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指南.docx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指南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使用单位环境44.1 理解使用单位及其所处的环境44.2 理解员工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44.3 确定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范围54.4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55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55.1 领导作用与承诺55.2 岗位、职责和权限65.3 工作人员参与和协商76策划76.1目标、指标76.2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流程71.1 3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77支持87.1 能力87.2 意识91.2 3沟通97.4文件化信息98运行108. 1工作准备101.3 2风险点确定101.4 危险源辨识101.5 风险评价121.6 风险分级131.7 风险控制措施141.8 风险分级管控151.9 风险告知16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179.2 内部检查179.3 评审1710改进1810.1总则1810.2更新18附录A(资料性)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记录格式19附录B(资料性)特种设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推荐方法和示例21附录C(资料性)特种设备常见风险分析指南27附录D(资料性)特种设备重大风险的确定方法550.1背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以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是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通过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风险管控以及隐患排查、隐患分级、隐患治理,实现事故预防“关口前移”。0.2目的本文件用于陕西省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通过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帮助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风险自辨自控,辨识特种设备和作业过程存在的各类危险源及其风险,并对排查出的特种设备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级,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0.3过程方法本文件采用PDCA循环以及基于风险的思维对特种风险分级管控各过程和整个体系的建设及工作进行管理。图1表明了本文件第4章至第IO章是如何构成PDCA循环的。基于风险的思维是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有效性的基础,在风险识别、定级、管控过程中充分处理、修正风险以满足设定的风险准则,是风险分级和管控的关键。图1本文件的结构在PDCA循环中的展示0.4文件结构本文件的结构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旨在方便本文件的使用者与其他管理体系(包括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兼容或整合。本文件的结构旨在对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相关要求进行连贯表述,而不是作为使用单位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文件范例。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过程中保持的成文信息的结构和内容取决于使用单位的需要。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指南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特种设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风险信息整理的工作程序和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境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进行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本文件不适用于特种设备的生产、经营、检验、检测过程以及生产经营场所的气瓶使用过程(气瓶充装单位除外)的风险分级管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57062012机械安全设计通则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小GB/T168562015机械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指南和方法举例GB/T190002016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ZT236942013风险管理术语GB/T 26610.1GB/T 26610.3GB/T 26610.4GB/T 26610.5承压设备系统基于风险的检验实施导则 承压设备系统基于风险的检验实施导则 承压设备系统基于风险的检验实施导则 承压设备系统基于风险的检验实施导则笫1部分:基本要求和实施程序第3部分:风险的定性分析方法第4部分:失效可能性定量分析方法第5部分:失效后果定量分析方法GB/T27512埋地钢质管道风险评估方法GB/T340242017客运架空索道风险评价方法GBZT34346基于风险的油气管道安全隐患分级导则GBfT343712017游乐设施风险评价总则GB368942018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风险基准GB/T4500120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SY/T6891.12012油气管道风险评价方法第1部分:半定量评价法DB61/T14542021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规范TSG08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3术语和定义DB/T190002016sGB/T450012020>GB/T23694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事件incident由工作引起的或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可能或已经导致伤害和健康损害的情况。注1:发生伤害和健康损害的事件有时称为“事故”.注2:发生伤害和健康损害的事件在中文中也可称为“未遂事件”“未遂事故”“事故隐患”等。GB/T450012020,3.35,“注'被改写3.2风险riSk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注:本文件中特指特种设备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X严重性。(GB/T450012020,3.35,“注”被改写|3.3可接受风险acceptabIerisk根据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注:在本文件中,“可接受风险”和“可容许风险”被视为同义词。3.4风险点risksite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3.5危险源hazard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注: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承压类设备的承压部件、连接部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等,机电类设备的承载结构、传动机构、制动装置、电气控制、柔索系统、主要连接零件、安全保护装置等);状态是指设备的状态、使用介质和环境的状态;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作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GB/T450012020,3.19,改写3.6危险源辨识hazardidentification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3.7风险信息riskinformation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3.8风险分析riskanalysis理解风险性质、确定风险大小的过程。GB/T236942013,4.6.1,改写3.9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风险准则进行比较,以确定风险和(或)其量是否可接受或可容许。