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初中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40首.docx

    • 资源ID:908042       资源大小:38.59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40首.docx

    初中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40首初中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40首1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2)请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的表达作用。2 .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1)诗人在这首咏物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2)用反诘的方式结尾有什么作用?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野菊司马光野菊未尝种,秋花何处来。羞随众草没,故犯早霜开。寒蝶舞不去,夜蛋注吟更哀。幽人自移席,小摘泛清杯。【注】三:蟋蟀。(1)诗歌首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2)第二联中的“羞”字历来为人称道,“羞”字妙在何处?请简要赏析。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好事近咏梅【宋】陈亮的喋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苗。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竟。【注释】的蝶:鲜明。玉奴:泛指美人。词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5 .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I)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点绛唇兰花姚述尧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7 .古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浣溪沙咏橘苏轼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噗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注释】噗(Xiin):喷。吴姬:泛指江南女子。(I)对这首词的理解鉴赏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上阕一二两句用经霜后的残菊、枯荷与新橘作对比,突出橘的耀眼生机。B. “香雾”指女子闺房中焚烧香料时散出的袅袅烟雾,“清泉”是指洗橘时所用的清冽的泉水。C. “惊"、“怯”二字,活脱脱地刻画出女子尝橘时娇美的情态。D.本词的描写生动细腻优美,反映出作者过硬的文字功底和健康的审美趣味。(2)本词最后一句“吴姬三口手犹香”的手法让人称道,请你赏析。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各题。牡丹徐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注占断:独占破:超出,胜过。(1)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爱牡丹的两个原因。(2分)(2)诗人写牡丹为什么要联系洛川神女?(2分)10 .古诗词赏析落梅宋代: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释】莓苔:苔薛植物。谬:(miu)(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押韵(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3)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1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蜡梅杨万里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代知。殷葱滴蜡缄封却,偷被霜风折一枝。(1)第三句描写了腊梅的什么状态?选择正确的一项A.刚刚发芽B.含苞欲放C.迎风盛开D.即将破落(2)简要赏析最后一句的妙处。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上阕中梅花的形象。(2)这首词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怀?13 .诗词鉴赏。摊破浣溪沙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这是一首咏桂花词。彦辅:晋代名士乐广的字,以风流清高被人推崇。太鲜明:晋书刘隗传载刘纳语:“王夷甫(王衍)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的上阕前两句都用了修辞手法来写桂花的和O请分析词的下阕写“梅花”和“丁香”的作用。14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梅屏二绝(其一)明刘基树杪过流星,轻霜落半庭。疏花与孤客,相对一青灯。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注】杪:树枝的细梢。迥:远。两首诗都写梅花,哪首诗的情感与陆游卜算子咏梅更接近?请结合内容分析。15 .古诗阅读。墨梅宋张娱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注释】张幌(nie):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任京官,后调至唐州、房州等地为官。(1)诗中梅花所处的环境具有、的特点。(2)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16 .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1)(2)题。雨伞苏叔阳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你撑开整个身躯,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却湿透了,你自己。(选自苏叔阳文集)(I)诗中的雨伞具有怎样的精神?(2)为了刻画雨伞形象,诗人采用了拟人、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联系诗句作简要分析。17 .古诗两首庆全庵桃花谢防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徐孚远海山春色等闲来,朵朵还如人面开。千载避秦真此地,问君何必武陵回。【注释】谢杨得,宋末元初人。一二七六年率兵抗元,无缘而败。南宋灭亡后,隐居于福建,元朝曾数度征聘,始终坚持不应。一二八九年,遭福建省参政强制送往京师,乃绝世五日而死。徐孚远,明末清初人,明朝灭亡后,曾参与抗清之举,一六六一年随郑成功入台,不久徙居厦门。一六六三年,消兵攻陷厦门,徐孚远拟携眷返家乡江苏未果,滞留广东,一六六五年病故。(1)关于谢、徐二人中的“桃花源”的叙述,下列正确的一项是A.谢祐得希望所居的“桃花源”不受外界打扰。B.徐孚远认为“桃花源”之地不适合安居久留。C.二人都因倾慕陶渊明而四处寻访“桃花源”。D.二人都认为已找到陶渊明的“桃花源”遗址。(2)若谢诗作于福建,徐诗作于台湾,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徐诗“问君何必武陵回”的“武陵”,是暗指台湾。B.谢诗“怕有渔郎来问津”的“渔郎”,是暗示作者自己。C.二诗运用“避秦”典故时,都将原本避乱之地引申为不受异族统治之地。D.二诗的“花飞莫遣随流水”、“朵朵还如人面开”,都流露避世而居的喜悦。18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注释】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红妆:用美女比海棠。(1)诗中“泛”“恐”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2)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梅花宋陈亮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注】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东君:司春之神。(1)请从外在形态和内在品质两方面,概括出梅花的形象特征。(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0 .古诗阅读。长亭怨慢雁清侏彝尊结多少悲秋侍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利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注】朱彝尊,明末清初词人,浙江嘉兴人。曾参与抗清运动,失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外漂泊。