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山东省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

    • 资源ID:902645       资源大小:84.89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省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

    山东省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综合性渔港经济区,是在建设现代化渔港基础上,密切结合城镇建设和产业聚集,形成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渔业、旅游餐饮、城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等为一体,区域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层次较高、龙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明显的渔业经济集聚区。是渔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渔业产、供、销链条上的重要枢纽,是建设现代渔业经济与构建和谐渔区的重要载体。在保障渔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渔区经济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我省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水平,促进现代渔业提质增效及转型升级,根据省政府山东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制定本方案。-、发展现状(一)海洋渔业现状山东濒临渤海和黄海,海岸线长3345千米,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约29031平方千米,滩涂面积约3224平方千米,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捕捞和增养殖优势明显;内陆湖泊、河流众多,黄河贯穿我省7市,拥有10平方千米以上湖泊5处、200千米以上河流9条,水域广阔,淡水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淡水渔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201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902.6万吨,约占全国的14%,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从产值看,2014年渔业经济总产值3590.1亿元,增加值1723.6亿元;其中,渔业总产值1481.8亿元(不含远洋和苗种),占我省大农业比重16.1%,增加值908.8亿元(不含远洋和苗种),占我省大农业比重达到18.2%。从对外贸易看,2014年我省进出口总量254.6万吨,总值75.5亿美元,总量占全国水产品进出口的三分之一。渔业成为我省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渔业主要指标连续10余年位居全国首位。全省海洋渔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水养殖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54.8万公顷,海水养殖产量479.9万吨,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刺参、鲜蝶鱼、对虾、蟹等海水养殖名优品种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2%、2.5%、13.6%、7.4%o淡水渔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在南四湖区域遭受严重旱灾,全省淡水养殖产量整体下降2.1%的情况下,南美白对虾、甲鱼、蜂鱼等淡水名优经济品种产量分别增长9.0%、22.8%和10.5%。水产品加工稳定增长。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74.1万吨,增长8.9%。休闲渔业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增长点,2014年产值达到89.0亿元,增长了19.1%。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显著增强,全省远洋渔业产量达35.4万吨,同比增长213.0%。从事远洋渔业生产渔船983艘,其中,专业远洋渔船419艘,作业海域涉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公海及17个国家的管辖海域。(二)渔港建设现状我省2/3以上海岸线为基岩港湾式海岸,岬湾相间,建港条件优越,目前全省已建成大小沿海渔港311座,内陆重点渔港1座(见专栏1)。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等沿海重点渔业地区,均拥有14座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多座二级、三级渔港及数量众多的卫星港,初步形成全省现代渔港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全省渔港的科学布局和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全省沿海渔港年卸港量达600多万吨,能够满足80%左右的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产品就近卸港需要。微湖渔港是我省唯一国家投资建设的内陆重点渔港,年渔船停泊量3000多艘次,卸港量2万多吨,能够满足南四湖30%左右的淡水捕捞和养殖产品就近卸港需要。