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行为心理治疗的护理.docx
精神科行为心理治疗的护理行为治疗(behaviorpsychotherapy)又称行为矫正或环境矫正,是以学习理论为依据,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性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也是最早运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来认识和治疗临床问题的一类心理治疗。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方法是将一个中性刺激与通常产生某种反应(无条件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这样重复多次后,这个中性刺激(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也能引起同样反应(条件反应)。如以食物为诱饵导致实验动物分泌唾液。然后以光或铃声与食物同时呈现,实验动物也分泌唾液。强化若干次后,单以光或铃声出现,实验动物依然分泌唾液,这样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方法是在一个特定的反应后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特定的反应在以后的反应中不断地加强。如以声音为刺激源,实验动物出现反应A,反应B,反应C。然而,单选择反应B时给予食物奖励,予以强化。重复若干次后,实验动物一听到声音,只表现反应B,而不表现反应A和反应C,这样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之有关的心理学学习理论研究者,霍尔、托尔曼等都提供了行为治疗的某些依据。这些观点都把异常行为看作学习的结果,即个体在生活环境中遭遇到的经历和精神创伤导致的行为变化通过条件反射巩固下来。艾森克曾经指出,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都可看作是行为异常,同时可以通过学习来调整和改造,恰好指出了行为治疗的基本思想。不过这种“消除学习”必须设计为某些特殊的程序,通过条件反射等客观的方法来进行。班杜拉通过实验法、观察法和控制组织法等证明了模仿性学习行为的形成,只要情境适当,可以自然而然模仿一切行为,如道德观念的形成、行为规范的形成、情绪表达、知觉判断、自助和助人、友谊和捣乱等均可进行模仿性学习。班杜拉认为人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能够主动地指导、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积极地适应环境,使自己的生理状态和客观环境取得相容、协调和平衡一致。班杜拉的这一社会学习理论奠定了观摩示范疗法、社会技能训练等方法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种类很多,适用于多种对象,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当然,有些方法需在专门的机构内进行,但更多的方法可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开展。各种行为治疗的方法除了原理、目的、方式不同外,仍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如强调最近而不是过去行为的决定因素;重视现在的各种症状;根据外在行为的改变作为评定疗效的标准;在分析评价和治疗时要求确定关键的问题,集中力量予以解决。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基本的共同的步骤和程序,如确定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制定目标、选择适当的矫正方法、评价效果等。(一)行为治疗的基本步骤L确立问题由于行为问题的涉及面很广,确立问题并不容易,需要利用行为学习理论知识,通过与病人进行详细的交谈或测验才能作出分析与判别,该项工作的成功与否,将影响整个行为治疗的效果。医务人员要帮助病人确定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与持续时间。