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x
宁波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征求意见稿前言宁波位于浙江沿海北部,三面环海,沿海有三门湾、杭州湾和象山港。宁波海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海岸线长达1562公里,500平方米以上岛屿531个;内陆江河水网纵横,湖塘水库棋布,淡水资源丰富。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为开展我市的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和捕捞渔场的大幅缩小,海水养殖作为渔业结构调整、渔民转产转业的主要手段,其作用和地位将更加凸现。我市淡水渔业也面临着土地资源和养殖环境的双重制约,内陆水域开展高效生态养殖势在必行。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水产养殖的标准化管理,实现水域资源的有效配置,保持我市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开展,根据国家渔业法、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十一五水产养殖规划等,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编制由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和组织实施,并成立了规划编制组,在各县(区)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由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汇总并编制完成。二OO五年十二月第一章养殖水域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7、水产养殖质量平安管理规定(农业部令200331号)。8、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农业部农渔发20025号;9、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2005年修编)10、象山港海洋环境保护条例、11、宁波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第二章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一、水域、滩涂资源(一)地理位置宁波简称“甬,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部,浙江沿海北部,地理坐标东径120°55z至122°16'、北纬28°51z至30°33',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沿海港口城市。宁波北临杭州湾,陆域呈扇形向北凸出,与嘉兴市的海宁、平湖两县隔湾相望;南接三门湾与台州市的三门、天台两县水陆相连;西邻绍兴市与新昌、竦州、上虞三县犬齿相交;东濒东海,穿山半岛峙头角是陆境最东端,外有舟山群岛作天然屏障;中有象山港由东向西南横贯内陆;是一个三面环海,一面依山的地区。宁波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31个,面积524.07平方公里。陆域南北长192公里、东西宽175公里,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二)地形地貌宁波市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因受地质构造影响,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多样。西南部属浙东丘陵区,由仙霞岭山脉入境后,分南支为天台山脉缭市境之东南;北支为四明山脉逶迤市境西北,呈南东、西北两翼钳夹宁绍平原。东北部和中部属宁绍平原,由长江、钱塘江等泥沙冲积和海浸堆积而成,地势平坦面积大,主要由境北滨海平原、宁波河网平原和东南沿海的港湾小平原组成。平原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既是商品粮和经济作物产区,也是淡水渔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宁波市海域辽阔,海岸曲折,形成了众多的港湾,有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石浦港、梅山港等。(三)水域类型宁波市河流众多,甬江是浙江省八大江河水系之一。姚江、奉化江两大源流,在老市区三江口集合为甬江,向东北流经邺州和镇海、北仑,在大游山外入海。甬江全长25.6公里,流域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甬江流域主干流姚江河床平坦,逶蜿曲折,江流比降平缓,流速缓慢,水质肥沃,全长107.4公里,干流集水面积1884公里,是杭甬运河在境内重要河道,与京杭大运河连接。