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再生资源回收 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docx
-
资源ID:903537
资源大小:94.18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再生资源回收 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docx
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更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高水平建设温州湾新区,高质量打造“一区五城”厚植绿色底色。根据温州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温政办202266号)、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温州市整改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印发温州市区废旧金属回收行业规范提升实施方案(202218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实施方案(温政办函202315号)、龙湾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提升实施方案(温龙政办发20233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和无害化处理为目标,以优化利用再生资源为核心,在充分规范整合和利用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环境和资源等实际情况,合理布局,规范建设,着力构建多元化回收、集中分拣和拆解、安全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完整、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为高水平建设温州湾新区,高质量打造“一区五城”夯实绿色发展之基。(二)基本原则L全域规划、统筹布局。结合全区行业发展现状,对回收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各街道结合区域人口、面积、产业发展特色及要求,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回收网点,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松散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型、产业型、效益型方向转化。2 .突出重点、兼顾全局。以再生资源回收、分拣环节为重点,着眼再生资源回收全程和全产业链管理。立足产废源头,建立健全回收渠道,探索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类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应收尽收。鼓励提高分拣加工技术水平,实现与利废环节有效对接。3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制定扶持政策等措施,加强政府引导,优化回收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大胆探索创新模式和提升技术,促进回收行业提质升级。4 .创新驱动、分类指导。推动商业模式、技术和制度创新,探索多领域、多模式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路径,优化回收利用体系产业链,构建适宜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制度体系,提升再生资源精细化加工利用水平。(三)发展目标完善制度和政策供给,加强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管理精细、经营规范、技术先进、回收率较高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2023年12月底前,全区再生资源经营场所“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到2024年,温州湾新区、龙湾区新增综合型分拣中心面积25000平方米,新增废旧金属分拣中心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2025年底,培育有实力的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12家,全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进一步健全,构建居民投放前端、回收运输中端和处置利用末端相衔接的“全链条”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四)主要路径按照“建设关键网点、畅通回收链路、推动回收创新”的思路,着力构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L建设关键网点(1)再生资源回收终端网点。再生资源回收终端网点主要是回收站点,是在企业、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等专门设立的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分类、存储、中转的回收场所。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直接面对区域内的生产、生活主体,是建设和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基础。(2)再生资源收运中转网点。再生资源收运中转网点是对再生资源进行回收、转运进行临时储存的场所,是再生资源物流体系的重要构成,是建设和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重要内容。(3)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网点。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是指对再生资源进行分选、切割、粉碎、打包等加工的场所,分拣加工中心是链接回收站和再生资源市场的枢纽,是建设和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关键。2 .畅通回收链路(1)分级回收的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链路。巩固和提升以回收站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回收网络,结合龙湾城市发展需要调整网络构成,建立规范有序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延伸回收网点,实现回收网站全域覆盖。(2)厂商直挂的产业类再生资源回收链路。鼓励回收企业与产废企业和产业园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分拣和加工的再生资源直接配送给利用回收企业,通过厂(企)商直挂,减少中间环节,满足下游利用企业的需求,提高回收利用率。(3)收用衔接的公共机构类再生资源回收链路。组织有资质、实力强的回收企业与公共机构对接,通过开展义务回收、协议回收、定期回收、流动回收等多种方式,建设规范收集、安全储运、环保处理的示范模式。(4)以逆向物流为特点的消费类再生资源回收链路。