行口服氯仿实验确定其为致癌物质,人们发现饮用水氯消毒后,水中含有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THMs等有害消毒副产物。随着对THMs危害性研究的深入,引起了对其它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至今已知的消毒副产物已经有500种以上,但是绝大多数的浓度只有微克/升(ugL)级,且许多消毒副产物未作进一步的研究。在大量的消毒副产物中,目前集中研究的只有三卤甲烷、卤乙酸、卤乙月青、卤代酮、卤代醛、卤代酚等20余种,其中对于THMs的致癌性已有共识,其他大部分具有一般毒性,部分具有致突性。THMS等卤化有机物的产生主要是水体中的有机物与氯作用的结果,而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经氯消毒后,会生成卤化有机物等消毒副产物,随污水进入地面水体,污染水源,并对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为了避免有害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采取的主要途径有:L预处理去除三卤甲烷前驱物(主要是富里酸和腐殖酸);2.采用代用消毒剂或消毒方法,近年来对用臭氧、二氧化氯和氯胺代替氯为消毒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二、臭氧消毒臭氧是强氧化剂,臭氧化和氯化一样,既起消毒的作用,也起氧化作用,但是臭氧的消毒能力和氧化性都比氯强,能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并能杀死病毒、芽胞及细菌。臭氧都是在现场用空气或纯氧通过臭氧发生器制取,产率分别为设-3%和2%-6%o臭氧作为消毒剂的历史几乎和氯一样长,1906年法国尼斯的水厂首次使用臭氧对饮用水进行消毒,美国的工程师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用臭氧代替氯消毒污水。根据目前的研究可以发现:L臭氧消毒反应迅速,杀菌效率高,同时能有效地去除水中残留有机物、色、嗅、味等,受PH值、温度的影响很小。2 .臭氧能够减少水中THMs等卤代烷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3 .虽然臭氧消毒本身不产生卤代烷和总有机卤,但是生成的其他消毒副产物如醛、酮、醇等若经氯化,会产生三卤甲烷。据报道,在世界各种水体中已检测出的有机化合物共有2221种。臭氧能和多种有机物反应,生成一系列中间产物,大体可分为有机副产物和无机副产物两类。有机副产物以甲醛为代表,有报道说甲醛是致癌物质。最受关注的无机副产物是漠酸根,国际癌研究部门(IARC)将澳酸根分类为致癌性2B,即可能致癌物。因为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且易分解、稳定性差,几乎没有残余消毒能力,所以普遍将臭氧与其他消毒剂联合使用作为控制THMs等有害消毒副产物的优选方法。据1982年的报道,全世界采用臭氧化处理的水厂在HOO座以上,其中用臭氧做唯一消毒剂的,除欧洲有少数外,美国和加拿大仅各有一座,其它都辅以氯或氯胺消毒,以保证水中的剩余消毒剂。另外由于臭氧稳定性差容易分解为氧气,故不能瓶装贮存和运输,必须现场制备及时使用,设备投资大,电耗大,成本较高;运行管理比较复杂。三、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氧化能力是氯的25倍,消毒能力仅次于臭氧,高于氯。1944年,美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水厂为消除藻类繁殖所产生的气味,率先采用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获得成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逐渐作为常用消毒剂,欧美许多国家将二氧化氯用于各种水处理。试验表明,二氧化氯在控制THMs的形成和减少总有机卤方面,与氯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氧化氯与水中的腐殖酸和富里酸等腐殖质都不会生成THMs,即使在饮水消毒过程中,投加少量的二氧化氯,也能有效地抑制THMs的生成。二氧化氯是广谱型消毒剂,对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芽抱、真菌、致病菌及肉毒杆菌均有很高的灭活效果,有剩余消毒能力,二氧化氯对抱子和病毒的灭活作用均比氯有效,并且在高PH值与含氨的水中灭菌效果不受影响。