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 资源ID:90017       资源大小:33.78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防范胜于救灾理念,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衔接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结合地质灾害防治现状等,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成效近年来,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在市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能力、科技支撑等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积极主动开展防治各项工作,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起,避免人员伤亡64人,避免经济损失570万元,核销隐患点330处,圆满完成了各项防治工作任务,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效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 .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推进,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1)部署开展了7个县(区)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实施了建成区和规划区、县城建成区和规划区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安排了城区(建成区和规划区)区域危险性评估。(2)通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结合年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全面掌握了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状况,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搬迁避让和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依据。"十三五期间新发现并调查认定地质灾害隐患点20处,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体系。(3)以调查评价工作为基础,分别编制了20162020各年度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市、县(区)人民政府以规划和年度防治方案为指导,组织实施了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 .群专结合体系得到提升,监测预警不断升级(1)平战结合体系全面构建。根据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市自然资源局和各县(区)自然资源局分别与省内地勘单位签订了平战结合合作协议,全力支撑各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每县(区)派驻一名工作人员,参与日常防治工作和应急支撑工作,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十三五期间,市、县(区)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共开展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调查143次。(2)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夯实。一是完成国家级群测群防示范市建设;二是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对在册隐患点全部落实了三级防治责任人,对全市在册60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相关设备进行了升级维护。建成了市、县(区)、镇(街道)三级网络和镇(街道)、村(社区)二级网格管理体系,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委QO(3)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系统作用,开展技防建设。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自动雨量监测站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了37处专业监测点建设,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151次。(4)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平台基本建立。依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市建设,初步建成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平台,实现了数据管理、气象预报预警和自动化监测等功能,为地质灾害科学管理提供依据。(5)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购置无人机2架、卫星通讯电话2部、生命探测仪1部、金属探测仪1部等专业设备,购置应急服108套,建立了市、县两级应急指挥平台和指挥中心,实现了应急处置快速化、专业化,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6)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和保障日益健全。市、县(区)、镇(街道)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市、县(区)自然资源局均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小组和应急救援分队。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责任;市自然资源局制定印发了地质灾害应急指挥联动制度等20项制度,并配齐配强县区地环股、监测站工作人员,组建一支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地灾防治队伍。同时,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建立灾情会商、信息共享、预警发布等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反应灵敏、配合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形成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3 .地质灾害搬迁及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累计搬迁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630户2369人。因搬迁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148处。以综合防治体系为契机,全市累计争取财政补助专项资金1.19亿元,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45处,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151处,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保护了4366人、4.8亿元财产的安全。4 .积极开展宣传演练,防灾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每年利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环境保护日、土地宣传日等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汛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防治知识巡回展示宣传,采用专家讲课、设立宣传站、散发资料和电视、报纸等多种方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全市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开展宣传2715次,发放资料642637份;开展培训790场次,培训基层防治人员和群测群防员149794人;组织演练2627次,参与人数194381人。(二)地质灾害现状截止2020年12月,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355处。按类型分有滑坡1234处、崩塌57处、泥石流51条、地面塌陷13处;按险情等级分有特大型5处、大型7处、中型85处、小型1258处。威胁9088户44235人45462间房、34所学校、7个企事业单位、24.34亿元财产安全。1 .全市滑坡隐患点1234处。大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及各大河谷斜坡地带,稳定性差,危害大。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堆积层滑坡居多,岩质滑坡次之。2 .全市崩塌隐患点57处。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两侧及公路沿线,规模以中小型岩质崩塌为主。3 .全市泥石流隐患点51处。主要分布在北部部分区域,规模多为中小型。4 .全市地面塌陷隐患点13处。主要分布在县(区)矿山采空区,规模以小型为主。(三)面临的形势1 .地质灾害防治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地质灾害防治理念已经转变,由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会提出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建立人盯人防抢撤工作机制,以提前撤离避险为主,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这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逐渐减少,群测群防体系逐步健全,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背景没有改变,加之受地质环境条件、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内全市地质灾害仍处于多发态势,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仍然存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的形势依然严峻。3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地质灾害调查深度、精度不高,不足以全面掌握现有隐患点动态;气象预报预警体系仍需完善更新,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应急装备和防治经费不足,部分群众防灾避险意识有待提升,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主要针对在册群测群防点和人口密集区,达不到地质灾害风险双控要求。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依靠地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聚焦隐患在哪里,加快构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体系,统筹地质灾害防治五大体系建设,推进地质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的地质环境保障。