宁波市境平原河渠纵横,禊闸林立,蓄泄方便。部东、W西、江北平原水网区毗邻城区,构成老市区向四乡幅射的内河水网。姚慈平原及奉化江口、西坞及象山南庄、定山,宁海长街,北仑大禊、柴桥等小河网区,散布于平原水网地带,是我市淡水外荡养殖主要水域,亦是池塘养殖主要水源。宁波海域因有长江、钱塘江、甬江及众多河流、溪流注入,夹带着大量泥沙和营养物质,为近海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也孕育了宁波毗邻的各个经济鱼类渔场。象山港、三门湾、杭州湾等“二湾一港水域宽阔,水清浪平、水深适宜、滩涂平缓、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市海水养殖的重点区域。象山港水温适宜,营养盐丰富,适合海带、紫菜等养殖,也适于鱼虾贝类的增养殖。三门湾北岸的滩涂属缓慢淤涨类型,滩涂宽广,涂质细腻肥沃,湾内风浪小,适合养殖蛭、蟹。杭州湾南岸的滩涂属淤涨类型,滩宽水浅,有机质含量低,适合贝类、虾类养殖。(四)水域资源全市沿海有潮间带滩涂144万亩,零至负10米浅海340万亩;内陆地区拥有池塘、湖泊江河外荡、水库34万亩。至2004年,已开发养殖面积100.26万亩,其中,浅海养殖7.34万亩,滩涂养殖37.90万亩,围塘养殖21.66万亩,淡水池塘养殖10.13万亩,外荡养殖9.12万亩,水库养殖13.15万亩,山塘养殖0.75万亩,其他养殖0.21万亩。此外,我市还有稻田临时养殖3.17万亩。二、水文气候条件宁波地域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宁波倚山靠海,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天气复杂,但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类型。南部有向中亚热带过渡痕迹;东部具有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风向随季节交替明显,多异常天气。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四季清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润湿,光照、热量、雨水资源丰富,适合于各种水生生物的繁衍生长。(一)气候条件1、气温:宁波多年平均气温16.3C,7月最热,1月最冷,极端最高气温39.0C,高温天气是北部多南部少、内陆多沿海少;极端最低气温TLlC,低温天数不多,稳定通过IOC的初日是3月底,终日为11月下旬未,持续天数约有237天,平均积温510Oe左右。山区与平原相比积温要少IoOOC左右。2、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41999小时,最多年份为2336.1小时,最少年份为1667.9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345乐最多年为53%,最低年为38机一年中8月日照时数最多,2月日照时数最少。具有南多北少和年际变化较大的特征。3、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山地丘陵一般要比平原多三成左右;主要雨季出现在36月(即春雨连梅雨,月雨日普遍超过半个月)和89月(即台风雨和秋雨,月雨日也近半月)。宁波市一般是6月中入梅,历史最早在5月中旬后期,最迟到6月底;出梅大致在7月上旬末,最早6月中,最迟8月初。宁波属湿润、半湿润区,即收支(降水与蒸发)根本平衡;在区域分布上北部比南部相对枯燥。4、风:年平均风速5.25.4米/秒。平均风速月际分布在北部呈单峰型变化,11月翌年1月份较大,为6.2米/秒,57月较小;南部呈双峰型变化,2月、7月最大,56月最小。年最大风速34.040.0米/秒,极大风速大于40.0米/秒,南部曾出现过57.9米/秒。最大、极大风速南部大于北部,外海大于近岸。盛行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北部冬季盛行西北风,春夏盛行东南东风,夏末至秋季盛行南南西风;南部夏末至秋冬盛行北风,春夏盛行西南风。(二)异常天气1、台风:影响宁波的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过程雨量H50毫米或风速H17米/秒)。受台风影响,常伴有大风、暴雨,对渔业危害最大,过境时造成渔船被毁,海塘决堤,海水倒灌,海涂遭严重冲刷,破坏养殖设施,养殖鱼虾逃逸,并威胁生命财产平安。2、暴雨:暴雨(日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年平均2.6天至4.1天,主要为出现在67月上旬的梅雨,占年总暴雨次数26%;89月的台风暴雨,占年总暴雨次数60机地域分布上宁海暴雨最多,常引起洪涝。3、干旱:多发生在出梅后的79月,遇连续6旬雨量距平均百分率在负50%至60%即出现干旱,负70%成大旱。干旱的分布趋势北部多于南部,以宁海、象山的丘陵山地和降水利用率不高的慈溪为多。(三)海洋水文1、海水温度:年平均水温为17.6。8月份水温为最高,表层水温达25.930.6C,平均28.1C;2月份为最低,表层水温在&711.2,平均9.6C。极值水温分别为34.7(北渔山)和4.OC(西泽);最高与最低水温出现时间滞后于气温约一个月。