专栏1:山东省渔港基本,青况渔港分布及类型数量(座)码头长度(m)防波堤长度(m)港池面积(万m2)陆域面积(万m2)渔船停泊数量(艘)合计312102085.544046.654264.4661624.884842512中心渔港1414085.89285908.676374.211915一级渔港9728034471075.4323.975610二级及以下渔港28880579.731314.652275.771924.03724887内陆重点渔港114004.562.67100威海市119335757711.65833.917345.4212590中心渔港43871.81875194.661.43690一级渔港000000二级及以下渔港11529703.25836.65639.317284.027600烟台市7122528.613375686.9121.610985中心渔港430082140163.643.43275一级渔港216771000446.71210二级及以下渔港6517843.610235479.371.55900日照市2817396.9118291114.7224.95600中心渔港11455910147.821.3HOO一级渔港186594655848800二级及以下渔港2615076.99973408.9155.63700东营市742205800216284.1322296中心渔港180039008343.41000一级渔港187071045194.77600二级及以下渔港5255011908845.962696潍坊市83574098.125.3681921中心渔港1141004211.3630一级渔港18270304.2600二级及以下渔港61337026.19.868691滨州市2730053163800中心渔港O00000一级渔港148004413600二级及以下渔港125009150200青岛市761992153311257.23457.78713488中心渔港33541460277.676193.42220一级渔港二级及以下渔港3702561138197914080354.4625.15457.3207.08718006100内陆渔港114004.562.67100内陆重点渔港114004.562.67100专栏2:现有渔港等级分类标准渔港按其服务范围与功能、渔船数量、吞吐能力、发展前景等情况分为沿海渔港等级和内陆重点渔港两类。1、沿海中心渔港。渔港年渔货卸港量在8万吨以上,可满足800艘以上大、中、小型渔船停泊、避风和补给,水、陆域面积分别达到40-50万平方米和20万平方米以上,渔用岸线长度1000米以上,码头岸线长度不少于600米,码头前沿陆域纵深不少于100米,渔港防灾减灾能力达到五十年一遇以上,具有吸纳一定数量转产转业渔民能力。2、沿海一级渔港。渔港年渔货卸港量在4万吨以上,可满足600艘以上大、中、小型渔船停泊、避风和补给,水、陆域面积分别达到30-40万平方米和10万平方米以上,渔用岸线长度800米以上,码头岸线长度不少于400米,渔港防灾减灾能力达到五十年一遇以上,具有吸纳一定数量转产转业渔民能力。3、沿海二级渔港。渔港年卸港量在2万吨以上,主要满足当地渔船停泊、避风、补给需要,能容纳渔船数200艘以上,具有一定的水、陆域面积,岸线、码头长度能达到一定标准。4、内陆重点渔港。港权港界明晰,能够满足200艘以上大、中、小型渔船停泊、避风需要,并达到一定的卸港量。前后方有一定发展空间,水、陆域面积能达到总体规划发展布局要求,岸线、码头长度达到相应标准。渔港区域内具有渔货装卸、水产品加工冷藏、后勤补给、集散贸易、渔船维修等服务功能。(三)渔船现状全省现有海洋机动渔船43744艘,其中木质渔船37864艘,占海洋机动渔船总数量的86.6%;钢质渔船5379艘,占海洋机动渔船总数量的12.3%;玻璃钢渔船501艘,占海洋机动渔船总数量的1.1%;12米以下渔船30026艘,占海洋机动渔船总数量的68.6%。近几年,我省海洋渔船呈现出“小型渔船多、大型渔船少,木质渔船多、钢质渔船少,沿海渔船多、远洋渔船少,老旧渔船多、新建渔船少,油耗高、效益少”五大特点;全省现有内陆机动渔船27775艘,其中木质渔船3629艘,占内陆机动渔船总数量的13.1%;钢质渔船16296艘,占内陆机动渔船总数量的58.7%;玻璃钢渔船63艘,占内陆机动渔船总数量的0.2%;钢丝网水泥渔船7737艘,占内陆机动渔船总数量的27.9%;其他材质渔船50艘,占内陆机动渔船总数量的0.2%;12米以下渔船27218艘,占内陆渔船总数量的98%。(四)渔港经济区建设现状“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省级以上财政资金6.6亿元),对24个渔港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扩建,其中中心渔港14个,一级渔港9个,内陆重点渔港1个。共新建码头2.1万米,防波堤1.5万米,港池700多万平方米。随着全省渔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部分成规模渔港吸引了众多社会及企业资金到港区从事物资补给、鱼货交易、水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渔船修造、餐饮、娱乐等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有效的延仰了渔业产业链条,促进了渔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为繁荣地区经济、促进渔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青岛沙子口中心渔港、威海中心渔港、石岛中心渔港、牟平养马岛中心渔港、日照中心渔港、寿光羊口中心渔港、青岛胶州一级渔港、荣成赤山渔港、莱州三山岛一级渔港、昌邑下营一级渔港、沾化一级渔港、东营广利一级渔港等为龙头的渔港经济综合体逐步建立,渔港功能趋于多元化,全省综合性渔港经济区雏形显现并逐步得以发展O专栏3: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在建设现代化渔港基础上,密切结合城镇建设和产业聚集,形成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渔业、旅游餐饮、城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等为一体,区域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层次较高、龙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明显的渔业经济集聚区。(五)存在问题1、渔港布局不完善,整体功能不强,渔港经济区建设基础较差。从我省沿海渔港分布现状看,大部分成规模渔港集中在青岛、烟台、威海,占全省渔港总量的85%,日照、潍坊、滨州、东营地区渔港数量少、规模小,仅占全省渔港总量的15%;内陆成规模重点渔港现仅有微山湖渔港1座。全省渔港存在整体布局不平衡,等级结构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同时,由于沿海各地在城市规划中对渔港建设预留空间普遍偏小,造成渔港后方集疏运通能力不足,腹地与渔港联系不畅,港区联动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渔港布局及功能的不完善,致使渔船就近避风、卸货困难,难以吸引来渔船、运得走渔货、留得住渔民、集聚来产业,难以带动整个港区的主动性建设与发展,形成渔业产业集聚区基础较差。2、渔港建设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全,制约渔港经济区发展。目前我省渔港建设整体水平比较低,普遍存在防波堤长度不够、有效掩护水域面积不足、码头泊位严重短缺、港池航道淤积严重、通讯导航消防等设施缺乏等问题。