充分发挥流通企业面向广大消费者分散销售且便于集中回收的优势,倡导销售者责任,推动绿色商场建设,利用销售配送网络,试点建立逆向物流回收渠道。3 .创新回收方式(1)回收模式创新。针对价值低、易污染品种,探索“再生资源+垃圾分类”回收、“自动回收设施+专业物流”相融合的回收模式。按照布局前瞻化、物流专业化、分拣精细化、产业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各种行之有效的回收模式,鼓励发展数字化等新技术应用下的回收模式。(2)分拣技术创新。以全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为引领,推动数字经济在再生资源回收领域的应用,推进“数字经济+分拣技术”创新。鼓励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再生资源收运系统监测技术和传感识别设备,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智能型回收设施、设备,推广机械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分拣加工处理装备,促进再生资源分拣处理企业技术升级改造。(3)产业融合创新。推进再生资源回收、金融、物流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有实力的回收利用企业扩展经营范围,鼓励各类社会正本企业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环节,引导各类专业物流企业融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打造上接回收网络、中接仓储物流、下接利用产业的再生资源供应链网络。二、主要任务(一)分类建立回收利用体系,内再用业 市外利企L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完善和提升以回收站点、中转站和分拣(交易)中心为代表的三级回收网络,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全域推广“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模式,继续开展可复制模式探索,全面推进生活类再产生源(居民家庭、商业店铺,公共机构等)回收点(固定或流动)生资源回收工作。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参与“箱房”“垃圾楼”等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和运营,变“坐收模式”为“探矿模式”,主动探寻回收资源。图1温州湾新区、龙湾区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路径2.产业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产业园区、重要产废企业与回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通过厂商直挂,减少中间环节,及时、快速、安全转运处理。合理利用现有工业集中地域闲置厂房等建筑物,设置回收网点,同时积极对接下游产业,加快产废、利废相衔接的网点建设,建立合适龙湾产业特色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将分拣和加工的再生资源,通过厂(企)商直挂,直接配送给利用企业,对接供需,满足下游利用企业需求,提高回收利用率。回收企业产生源(生产性企业)内再用业市外利企中转站分拣中心图2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产业类再生资源逆向物流回收路径3,服务消费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发挥商贸流通企业面向广大消费者且便于集中回收资源的优势,继续推动绿色商场建设,合理配置再生资源回收收集容器和智能回收设备,打造绿色消费模式。鼓励流通企业充分发挥销售、配送、维修等自身优势,利用销售配送网络,试点建立逆向物流回收渠道,畅通销售和回收环节的衔接渠道,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消费者制造商回收网络图3温州湾新区、龙湾区服务消费类再生资源逆向物流回收路径4.公共机构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率先组织区行政中心、市委党校等公共机构,积极对接有资质、实力强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通过开展义务回收、协议回收、定期回收、流动回收等多种方式,建设规范收集、安全储运、环保处理的示范模式,引领全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在公共机构中率先普及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积极开展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星级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产生源(公共机构)分拣中心内再用业市外利企一I流动回收图4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公共机构类再生资源回收路径(二)提升回收利用效率1 .优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设置。按照“合理布局、便民快捷、保护环境”的要求设置,原则上,按每IoOO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站点,每个街道设置1个以上城市中转站(部分区域中转站和回收站点可酌情合并)。设置的站(点)必须与市场(基地)、分拣加工中心紧密衔接。已建成的居民小区采用新建、整合、改建或租用等方式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置相应回收网点,鼓励大型超市设置易拉罐、玻璃瓶、饮料瓶等回收设备。2 .提高再生资源分拣加工水平。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综合型分拣中心和废旧金属分拣中心。提高分拣中心专业分拣水平,有效衔接“静脉产业”,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一体化发展。建立标准化的回收机制,对可回收物实施统一收运处置,分拣中心做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生态环保。督促引导现有回收站点加盟分拣中心,规范市场化、网络化运作。探索分拣中心PPP等多样化建设模式,支持在垃圾分类处置场所建立二次分拣中心,提升再生资源回收率。专栏: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运营模式L政府主导模式。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政府负责规划、投资、建设和管理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分拣中心的建设和运营。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确保分拣中心的公益性和普遍性,促进再生资源的有效回收和利用。但是,政府主导模式可能面临资金压力、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3 .市场化模式。