2、海水盐度:盐度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势是南高北低,港湾区外高内低。表层盐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整个海域的平均盐度,夏季为31.12,冬季为26.17。由于南下的长江冲淡水和沿岸流冬季强于夏季,因此,盐度峰冬季强于夏季。3、潮汐潮流:宁波北仑、穿山、大榭岛海域为不正规半日潮,梅山岛、石浦港、象山湾、虾峙门航道海域为正规半日潮。海区潮流多为往复流,涨落潮主流向与等深线走向一致,局部海区潮流略带旋转。最大流速发生在高(低)潮后24h,夏季流速大于冬季流速。其中象山港海域的潮流明显受地形和边界条件制约,口门附近水域开阔,潮流略带旋转,其余均为往复流。涨落潮主流向根本与岸线平行,流速从口门向内(港顶)逐渐变小。4、海洋波浪:宁波各海域潮间带滩面情况各异,岸坡陡缓悬殊,因而各地波浪特征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冬季盛行偏北风,波浪以偏北为主,夏季多偏南风,波浪以南向为主。波高大多由北向南增大。其中象山港区处在一个WSWENE向的潮汐通道内,口门外有六横等岛屿掩护,口门处南北两岸受不同风况影响,波向不一致。内湾水道狭窄,掩护条件较好,波浪影响不大。(四)水域水质1、内陆水域水质:宁波市总体水质条件良好,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钙、镁矿化物除慈溪滨海围涂地带每升分别在34-125毫克和64-109毫克,指标较高外,总离子含量均低于300毫克,仍属纯淡水标准内。PH值分布在6.8-8.0间,多数处于中性或微碱状态,仅慈北地带水质略呈碱性,PH值为7.5-8.0。溶解氧在每升4-6毫克间,但邺县西区的谢家桥、文章桥点偏低,分别为2.2和2.8毫克。因甬江流域平原地区人口稠密,乡镇集中,大量生活用水和陆源迳流,带入丰富的有机和无机营养盐类,使水质肥沃,有利于以鱼类为主的饵料生物的繁衍生长,促进食物链的良性循环。但部份江河外荡已受工矿企业“三废污染影响,对区域水产养殖带来严重不良影响。2、沿海海域水质:宁波沿海海域溶解氧含量四季均在4.0M/L以上,无缺氧区存在,完全符合渔业和海水养殖标准(3.50mlL)oPH值在沿海海区内四季均在8.08.4范围内,均在海水养殖的适用范围(pH7.5-8.4)内。宁波沿海氮、磷、硅含量较高,除春、夏两季因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显示较低外,其他均超过浮游植物生长的需要,是海区肥沃度高值海区。2004年宁波近岸海域总体污染趋势与上年同期相比有加重趋势,未达清洁和较清洁标准的海域面积为7068平方公里,占总海域面积的72.43%,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5416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为50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为1152平方公里。无机氮、磷酸盐仍是最主要的污染因子,局部海域还受到石油类和铅的污染。三、水生生物资源(一)内陆水域生物资源1、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鱼类饵料食物链的组成局部,其密度显示水域的根底生产力。慈溪滨海围涂地区浮游植物种类较少,共有17T8种,生物量以裸藻为优势种;邺县河道外荡种类有63种,硅藻、绿藻为优势种,生物量以硅藻、裸藻居多。湖泊型水域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余姚四明湖观察到61种,邦县东钱湖为40种,都以硅、蓝、绿藻为优势种,生物量四明湖以硅藻、隐藻居多,东钱湖以硅藻、蓝藻居多。2、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鱼类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其密度是评估水域自然生产力的依据之一。宁波的浮游动物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优势种,它们在春季大量繁殖,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梯足类、枝角类数量的增多,使前者受到制抑。符合鱼类生长的自然规律。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数50种以上,槎足类、枝角类种类数15-24种。3、底栖生物:底栖生物是底层鱼类的良好饵料生物,主要种类有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的腹足纲与瓣鲤、纲,但生物量的分布相差悬殊。慈溪滨海半咸水沼泽地,排水沟广泛分布着中华拟蟹守螺,海涂潮间带有大量珠带拟蟹守螺和泥螺等,蕴藏量大;余姚四明湖的底栖生物量较低;郸县五乡外荡和东钱湖的种类数和生物量那么明显大于其它水域。4、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是食草性鱼类的重要饵料。我市有20科29种,分别占全省42科的47.62%和120种的24.17%。