病人对自己行为问题的主诉往往含糊不清,如“睡眠不好”、“经常吸烟”、“很痛”等,医务人员要澄清这些问题的实质内容,如睡眠的质量如何?深度?睡几个小时?是入睡困难还是早醒?是否用安眠药?吸烟一天几支?什么时候吸?有无伴随感觉?疼痛有无影响行为?是否存在止痛药依赖?有无一出现疼痛就上床休息的情况等。有些频繁发作、程度严重、持续过久的行为反应,病人难以准确表达,应当仔细分析、认真判别,以确定问题之所在。因为这些因素在行为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医务人员耐心地与病人共同分析典型的一天中行为表现的细节,通常可以发现这些因素的存在。在确立问题过程中还要注意了解病人对行为矫正的治疗愿望,必要时通过解释和劝告促使病人积极参与。如果病人最终对行为治疗没有兴趣,暂时不做后面的步骤。行为治疗对病人有积极配合治疗的要求。首先,病人应有比较强烈的寻求医务人员帮助、有矫正行为的治疗愿望,是医务人员诚意的合作者,因为行为治疗主要是训练病人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其次,要求病人对自己的行为目标明确而坚定,不能含糊不清;最后,行为治疗必须多次重复,不断训练和强化。2 .分析相关因素通常必须用几天或几周时间对有关行为问题进行详细的治疗前的基础测量和分析。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自我观察,即在护士指导下病人成为自己行为的观察记录者。如吸烟者坚持每天将自己吸烟的支数、时间记录到图表上;疼痛者记录每天发作的次数、每次发作的情况等。必要时,可同时记录当天的生理反应情况,如血压、心率等。住院病人除自我观察外,还应由护士的直接观察并记录成图表。在基础测量的同时,护士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环境刺激因素的联系。是否有特定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问题?如焦虑反应是否总在某一特定的场合出现?吸烟量是否在社交时比个人独处时更多等等。是否存在行为结果反过来强化行为问题本身的情况?例如慢性行为反应是否受到了家庭成员的关心、注意或继发性获益等因素的强化。通过基础测量和分析,掌握病人治疗前的行为水平,为疗效的评价提供参照点,同时也对病人行为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为制定目标、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3 .制定目标通过确立问题和分析相关因素,尽可能快地将重点从问题转到目标上,包括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中的目的选择和制定,以及为适应环境所需要学习的技巧。护理人员要鼓励病人主动参与目标的制定,如通过提供直观的演示,征求病人的意见、希望和设想。目标要合理、明确,从短期到长期,以功能为主,并且是可以达到的。希望达到的矫正目标得到护患双方认可后,要检查病人接受和理解的程度。4 .选择方法病人的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没有一个单一的治疗方法可以治疗某一类问题的所有病人。因此,行为矫正特别强调方法的选择与具体病人的匹配。选择时应当注意该方法是被证明对该行为问题有效的,已经考虑了基础测量中发现的各种影响因素,病人有治疗动机,具备配合治疗的能力与条件。在开始治疗之前,对病人进行有关目的、原理的教育和指导,包括介绍行为病史、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已经收集到的各种影响因素、指出其中的某些因素与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发展的密切关系,讨论行为矫正的必要性,说明将要采用的行为矫正的目的和原理,说明矫正的成败取决于新的行为模式的形成,取决于反复训练,不断完成规定的任务和掌握强化的原则等。注意在指导过程中应不断对交谈内容进行信息反馈,允许病人提出问题并及时做进一步的解释,这不但有利于病人认识问题,而且更能提高病人的参与感,使各种矫正指令切实得到贯彻和执行。5 .评估矫正治疗开始后,护士应将注意力转移到考虑是否有效上来。如果一段时间后无效,就要考虑病人是否执行了矫正指令,然后考虑病人执行是否正确的问题。在治疗过程中,要求病人继续完成行为日记和行为图表。以此为依据,判断治疗的进展情况和确定治疗的终止时间。如果确实无效,可改选另一种方法。例如肌肉疼痛病人采用放松训练无效时,可改用生物肌电反馈法,如果成功,病人可形成新的行为反应模式,心身症状将会减轻或消失。