目前全省海岸线平均每145千米建有一个一级及以上渔港,难以满足渔船避风避险和休渔期驻港停泊的需要,尤其在伏季休渔和台风来临期间,无法有效保证港内渔船和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我省大部分渔港缺乏良好的主体设施、消防安全设施、渔港管理设施、港区道路及水电设施等,影响了渔需物资补给、鱼货交易、加工、流通、餐饮娱乐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制约了渔港多功能的发挥及渔港经济区的快速发展。3、投资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渔港经济区建设缺少资金保障。现有渔港经济建设分为公益性设施建设及经营性设施建设两部分。“十一五”以来,我省大部分渔港公益性设施建设均采取“中央及省级财政扶持一部分,地方政府配套一部分”的投资机制,建设主要内容为防波堤、码头、护岸、港池航道、港区道路、水电、通讯导航等基础性设施,建设资金受各级财力影响,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致使渔港公益性设施投入明显不足。经营性设施的建设受渔港公益性设施规模及运营等多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社会及企业主动性投资不够,成效尚不显著。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是渔港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保障体系,积极探索以港池航道海域使用权及渔港产权为抵押的金融信贷模式,吸引金融资金进入渔港经济区建设领域极为必要。4、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管理水平不高,制约渔港经济区健康发展。我省涉及渔业港口及渔港经济区现行法规较少,现仅有2007年颁布实施的山东省渔业港口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条例对依法规范管理我省渔业港口的投资、使用和日常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关渔港及渔港经济区规划、建设、认定和经营许可等配套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渔港建设与管理的规范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管理需求。相关法规体制的不健全,致使部分渔港存在管理体制不理顺,港权不明确,港界不清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渔港经济区的集聚形成及健康发展。二、建设综合性渔港经济区的必要性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对于我省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解决渔民转产转业、繁荣渔业经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我省现阶段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尚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产业化及城镇化水平不高、产业集聚功能不强、渔港基础设施薄弱、政策性支持较少。加强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是延伸渔业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的需要;是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是全省渔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建设渔港经济区是我省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十三五”是我省渔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加快渔业转型升级,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促进渔民持续增收,推进山东现代渔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渔业发展既面临有利的条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从生态状况看,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渔业水域污染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养殖水域总体利用不足与局部利用过度并存;海洋捕捞作业方式粗放,公海渔业管理要求日趋严格,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从产业特点看,渔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渔业生产呈现散、小、弱的局面,渔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不高,给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基础与日益提高的社会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从生产条件看,渔业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低,渔港建设滞后,防灾能力较差;鱼塘淤积老化普遍,渔船老旧落后,能源消耗高、安全性能低;从体制机制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渔民“失海,“失水”问题比较突出,渔民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强,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将合理统筹陆海涉渔资源,构建渔业产业化平台,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拓展转产转业渔民就业发展空间,积极推动我省渔业经济转型升级。