GB/T236942013,4.7.1,改写3.10风险分级riskclassification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3.11 11风险控制措施riskcontrolmeasure使用单位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3.12风险分级管控riskclassificationmanagementandcontrol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3.13风险分级管控清单riskclassificationcontrolIist使用单位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3.14风险四色分布图fourcolorsmapofrisk使用单位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将其存在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在其总平面图、空间分布图上标示。3.15作业风险比较图jobriskcomparingdiagram使用单位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取柱状图、曲线图或饼状图等形式,将其作业活动的风险等级或程度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3.16特种设备speciaIequipment国务院批准的特种设备目录确定的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3. 17使用单位usingunit具有特种设备使用管理权的单位(注)或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一般是特种设备的产权单位,也可以是产权单位通过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关系确立的特种设备实际使用管理者。注:使用单位按以下要求界定:a)单位包括公司、子公司、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和具有营业执照的分公司、个体工商户等;b)具有特种设备使用管理权的单位或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一般是特种设备的产权单位,也可以是产权单位通过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关系确立的特种设备实际使用管理者:c)特种设备属于共有的,共有人可以委托物业服务单位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特种设备,受托人是使用单位;共有人未委托的,实际管理人是使用单位:没有实际管理人的,共有人是使用单位:d)特种设备用于出租的,出租期间,出租单位是使用单位;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合同约定的,从其规定或者约定;e)新安装未移交业主的特种设备,项目建设单位是使用单位:委托物业服务单位管理的电梯,物业服务单位是使用单位:产权单位自行管理的电梯,产权单位是使用单位:f)气瓶的使用单位一般是指充装单位,车用气瓶、非重复充装气瓶、呼吸器用气瓶的使用单位是产权单位。4使用单位环境3.1 理解使用单位及其所处的环境使用单位应确定与其宗旨相关并影响其实现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外部和内部问题。a)外部问题包括但不限于:1)国家、省市关于特种设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范、标准及其变化;2)特种设备的新技术及其对特种设备安全的影响;3)相关人员的观念和知识及其变化。b)内部问题包括但不限于:1)治理、组织结构、岗位职责;2)安全方针、目标及其实现的策略;3)特种设备相关的信息系统、信息流及决策过程;4)特种设备及其变化;5)工作人员的观念和知识及其变化。3.2 理解员工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使用单位应确定:a)除了内部员工以外,与特种设备有关的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1)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2)特种设备相关人员(如所有者、使用者、维护者、公众、参观者等);3)特种设备相关单位(如特种设备生产、经营、检修、检验、检测单位等)。b)内部员工及这些其他相关方特种设备安全方面的需求和期望;c)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将成为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4. 3确定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范围4. 3.1使用单位应确定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界定其范围。4. 3.2确定范围时使用单位应:a)考虑4.1所提及的内、外部问题;b)考虑4.2所提及的需求和期望;c)考虑所实施的与特种设备使用相关的活动。4.3.3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范围一经确定,使用单位控制下的或在其影响范围内的可能影响使用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绩效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应纳入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4.3.4使用单位应保持范围的文件化信息,并可获取。4.4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4.4.1 使用单位应根据本文件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主持的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建立能够保障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b)使用单位各级人员均应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c)应根据风险级别,确定落实管控措施的责任部门及责任人;d)确保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持续有效。4.4.2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与使用单位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应在使用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4.4.3 4.3使用单位可依据本行业领域同类型使用单位实施经验,建设符合本使用单位实际的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4.4.4 使用单位应自主完成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制度设计、文件编制、组织实施和持续改进,独立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风险信息整理等相关具体工作。4.4.5 使用单位应实现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中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和持续改进的全闭环管理。5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5.1 领导作用与承诺5.1.1 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特种设备分级管控工作,应对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承担最终责任。5.1.2 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应保证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业技能、基础设施、技术和财力资源。5.1.3 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可任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并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实现下列目标:a)确保按照本文件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b)向主要负责人报告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绩效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5.2岗位、职责和权限5. 2.1使用单位应明确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及成员职责与目标,分部门、分岗位、分工种全面开展风险分级管控:a) TSG08规定要求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的使用单位,应设置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成员宜由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安全、设备、工艺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组成。