由企业或个人投资建设并运营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这些企业或个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盈利,并承担分拣中心的运营成本。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减少政府投资压力,同时运营者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和经营灵活性。缺点是项目面临投资回报周期长,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4 .政企合作模式。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成立建设运营公司,负责建设并运营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这种模式结合了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化运营模式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市场活力。政企合作模式可促进公共服务的提供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3 .完善再生资源储运系统。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类中转和存放设施,防止出现扬散、流失、渗漏。回收站点配套的专用电动三轮车要求基本密封式,容积约1立方米,用于上门回收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配套的厢式封闭式货车规格载重3吨左右,用于回收站点与分拣加工中心之间的再生资源收运。重点培育专业的再生资源物流企业,发展统一的物流运送业务,建立安全、高效、环保的物流系统,保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渠道畅通,进一步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危险废弃物的运输。4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推动龙头企业发挥作用,促进区域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结合线上线下转型升级,搭建再生资源交易信息平台,打造集商品交易、物流配送、信息管理为一体的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市场,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提供支撑。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等服务模式,积极参与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平台。探索“互联网+供应链资源共生平台”等模式,发展大宗再生资源电子交易。5 .建设低值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建立分类收集和回收机制,制定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和鼓励政策,开展低值可回收物收运试点工作,引导低值再生资源在源头进入回收渠道,促进废旧纺织物、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应收尽收;鼓励回收企业在人口密集区加大智能回收设备投放力度,提高低值可回收物积分兑换标准和货币支付额度,提升社会大众对低值可回收物利用的参与度。探索低值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路径,到2025年至少建成1个低值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示范项目。鼓励通过购买公共服务、货币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市场。6 .推动回收模式创新。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协同发展,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衔接。推广“互联网+绿色回收”模式,研究搭建集政府管理、企业报备、公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全过程综合信息化监管。配套建设面向再生资源投售者、回收处理利用企业的在线回收网站、APP系统、微信公众号和统一公开的上门回收服务电话,构建便民利民的回收网络。建立再生资源回收数据库,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联网,对全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和监控,为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提供市场信息。鼓励有实力的回收利用企业打造上接回收网络、中接仓储物流、下接利用产业的再生资源供应链。(三)探索多网融合新模式1 .完善“多网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多网融合”向纵深推进,探索“多网融合”工作推进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固废收集和再生资源回收现状,制定工作计划,先选点探索,再全面铺开,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工业固废收集体系多网深度融合。2 .推动“多网”数据共享。全面、准确、及时采集、整合再生资源回收、生活垃圾分类、工业固废收集信息,推动再生资源、生活垃圾分类、工业固废回收数据共享,实现全资源回收数据互联互通,确保回收信息准确及时公开。3 .深化“多网融合”运营模式。进一步扩展“多网融合”回收网点范围,积极在温州湾新区、龙湾区较为成熟的公共机构、学校和工业区等区域建立多网融合型回收点,总结试点经验及做法,适时全域推进,实现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全域覆盖。(四)推动源头减量回收增量L实现产源减量。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在厂内开展利用处置,实现再生资源自产自收自用。加强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使用监督管理,重点治理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过度包装垃圾。4 .开展协议回收。引导工业企业、小区物业、商场、酒店、娱乐场所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签订回收协议,建立定点定时收运制度,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5 .拓展回收范围。指导回收企业在抓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纺织、废塑料、废橡胶、废造纸原料和废玻璃等传统品种经营同时,打通未污染可回收医用品回收体系,促进可回收医用品循环利用。推进废旧农膜专业化回收处理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积极探索废电池、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农业再生资源、工业固废、废旧商品再制造等新兴产业回收经营。(五)创新经营业态和回收方式L培育龙头回收企业。