(二)建设渔港经济区是加快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渔港经济区作为沿海渔业产业的载体和发展平台,可以起到整合渔区人流和物流资源、带动渔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将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相衔接,把民族传统、渔业特色、时代精神融入其中,利用渔港经济区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渔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使渔港经济区成为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中心,渔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旅游观光中心,餐饮娱乐中心,真正实现以港兴镇、以港兴市。综合性渔港经济区的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渔船进港卸货,更多的渔民上岸交易、补给,吸引更多的游人到港区休闲、观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到港区从事物资补给、鱼货交易、水产品加工、流通、渔船修造、餐饮、娱乐等设施建设,有效延伸渔业产业链条,逐步扩充和完善港区涉渔产业,推动二、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渔区。(三)建设渔港经济区是推进我省“海上粮仓”建设的需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统筹粮食安全与现代渔业建设,省政府于2014年12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将渔港建设作为“海上粮仓”工程实施的重要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明确要求加强渔港建设与管理,建设渔港防波堤、护岸、码头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完善港区渔需物资供应、船舶维修等经营性服务设施,提高渔港综合服务能力。综合性渔港经济区的建设将构建“海上粮仓”工程实施的重要支撑平台,积极推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海上粮仓”工程的顺利实施。三、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蓝黄战略为引领,努力打造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指示,把握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推进全省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目标,按照“科学建设、强化措施、完善机制、加强领导”的工作方针,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方案编制“敲开核桃”及“新”、“实”、“严”的要求,细化建设任务目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建设水平为条件,将我省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成为管理手段先进、区域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层次较高、龙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明显的渔业经济集聚区。(二)建设原则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我省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要明确“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原则。结合全省渔港及渔业发展状况,由省级统一编制全省渔港经济区规划及实施方案。各市按照省级制定的实施方案,针对每个渔港经济区的地域优势、自然资源、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等特点,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编制本渔港经济区单体规划方案,确定现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实施路径、实施措施等,确保建设任务落到实处。2、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我省综合渔港经济区建设要避免“蜂拥而上''和“盲从”的建设误区。要因地制宜,依托建设地的产业特点、城镇特色、产业定位等,设立符合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机制及有效的协调机制;要结合实际,有目标、有措施,明确建设任务,建成“产业布局合理,独具地方特色”的渔港经济区,真正实现经济区区域内“渔港现代化,渔业产业化,产业多元化,渔区城镇化工3、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要强化政府在渔港经济区公益性设施投资建设的“主导”地位;要突出政府在渔港经济区经营性设施建设的“引导”作用。要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建高效管理体制,积极调动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共同参与渔港经济区建设。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渔港经济区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渔港经济区建设的顺利实施。4、注重提升,抓好落实。我省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要“走在前列,高点定位”,真正做到提升建设目标、提升建设标准、提升建设水平、提升功能定位。要注重科学化开拓渔区经济发展新领域和增长点,扬长避短,找准着力点,抓住优势,务求实效,成熟一个建设一个。要坚持有计划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建设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三)建设目标全面提升全省现有中心渔港、一级渔港经济区综合功能;新建高标准综合性中心渔港、一级渔港经济区;辐射带动现有一级以下渔港形成小区域渔业经济集聚区。到2020年,全省建成35处布局合理、管理先进,产业优化、功能完善、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并形成多处功能基本完善、产业小规模集聚、发展势态良好的小型渔港经济集聚区。