宜由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组织开展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b) TSG08没有规定要求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的使用单位,应明确专人负责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5.2.2使用单位应建立能够保障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岗位责任制度:a)主要负责人职责应包括但不限于:1)对本单位所使用的特种设备使用安全负总责;2)确保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3)确保全员参与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并履行其职责;4)确保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相关资源的投入,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定期对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和考核;5)督促落实专项应急预案的制定、演练;6)及时、如实报告事故,组织事故抢救。b)安全管理负责人职责应包括但不限于:D协助主要负责人承担本单位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的领导职责;2)组织制定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文件;3)组织制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落实管理机构、管理人员;4)组织对特种设备风险辨识结果的评审,对风险点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批准发布风险分级管控清单;5)组织制定特种设备专项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6)按照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组织特种设备事故救援;7)定期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c)安全管理员职责应包括但不限于:D贯彻执行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实施文件;2)实施特种设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管控措施落实;3)组织开展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将考核结果记录在案;4)制定特种设备应急专项预案并实施演练;5)按照规定报告特种设备事故,协助进行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6)对操作人员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和制止违章行为。d)操作人员职责应包括但不限于:D全程参与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2)掌握本岗位存在的风险;3)严格执行特种设备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并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4)参加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5)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且记录;6)参加现场处置和专项应急演练,掌握相应的基本救援技能,参加特种设备事故救援。5.2.3使用单位应对单位内各层级在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按照7.3的要求予以沟通。5.3工作人员参与和协商5. 3.1使用单位从基层操作人员到主要负责人应以确保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持续有效为工作目标,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和持续改进工作,使风险分级管控贯穿于特种设备使用全过程。6. 3.2使用单位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参与和协商程序,用于:a)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1)参与特种设备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2)参与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目标制定和评审;3)对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各项工作提出建议。b)与特种设备相关单位就影响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内容进行协商,确保特种设备相关单位符合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要求。6策划6.1 目标、指标6.1.1 使用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规模、安全生产状况、特种设备类别数量以及使用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建立、实施和保持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目标,并形成文件。6.1.2 使用单位应根据单位内部的各管理层级及职能,确定相应的工作指标。6.1.3 目标和指标应包括对预防事故、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及其他要求的承诺,应确保满足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文件的要求。6.2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流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在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的基础上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一般流程为:a)成立组织机构;b)工作准备,如法律法规、工作资源等;c)编制文件,如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台账、记录等;d)实施培训;e)确定风险点;f)辨识危险源;g)风险评价;h)判定风险等级;i)制定风险控制措施;j)逐级评审与审核风险控制措施;k)进行全员风险告知;D实施分级管控、落实控制措施;m)组织定期评审、更新风险信息;n)实现持续改进。6.3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6.3.1使用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强化过程管理,制定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配套制度,确保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充分性、适宜性,并确保其实施的有效性。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应包括但不限于:a)设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组织机构,明确风险分级管控各层级、人员岗位职责(见5.2);b)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方案;c)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及作业指导书;d)风险分级管控教育培训制度;e)风险分级管控奖惩管理制度;f)风险告知制度;g)重大风险报告制度;h)风险分级管控专项资金使用制度。6.3.2使用单位应制定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方案,并在方案中明确工作分工、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工作任务、工作计划等。6.3.3使用单位应建立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编制危险源辨识利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确定风险识别、评价方法及风险等级判定标准。6.3.4使用单位应主动识别内部各级人员风险分级管控相关培训需求,结合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记录和管控措施的培训:a)制定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教育培训计划(明确学时、培训内容、参加人员、考核方式、奖惩等)并纳入单位年度安全培训计划;b)教育培训应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体员工(重点是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对本单位的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的标准、程序、方法进行培训,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使其熟悉:1)本岗位风险分级管控的职责;2)本岗位所涉及的风险点和危险源:3)本单位风险评价结果;4)风险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信息。