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共同培育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动作相结合,吸收行业内社会资本参与,培育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的行业龙头企业。引导传统回收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市场合作,以资本、技术、管理、品牌为纽带,整合行业资源,完善专业品种资源回收网络,提升辐射能力。2 .支持行业创新发展。支持回收企业在制度创新同时,改变“收旧初加工、一买一卖”传统经营方式,采纳多元化经营和一体化发展模式,不断扩展经营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提高经营品种质量、效益和有效供给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引导基层回收站点和集散市场创新经营业态和回收方式,广泛开展电话预约、在线回收、以旧换新、积分兑换等灵活多样回收方式,在有条件的社区、机关、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置自动回收设施,发展智能化回收。构建与生产加工企业、机关、商场、学校、城乡居民聚居区等社会产废单位稳定的回收关系,畅通回收渠道,提升网络运营水平。以体系建设运营现代化,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连锁化、产业化和规模化。3 .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再生资源回收这一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信息化为创新要素的行业发展新形态,促进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和企业经营网络化、生产智能化、服务远程化。鼓励创新平台运营服务模式,促进再生资源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鼓励区域间和行业内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支持回收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互补,加强网络资源和经营资源整合,促进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推动各类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网上市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向网络化市场转型。4 .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成套设备、模具、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再制造发展,培育引进一批应用智能检测、远程监测、增材制造等手段的科研院所、检测认证机构,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加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再制造等领域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应用推广力度,支持企业加强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落实首台(套)产品应用鼓励政策。引导生产厂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的再制造性,并通过“以旧换再”等模式,参与回收及再制造生产。落实国家再制造行业准入标准,继续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实施自愿认证和自我声明结合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六)强化行业秩序监管1 .强化排摸清底数。铺开摸底网,发挥各街道、村(社区)网格员作用,对辖区内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开展地毯式排查摸底,做到检查一家、记录一家、不漏一家,摸清回收经营者的数量,工商登记情况、在商务及公安部门备案情况、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治安备案情况、环保许可手续办理等情况,建立排查情况台账。2 .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站(点)建设和运营。按照温州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健全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登记、备案等相关制度,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站(点)依法经营。督促企业、站(点)要建立健全购销台账,建立可追溯备查档案,对制度不健全、经营不规范、备案过期等违法违规行为限期整改。依法查处,坚决打击无证无照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督促涉及废旧金属回收经营的企业、站点,在规定时限内到公安机关备案,同时及时到生态环境部门办理相关手续。3 .开展废旧金属回收行业专项整治。针对全区废旧金属产生量较大,废旧金属回收企业、站(点)布局散乱,无序,存有环境污染、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按照“整改一批、搬迁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以“合法经营、封闭运营、环境整洁、消防安全”为目标,通过依法取缔、整转合并等方式进行规范提升。专栏:废旧金属资源回收行业整治标准L合法经营。依法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且营业执照合法有效,无超范围经营、擅自改变经营场所等违法行为;按照要求做好备案登记;经营场所符合规划和土地使用性质,严禁占道经营、搭棚设架、打围设点和违法占地、违法建设;不得擅自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不得收售违禁物品,严禁销赃、窝赃等违法行为。2 .封闭运营。经营场所设置围挡后封闭经营,收购的废品分类放置,封闭仓储,高度不得超过围墙;收购物品捆扎严密,防止飞散、溅渗、溢漏、恶臭扩散、爆炸等现象发生;要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标识统一。建立完整的收购和销售台账记录,规范经营。3 .环境整洁。场地要硬化,无污水积沉,无异味,干净整洁,病媒预防控制措施到位,不得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得影响周边单位和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所有物品原则不得露天堆放,须入室入棚进场,有序摆放。严禁出现废品堆场、作业区和居住区混合搭建“三合一”现象。4 .消防安全。从事废品收购再加工的经营户,生产经营场地内严禁设置员工宿舍,消防设施器材等安全设备齐全;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配备灭火器,并定期检验、维修。网点内电器线路规范设置并按要求穿管保护,消防通道畅通,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消防设施器材使用和逃生能力。