(二)规划原则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T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和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区管理,保障城镇建设、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运行安全。预防为主,系统防治。坚持以系统观念方法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防治。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迭代创新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综合运用监测预警、避灾搬迁和工程治理等手段,全面提升防范能力。提升能力,降低风险。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专业监测和普适性仪器监测等监测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升群众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实现专群结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属地管理,部门共管。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共管、社会参与的原则,市、县(区)、镇委政府分级负责,承担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教育、工信、资源、住建、交通、水利、文旅、应急、林业、气象等部门按行业领域分类进行监管,实现管行业管地灾防治的工作合力。统筹推进,突出重点。以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和能力建设五大体系,重点提升能力建设、风险评价和专业监测水平。(三)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面完成全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和全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之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群众减灾防灾避灾意识,积极探索县级预报预警模式,全面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和水平,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完成12个重要城镇(乡镇)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调查工作;完成全市7个县(区)1:50000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图。完善技防+人防的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夯实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实时更新群测群防动态数据;完成150处专群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建设,扩大监测点的覆盖面,提高监测精度,建立专群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降低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完成1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6处治理工程运行维护,消除在册隐患点20%以上,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减少受威胁人员数量。一探索双控地灾防治模式。加强工程建设监督管控,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模式。一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力度,加强市、县(区)两级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和装备建设,提升地质灾害响应能力,技术支撑和响应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序号类别指标名称单位十四五目标悔属性1县级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个7约束性2调查评价城镇(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有评价项目个12约束性3地质灾害专项勘查个13预期性4监测预警专群结合监测点建设个150约束性5综合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项目个19预期性6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运行维护个6预期性7风险管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张2预期性8能力建设市级防灾能力培训次5预期性9县级防灾能力培训次2100预期性10市级避B佥演练次5预期性11县级避险演练次2100预期性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可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个等级。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6.52%o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5017.58km2,占全市国土面积25.64%,主要分布在铁路、公路沿线及河流、沟道两侧坡体。以上地区人口密集,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点密度大。目前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76处,其中滑坡810处、崩塌27处、泥石流30处、地面塌陷8处、地裂缝1处。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7114.24km2,占全市国土面积36.35%,主要分布在高易发区外围。以上地区地质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人类工程活动较多。地质灾害点密度较大,目前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15处,其中滑坡365处、崩塌26处、泥石流20处、地面塌陷4处。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6757.23km2,占全市国土面积34.53%。以上地区地质环境较好,人类工程活动较少,地质灾害点密度小。目前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31处,其中滑坡125处、崩塌3处、泥石流3处。4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面积681.96kr2,占全市国土面积3.48%o以上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好,人类工程活动弱,地势平坦,山区地质结构较好,人类活动少,植被覆盖好,仅发现滑坡隐患点1处。(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L重点防治区面积7344.97km2,占全市面积37.53%。目前该区域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55处,其中滑坡1056处、崩塌42处、泥石流45处、地面塌陷12处。主要包括县城、城镇、人口密集的村庄及交通、学校、矿区等范围,也是全市地质灾害的高、中易发区域。2 .一般防治区面积12226.03km2,占全市面积的62.47%o主要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及非易发区。目前该区域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268处,其中滑坡245处、崩塌14处、泥石流8处、地裂缝1处。(三)重点防范城镇和地段L重点防范城镇根据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城镇居民受地质灾害威胁程度,将30个城镇确定为重点防范城镇,这些城镇地质环境脆弱,人口集中,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在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性大,各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城镇要高度重视。3 .重点防范地段重点防范地段主要为公路、铁路交通沿线的12个地段。交通、铁路主管部门应做好重点防范地段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落实监测人及监测责任人。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原则和总体目标,结合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围绕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和能力建设五个方面开展工作。(-)调查评价L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调查在省自然资源厅统一安排下,充分利用天一空一地一体化多源立体数据,开展多层次、多尺度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圈定地表重点变形区和疑似隐患点,并进行地面核查,查明隐患特征,确定隐患等级,并将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进行管控。4 .实施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完成12个重点城镇(乡镇)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开展单体和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隐患点+风险区防控提供基础。5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基础上,开展全市7个县(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掌握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区域防灾能力和减灾能力。6 .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应积极组织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年度地质灾害三查(即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工作,确保每个隐患点防治工作到位,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认定,及时纳入群测群防防治体系。7 .强化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调查灾险情发生后,各县(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立即响应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确保灾险情成因分析即时、准确,为政府抢险救灾决策提供建议。8 .开展地质灾害专项勘查对威胁50人以上且未进行综合治理的1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项勘查,投入一定的勘探工作,判定稳定状态,分析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为综合治理提供基础。