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docx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是100多年前外科医师所面临的三大困难问题之一。不同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尽相同,且存在很大差异。一、感染源L内源性感染。病人的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中存在正常菌群,可通过手术直接污染手术部位,也可通过淋巴管、血液循环系统播散至手术部位造成感染。手术部位的微小破口会增加细菌的繁殖与寄生。2.外源性感染(1)手术组人员1)手术组人员的手:手术组人员的手经过各种正规的洗手消毒法仅能使手上的细菌数下降11.1%,一旦手套损坏,污染的手即成为感染源,其中指甲往往是重要的储菌源。2)手术组人员的头发:头发中携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手术部位感染的来源。3)手术组人员的上呼吸道:主刀人员术中说话、咳嗽、喷嚏;口罩佩带方法错误时,手术人员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或致病菌将进入病人体内。4)手术组人员的无菌操作:围术期无菌操作不到位,致手术部位被污染。(2)环境1)空气:手术中人的行为会不断污染空气,尘埃粒子成为细菌的附着物。2)仪器、手术器材、敷料、药液等:手术中使用的一切物品均应无菌,如果消毒灭菌不到位或物品被污染,将直接引起手术部位感染。二、易感因素(1)年龄:婴幼儿和高龄病人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医疗技术的发展,接受手术的此类病人越来越多。(2)营养状况:营养不良者,特别是低蛋白血症的病人,手术切口愈合慢,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肥胖者影响手术暴露,延长手术时间,且腹壁脂肪影响手术切口愈合,易发生脂肪液化。(3)基础疾病:若干研究表明严重基础疾病的病人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如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炎、低体温症等。(4)特殊治疗: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增加病人对感染的易感性,并可掩盖感染。有文献报道使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后,手术部位感染增多3倍。(5)远离手术部位的感染灶:可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管系统造成手术部位感染,故原发感染的治疗与控制极为重要。(6)手术切口类型:随切口污染程度加重,手术部位感染率也增加。(7)手术区皮肤的准备:尽可能不要清除毛发,如果需要清除毛发,在手术前马上清除,最好用剪刀。剃刀会刮伤皮肤,为细菌菌落聚集创造了微生态环境。(8)手术时间:白天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低于夜间。随着手术持续时间的延长,手术部位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为:随着手术持续时间的延长,手术部位细菌数增加,手术操作及无菌操作精确度下降,手术部位周围组织抵抗力下降,麻醉药用量增多。(9)术中病人体温控制:术中低体温可使氧摄入降低,损害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从而减少胶原蛋白的沉积致手术切口愈合延迟。(10)手术衣和消毒盖布:材质的选用极为重要,如果为不透气、不防渗透的材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与病人的汗使局部细菌增殖,并可通过渗透污染手术部位。三、预防与控制措施1.手术前(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2.手术中(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的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无效腔。(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3.手术后(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