4,推行集聚化管理和园区化经营。紧密配合城市建设需要,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科学选址并集聚各方力量,建设土地集约、绿色环保、集中经营、便于管理的再生资源产业园或回收分拣聚集区,清理整顿影响市容、乱搭乱建的回收网点,安排回收企业和业户陆续入园、进区经营,促进企业间合作,形成分工合作的完整产业链条。支持大型骨干回收企业或利废企业自建与其经营相配套的产业园和集散市场,吸纳社会分散经营的中小企业和业户进入,实现回收经营集中化、产业化、规模化。建设的产业园和集聚区,要配套设立市监、税务、环保、治安等管理机构和金融、培训、咨询、物流、生活等服务设施,各项管理于服务中,打造良好经营环境和市场秩序。三、回收网点布局引导(一)再生资源回收基层站点L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基层站点(1)沿街回收站(点)功能定位。主要为居住集中度比较高的社区(行政村)、商业区或工业集中区提供定点和上门回收服务。鼓励回收点吸纳流动回收人员,通过流动回收方式为不适宜建固定回收点、居住较分散的社区(行政村)提供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回收点应与中转站直接对接,将回收物直接交售给中转站或由中转站当日清收,不在回收点储存,做到“日收日清”。回收点内只能对再生资源进行简单分类,不得从事再生资源拆解、清洗等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加工业务。布局引导。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一般情况下街道每IOoO户家庭左右设置1个回收点。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设立流动回收车。城市主干道、核心商业区原则上不得设置再生资源回收门店。除统一购买服务承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企业外,新注册回收门店间距原则上应保持在200米以上,营业面积一般不少于20平方米。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采用连锁经营方式发展直营或加盟回收站点。表1街道回收站点建设点位数量参考表序号街道乡镇常住人口(人)户数(户)回收站点(个)1永中街道15692955339552蒲州街道8257035933363海滨街道5860927117274永兴街道7358932024325状元街道6105626381266瑶溪街道4294017030177星海街道7372835112358沙城街道6482029634309天河街道517832366624序号街道乡镇常住人口(人)户数(户)回收站点(个)10海城街道590122232223(2)小区回收屋功能定位。居民小区内再生资源回收的主要场所。鼓励与标准化分拣中心运营企业、专业市场入驻企业、标准化回收站(点)签订收运协议。回收屋要有专人负责管理,明确收购品种、价格表、开放时间、联系方式等。布局引导。新建小区应按照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土地出让划拨公告或规划设计条件中明确回收屋建设要求,回收屋作为物业用房功能设置,单个回收屋面积一般不小于10平方米。100O户以下的居民小区设置1个回收屋,100O户以上的小区,每I(X)O户设置1个回收屋,回收屋设置需方便小区居民投递。小区回收屋可与小区垃圾收集房统筹考虑设置。2.生产源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为规范生产性再生资源回收,在产业园区布局建设生产性再生资源回收站。生产性回收站设置数量、规模可根据各产业园区再生资源产量进行动态调整。生产性回收站应针对园区内的企业性质加强从业人员相应的专业知识,熟悉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能较为准确地掌握企业的废物产生量,通过专人专职与企业联系,预约时间上门服务,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二)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场1 .功能定位。再生资源回收中转场负责对除危险废物和严控废物以外的再生资源进行初步分拣、简单加工和资源分流。其主要功能:一是接收社区回收点回收的再生资源,以及公共机构的大宗再生资源的回收;二是按照再生资源分类标准、品质状况进行初步的分拣整理和简单加工;三是对再生资源进行短期储存;四是将初步分类后的再生资源集中运往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或专业分选中心。2 .布局引导。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方便集中的原则,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符合环保、市容和消防安全要求的条件下设立,根据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数量,可在距离分拣中心较远的街道按需设立中转站,中转站可依托现有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每个中转站场周边500米半径范围内不设立新的社区回收站点。依据转运量和运输条件,规划期内可采取先试点示范后全面铺开的方式,选取若干个垃圾分类转运站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对垃圾分类再生资源进行二次分拣和转运,条件成熟亦可利用再生资源中转场升级为垃圾可回收物二次分拣中心。3 .建设规范。中转站场是介于回收站点与分拣中心的中转点,其建设规范可综合参考回收站点建设和分拣加工中心建设相关规范。中转站场为封闭式建筑或四周设有隔离围墙,有绿化,保持较好的外观环境;交通便利,布局紧凑,实行办公区、作业区、储存区分离,硬地化和符合消防要求的上盖或顶棚,周围有导水沟渠。中转站场营业面积一般不低于K)O平方米。(三)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1 .功能定位。分拣加工中心是对回收体系聚集的再生资源进行分选、拆解、剪切、破碎、清洗、打包、储存等专业化和规模化初加工,为利用企业提供合格再生原料的场所。根据分拣加工种类数量不同,分拣加工中心按照经营品类的数量和规模,一般分为专业型分拣中心和综合型分拣中心。一是接收中转站点的再生资源,以及上门回收公共机构的大宗再生资源,并进行短期储存;二是按照再生资源分类标准、品质状况进行较为精细的分拣整理和加工;三是通过市场运作,及时收集和发布市内的再生资源信息,实现再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方便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联系或前来采购,促进资源有序流动。2 .布局引导。为促进再生资源交易集聚,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可按照推动集聚、便于运输的原则,统筹考虑近期建设和未来发展需求,在规划期内,可对现有的分拣中心进行改造提升,另新增综合型分拣中心面积25000平方米。鉴于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产业特点和废金属产量较多的实际,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废旧金属分拣中心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专栏: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选址原则要求1 .