外荡的优势种和习见种为空心莲子草、金鱼藻、苦草等种类;围涂区河道水生维管束植物分布与水体含盐量的多寡有关联,盐度超过1.8%。以后那么未见分布。但常年水位线附近和沼泽地,一般有芦苇分布,密度与生物量大,其中叶和嫩梢占植株50%上下鱼喜食,并还有丰富的陆生旱草。5、鱼类资源:全市有浅海河口性鱼类、过河性涧游鱼类(包括溯河性和降河性鱼类)及纯淡水鱼类142种,其中纯淡水鱼类103种,浅海河口性鱼类28种,过河性涧游鱼类(包括溯河性和降河性鱼类)10种。此外,还有甲壳类12种,软体动物22种。两栖类主要有蛙、龟、鳖、大貌等。我市主要养殖淡水鱼类有青鱼,草鱼,鲤鱼,鲸鱼,鲤鱼,鲫鱼,鳏鱼,翘嘴红舶,鳞鱼,黄鳍,泥瞅,乌鳗,黄颊鱼,躺鱼、梭鱼、鳗鲍、香鱼、花鲸赤眼蹲,酷鱼,暗纹东方鲸等,以及后来引进的加州妒鱼、巴西蜩、中华倒刺鲍、异育银鲫、革胡子跳、罗非鱼、斑点叉尾鲍、长吻籁、匙吻酶等。甲壳类主要为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青虾、秀丽白虾,以及后来引进的罗氏沼虾、红螯螯虾和南美白对虾等虾类;两栖类主要有蛙、龟、鳖等。(二)海水水域生物资源1、浮游植物:共有197种(含变种和变型)。以暖温低盐近岸种和近岸广布种为主,夏秋季有一定数量的大洋种。其中硅藻144种,优势种为角剌藻、圆筛藻、根管藻;甲藻48种,主要为多角藻和多甲藻。四季月平均细胞密度为每立方米1569X10"个。其中三门湾四季月平均密度为5271X10'个,象山港平均为225.8X1O个,大目洋平均5892X10,个,明显高于浙江近海年平均68X104个与外海年平均IlXl0'个,显示了宁波浅海初级生产力的程度。2、浮游动物:共有17个类群,167种(类)。其中水母类23种,枝角类2种,介形类2种,梯足类38种,端足类9种,十足类1种,糠虾类4种,磷虾类2种,樱虾类2种,涟虫类3种,海洋昆虫2种,毛颗类3种,被囊类5种,游泳螺类4种,浮游多毛类4种,浮游幼虫21种(类),仔鱼42种。数量的变化有年际波动,冬春季墨氏胸剌水蚤等梯足类大量繁衍时,形成当地传统的张捕“虾仔汛。3、底栖生物:共有11类群、258种。其中腔肠动物10种,多毛类53种,软体动物64种,甲壳动物64种,苔葬动物4种,棘皮动物16种,底栖鱼类42种,缢虫2种,星虫1种,纽虫1种,涡虫1种。每平方米平均生物量20.16克,棘皮动物占优势,平均密度68.9个、多毛类占优势。分布趋势是南部浅海数量大于北部浅海。4、潮间带生物:共有7个类群284种,其中软体动物114种,甲壳类66种,多毛类37种,藻类30种,棘皮动物5种,腔肠动物7种,鱼类21种,其它类5种。四季月平均总生物量每平方米841.9克、密度526.4个。主要优势种和经济种有软相质海岸为半褶织纹螺、泥螺、缢蛭、彩虹明樱蛤、锯缘青蟹、毛蜡、菲律宾蛤仔、弹涂鱼、长峭、短峭、舌端、中国道及浒苔等。岩相质海岸为藤壶(类)、牡蛎、滨螺(类)、荔枝螺、石花菜、紫菜、羊栖菜等;沙质为狄氏斧蛤、等边浅蛤、文蛤等。5、浅海游泳生物:综合宁波市浅海屡次调查,共有各类群游泳生物283种。其中鱼类191种,分隶15目70科130属;甲壳类67种(其中虾类39种、短尾类24种)、磷虾、糠虾、瓷蟹及肢口类的中国邕也暂归此类;头足类12种;其它类12种。6、本市海水养殖主要种类有大黄鱼、妒鱼、黑酗、美国红鱼、石斑鱼、河鲸、弹涂鱼等海水鱼类;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等虾类;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等海水蟹类;缢蛭、毛蜡、泥蜡、泥螺、文蛤、彩虹明樱蛤、青蛤、杂色蛤、牡蛎、贻贝等贝类;坛紫菜、海带、羊栖菜及少量的苔菜和江菌等藻类。第三章宁波社会经济概况1、社会概况宁波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方案单列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居18位。宁波市辖象山、宁海二县,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市区设郸州、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六个区,91个乡镇、38个街道。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16.57万亩,其中水田为217.06万亩、旱地99.5万亩。2004年末人口总数552.7万人,人口密度590人/平方公里,其中市区人口210.5万。2、国民经济2004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到达了2158.04亿元,经济运行呈“高开稳走趋势。其中第一产业123.50亿元,第二产业1230.21亿元,第三产业804.33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7%、57.0%和37.3%,产业结构逐步趋于优化。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第四章水产养殖开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一、水产养殖开展现状“十五期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水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为海淡水养殖业的快速开展提供了契机。