紫塞:泛指北方塞外。金河:指秋空。回汀枉渚:弯弯曲曲的水边平地与小洲。筝柱:指筝上的弦柱。此处用以形容大雁飞行的队形。浦:水滨。一绳云杪(mi2):形容大雁排成一字形飞向天边。(选自朱彝尊诗词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下列对于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写雁群南飞,动静结合,动态的有“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静态的有“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B.全词描写雁群细腻生动,既有形象的外观描写,如“渐欹斜、无力低飘”,又有逼真的心理刻画,如“惯惊移莫定”。C.词人笔下的雁群即使极度疲惫也不肯停歇,“又蘸凉波飞去”,这是因为它们对江南的相思之情绵绵无尽。D.词中北风、冷月、孤门、败荷、疏雨、暮色、不同队形的雁群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苍凉悲凄的大雁南飞图。(2)词人描写大雁,其中也暗含自己的情思。请说说上阕“也只恋江南住”中的“只”有何妙处。21 .古诗文阅读。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这两首诗都以松树为歌咏对象。书院二小松以“出凡尘”写出小松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小松以“自小刺头”写出了小松长满松针的头,一个劲地向上冲,有锐不可当的气势。B.两首诗都特别着墨写了小松之“小”的特点,“数粒秋烟二尺鳞”一句以“二尺”的高度写出了小松尚且幼小;“自小刺头深草里”一句用“深草里”指写刚出土的小松小得可怜,被路边野草深埋。C.书院二小松三四句“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妙用拟人手法,想象书院小松静静地聆听微风奏响的细韵和书房主人弹奏的琴声。D.小松三四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凌云木”和“凌云”,都是指尚且幼小的“刺头小松”。E.两首诗都借物抒怀,书院二小松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的爱怜与赞美之情;小松一诗,诗人深刻批评自己没能在小松幼小时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和培养,从而指责自己也和那些眼光短浅的“时人”一样。(2)这两首诗中的“出”字很富有表现力,请分别加以赏析。2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咏风王勃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注释】山楹:指山间的房屋。(1)诗歌中所写的风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诗中说风“动息如有情”,请问“有情”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23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注释】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1)“露湿秋香满池岸”一句描绘出怎样的景象?(2)结合全诗,请从修辞角度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赏析。24 .诗词鉴赏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儿清明.【注】: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41岁,经历了诸多变故。清明:清澈明朗。这首诗语言自然,画面鲜活生动,请用自己的话将诗歌一、二句的画面描绘出来。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5 .古诗文阅读。咏春笋杜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注】上番,方言,“头一回”的意思。看,欣赏嗔,嗔怒。此处反用王子猷看竹不问主的典故。(1)下列关于诗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的第一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B.诗歌的第二句笔锋一转,写春笋长势太盛堵住柴门带来烦恼,起到欲抑先扬的效果。C.竹在古代经常比作君子,此诗咏春笋,意即君子之风宜从小培养。D.诗是咏物诗,主体意象生动鲜明,运用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言近旨远,表达了作者对君子的赞美。E.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2)清朝诗人胡夏客评最后一句:因王子猷看竹不问主,遂翻为主不迎客,用意亦巧,说说“嗔”字巧在哪里?26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叙述了词人一天的经历:午梦一梦醒一赏荷一泛舟西湖。B.词人笔下的西湖,荷花盛开,香气盈湖,烟雾茫茫,风景优美。C.上片后两句写在午梦中,词人把荷上雨声误作成了雨打船篷声。D.“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迸溅;“聚作水银窝”是指雨珠最后聚集在了叶心。(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对西湖之景的描写既引出了下片对池荷的描写,又能对其起到正衬的作用。B.“却是”以下完全离开梦境,并在上片已打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荷上雨”的正面咏写。C.词人写雨珠之晶莹剔透,主要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把它们比作珍珠和水银。D.“跳”“散”“聚”这几个动词细腻而生动地写出了荷上雨的动态,形象可感,非常传神。2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吉祥寺赏牡丹【北宋】苏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莺梭【南宋】刘克庄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注释】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簪:插戴。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1)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诗第一、二句中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刘诗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B.苏诗第三、四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路过的浩荡的插花队伍,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的盛况就好像在眼前。C.刘诗选取了莺鸟和玫瑰花两种素材。鸟儿在繁花中飞舞,让人很容易想起用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而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D.刘诗赞美黄莺其实就是在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赞美春天带来了万物的欣欣向荣。(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诗即是当时的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B.苏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使诗歌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C.刘诗,诗人心中对春天的崇敬之情通过“多少工夫织得成”来表达,一句感叹将情绪宣泄了出来,和前面的诗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D.刘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28 .阅读清朝诗人郑燮的绝句,完成填空与简答。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注释):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凤凰池,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1)从内容看,这首诗的题目应该为“”。(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两代人之间怎样的关系?29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I)苔一诗中,将苔花与进行对比,写出了苔花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竹石首句中的“"二字,运用拟人手法,传达出竹子的神韵和顽强的生命力。