四、建设内容、标准及条件(一)建设内容我省渔港经济区建设分公益性设施、经营性设施、辅助性设施三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港口基本设施、渔需物资供应、水产品加工及贸易、水产品储藏和运输、渔船修造、休闲渔业、餐饮旅游等核心区及金融、医疗、卫生、通讯等辅助区建设,遵循“由内既外,由核心区到辅助区”的基本建设理念,充分依托建设地产业特色及发展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性渔港经济区。综合性渔港经济区示意图(二)建设标准1、沿海中心渔港经济区一公益性设施:水、陆域面积分别达到4050万平方米和20万平方米以上,渔用岸线长度1000米以上,码头岸线长度不少于600米,码头前沿陆域纵深不少于100米,渔港防灾减灾能力达到五十年一遇以上;渔港年渔货卸港量在8万吨以上,可满足800艘以上大、中、小型渔船停泊、避风和补给。一经营性设施:经济区内规划合理,环境整洁,水、电、油、冰等渔需物资供给和消防、环保等设施齐备,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工物流、渔船修造、滨海旅游等设施齐全,服务业发达,经济繁荣,可提供1万个以上就业岗位,年产值达到15亿元。辅助性设施:经济区周边交通通畅,文化、教育、卫生、医疗、通讯等设施及机构基本齐全,能够保障渔港经济区发展需求。一管理体制:完善的渔港经济区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的渔港、渔船管理制度及落地产业管理体系。配套信息化监管系统、公共信息发布系统等管理设施,进驻渔业行政执法等日常管理机构,成立以海洋与渔业部门为主的渔港经济区专属管理机构。逐步建立一定规模渔业产业合作社,推动渔港经济区组织化管理及自律化管理。2、沿海一级渔港经济区一公益性设施:水、陆域面积分别达到3040万平方米和10万平方米以上,渔用岸线长度800米以上,码头岸线长度不少于400米,渔港防灾减灾能力达到五十年一遇以上;渔港年渔货卸港量在4万吨以上,可满足600艘以上大、中、小型渔船停泊、避风和补给。一经营性设施:经济区内规划合理,环境整洁,水、电、油、冰等供给和消防设施齐备,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工物流、滨海旅游等设施齐全,服务业发达,经济繁荣,可提供5000个以上就业岗位,年产值达到10亿元。辅助性设施:经济区周边交通通畅,文化、教育、卫生、医疗、通讯等设施及机构基本齐全,能够保障渔港经济区发展需求。一管理体制:完善的渔港经济区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的渔港、渔船管理制度及落地产业管理体系。配套信息化监管系统、公共信息发布系统等管理设施,进驻渔业行政执法等日常管理机构,成立以海洋与渔业部门为主的渔港经济区专属管理机构。逐步建立一定规模渔业产业合作社,推动渔港经济区组织化管理及自律化管理。3、内陆重点渔港经济区一公益性设施:水、陆域面积能达到总体规划发展布局要求,岸线、码头长度达到相应标准;港权港界明晰,能够满足200艘以上大、中、小型渔船停泊、避风需要,并达到一定的卸港量。一经营性设施:区域内具有渔货装卸、水产品加工冷藏、后勤补给、集散贸易、渔船维修等服务功能,具有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辅助性设施:周边交通通畅,具备提供文化、教育、卫生、医疗、通讯等公共服务能力。一管理体制:完善的渔港、渔船管理制度及落地产业管理体系,配套信息化监管系统、公共信息发布系统等管理设施,进驻渔业行政执法等管理机构。(三)建设条件一地域条件。港区水域有天然掩护,有足够的陆域面积、水域面积、水深及良好的进港航道,无严重淤积及冲刷。陆域有足够的岸线长度,交通便利,离渔场近。渔港水工建筑物及水域布置除应满足其本身的布置要求外,还应满足水利泄洪要求。一工作基础。渔港经济区建设要符合各级海洋功能区划;港区港权权属明确,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发布的港区红线图和港章,明确规定港区的水域、陆域范围;符合全省渔港及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有县级以上渔港监督机构进驻并对渔港行使有效监督和管理;港区经营取得有权部门批准的经营许可并纳入行业管理;有科学系统的总体规划,做到水域作业、停泊、补给、经贸、物流等功能分区设置,陆域配套设施齐全,港池腹地面积广阔,确保渔港基本权益、未来发展空间和渔港整体效能发挥。建设规模。港区码头、防波堤、港池有效掩护面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规模达到国家沿海一级渔港及以上标准。陆域建有加水、加冰、加油、冷库、加工及交易市场等经营性服务设施,满足渔船停泊、供给及渔港经济区运行基本需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内陆重点渔港经济区基础规模达到国家内陆重点渔港标准,陆域经营性服务设施可适当降低标准。一建设和管理主体。港区公益性基础设施承建主体为县级人民政府(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经营性设施承建主体为有投资能力和建设意愿的规模化渔业企业、渔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或渔业产业合作社。-政府重视。当地政府重视,并在土地、海域、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五、建设重点(一)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全省现有渔港经济区建设现状及重点渔港建设情况,结合“十三五”期间拟建重点渔港规划、“海上粮仓”工程重点建设渔港项目等,在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基础上,本着“项目选定要严、项目实施要实”的原则,全省2015.2020年计划建设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35个,其中:沿海中心渔港经济区12个(附表1-1)、沿海一级渔港经济区21个(附表1-2)、内陆重点渔港经济区2个(附表1-3)。(二)实施路径及措施1、提升现有渔港经济区功能。对己初具规模的青岛沙子口中心渔港、烟台牟平养马岛中心渔港、威海中心渔港、日照黄海中心渔港、寿光羊口中心渔港、长岛中心渔港、东营中心渔港、胶州一级渔港、莱州三山岛一级渔港、东营广利一级渔港、荣成赤山一级渔港、日照东潘一级渔港、日照岚山一级渔港、沾化一级渔港、微山微湖重点渔港等15处渔港经济区,在现有运营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维修改造公益性设施,改建、扩建经营性设施、完善辅助性设施,做到“加快发展、上个台阶、提升水平”,加快管理设施及体制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发展水平。2、新建综合性渔港经济区。