为防止复发,可通过保持定期随访来实施维持期的矫正治疗。随着疗效的巩固,可逐渐延长随访的间隔,直至终止治疗。用松弛训练法治疗头痛,症状缓解乃至消失后,还必须坚持上2年的维持治疗,才能避免复发。继续维持治疗的计划必须事先与病人共同制定,并嘱病人严格按计划实施,而不能等症状复发以后再来考虑这个问题。评估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局限在治疗的初期,而是贯穿在整个过程中。(二)行为治疗的适应症1 .神经性障碍,如焦虑、恐怖、强迫等。2 .人格障碍的适应性不良反应。3 .药物依赖、酒精依赖。4 .精神分裂症等病人的获得性适应不良行为。5 .精神发育迟滞的行为问题。6 .心身疾病。7 .其他获得性适应不良性习惯,如口吃、拔毛、拔指甲、夜尿等。(三)行为治疗的方法1.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是行为矫正治疗中研究最多的方法,适用于恐怖症病人以及一些行为障碍者,如口吃、强迫症、心理生理障碍和某些性问题等,一般来说,如果能够确定引起焦虑的诱因,而这种焦虑又可引起适应不良性行为的话,就可以采用此法。基本方法是让病人按事先设计的恐怖事件分级表逐级地暴露脱敏,直至最后消除恐怖,并结合放松训练和想象技术。也就是说在治疗开始前,先同病人一起制订一个与恐怖有关的导致焦虑境遇等级表,在治疗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和导致焦虑的境遇进行联系,即用放松状态来抑制焦虑反应,这一过程又称交互抑制。因此,系统脱敏包括三个步骤,即放松训练、划分焦虑等级和两者的配合训练。(1)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以产生与焦虑反应相反的生理效果,如心率减慢、外周血流增加、呼吸平稳和神经肌肉松弛。系统脱敏中最常用的是渐进性肌肉放松技术,即让病人身体上的主要肌群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过程来进行,由头颅开始逐步往下放松。在进行放松训练时,要求治疗室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柔和,周围没有噪声干扰,让病人安静舒适地靠在沙发或坐在椅子上。训练开始时最好由护士直接用口头指导语,同时做示范,为病人提供模仿的信息,这样可以根据情况,主动控制训练的过程。病人在治疗室接受放松训练后,回家还要继续练习,可用录音磁带播放指导语,每日练习12次,每次20分钟。(2)划分焦虑等级:找出与病人焦虑恐惧情绪有关的各种刺激、事件或情境。确定引起病人焦虑的所有诱因(刺激源),并将这些诱发条件列出来,让病人指出对各种刺激、事件感到焦虑、恐怖的主观感受程度。这样就可以把各种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反应的刺激或事件进行详细地划分,并从弱到强按顺序排列成不同等级的脱敏表。在等级表中,包含的刺激或事件不宜过多,一般10个左右。例如一位猫恐怖症的病人的焦虑情景可以是这样的:听人谈论猫、看一幅猫的图片、看移动的猫的画面、观看10米外静止的真实的猫、观看5米内静止的真实的猫、观看10米外活动的猫、观看5米内活动的猫、接近猫、用手触摸猫、抱起猫。在此等级表中,引起病人焦虑程度量最轻的是听人谈论猫。引起焦虑程度最严重的是抱起猫。通常要求病人将这一等级表设计得尽可能的准确和详细。(3)暴露脱敏:让病人在深度放松状态下,逐步按等级次序进行脱敏训练。首先从焦虑等级最轻的第一级开始逐级脱敏,最后到最严重的一级脱敏,脱敏成功以后,治疗即宣告完成。治疗可以采用想象系统脱敏,也可用现实情境系统脱敏。在想象脱敏中,病人学会放松训练并进行焦虑等级分析以后,通过治疗者向病人描述其焦虑等级的某一刺激或事件,让病人生动逼真地想象自己身临等级表上的某一个情景,并体验焦虑和恐惧,从而完成对接触每一组情境产生焦虑的去条件化。去条件化的过程是从轻到重一步步进行的。一般来说,在进入下一情境以前,病人对现在给予的情境应该只有很轻微的焦虑,而每一情境的想象可能需要重复数次才能使焦虑降到轻微水平,预期的结果是当病人能够生动地想象身临等级表中诱发焦虑程度最高或最重的情境时仍然非常镇静,那么在身临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时,就可以很少再发生焦虑。现实脱敏是让病人直接接触或进入导致焦虑的现实刺激或情境,让病人体验焦虑和恐惧。反复多次以后,病人逐渐适应该情境,如此逐级反复直至焦虑恐惧完全消除为止。