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青原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docx

    • 资源ID:894065       资源大小:46.82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青原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docx

    青原区“十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青原区应急管理局二。二一年七月第一章发展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十三五”期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应急管理改革稳步实施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全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建设不断加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发展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十四五”我区应急基础能力不足面临的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十四五”期间我区应急管理发展的机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重点任务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提升灾害事故防范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五)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提升事故灾害救援救助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七)提升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八)提升宣传教育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政策措施29(一)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29(二)构建应急管理财政政策体系30(三)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30(四)强化规划评估考核错误!未定义书签。青原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区开启青原第二次创业与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我区新时代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关键跨越期。根据青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以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保安全为目标,应急管理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灾减灾救灾等各项工作实施进展顺利,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进一步下降,一般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有效防范较大以上事故,杜绝特别重大事故。初步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一)“十三五”期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16年以来,全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规划目标进展良好,纳入规划范围内的主要指标全部实现。2016年与2020年相比,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53.27%,杜绝了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区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二)应急管理改革稳步实施按照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区级层面通过整合7个部门的多项职责,其中包括5个区级指挥协调机构(“两委三部”)的职责,组建了区应急管理局,顺利完成机构改革、人员转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会商,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初步形成,基本建立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分工明晰、运转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实现应急管理从应急资源分散管理向应急救援统一指挥、联合响应转变,从安全生产监管向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和应急救援一体化综合协调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全灾种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转变。(三)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1 .筑牢安全生产体系建设。2018年5月正式出台中共青原区委、青原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13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充分发挥区安委会、安委办的协调作用,积极迎接省、市安全生产巡查督导,整改结果“双公示”和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巡察组组长“双签字”审批销号制,进一步加强了全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加快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 .安全生产基础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换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吉安市智慧安监信息化平台运用,实现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诚信、安全生产标准化等信息共建共享,以信息化促进安全监管现代化。3 .组织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持续开展“10+1”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行动。突出危化品、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消防安全、工贸等领域专项整治,大力开展隐患排查,有效治理安全生产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坚持定期调度推进和通报。严格按照“三治理一注重”的要求,严把企业入口关,强化终端治理,督促企业全面开展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建立“一图一牌三清单”的管控措施。4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两张表”安全管理模式。自2017年起开始,对全区范围内企业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两张表”安全管理模式,在安全风险辨识基础上,突出关键岗位、关键设备、关键环节,目前已覆盖101家企业,其中“双千”企业完成27家。(四)全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建设不断加强1 .完善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根据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及时调整完善“两委三部”领导和成员单位,明确成员单位职责。着力构建统一领导、组织高效、权责一致的应急体系,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修订完善预案方案及应急演练,全区现已推动各部门完成各类应急预案14个。2 .构建一体化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立贯穿于预防、预报、预警、响应、行动、救援、安置等全过程灾害应急机制,实现省、市、区纵向,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横向合作的网络贯通,构建纵横互通的信息网。为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构建区应急预测预警信息平台,预警信息涵盖区乡村各级领导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手机、有线广播、高音喇叭,乃至一些“土办法”,如鸣锣吹哨、村干部逐户通知等方式,逐步解决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3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按照“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全区已建立7支140人的专业应急救援中队、8支乡镇街道半专业应急救援队,每个村按15人标准建立村级应急救援队。区应急救援队伍以应急救援中队(专业森林消防队)为主体,该队伍推行准军事化管理、训练、作战,打造地方应急救援骨干力量。为提高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2019年新购买无人机、卫星电话等高科技专业救援装备。4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加强。2019年机构改革职能划转,进一步发挥市减灾委的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健全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组织有力、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重新修订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灾害救援中的责任、义务。