分拣中心规划应符合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产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及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不能设在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所确定的,或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2 .不能设在饮用水取水点的上游地段;3 .城市核心区等重点区域,距离居民区100O米以内的地区不宜选址建设。四、政策保障(一)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加快研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扶持政策,重点研究制定关于支持低附加值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建设、先进回收模式应用、科研投入及人才队伍建设、回收基础设施项目、行业信息化工程、“两网融合”项目等扶持措施,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制定出台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再生资源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指导各街道和回收企业开展再生资源体系建设实践,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发展。(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撑。有关部门要研究发布再生资源回收指导目录(含低值再生资源目录),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支持低值再生资源回收,探索建立回收服务网点、分拣中心动态补贴机制。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园区、企业、平台项目争取省市专项资金,引导用好用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按规定落实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环境保护税等优惠政策,简化税收优惠申报认定流程,确保应享尽享。(三)落实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将再生资源中转站、分拣中心、大型交易市场、循环利用基地(园区)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等相关建设用地纳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并将其作为城市配套的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合理用地需求。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利用存量厂房和土地,兴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项目。将回收网点建设和分拣中心建设统一纳入区政府产业政策支持范围,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鼓励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lTS)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四)完善信用体系。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健全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加强对信用评级、信用记录、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将破坏环境、制假售假的违法企业与违法人员,列入失信名单,并向社会公示。五、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区商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各街道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商务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同解决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二)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完善统计制度,建立完善基础数据统计、核算体系。综合运用统计调查和行政记录等多种方式,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统计监测体系,适时发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年度统计报告。(三)强化行业自律。建立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回收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履行行业自律、信息沟通和反映企业诉求职能。切实承担政府委托的规范标准制定,组织行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引导回收企业规范经营,提升回收综合服务能力。(四)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科普教育,加大对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使公众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自觉利用再生产品。形成全民参与、人人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附件: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2023-2025)主要任务分解表附件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主要任务分解表序号项目名称内容与要求责任单位(*为牵头单位)(一)分类建立回收利用体系1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完善和提升以回收站点、中转站和分拣(交易)中心为代表的三级回收网络,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区综合行政执法局2全域推广“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模式,继续开展可复制模式探索,全面推进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区综合行政执法局3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参与“箱房”“垃圾楼”等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和运营,变“坐收模式”为“探矿模式”,主动探寻回收资源。