另外,二氧化氯去除水中的色度、嗅、味的能力也较强。制备二氧化氯的起始原料有氯酸钠和亚氯酸钠,具体选用取决于二氧化氯的使用量。在水处理领域,二氧化氯的使用量一般不大,一般都由亚氯酸钠与氯反应制备,其反应式为:因亚氯酸钠不能贮存,必须现场制取及时使用,且亚氯酸钠价格昂贵,成本较高。当反应不完全时,自由性氯同样会与有机物反应,有可能生成THMS。加入到水中的二氧化氯有5070%转变为CIO2一和C103-,很多实验表明ClO2一和CIO3一对红细胞有损害,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对碘的吸收代谢有干扰,还会使血液胆固醇升高。四、氯胺消毒氯胺消毒比氯消毒有以下三个优点:1 .减少了消毒过程中THMs的产量;2 .可以维持较长时间,能有效地控制水中残余细菌繁殖;3,避免游离性余氯过高时产生的臭味。氯胺消毒一般是先加氨,充分混合后再加氯。若先加氯后加氨,则难以控制产生THMs的浓度。另外,如果加氯很久后才加氨,就会变成以自由性余氯为主要消毒剂,氯胺为辅助消毒剂的情况。氯胺消毒的缺点是:需要较长的接触时间;由于需加氨从而使操作复杂。氯胺的杀菌效果差,不宜单独作为饮用水的消毒剂使用。但若将其与氯结合使用,既可以保证消毒效果,又可以减少三卤甲烷的产生,且可以在延长配水管网中的作用时间。上述水处理中常用的四种消毒剂中,臭氧的杀菌能力最高,但是臭氧本身极易分解,消毒无持久性;二氧化氯既有相当强的杀菌能力,又具有相当好的持久性;氯对细菌有很强的灭活能力,但对病毒的灭活能力差,对芽泡无灭活能力;氯胺虽然持久性最强,但杀菌作用不如氯,一般不作单一的消毒剂。研究表明:在PH6-9时,四种消毒剂灭活效率的优先次序为:臭氧二氧化氯氯氯胺;而稳定性的优先次序则为:氯胺二氧化氯氯臭氧。五、紫外线消毒虽然传统的化学消毒方法在给水和污水处理中被普遍采用,但是由于向水中投加化学消毒剂或多或少会产生有害的消毒副产物,广大水处理界的人士把目光集中到紫外线消毒法上。根据生物效应的不同,将紫外线按照波长划分为四个部分:A波段(UVA),又称为黑斑效应紫外线,波长范围为40Onnr320nm;B波段(UVB),又称为红斑效应紫外线,波长范围为32Onnr275nm;C波段(UVC),又称为灭菌紫外线,波长范围为275n200nm;D波段(UVD),又称为真空紫外线,波长范围为20OnnnOn瞑水消毒主要采用的是C波段紫外线,即C波段紫外线会使细菌、病毒、芽泡以及其它病原菌的DNA丧失活性,从而破坏它们的复制和传播疾病的能力。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明,紫外线对水的消毒灭菌主要是通过紫外线对微生物的辐射,生物体内的核酸吸收了紫外线的光能,损伤和破坏了核酸的功能使微生物致死,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生命科学揭示了核酸是一切生命体的最基本物质和生命基础。核酸是一种生物高分子化合物,是由许多个不同的核甘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核酸根据组成的不同,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其共同点是由磷酸二酯键按喋吟与喀咤碱基配对的原则而连接起来的多核甘酸链。核酸存在于一切生物的细胞内,对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生命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微生物受到了紫外线辐射,吸收了紫外线的能量,实际是核酸吸收了紫外线的能量。DNA和RNA对紫外线的吸收光谱范围为24Onnr28Onnb对波长260nm的吸收达到最大值。紫外线能够改变DNA和RNA中的含氮杂环,以导致形成新的键结分子。紫外线对核酸的作用可导致键和链的断裂、股间交联和形成光化产物等。二聚体的形成破坏了喀咤与喋吟的正常配对,改变了DNA的生物学活性,使微生物自身不能复制,这就是微生物最重要的紫外线损伤,也是致死性损伤。大量研究证实,喀咤二聚体的增加与细菌死亡率有直接的正比关系。紫外线一般由传统的低压汞灯制取,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地方使用高强度低压汞灯和中压汞灯,对于脉冲紫外灯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不论哪一种紫外灯都是基于相同的物理现象,由荧光灯内汞等离子区放电时释放出电磁射线。