c)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1)特种设备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3)特种设备风险评价概况;4)风险管控措施;5)其他风险信息。d)教育培训结束应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育培训档案,6. 3.5使用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奖惩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应明确每一个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风险管控、风险告知和持续改进的职责,并通过评审、更新,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7. 3.6使用单位应编制特种设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风险管控、风险告知和持续改进等有关记录文件。7支持7.1能力使用单位应确保所有从事特种设备相关工作,或受特种设备风险影响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该能力应依据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历来确定。使用单位应保存相关的记录。7.2 意识使用单位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提高员工下列意识:a)建立和实施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重要性;b)特种设备实际的或潜在的风险,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能带来的风险的降低;c)在实现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d)偏离规定的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带来的潜在后果。7.3 沟通使用单位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沟通程序,用于:a)与特种设备相关单位和上级部门的沟通;b)使用单位内特种设备管理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c)与进入特种设备作业场所的相关单位和其他访问者进行沟通;d)对公共场所受特种设备风险影响的相关人员进行告知和警示,保证相关人员充分了解特种设备的风险,规范其行为,必要时配合疏散;e)接收、记录和回应来自外部特种设备相关单位的信息。注:红色(1级)、橙色(2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7.4 文件化信息8. 4.1使用单位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文件应包括但不限于:a)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目标和指标;b)对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覆盖范围的描述;c)对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d)6.3规定的制度及本文件规定的程序;e)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的各类文件及记录。注:文件要与使用单位的规模、组织架构、风险状况相匹配,按照有效性和效率的要求使文件数量尽可能少。7.4.2使用单位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用于:a)在文件发布前进行审批,确保其充分性和适宜性;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更新,并重新审批;c)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进行标识;d)确保在使用处能得到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易于识别;f)防止对过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7.4.3使用单位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记录应包括但不限于:a)风险点台账;b)危险源辨识清单;c)风险评价记录;d)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注:涉及红色(1级)、橙色(2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7. 4.4使用单位应加强内部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应逐步实现对风险分级管控情况的信息化管理,将辨识出的风险录入管理平台,履行风险自辨、自控、自报主体责任。信息化建设包括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动态管理数据库、风险分级管控操作平台等。8运行8.1工作准备8.1.1 搜集资料搜集特种设备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a)与风险评估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文件;b)本单位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和物料、机构、岗位、人员、职责设置以及区位、布局与平面布置等资料;c)应急预案;d)国内外同行业企业事故资料;e)本单位特种设备相关的其他技术资料。8.1.2 现场调研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周边环境影响情况;b)应急资源情况;c)事故预防措施情况。8.2风险点确定8. 2.1风险点划分8. 2.1.1特种设备风险点划分应遵循全面排查、参照目录、分类明确、界限清晰、易于识别、便于管理的原则。为方便危险源辨识,使用单位应以在用的单台(套)特种设备及其作业活动进行风险点划分。8. 2.1.2特种设备风险点的划分应限于本单位特种设备登记台账范围内的设备。注:风险点包括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不需要向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如:D级锅炉、深冷装置中非独立的压力容器、超高压管式反应器、简单压力容器等)。8. 2.1.3特种设备相关的作业活动中风险点的划分,应涵盖特种设备使用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8. 2.2风险点排查8. 2.2.1使用单位应组织对本单位特种设备使用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8. 2,2.2依据特种设备台账和单位实际情况,区分特种设备及其作业活动,对风险点的名称、区域位置、包含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特征和后果等内容进行判断、分析和排查。8. 2.2.3使用单位应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风险点登记台账记录格式见附录A。9. 3危险源辨识10. 3.1危险源辨识方法8.3.1.1使用单位可参考以下流程进行危险源辨识:a)成立由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维保人员、操作人员以及行业专家等人员组成辨识小组;b)收集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制度等相关资料;c)分析特种设备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或故障;d)结合单位实际状况,对危险源进行分类辨识。注:一种危险源可能有一种或多种风险,不同地方的多个危险源可能具有相同种类风险。8.3.1.2特种设备危险源辨识推荐方法见附录Bo8.3.1.3使用单位宜采用以下辨识方法:a)特种设备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b)特种设备相关作业活动(如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活动)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工作安全分析法(JSA);c)复杂工艺的危险源辨识可采用事件树、事故树、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等方法。8.3.1.4使用单位可采用相关标准推荐的辨识方法:a)对于承压类特种设备,可采用GBZT26610.1开展危险源辨识;b)对于机电类特种设备,可采用GB/T157062012>GB/T168562015开展危险源辨识;c)对于埋地钢质管道,可采用GB/T27512开展风险辨识;d)对于油气输送管道,可采用GB321672015.GBZT34346、SYZT6891.12012等开展风险辨识。8.3.1.5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应执行GB18218o8.3.2危险源辨识内容8.3.2.1危险源辨识内容充分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应考虑但不限于:a)设计和安装、运行等阶段;b)常规和异常活动:c)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d)所有相关人员的活动;e)使用过程;f)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安全防护用品;g)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h)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i)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j)变更(人员、管理、工艺、过程、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8.3.2.2危险源辨识应覆盖单位全部特种设备和相关作业活动,识别可能发生的所有风险,不论风险产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大小。