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新区建设局(区住建局)4产业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产业园区和重要产废企业与回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通过厂商直挂,减少中间环节,及时、快速、安全转运处理。区商务局*新区经济发展局(区经信局)5合理利用现有工业集中地域闲置厂房等建筑物,设置回收网点,同时积极对接下游产业,加快产废、利废相衔接的网点建设,建立合适龙湾产业特色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区商务局*新区经济发展局(区经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序号项目名称内容与要求责任单位(*为牵头单位)6鼓励有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将分拣和加工的再生资源,通过厂(企)商直挂,直接配送给利用企业,对接供需,满足下游利用企业需求,提高回收利用率。区商务局7服务消费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继续推动绿色商场建设,合理配置再生资源回收收集容器和智能回收设备,打造绿色消费模式。区商务局8鼓励流通企业充分发挥销售、配送、维修等自身优势,利用销售配送网络,试点建立逆向物流回收渠道,畅通销售和回收环节的衔接渠道,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区发改局区商务局9公共机构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率先组织区行政中心、市委党校等区内公共机构,积极对接有资质、实力强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通过开展义务回收、协议回收、定期回收、流动回收等多种方式,建设规范收集、安全储运、环保处理的示范模式,引领全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区商务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10在公共机构中率先普及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区商务局11积极开展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星级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二)提升回收利用效率序号项目名称内容与要求责任单位(*为牵头单位)12优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设置按照“合理布局、便民快捷、保护环境”的要求设置,原则上,按每IO(X)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站点,每个街道设置I个以上城市中转站(部分区域中转站和回收站点可酌情合并)。设置的站(点)必须与市场(基地)、分拣加工中心紧密衔接。区商务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新区建设局(区住建局)区资源规划分局(温州湾新区分局)13已建成的居民小区采用新建、整合、改建或租用等方式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站占n。新区建设局(区住建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14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置相应回收网点,鼓励大型超市设置易拉罐、玻璃瓶、饮料瓶等回收设备。区商务局*区教育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15提高再生资源分拣加工水平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综合型分拣中心和废旧金属分拣中心。区资源规划分局(温州湾新区分局)*区商务局16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拣中心专业分拣水平,有效衔接“静脉产业”,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一体化发展。区发改局区商务局17建立标准化的回收机制,对可回收物实施统一收运处置,分拣中心做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生态环保。区商务局18督促引导现有回收站点加盟分拣中心,规范市场化、网络化运作。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温州湾新区市场监管分局序号项目名称内容与要求责任单位(*为牵头单位)19探索分拣中心PPP等多样化建设模式,支持在垃圾分类处置场所建立二次分拣中心。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温州湾新区市场监管分局20完善再生资源储运系统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类中转和存放设施,防止出现扬散、流失、渗漏。回收站点配套的专用电动三轮车要求基本密封式,容积约1立方米,用于上门回收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配套的厢式封闭式货车规格载重3吨左右,用于回收站点与分拣加工中心之间的再生资源收运。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温州湾新区市场监管分局市交管局三大队21重点培育专业的再生资源物流企业,发展统一的物流运送业务,建立安全、高效、环保的物流系统,保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渠道畅通,进一步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区发改局*区交通局*区商务局22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推动龙头企业发挥作用,促进区域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结合线上线下转型升级,搭建再生资源交易信息平台,打造集商品交易、物流配送、信息管理为一体的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市场,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提供支撑。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温州湾新区市场监管分局23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等服务模式,积极参与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平台。区商务局*新区科技和人才局(区科技局)24探索“互联网+供应链资源共生平台”等模式,发展大宗再生资源电子交易。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温州湾新区市场监管分局序号项目名称内容与要求责任单位(*为牵头单位)25建设低值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建立分类收集和回收机制,制定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和鼓励政策,开展低值可回收物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