结合中央和省渔港建设规划,新建海阳、乳山、荣成沙窝岛、文登、昌邑下营等5处综合性沿海中心渔港经济区;招远、莱州西由、莱州朱旺、莱州三山岛、长岛大勃:岛、荣成沙咀、荣成龙须岛、荣成养鱼池、荣成俚岛、日照张家台、潍坊滨海、利津刁口、滨州北海、无棣大口河等14处综合性沿海一级渔港经济区;东平县老湖1处内陆渔港经济区.到2020年,基本完成以上渔港经济区基础性设施建设及经营性设施建设,渔港经济区综合性功能设施基本齐全,产业集聚基本形成。3、带动小型渔港形成产业集聚模式。结合现有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内陆重点渔港经济区建设,本着“统筹兼顾,协作发展”的原则,对渔船停泊较多、渔业产业发展主动、建设积极性高的二级以下沿海渔港,南四湖、东平湖区重要渔船集聚停泊区,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管理水平、引导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建成多处小规模渔业产业经济集聚区。具体措施:按照省印发的全省沿海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要求,各市组织编制单体渔港经济区建设具体实施方案,逐项落实实际建设任务目标、资金需求、建设期限、建设路线图及保障措施等。省海洋与渔业厅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三)资金筹措至2020年,全省计划累计投入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资金12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不少于10亿元,带动社会、企业投入资金60亿元,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投入50亿元。(四)效益分析1、社会效益。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渔业抗灾救灾能力,推进全省“平安渔业”工程的顺利实施,为渔船渔民安全生产保驾护航。通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对靠离港渔船及经济区内涉港、涉渔产业的集中管理,将确保渔港经济区内生产、生活秩序和谐稳定,发展环境及空间良好,有利于渔港经济区全面、健康、快速发展。通过经营性设施、辅助性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渔港配套服务,发展与渔业有关的二、三产业,提高就业率,拓展渔民转产转业空间,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区域内社会主义和谐渔区的建设步伐。2、经济效益。综合性渔港经济区的建设能够为渔业产业化、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海洋经济聚集带形成提供发展平台,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渔港经济区的建设,可以把渔港的重心从海上转移为“陆海统筹”发展,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推进渔业产业化的进程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至2020年,全部建设任务完成后,预计可年新增渔业产值150亿元以上。同时,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将进一步结合城镇建设,使渔港地区成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密集的区域,成为产业层次高、结构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海洋渔业经济聚集带,推动渔区地方经济的发展。3、生态效益。综合性渔港经济区的建设,将采取分产业区域制定环境保护措施,通过科学减少污染排放,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制度,加强垃圾、污水及废弃物处理,大力改变渔港经济区环境“脏、舌L、差'的现象,确保渔港经济区内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同时,通过鼓励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等手段,确保经济区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良性循环”,有效促进渔港经济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全省渔业现代化步伐,推动全省渔业更好、更快的走在“全国前列六、管理体系建设(一)完善管理体制一是成立以海洋与渔业部门为主的专门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渔港经济区综合管理。管理机构要加强渔港、港内渔船、渔港经济区所涉海域的监督管理,并负责联系、协调有关执法管理部门,加强涉港、涉渔、涉产业部门间横向协作,坚决查处渔港建设、经营等方面的违规行为,实现管理有据、建设有序、保护有力、经营有章的渔港经济区运营管理体制;二是推动渔港经济区组织化、集约化管理。培育壮大渔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渔业生产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与渔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探索依托渔港经济区建立渔船管理组织、生产合作组织进行集约管理的模式,由对单一渔船、渔港、渔民的管理转变为对经济区内合作社组织的管理;三是推动渔港经济经区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自律化管理。探索建立健全渔港经济区行业自律管理体系,扎实开展自律管理活动,逐步实现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完善渔港经济区综合管理体制,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集约化管理自律化管理渔港经济区管理机构(以海洋与渔业部门为主成立)食品、卫生 防疫等部门每事、边防、安监、海警等部门工商、经信、耳保等部门公安、消防等部门综合性渔港经济区管理体制框架图(二)创新管理机制一是做好渔港经济区功能规划管理。以渔港为核心,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经济区内各区域的范围及功能定位,确保经济区内的土地及海域按照规划使用。突出渔港与经济区内其他功能区块的核心性、关联性、互动性,科学划分渔船作业、物资补给、冷藏加工、休闲旅游、生活服务等功能区;二是积极探索“多位一体”执法管理机制。