防灾减灾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选拔出126名政治思想素质好、掌握方针政策、热爱救灾工作、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灾害信息员,每年5月组织1次区级灾情管理队伍培训工作,采取规范培训内容、明确时间节点、定期通报讲评比等措施,督促各地全面落实镇村两级灾情管理员全员培训,确保IO0%培训到位。按照“区、镇、村”三级灾情速报体系建设要求,实现短信、微信“双网络”指挥,以搭建网络实现多级联动;通过以雨水情为依据,对各地灾情报送工作实施点对点调度,实时线上明确灾情统计指标、工作流程、报送时限等内容进行培训,灾情管理报送水平逐步提高。沉着应对"2019.6.6"、"2020.7.9”罕见特大洪涝灾害,转移群众L5万余人,成功处置“井冈山大学山体滑坡”、“青原山风景区”重大地质灾害,并向上争取各类救灾资金3285万元,其中中央救灾资金的3055万元,省级资金30万元,市级200万元,用于直接救助受灾群众生活补助资金2095万元,用于应急管理项目建设资金350万,确保重大灾情面前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断提升,2016年至2020年我区共创建市级示范社区5个,省级示范社区4个,国家级示范社区2个。第二章发展环境(一)“十四五”我区应急基础能力不足面临的挑战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导致青原区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挑战巨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本质安全程度、从业人员素质、政府监管体制与机制、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社会安全生产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 .风险防控形势依旧严峻。我区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所积累的安全风险日益释放,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安全风险居高不下,新业态、新模式伴随的安全风险复杂多变,洪涝、冰雹、低温冰雪、森林火灾、山体滑坡等灾害时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与自然灾害事故相互交织,给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2 .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仍然相对落后,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应急指挥体系。3 .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应急物资与装备配置不均衡、不充分,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基础配置不完善,专职监管人员数量不足,部分乡镇、街道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年龄偏大、流动频繁、培训演练不到位;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弱,社会应急力量能力素质和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油气输送管道、危旧房屋、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多,使得我区在“十四五”时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二)“十四五”期间我区应急管理发展的机遇1 .政策支持面临机遇。“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系列讲话,尤其是4月10日关于对应急管理重要指示强调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加强应急处置,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提升城市灾害防御能力”的理念,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及有力的组织保障。2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面临机遇。一是面对建设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发展机遇,只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统筹协调好应急管理工作,按照“高、统、快、防、实”的工作标准,建设更高水平的灾害防御体系,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上走在前列;争取五年内初步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二是“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明显提升。三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区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我们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下一步将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应急”管理格局。第三章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及四中全会、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应急为重、管理为要,聚焦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力维护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力推进自然灾害应对有序有效,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灾害事故,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1 .以安全为支撑。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文化等三大要素为支撑,努力打造企业安全生产为抓手企业网格化管理体系,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2 .以防控为重点。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识转变,由原来的事故导向逐步向主动应急提前防范转变,区域性重点风险隐患问题利用科技手段做到提前准备,把防范意识落到实处,以安全风险感知敏锐、预警正确、预测超前、预防及时有效作为目标,推行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对各类风险的源头进行精准识别和全面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3 .以科技为手段。持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淘汰安全性能较低的落后产能,大力扶持高危行业领域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不断深化工矿商贸企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深度推进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监测预警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重点行业领域实时监测预警和智能化监管新技术的应用。同时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的技术攻关,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三)发展目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重要论述精神,以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隐患治理、执法监察、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全区防范处置各类灾害事故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一般事故明显减少,较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因灾损失大幅度减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初步形成。1 .安全生产方面:到2025年,青原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兴安”效果明显,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2 .防灾减灾方面:到2025年,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3 .应急救援方面:到2025年,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打造相匹配的应急救援队伍。第四章、重点任务(一)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1 .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坚持对标中央、省委、市委,调整完善议事协调和指挥机构,优化运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大安全”“大减灾”“大应急”需要,统分结合、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整合接入气象、水利、水文、林业、自然资源、地震、生态环境、能源等部门已建成的各类监测预警系统和通信网络,加快实现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地质灾害防治、减灾救灾、消防救援、城市安全、公安交管等各类应急指挥系统对接,并向乡镇(街道)延伸拓展,着力构建集应急资源管理、视频会商、指挥调度、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和监督管理等功能于一体,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条块结合、顺畅高效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体系。