在实施治疗过程中,选用哪一种方式要以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有的病人只对现实刺激或情境感到焦虑恐惧,而对想象中的刺激或情境没有焦虑或焦虑程度很轻,这种情况下采用想象脱敏,效果就不理想。然而想象脱敏方式比较容易实施,也比较容易被病人接受,是经常被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要获得满意的可靠的疗效,还需要经过现实脱敏的实施程序,如果病人直接接触或进入现实刺激或情境也不再感到焦虑与恐惧,方可认为疗效稳固。在实际治疗中也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在想象脱敏取得初步疗效、病人信心和接受治疗的主动性增加时,进行现实脱敏。广场恐怖症和幽闭恐怖症治疗多采用现实脱敏。应当强调不应该强迫病人过早进入高焦虑的情境,因为这样做可能会造成病人逃避,并且产生更严重的恐怖症状,反而会强化了回避行为和失去已经取得的疗效。典型病例:男,56岁,心电图检查发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病人焦虑紧张,担心突发心肌梗死,因而不敢独自乘电梯、不敢去商店购物、不敢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经常出现脸色发白、胸闷、心慌、双腿发抖。治疗告之病人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能够治愈,同时教会病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定出焦虑等级,分步进行现实脱敏。陪同病人出家门,上街道;陪同病人乘电梯;让病人与陌生人乘电梯,治疗者先上2楼等候病人,逐步让病人自己乘电梯上3楼;陪同病人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陪同进入商店,让病人独自到商店购物。逐步使病人适应曾经导致焦虑与恐惧的现实情境。经过三个月治疗,病人完全恢复正常。2 .快速暴露法/满灌法(flooding)快速暴露法的基本方法是鼓励病人接触引起恐怖或焦虑的情境,一直坚持到紧张感消失。治疗的原则是让病人较长时间想象恐怖的观念或置身于严重情境之中,从而达到消除恐惧的目的。这种方法见效迅速而被广泛运用于临床。适用于各类恐怖症以及有特定情境惊恐发作和强迫症动作者。治疗开始时,必须决定现实的治疗目标,并取得病人的同意。治疗前要告诉病人必须努力配合,暴露于恐怖情境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舒服症状,但不会有任何危害。因此,要求病人不要有任何回避意向。只要在恐怖情境中坚持下去,焦虑感就会减轻。每次成功的暴露之后,通常应和病人讨论,把进步归功于病人的努力,对病人的合作表示赞扬。随着暴露成功次数的增加,病人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对恐怖情境的应对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症状也将日益减轻直至完全消退。在每次治疗间期都应为病人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以促进病人自我训练,巩固已经取得的疗效。典型病例:男,29岁。1年来在公共汽车上有惊恐发作,感到恶心、心悸、有濒死感。数次发作后,便开始回避乘车,除非有其妻子陪伴。该男子的诊断是广场恐怖症。根据行为分析,对该病人的治疗目标是单独上车。在满罐法开始前,要让病人明白他能够在公共汽车上坚持下去,并告诉他起初会感到有些紧张,但学会对付紧张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为使治疗有个良好的开端,治疗者陪同病人乘车。但是,二者的座位要有一定的距离,非紧急情况不能接触,这样乘坐1小时后下车。再次鼓励病人单独乘车12小时。及时加以赞扬和勉励,强调重复训练的重要,病人很快恢复正常。典型病例:女,20岁。3年来每日用3块肥皂洗手达100多次,起因是听说接触癌症病人后,便会传染上癌,并可传染给家人,为了减少这种可能,便开始过度洗涤,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消灭传癌的东西。当洗涤满意时,感到轻松愉快。因此,这种洗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减轻焦虑的仪式性动作。诊断为强迫症。经过行为分析,确定治疗目标是没有仪式性动作的洗手、接触病人类似的患病部位、为家人准备饭菜。为了控制环境因素的影响,让病人住院。治疗先从控制仪式性动作入手,规定每天只能用1块肥皂,结果洗手的次数和花费的时间明显减少。