危险事件应包括可能或已经存在的:a)外部破坏,如自然灾害、第三方破坏等;b)特种设备故障,如特种设备本体失效、控制系统失效等故障;c)作业人员失误,如操作失误、维护失误等。8.3.2.3使用单位应参照GBZT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危险源的根源和性质,全方位、全过程对特种设备和相关作业活动进行辨识。包括但不限于:a)人的因素应包括作业人员持证情况、安全培训情况、人员配置情况等;b)物的因素应包括设备状况、安全附件或安全保护装置、设备附带装置及工具、设备检验情况、事故及运行情况等;c)环境因素应包括使用环境和自然条件等;d)管理因素应包括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档案、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等。8.3.2.4危险源也可以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进行辨识。其中:a)从物质的角度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粉尘和爆炸性物质等;b)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注:如机械能可造成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腐蚀。8.3.2.5使用单位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本单位特种设备实际情况、使用环境、事故发生情况等因素。特种设备常见风险分析见附录Co8.3.3编制危险源辨识清单8.3.3.1使用单位应对辨识的风险进行结构化的表述,包括四个要素:危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8.3.3.2使用单位在危险源辨识后,应编制危险源辨识清单。特种设备危险源辨识清单记录格式见附录Ao8.4风险评价8.4.1风险评价方法8.4.1.1使用单位在完成对危险源辨识以后,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填写评价记录。风险评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a)风险矩阵评价法(LS);b)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法(LEC);c)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8.4.1.2特种设备风险评价推荐方法见附录B。8.4.1.3对于承压类特种设备,可采用GB/T26610.32014、GB/T26610.42014GB/T26610.52014中定性或定量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及定级。8.4.1.4对于客运架空索道,可采用GB/T340242017中定性或定量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及定级。对于游乐设施,可采用GB/T343712017中定性或定量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及定级。8.4.1.5使用单位需把采用的风险评价方法的说明归入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文档中。8.4.2风险评价准则8. 4.2.1使用单位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设备和财产等三方面存在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并结合单位实际,确定适用的风险判定准则。8.4. 2.2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结合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要求,并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a)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安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b)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c)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d)单位的经济、技术情况;e)单位的安全投入情况;f)相关方的诉求等。8.5. 2.3可接受风险可采用ALARP(AsLowAsReasonablePractice)原则(见图1)。ALARP原则通过两个风险分界线将风险划分为3个区域:a)落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区,除特殊情况外,该风险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b)落在可接受风险区,风险处于很低的水平,该风险是可以被接受的,无需采取安全改进措施:c)落在尽可能降低风险区(ALARP区域),则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风险,即对各种风险处理措施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等,以决定是否采取这些措施。图1ALARP原则8.6. 2.4危险化学品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的限定值应符合GB368942018的要求。8.7. 险分级8.5.1风险分级原则使用单位应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结合使用单位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风险事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取值标准,按从严从高原则,对识别的每一个风险事件进行风险计算,并按照表1规定的对应原则进行风险分级,确定管控级别。表1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表风险等级管控级别风险色度描述1级重大风险红色极易发生特种设备事故,造成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及巨大财产损失,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及政治影响2级较大风险橙色易发生特种设备事故,造成重大特种设备事故及较大财产损失,造成恶劣的社会及政治影响3级一般风险黄色较易发生特种设备事故,造成一般特种设备事故及一般财产损失,造成一定的社会及政治影响4级低风险蓝色可能发生特种设备事故,造成般特种设备事故、事件及轻微财产损失,般不会造成社会及政治影响8.5.1.1当采用的风险评价方法能直接对特种设备或作业进行风险等级确定的,可按该评价方法直接确定风险等级。8.5.2风险等级确定8. 5.2.1风险点的风险等级按以下要求确定:a)对于特种设备,需把特种设备的木体、部位、部件的风险进行排序,取最高风险作为该特种设备的风险,并确定其风险级别;b)对于特种设备作业,同样取作业中风险事件中风险最高值为该作业的风险,并确定其风险级别。8.5. 2.2特种设备重大风险的确定方法也可参照附录D;8.5.2.3使用单位需将风险等级确定的方法说明归入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档案中。8.6风险控制措施8.6.1风险控制措施制定8. 6.1.1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应制定不同风险控制措施。9. 6.1.2特种设备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a)工程技术措施:1)设置安全附件;2)设置安全连锁装置;3)设置自动控制系统;4)安全泄放口采取密闭回收装置;5)设置现场监测监控设施和报警设施(易燃、易爆、有毒介质);6)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场所进行密闭;7)通过隔离方式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8)定期检验、检查发现的缺陷维修;9)设置警示标识、警示用语和乘客须知,提高安全意识,降低风险;10)自身技术力量不足时,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通过相应技术手段来降低风险;11)广播对讲系统:12)上下站直通电话;13)其他控制措施。b)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职责;2)配备相应的特种设备管理和作业人员;3)相关人员持证作业;4)制定、实施安全操作规程;5)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6)定期检查、巡检;7)按照定期检验周期和要求定期检验;8)安全附件校验、检测;9)安装、改造、维修单位资质管理;10)设置警示告知牌;11)其他控制措施。c)培训教育措施:1)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教育;2)操作规程的培训教育;3)管理制度方面的培训教育;4)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和作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