2 .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及时衔接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取消、下放、改变管理方式的行政许可事项和审批监管事项。着力推进“无证办理”、“照后减证”,加大“一链办理”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六多合一”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告知承诺制,优化简化行政审批,充分利用“赣服通”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全力配合建设“吉事即办”品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3 .完善监管执法体制。严格落实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监管执法职责,厘清部门监管与行业监管的职责边界。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救灾综合行政执法机制。不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压缩自由裁量权空间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健全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建立防震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责任清单,健全消防执法跨部门协作监管机制。4 .健全风险联防联动联控机制。明确一般性灾害事故和重大灾害事故的应对处置工作程序。完善应急协同联动机制,推进城乡协同、专业协同、社会协同,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沟通协调等提供设施、平台和装备保障。建立事故灾害风险会商研判机制,日常定期会商研判,重大活动、重点时段专题会商研判,突发情况开展紧急会商研判,科学分析事故灾害发生、发展趋势,提出防范意见,及时将会商结果通报相关地方和部门,督促落实防范措施。坚持党政主导、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运转顺畅、处置高效的原则,强化部门之间、城乡之间、条块之间沟通协调,提升人员、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加快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以及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效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5 .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班、24小时值班等制度,促进值班值守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理顺信息报告工作机制,提升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明确信息报送标准,按照“首报要快、续报要准、终报要全”的要求,及时规范报送各类事故灾害信息,坚决杜绝漏报、迟报、瞒报等现象。6 .完善灾后救助机制。按照“区一乡一村”三级灾情报送体系建设要求,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升灾情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保障各种灾情信息及时收集与上报。推进救灾精细化管理、分类化救助,调整和优化灾后救助政策。加强救灾资金监督管理,完善救灾款物调拨发放工作规范和流程。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险和农房保险,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实施应急救援伤亡人员抚恤机制。7 .完善恢复重建机制。细化明确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工作责任,着力构建统一领导、专项指挥部统筹指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制度,构建灾后重建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实施体系和监督体系。调动受灾群众积极性,引导志愿者、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8 .建立应急救援保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总体思路,着力推进我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装备配套、协同作战、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成立区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建设应急物资装备综合储备库、专业森林消防队营房、体能和救援实训场地、科普场馆等场所,通过加强应急物资和装备储备、专业救援队伍演练培训以及应急救援知识科普宣传等手段,提升我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9 .健全应急管理责任制。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责任制,加大应急管理在政府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强化应急管理职责落实情况的考核。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推动乡镇(街道)切实扛起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防治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部门分工负责制,准确把握“防”与“救”、“统”与“分”的职责关系,采取建章立制的办法,逐一细化明确各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全链条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强化原因分析和经验教训总结,促进政策、制度、法规、标准的改进完善。(二)提升灾害事故防范能力1 .构建相互衔接的预案体系。修订青原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完善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点应急预案,加快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2 .加大应急实训演练力度。指导推动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操作演练、实战演练或桌面推演,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健全跨流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及联合处置机制。3 .完善灾害预防机制。完善自然灾害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气象、水利、水文、林业、自然资源、地震、消防救援等有关部门参加的事故灾害风险会商研判机制,日常定期会商研判,重大活动、重点时段专题会商研判,突发情况开展紧急会商研判,科学分析研判事故灾害发生、发展趋势。4 .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完善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暴雨、洪水、雷电、台风、地质灾害、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实时监测。充分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作用,研究制定部门联动高效、信息来源可靠、研判科学精准、分级分类管理、平台资源共享、发布及时规范、动态监测跟踪、防范落实评估的大应急灾害事故预警机制,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5 .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坚持与企业管理创新相结合,提升扩大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质量和数量,不断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行为标准化、安全设施标准化和现场环境标准化,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6,加强安全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优化灾害风险监测站点布局,完善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切实加强暴雨、洪水、雷电、台风、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风险实时监测。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率,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和信息追踪能力。推进全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对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实施在线监测监控预警,实现企业、监管部门信息共享、上下贯通。7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全面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普查,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形成一整套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常态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等技术,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率。推进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开展灾害综合风险评价试点工作。持续开展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十查十看”活动,主动对接全省自然灾害防治“十大配套工程”。(三)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1 .