(二)监测预警1 .进一步夯实群测群防系统在现有135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础上开展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动态更新,同时扩大群测群防员数量和排查范围;加强现有隐患点的核销与新增隐患点的认定工作,确保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全覆盖。2 .加强专群结合监测预警以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为契机,完善以专业监测为主、群测群防为辅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展150处专群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建设(专栏二),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提升群测群防工作专业化水平。3 .强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市、县(区)两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运行体系。加强市、县(区)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的协作,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采集、处理、会商、制作和发布,向社会及时发布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报预警信息,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精细化水平。探索县级气象预警预报,以县为示范,在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基础上,初步建立县级气象预报预警示范,探索县级预报预警模式,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精度。(三)综合治理1 .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对现有稳定性差、危险性较大,直接威胁城镇、居民密集区、重要基础实施或学校安全,且难以实施移民搬迁的1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分轻重缓急逐步进行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确保受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每年突发或地质灾害险情加重的,各级财政要积极筹措资金开展应急工程治理,确保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 .开展治理工程运行维护对受损或防灾能力不足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采取清淤、加固等措施进行维护,提高防御工程标准。(四)风险管控一是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监管力度,从源头上加强管控;二是基于1:50000县(区)、1:10000城镇(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及风险普查成果,编制我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科学划分风险分区和防治分区。积极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探索适合的双控管理模式,强化极高、高风险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五)能力建设L开展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宣传培训演练创新形式与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和避险自救知识宣传;开展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群测群防员培训;开展地质灾害防、抢、撤避险演练、自然资源部门的应急响应联动演练等。3 .进一步优化市级地质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在现有市级地质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集成1:50000地质灾害风险排查和1:10000重点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成果,更新地质灾害数据库;同时与省级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相衔接,实现省、市、县(区)互联互通,形成多部门信息联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应急救援提供精准支撑。4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装备建设进一步加强应急调查装备建设,市级应急装备建设应配备监测设备等,县级应急装备应配备无人机、测距仪等专业设备。5 .加快地质灾害人才队伍建设以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求为导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挂职锻炼、人才引进等方式优化管理干部队伍,提高防治工作管理水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基层人才建设,大力培养基层防治工作人员,确保全市至少有10名专业技术人员,每个县(区)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并取得培训机构发放的培训证书。6 .持续优化防治工作机制发挥自然资源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责,加强各部门配合力度,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平战结合技术支撑体系支撑力度,持续优化防治工作机制。五、经费估算(-)估算依据1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20年试行);2 .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2000年);3 .工程勘察收费标准;4 .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国家计委、建设部,2002年)。没有国家预算标准参考的其他项目,主要以市场调查价格和以往实施工作中实际发生费用作为参考依据,不足部分按照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进行编制。(二)经费估算及构成根据规划部署工作内容,经过估算,十四五期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共需经费约19689.67万元其中调查评价经费1864万元;监测预警经费2856.85万元;综合治理经费10453万元;风险管控150万元能力建设经费4365.82万元。争取财政补助13664万元,市级财政891.12万元,县级财政5134.55万元。()年度经费安排根据各工作部署安排和经费估算,年度经费安排如下:2021年度经费7767.19万元,其中,财政经费5074万元,市县财政经费2693.19万元;2022年度经费5445.62万元,其中,财政经费4410万元,市县财政经费1035.62万元;2023年度经费3415.62万元,其中,财政经费2650万元,市县财政经费765.62万元;2024年度经费1465.62万元,其中,财政经费700万元,市县财政经费765.62万元;2025年度经费1465.62万元,其中,财政经费700万元,市县财政经费765.62万元。六、保障措施(-)组织保障各县(区)人民政府为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重要事项。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查检查等,进一步落实目标任务,强化防治措施,确保防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指导、监督工作;各级发改、教育、工信、财政、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文旅、应急、气象等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密切配合,共同防治地质灾害。(二)资金保障以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为契机,各县(区)政府要按照省自然资源厅批准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及时落实县级配套资金,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代市人民政府与各县人民政府签订年度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资金配套落实情况等进行目标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资金补助的重要依据,加快推进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三)制度保障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相关要求,统筹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承担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各级住建、交通、水利、教育、文旅、气象、工信等部门要加强本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防灾责任和防治措施。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教育、工信、财政、资源、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文旅、应急、气象等部门协作配合,及时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合检查。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活动,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和对项目承办、主管单位的指导,最大程度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四)监督评估严格实施用途管制,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风险区划结果作为基础设施或重大工程建设的基础依据。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监督管理,不定期对各县(区)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设绩效评价,自觉接受纪委监委、审计部门和社会监督。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体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绩效评估。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应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截留、挤占、挪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联合,定期对项目开展完成情况、资金配套落实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项目实施进展等进行专项检查、审计和绩效评估,同时,将评估结果与下年度资金安排挂钩。

    注意事项

    本文(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