接着,让病人碰那些许多人接触过的东西,如门把手等,而且不让病人马上洗手。征得病区内一位乳房癌切除术后病人的同意,护士决定用示范法促进暴露,先让病人观看护士如何接触手术伤口,接着碰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物品,然后请病人照样做。经过40多次的暴露治疗,强迫症状消退,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每月只用1块肥皂,并能够为父母准备饭菜,外出不再有被传染的恐怖,1年后随访疗效巩固。3 .逐级暴露法(gradedexposure)尽管快速暴露法的疗效不错,但有许多病人难以接受,如近期内曾经有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者、在高焦虑情境下发生心律失常者、心理素质过于脆弱者、有强烈焦虑反应的严重心肺疾病病人等。逐级暴露法正好适用于这些病人,它可避免突然发生强烈的焦虑反应,其基本过程与快速暴露法相似,不同的是焦虑情境是通过由轻到重逐步进行,但又不像系统脱敏,没有特别的放松训练,且治疗往往是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进行,不做想象训练。典型病例:男,65岁,离休。糖尿病史30年,反复头晕、耳鸣1年,10天前排便后突感头昏、耳鸣,伴胸闷、心悸,测血压195/12OmmHg,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予以降低血压和扩张冠状动脉治疗后血压控制良好,但胸闷症状未改善而由急症室转至病区。入院体检心率82次/分,心律齐,血压14270mmHg,呼吸18次/分;实验室检查血糖7.9mmolL,胸片、CT、B超结果均正常,心向量图、Holter.ECG示右束支传导阻滞,入院诊断为糖尿病2型和高血压,排除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予以降压、降糖和改善冠脉血供的方案治疗。病人入院后始终双目紧闭、僵挺着身体躺在床上、拒绝更换体位和被动翻身、不愿进食、不愿交谈、不能脱离氧气、不能离开家人和医务人员,家属十分紧张,昼夜找医务人员多达30多次,因此,考虑病人除有躯体疾病外,尚有恐怖性障碍。分析症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自身疾病因素,如高血压、胸闷、心悸等的亲身体验,导致病人对死亡的恐惧,那种濒死感是病人出现头晕、耳鸣、心悸等的首要原因;其次是病人对诊断的过分敏感和紧张不安的个性特征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基础;再次1年前的离休对病人来说是重大的生活转折事件,注意力由外部世界一下子转向自身,一人在家独居,惧怕万一发病,突然死亡无人知晓;病人住院期间家属异常紧张,病人稍有不适立即呼唤医务人员,对病人起到消极暗示的作用,护士对病人实施的每项护理措施,家属都要干涉,在床旁强调病人病情危重,不能动病人等等,家属的不配合和对疾病的过分夸张给病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强化了病人的恐惧感。制定护理目标,从引起恐惧的最小项目开始,依次为睁眼、翻身、坐、站立和行走;递减供氧量、脱离氧疗,直至恢复正常人生活,时间24周。争取病人开口说话,鼓励暴露想法,是实施护理的第一步。要使病人开口,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每天坚持,利用与病人接触的任何机会,即使不回答、无反应也不放弃,使谈话贯穿整个护理过程中,并向家属了解病人的兴趣,当了解病人对养花、京剧、相声有特殊爱好时,嘱病人每天听一段京剧或相声,让学过花卉艺术的护士与病人从种花展开话题,引起病人开口说话。动员家属轮流陪伴和探望,向家属说明病人躯体疾病稳定,目前症状乃心理因素所致,不必过分惊慌。将护理目标告知家属,强调家属的言行对病人的影响,希望予以配合。经过这些准备工作后,进入了暴露脱敏阶段,即将病人置身于引起恐惧的情境之中。成功与否,取决于病人的自信心和合作程度,取决于制订的护理目标是否客观实际。从病人的病情来看,睁眼相对于翻身、坐、站、走来讲是引起恐惧的最小刺激量。因此,首先指导病人练习睁眼,开始时病人一睁眼就流泪,护士在旁解释乃久未睁眼,只要坚持练习,逐渐会适应的。5天后,病人不再因畏光而流泪了。接着鼓励病人活动四肢,嘱其自然放松,先由护士和家属帮助被动活动,在此基础上协助、指导和鼓励病人练习床上翻身、扶坐,经过坚持不懈的锻炼,2周后终于能够独立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给予充分肯定,表扬病人对护理工作的配合。