(2)这两首诗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30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山中雪后【清朝】郑燮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1)请你描绘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2)分析诗歌后两句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咏菊明邱浚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注】可怜:可爱。(1)两首诗中写出菊花香气不绝如缕特点的词语分别是“”和(2)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表现菊花的高贵品质,但具体内涵不同,请作分析。32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海棠宋代: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注解】崇光:春光。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七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所见。(I)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33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蝉虞世南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释】在狱咏蝉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他因牛李党一直抬不起头,一生不得志。死于荥阳,年仅47岁。清代施朴华评论这三首咏物诗分别是“清华人语”、“患难人语”、“牢骚人语”。参考示例,抓住划线句,选择另外两首中的一首,谈谈你对“患难人语”或“牢骚人语”的理解。示例:我认为虞世南的蝉是“清华人语”。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34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鹏鸿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注释】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鹏鸿的习性、羽色和形貌。在诗人的笔下,鹏鸿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B.颔联描绘了暮雨潇潇、落红片片、鹏鸿啼声之中的青草湖、黄陵庙,用雨昏花落的意象给全诗平添了怡然闲适的气氛。C.“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鹅料声而发。D.尾联写湘江浩淼,夕阳西下,苦竹丛深,在这样的环境里,鹏鸽啼鸣的呼应回荡更显得凄婉绵长;虽未写人而人的情感尽在其中。(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咏鹏鸽重在传神韵,人和鹏鸽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世人誉之为“警绝”。B.颔联作者对鹏鹃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令人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C.颈联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鹏鹃啼声之哀怨。D.尾联实写一群群鹏料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35.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列各题。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1)诗歌第四句的“留”在另一版本中写成“流”,你认为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2)“墨梅”是用墨笔勾勒的梅花,下面诗文不适合用水墨来表现的是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D.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6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下列各题。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姨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释】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7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下列各题。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模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己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解】模粮:干粮政:通“正”(I)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8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注】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孔子家语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I)本诗前六句的描写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39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暮春归故山草堂【唐】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注】谷口:山谷的入口。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谷口怎样的一幅景象?试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咏煤炭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埔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注释】于谦:明朝忠臣,一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混沌:这里指大地。阳和: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埔火:小火炬。鼎彝:古代的炊具。元:依赖。铁石:古人以为铁石蕴藏在地下可以变成燥炭。(I)“凿开混沌得乌金”中的“乌金”指的是什么?(2)根据诗歌的内容填空。“懈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这三句诗依次写出了煤炭、的功用。(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初中咏物诗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小题)1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2)请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的表达作用。【分析】本诗一首言志咏物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1)本题考查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作答时要抓住本诗中“松”的象征意义。(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意义,作答时要结合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解答】(1)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再看松柏、正气凛然。借松柏顽强的生命力来表达自己如松柏一样坚守本性。(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的意思是:风声是如此的猛烈!“一何”译为多么。第一个“一何”突出风大,挺拔之姿两个“一何”共同塑造了生命力顽强松柏形象。答案:(1)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2)第一个“一何”突出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松柏的雄姿挺拔。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2yuan获取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40首.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