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整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推动各项制度措施落地见效。强化危化品经营户及使用企业安全监管。常态化加强烟花爆竹打非治违整治力度。2 .非煤矿山安全整治。严格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企业安全生产许可,淘汰落后工艺,取缔、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矿山,重点整治超层越界开采、一个山头多个开采主体、非法使用民爆物品、破坏生态环境、非法使用林地、违规外包或转包采掘工程项目等问题;强化露天矿山高陡边坡等重大风险管控;重点防范冒顶片帮、物体打击、高处坠落、作业场地车辆安全等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3 .道路交通安全整治。督促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运输车辆和驾驶人动态监管,督促客运车辆司乘人员规范使用安全带,严格旅游客运安全全过程监管;建立治超信息监管系统,深化“百吨王”专项整治,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全面推进“交所合一”等勤务机制;深化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依法严查严处客运车辆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动态监控装置应装未装、人为关闭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清查“黑站点”“黑企业”“黑车”。4 .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整治。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建设、勘察、监理、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推进线上隐患排查和履职报告制度。加强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动态监控,重点整治高大模板、深基坑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起重机械设备、高处坠落以及不办理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非法转包等问题。严肃查处施工安全事故,落实事故查处督办和工作约谈制度,完善事故责任人员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和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严厉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参建单位与从业人员资质资格管理。5 .消防安全整治。综合整治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危险化学品企业、“九小”场所及老旧社区、新材料新业态等重点消防安全,集中解决突出风险隐患。推进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加强消防站点、力量、装备、水源和通信等保障建设,打牢乡村火灾防控基础。提高消防信息化防控水平,消防工作纳入基层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6 .工贸行业安全整治。重点整治工贸行业三种危险性作业(有限空间、高处作业、煤气作业)、三种作业场所(爆炸粉尘、熔融金属、涉氨制冷)的制度规程不健全、培训不到位、安全措施不落实问题。重点防范机械和车辆伤害、高处坠落、有限空间中毒窒息等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7 .交通运输(铁路、邮政和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安全整治。开展铁路沿线飘浮物及危树安全专项整治;开展安全保护区违法行为整治;加强寄递渠道安全整治,强化区级邮政业安全中心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督促企业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位一体”防控模式。强化采运砂船、渡口渡运安全监管,开展渔业生产安全专项治理。8 .城市建设安全整治。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施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城市天燃气站、桥梁、管线管廊、供水供气、排水防涝、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渣土受纳场以及通信线路、电力线路、广电线路三线交越区安全隐患。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重点防范挖断燃气、供水管道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9 .特种设备安全整治。健全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落实特种设备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工作。加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安全监管,推进电梯安全责任保险、维保单位信用监管等工作。完成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建立和使用气瓶充装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建设。10 .旅游行业安全整治。重点整治以旅游版店、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旅游包车风险隐患排查,旅行社租用无旅游客运资质车辆、超规定载客量接待旅游团队、“黑车”载客,以及整治索道、漂流、玻璃桥(栈道)、游船、滑锁等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和应急预案建立情况。11 .城区乡镇小微企业安全整治。加强基层监管力量,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建立“乡镇吹哨、部门报到"联合检查模式;针对性开展危险作业和危险场所专项治理,重点整治小微企业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企业未明确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未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活动,未采取安全生产防范措施,未将已经发现的隐患整改到位;在居民小区、城中村等人员密集场所违规用电用火、生产存储易燃易爆物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对重大隐患进行挂牌督办。(四)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1 .加强安全监管干部队伍建设。统筹加强安全监管力量建设,充实基层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组织开展大培训,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依法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分级分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监督检查程序和行为,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乡镇(街道)应急办规范化建设,推进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中提升专业安全监管干部配比。配齐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专业装备,提高执法装备水平。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印发的综合行政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管理办法,统一执法着装。2 .推进“双千示范”工程创建。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巩固提升“双千示范”创建水平,扩大重点行业企业创建范围。督促企业标准化与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实施高危行业生产企业“一企一策”。提高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的积极性,严格落实企业标准化创建、复评、退出等机制。3 .加强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系统治理、终端治理和常态治理机制,注重本质安全,强化安全生产“两张表”管理模式,推进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深化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4 .落实三年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抓好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加大非法违法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事故多发领域专项整治攻坚力度,动态更新“两个清单”。进一步严格监管执法和事故调查,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依法严惩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开展特种作业人员、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三项人员”持证和职工“三级”培训教育的专项检查。持续开展第三方中介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回头看”和政府购买服务评估评价和企业满意度测评。5 .提高分级分类监管执法质量。落实乡镇(街道)行使部分安全监管执法权限,防止“多头”执法。完善执法计划制度,建立完善企业安全基础电子台账,形成“一企一档”。分行业领域建立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清单并动态更新,聚焦重点事项开展有针对性的执法检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实施精准执法。6 .