病人信心十足,经过1周的扶站、扶走后,实现了独立行走的目标。与此同时进行的是消除对氧气的依赖,实施脱氧的第1天,将氧流量从3升/分减至1升/分,观察无不适反应,次日将鼻导管插入深度从4cm减至1.5cm,第3天关闭氧气流量表,与病人约定当晚停用氧气,如有不适可呼叫护士,病人一夜无恙,第4天脱离了对氧气的依赖,解除恐惧感,全身情况好转,从不愿进食到每天进食300克,护士走近病床,病人主动招呼,汇报锻炼的成绩。4.厌恶疗法/去条件反射法治疗(aversiontherapy)适用于酒精依赖、药瘾、性变态(同性恋、恋物癖、窥阴癖等),也能用于消除某些获得性不良行为。厌恶治疗的原则是在某一特殊行为反应出现时,同时或随后给予一种厌恶刺激(如电击、催吐等),经过反复训练,使不良行为与不愉快体验建立条件联系,从而使不良行为得到抑制和消退。常用的有经典条件反射法、惩罚法和回避训练法。厌恶刺激有电刺激、化学刺激和生动描绘对病人有害的不愉快的情景。(1)经典条件反射法将引起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与厌恶刺激配对,如将病人喜欢的酒类颜色、气味与电刺激相配对,反复训练,以形成对酒类的厌恶感。(2)惩罚法在不良行为之后紧跟着施加惩罚,如当病人向杯中倒酒准备饮用时,使其小指产生一个强烈的电抽搐,并且一直延续到病人将酒倒掉才停止。(3)回避训练法当病人回避不良行为时,也可避免有害刺激,如戒酒硫应用后,饮用少量的酒也会产生严重恶心和呕吐。厌恶疗法对治疗某些适应性不良行为确有一定效果。但对不同意使用这种方法的病人疗效很差。因此,治疗前应向病人说明采用这类疗法的理由,可能出现的不适应,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合作。由于采用了惩罚性刺激,治疗者必须注意医德问题,不能因此而对病人造成伤害。同样的原则可用来处理希望纠正同性恋行为的病人,可采用照片、幻灯等,将同性与异性各10张彩色照片,依次逐张给病人看,同性照片呈现10秒钟,如果病人继续观看不放,则其前臂会得到一个强烈的电刺激;异性照片每张呈现12秒钟,不给予电刺激,如果要求再看,可以再次呈现。如此反复训练,对于有治疗要求的同性恋病人有一定帮助。也可用阿扑吗啡肌肉注射形成恶心、呕吐反应作为厌恶刺激,也能取得治疗效果,但对没有治疗要求者无效。5.操作性行为改造(PoSitiVereinfOrCememandextinction)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运用强化方法,当出现适应性行为时给予奖励,出现异常行为时不予奖励,或者予以忽略,从而使适应性行为增强,异常行为减弱或不再出现,称正性强化与消退法。适用于神经性厌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获得性不良行为和精神发育不全病人的异常行为。典型病例:女,47岁,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过多穿衣的不良行为。住院9年,每天坚持要穿几层衣服,包括围巾、毛巾和裙子,这些衣服重达11.3kg。Ayllon(1963年)决定以食物为强化手段,在饭厅门口放一台磅秤,要求病人进入饭厅用餐前必须先称体重,如果体重超过预先规定的重量,病人就不许进餐厅用餐。第一次治疗要求病人体重减少10.4kg,才被允许入餐厅吃饭。病人因不愿脱掉多余的衣服而有几顿饭未吃,但坚持要病人执行,不久病人逐渐按要求脱掉多余的衣服,数月后治疗结束时,病人穿着正常,衣服重量仅为1.4kgo典型病例:女,17岁,神经性厌食,认为自己太胖,平时注意节食,近来每见食物立即厌恶反胃以至完全拒食。住院体检除消瘦、衰弱外,无异常。最初3天仍然拒食,给予输液治疗。在交谈中了解到病人有想见父母的愿望和爱拉小提琴,即与病人约定,如果每餐能吃一小碗饭,就让父母来探望;如果每天午餐多吃一碗饭,可以拉1小时的小提琴。达到要求后,向病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增大正性强化,即如果病人一日三餐均吃两碗饭,便可回家一整天,既能与父母在一起,又能拉小提琴。经过3个月治疗,病人的饮食量和体重达到正常水平。代币法是正性强化治疗的一个特殊形式,给病人一定数量可以代币的筹码来奖赏病人的适应性行为,如保持整洁、按时起居等。一旦病人出现预期的行为反应时,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筹码,这些筹码可以换取病人喜爱的东西,如食物、工艺品或参加某种娱乐活动、外出游玩和看电影等。