我市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立足抓调结构、强科技、促开展,使水产养殖生产呈现了快速的开展态势。2004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到达100.3万亩,全市渔业总产量到达92.72万吨,其中养殖产量到达34.55万吨;渔业总产值到达72.06亿元,其中水产养殖产值到达40.19亿元;渔村渔民人均收入8921元。渔业总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已到达36.7乐渔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新热点和渔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水产养殖业开展成就1、市场引导,养殖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水产品消费量不断增长,有效地推动了我市水产养殖产业的开展。2004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到达100.3万亩、产量到达34.55万吨;水产养殖产值到达40.19亿元,现已占整个渔业产值的55.77%。其中海水养殖面积到达66.9万亩、产量到达27.68万吨、产值达31.15亿元;淡水养殖面积到达33.4万亩、产量达6.87万吨、产值达9.04亿元。尤其是海水网箱养殖为适应不同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海域,养殖网箱的规格不断的进行改造,由以前的3X3X3逐步向6X6X4、12X12X6和抗风浪深水网箱等多规格开展,全市海水常规网箱已达7.38万只,比1995年增长653.06%,深水大型网箱从无到有,目前已达173只。网箱养殖品种已开展到了妒鱼、黑蜩、真蜩、大黄鱼、美国红鱼等多个品种,养殖区域由内湾浅水区向开敞深水区转移,逐渐从象山港扩展到渔山海区,已成为我市水产养殖开展经济增长点。此外,我市各地还分别引进黄颊鱼、澳洲淡水龙虾、银鳄、麒麟菜、美国硬壳蛤、匙吻霓、太湖翘嘴红舶、澳洲牡蛎、半活舌弱和南美白对虾等20余个品种,大局部养殖品种在我市试养成功。其中2004年全市南美白对虾海淡水养殖面积达16余万亩,实现产量2.5万余吨。养殖业正从单纯量的扩张向稳定面积、讲求质置、提高效益的方向开展。2、科技推动,养殖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随着科技意识不断增强,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取得突破并得到推广应用,水产养殖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我市在种苗繁育、病害防治、引种养成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黄鱼、黑斑虾姑、青蟹、妒鱼、黑蜩、乌贼、南美白对虾、河蟹、梭子蟹等10多个品种的人工育苗已获成功,至今全市已形成40余家有一定规模的水产育苗基地,常年生产各种虾苗30多亿尾、蟹苗8亿只、鱼苗2000多尾,根本满足了我市养殖生产的苗种需求。“中华鳖宁波市级良种场和“异育银鲫宁波市级良种场、“坛紫菜宁波市级水产良种场等三个良种场的挂牌成立,为推进水产种苗生产良种化进程奠定了根底。同时,根据市政府关于同意象山港科技兴海示范园区的批复(甬政发200188号)文件精神,示范园区以关键技术的开发,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标准化,实用技术的推广示范为出发点,通过海水网箱标准化健康养殖、海水池塘高效养殖、贝藻生态养殖、紫菜现代化养殖加工、梭子蟹养殖加工等5个各有特色工程的建设,构成了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象山港科技兴海示范点,为我市海水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根底。3、区域优势,养殖产业地域特色不断显现。近几年,我市不断探索健康养殖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有宁波特色稳产高效的虾贝混养、鱼虾贝立体养殖和多茬养殖的新路子,先后成功推广了虾塘立体综合养殖、工厂化养殖、低坝高网养殖、全封闭内循环养殖、滩涂蓄水养贝技术、浅海筏式养蛎和浮流式紫菜养殖。同时,海水品种淡水养、淡水品种海水养成效显著,南美白对虾已在海淡水池塘养殖中推广普及,第二茬约占对虾养殖总面积的90%o并初步形成象山港和三门湾局部海区为主的网箱养殖、杭州湾南岸和三门湾北部滩涂为主的低坝高网及蓄水养贝、象山港中部和三门湾北部为主牡蛎养殖、象山港中部和东部沿海局部海区为主的藻类养殖、象山港西沪港和三门湾北岸为主的贝苗培育、慈溪市及余姚市北部的淡水池塘综合养殖、郊州和余姚等地的淡水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宁海大佳何和象山大目涂等为主的标准化海水池塘综合养殖等八大具有区域特色的规模化生产基地。