紫外线消毒法由自身的工艺原理决定其与化学消毒法相比具有如下缺点:紫外线的灭菌作用只在其辐照期间有效,所以被处理的水一旦离开消毒器就不具有残余的消毒能力,容易遭受二次污染,并且即使一个细菌未被灭活而进入后续系统,就无法阻止其粘附在下游管道表面并繁衍后代;只有吸收紫外线的微生物才会被灭活,因此对于悬浮固体很多水质较差的水例如污水,由于悬浮固体可以庇护微生物使其免遭伤害,消毒效果很难保证;细菌细胞在紫外线消毒器中并没有被去除,而是被转变为发热原,被杀死的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一道成为生存下来的细菌的食物。但是紫外线消毒法同时具有很多化学法无法替代的优点:在一些产业中例如水产养殖和食品工业等,不需要化学消毒剂的持续性,否则会由于化学药剂的影响造成水生物死亡、食品中产生臭味等副作用,况且氯化消毒会形成三卤甲烷等有害的消毒副产物;在一些生物技术例如发酵中,需要对水进行消毒后接种工艺需要的菌种,这样持续性的消毒效果显然是不需要的;在循环水系统中,经常使用氯消毒会造成腐蚀问题,第七节警服消毒要求一、原则对使用后警服实施收集、分拣、洗涤(消毒)、整理、储存时,应遵循由污到洁的工作流程,顺行通过,不应逆流。二、洗涤(消毒)过程L洗涤周期与消毒过程的选择(1)采用预洗、主洗、漂洗、中和等四个步骤对警服进行洗涤。(2)对需实施消毒预处理的警服宜选择在预洗环节完成,或在其之前选择物理/化学消毒方法进行预处理。(3)对耐热的感染性警服,应首选热洗涤消毒方法,并根据需要设定适宜的温度和时间。2,装载量:警服洗涤时的装载量不应超过洗涤设备最大洗涤量的90%,即每100kg洗涤设备的洗涤量不超过90kg警服。三、预洗1 .用温度不超过40C的水进行预洗;可根据冲洗污垢需要加入适量的洗涤剂。2 .脏污警服的预洗:应采用低温、高水位方式,一般洗涤时间为3mi11-5min.3 .感染性警服的预洗与消毒(1)对不耐热感染性警服宜选择在预洗环节同时作消毒处理,或在其之前选择物理/化学消毒方法进行消毒(灭菌)预处理,消毒方法参照WS/T367执行。(2)应根据感染性警服使用对象和污渍性质、程度不同,参照WS/T367规定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处理。(3)对于被细菌繁殖体污染的感染性警服,可使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洗涤消毒应不少于lOmin;也可选用煮沸消毒(100C,215Inin)和蒸汽消毒(100C,15mi11-30min)等物理方法。(4)对已明确被气性坏疽、经血传播病原体、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或分枝杆菌、细菌芽泡引起的其他传染病污染的感染性警服,可使用2000mgL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洗涤消毒应不少于30min.需灭菌的应按WS/T367要求,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后再进行预洗。(5)被肮病毒污染的需重复使用的感染性警服,采用l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消毒,至少作用60min,并确保所有污染表面均接触到消毒剂或压力蒸汽灭菌(134CT38C,18min,或132C,30min,或121C,60min)后再清洗。四、主洗可分为热洗涤和冷洗涤两种洗涤方法。L热洗涤方法:应采用高温(70C-90)、低水位方式,一般洗涤时间为8min-20min对耐热的警服首选该洗涤方法。消毒温度75,时间23OnIin或消毒温度80,时间21Omin;洗涤时间可在消毒时间基础上,根据警服的脏污程度作适当的延长。2 .冷洗涤方法:对不耐热的警服如受热易变形的特殊警服(化纤、羊毛类警服),应选用水温40CT60C、低水位的冷洗涤方法处理。3 .去污渍、漂洗和中和:参照可重复使用的警服洗涤消毒技术规范执行。五、脏污警服L根据警服使用对象和污渍性质、程度不同,应分机或分批进行洗涤(消毒)。4 .宜选择热洗涤方法,若选择热洗涤方法的可在其之前不做消毒预处理。5 .专机洗涤设备应有相应标识。六、烘干与整理过程L警服洗涤后宜按警服种类选择进行熨烫或烘干,烘干温度应不低于60Co2 .洗涤后清洁警服整理主要包括熨烫、修补、折叠过程,其过程应严防洗涤后清洁警服的二次污染。为避免警服损伤和过度缩水,清洁警服熨烫时的平烫机底面温度不宜超过180Co3 .烘干及其整理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如烘干前应检查洗涤后的清洁警服是否干净,发现仍有污渍的警服需重新进行洗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