以综合管理、联动管理为目标,通过整合渔港经济区内执法管理资源,探索建立横纵联合、系统联动、部门协作、综合执法、行政问责等“多位一体”的管理机制。避免经济区内执法管理主体多元、职能交叉、权利脱节现象,彻底解决选择性管理、多头性管理、观望式管理等现状;三是进一步完善执法管理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执法力量集中化、执法行为公开化、执法保障具体化、执法监督全程化,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加快建设依法行政、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管理机制。(三)强化管理措施一是以提高管理效率为重点,建立“一站式''管理模式。立足高效、服务,在渔港经济区建立综合行政管理中心,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的原则,建立起紧凑、高效的管理服务平台,为渔船、渔民及经济区内企业等提供“一站式”管理服务;二是以增加管理手段为重点,推动“联席式”管理方式。探索建立渔港经济区管理联席会议机制,相关部门结合职能落实岗位责任,集体研究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管理合力,提升综合管理效能;三是以保障依法管理为重点,健全“问责监管”机制。逐步建立内部监管、外部监督结合的全方位管理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充分发挥监督问责作用,确保管理公平、公正;四是以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渔船签证室、警务室、渔民之家、企业之家、生活服务中心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积极推行便民措施,服务经济区内企业、群众。(四)细化管理方式一是积极推行渔港认定机制,做好渔港经济区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合理界定渔港水陆域范围,依法办理权属登记,明确管理部门与投资者的责任与权利,加强对渔港的产权管理,规范管理者与经营者的行为,逐步实现渔港投资建设与管理的法制化;二是加快实施涉港行业经营许可制度,规范渔港经济区经营管理。逐步对有关渔港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的经营活动设定条件限制准入,建立渔港经营市场秩序常态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和经营垄断行为,依法保护渔港经营人和渔业船舶的合法权益,规范渔港经济区经营管理秩序;三是实行以港管船,加强渔港经济区内渔船管理。推行船籍港制度,加强渔船源头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加强进出港渔船监管,对“三无”、套号、假号、涂抹船名号、渔船定位与识别设备未按规定安装使用及携带非生产工具渔船禁止离港,杜绝渔船带病出海;四是实现常态化管理,确保渔港经济区秩序稳定。建立渔港经济区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对渔港的执法巡查、港内停泊渔船的监督管理、港区企业及经营业户的日常管理,确保渔港经济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五)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结合渔港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渔船、渔港管理制度,加强山东省渔业港口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有关渔港管理的配套制度建设,出台山东省渔业港口认定办法、山东省渔业港口经营管理规定和山东省渔业港口港章编制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着手制定山东省渔业港口管理办法。建立完善渔港经济区投资、建设与管理的配套政策,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动态管理系统。整合全省现有的渔港监控平台、渔船管理系统,加强渔业、公安边防、海警、海事渔港、渔船等数据信息共享,实现渔港视频、渔船定位及识别信息、渔业船员动态信息互联互通,打造动态管理信息化平台,有效提高渔港经济区信息化管理水平。七、保障措施(一)建立“省+市+县”领导与协调机制,加大渔港经济区建设推进力度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涉及财政、发改、海洋渔业、±地、规划、公共事务、卫生医疗等多个部门,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省政府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建立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促进各部门在渔港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渔港经济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及监督。协调小组要针对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精准分析,协作一致,找出问题和症结所在,科学施策,把渔港经济区建设作为造福渔区的“生命线”工程;要结合各部门工作优势,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为渔港经济区建设提供组织及实施保障。(二)科学规划布局,保障渔港经济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渔港经济区建设要立足“长远发展,规划打造”理念,要正确处理渔港布局与产业布局的关系,渔港开发与渔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渔港经济区规划与城镇化建设规划关系。要把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城镇发展规划中,要明确渔港港章、港权、港域,并为渔港经济区的发展留出必需的空间。在渔港经济区建设中,要根据渔港的自然条件及发展状况,当地产业特点和城镇发展现状,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科学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经济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省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