改善应急执法工作效能。严格执法处罚,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各类违法行为盯住不放,督促企业彻底整改,实行闭环管理。严格贯彻实施“刑法修正案(十一)”加大危险作业行为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健全重点监管和一般监管相结合的安全监管体制,加快建立区重点和一般监督检查单位名录库,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综合运用“四不两直”、明查暗访、异地交叉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延时错时等执法方式,加大对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大型游乐设施、特种设备等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风险领域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监管,规范安全生产中介机构服务行为。充分发挥“12350”举报电话的作用,接受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及整治工作的监督,持续完善并落实安全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7 .完善服务带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定期举办企业安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培训I,组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参观学习示范企业,督促和指导企业制定、修订和精炼提升“两张表”,促进企业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水平。在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推行“安全生产顾问服务”试点,为企业培养一批懂安全、会管安全的管理人才,实现安全管理从输血到造血的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8 .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加强失信惩戒,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企业违法行为、表彰奖励记录和公示制度,推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信用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共享渠道,强化各类不良信用信息监管应用,严格实施联合惩戒措施和信用修复工作。9 .加快农业农村安全试点。争取吉安市农业农村安全试点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农业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农村交通等领域安全生产基础弱、底子薄问题。(五)提升防灾减灾能力1 .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森林防火、防雷电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与土坯房改造工程,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重点隐患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工程。2 .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以提高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为着力点,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逐步完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四级联创、三级资助机制,逐步构建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基础、以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为重点、以综合减灾示范乡镇、示范社区为引领的基层减灾能力建设体系。建设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5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新建或改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加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应急演练等活动,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和志愿者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六)提升事故灾害救援救助能力1 .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按照“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要求,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体制建设。成立全区应急综合救援大队,应急综合救援大队由区委、区政府统一指挥调度,区应急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及综合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指挥一体化、装备现代化、救援专业化、处置科学化”的目标抓好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工作。2 .加强灾害应急处置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层基础,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结合统一,整合分散在乡镇(街道)的各站所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职能,明确职能定位,着力解决应急管理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工作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构建乡镇(街道)大应急格局,构建以区、乡、村为基础的基层应急救援救助队伍,各乡镇(街道)半专业消防队选配队员不少于30人,由乡镇(街道)分管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为队长。村级应急队不少于15人,加强经常性、针对性的实战训练和综合演练,推动应急演练制度化、实战化、全员化。加大对村级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和扶持力度,提高村级灾害信息员的责任心,力争所有行政村和重大灾害隐患自然村组全部推行村级灾害信息员政府购买工作,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 .引导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建立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动态管理平台,完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日常管理、应急调用、培训选拔、激励评价等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力量与其他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救援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构筑“社会广泛参与、形式灵活多样”的社会应急救援体系,鼓励各类志愿者队伍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分类培训,提升应急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4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推动出台扶持政策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在重点乡镇(街道)设立应急关键装备库。制定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应急物资储备清单,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应急装备物资协议储备机制,综合运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市场调控手段,扶持应急装备物资生产企业发展,提高应急装备物资生产能力,形成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的多元化储备体系。统筹应急物资运输资源,优化运输调度,落实应急救援车辆公路免费通行机制,形成应急物资配送网络。5 .提升救援协同应对能力。建立完善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动员机制,依法引导基层应急力量协助承担一定的抢险救灾职能,倡导红十字会、保险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积极投身防灾减灾事业。提高全区应对事故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和各类应急力量协同应对能力,强化部门之间、区域之间、条块之间沟通协调,提升人员、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加快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以及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效能。6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建设。加强应急装备设施建设,立足安全生产、减灾救灾工作实际需要,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积极推广先进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加强经费筹措、装备采购和配备应用,重点加强救援人员安全防护装备、特殊灾害事故攻坚装备、专业救援装备、通信指挥设备、工程抢险装备等装备

    注意事项

    本文(青原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