适用于集体环境,如医院病区、学校班级、管教所或监狱,以矫正各类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和适应性行为,帮助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代币法对于酒精成瘾、药物依赖和老年慢性衰退行为也有良好效果。实施时,必须考虑以下原则:(1)尽量避免惩罚性措施。(2)注意强化的及时性,一旦出现应当鼓励的行为,必须及时给予代币,并说明是什么使他获得的。(3)代币必须能够兑换事先规定好的东西,不能失信。(4)任何奖励的物质都必须是病人喜爱的东西,否则不能起到强化作用。(5)物质的奖励要结合语言的赞赏,因为病人是有思维和言语的,言语的强化作用对病人很重要。(6)在塑造新行为的过程中,强化要有规律,有节奏。(7)一旦新的行为习惯建立后,则强化次数可逐渐减少,时间间隔要长,此时无规律的强化更能维持病人的动机,使行为持续下去而不易消退。(8)发奖时的环境气氛要隆重,如果领奖人的亲友、熟悉的人在场,则强化效果更大。6.治疗协议(ContingenCycontracting)有些需要治疗的行为问题常与有关人员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需要有关人员的配合才能取得疗效,如亲子关系问题、婚姻问题等,可通过建立治疗协议的方法帮助双方找出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对方的行为,这种帮助他们相互间沟通的方式方法,甚至可以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成为一种临时合同。在有问题的亲子关系和不满意或破裂的婚姻中,父母与子女、配偶双方之间往往不注意在相互的沟通中了解对方的需求或期望,因此就不太注意这种沟通。不仅如此,在破裂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夫妇双方常通过惩罚性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通过理解和谅解的手段。通过整理与分析他们之间的许多惩罚性和无效的应对方式,建立沟通和谅解的应对方式对以上家庭关系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作用。相互商量、讨论的本身也是有治疗作用的,只有在相互指责开始转变为相互商量、讨论后才会出现情感和态度上的改善。建立临时合同的治疗方式不但可用于家庭关系问题的治疗,也可用于其他有密切关系人群中出现的问题。7.自控法(SeIf-ContrOlprocedures)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行为矫正,就是让病人主动参与制订和执行行为矫正的方案,从而达到改变不良行为后果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让病人自己处理好环境诱因和行为后果的关系,最终达到治疗效果。适用于贪食、吸烟等顽固性的习惯,也用于辅助其他治疗如自我锻炼等等。在自控法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行为分析,例如过度进食的控制,让病人记录每次饮食的情况、何时何地、吃的是什么,从饮食记录中可以发现过度进食的诱因,可能是由于吃零食和爱吃高脂肪食物而摄入过多的热能。因此,减少吃零食和不去小卖部或超市是减轻体重的第一步。其次是处理诱因,对在一定情景下才出现的行为,消除的方法是避开这些情境或改变刺激源。如对过度进食的病人,要求不再进小卖部或超市,而以其他行为活动来取代,如去阅览室、球场或只吃少量高脂食物,只在饭厅开放时间去用餐等,这是通过改变长期形成的进食习惯来达到控制饮食的措施。最后是处理后果,新的行为的最佳强化是自控以后的自然强化,如通过合理节食以减轻体重,通过戒烟改善健康,通过改进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等等。这些结果的取得需要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还需要人为的强化来暂时支持新的行为的建立,如采取及时奖赏的强化原则,对自控所取得的微小进步进行自我鼓励(看一场电影或买一件新衣服),当新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人为的强化就不再需要了,因为它已经被更牢固的自然强化后果和更为有效的行为方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