目前,我市各地主要渔业乡镇已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培育了大黄鱼、妒鱼、南美白对虾、青蟹、梭子蟹等一大批名优特新主导产品。4、体制改革,养殖产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着质的变化,生产者的市场意识大大提高。经历了较长时间小规模、单家独户、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生产方式后,为数不少的生产经营者已经在资产重组、股份合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联合,增强了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在我市养殖开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慈溪滩涂养殖的股份合作制和一批小型的养殖龙头企业。近两年由于海水养殖的效益较为可观、政策宽松,又吸引了一批非养殖企业的老板投资开发海水养殖,为我市养殖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海水网箱养殖方面涌现了泰和集团等集养殖、加工、运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宁海那么出现了吸引工商企业资金入股开发海水养殖的新局面。这一切对于我市养殖产业化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许多集中产区的业主在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为养殖生产提供了市场保障。目前,全市经营千亩以上滩涂、百亩以上围塘、百只以上网箱、沪杭甬有销售点、配有小冷库和车辆的大户或联合体已愈来愈多,大大提高了我市养殖的档次。5、效劳指导,养殖质量平安管理不断加强。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环节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我市自1998年起先后组织制订水产行业地方标准25项,并已经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发布实施。另外,我市象山、宁海、奉化、慈溪等重点渔业县也纷纷因地制宜,按照大黄鱼、妒鱼、对虾、梭子蟹、克氏螯蟹、缢蛭、泥螺等不同产品分别制定了县级地方水产养殖和质量系列标准共45个,为水产养殖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此外,通过组织实施“无公害水产品行动方案,初步建立了标准、质检、环境监测体系,大力推行从“水体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产品质量平安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通过国家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基地55个、产品认证21个。探索建立“水产品质量平安养殖示范区,共监管了100OO余亩养殖示范基地,涉及南美白对虾、青虾、梭子蟹等多个品种。其中南美白对虾养殖示范基地一宁海东部海洋经济开发公司应用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环节质量平安管理体系通过了HACCP认证。这是全国首家正式通过的水产养殖HACCP认证,并在国内首次建立水产养殖生产环节HACCP质量管理体系。三、水产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开展潜力(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养殖水域开展空间受到制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另一方面,工业、农业和生活等外源污染有增无减,养殖水域受污染、挤占,一些传统水域的养殖功能已逐渐丧失。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养殖环境的恶化已成为水产养殖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养殖行业管理相对滞后。苗种、饲料、鱼药等渔需物资质量良莠不齐,投入品的经管、使用不标准等现象依然存在,水产种苗及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完善,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养殖产品质量平安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度的提高,水产养殖病害发生频繁,突发性、不明原因的病害种类增多,大面积死鱼现象时有发生。水产品的生产、出口、消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暴露出养殖水产品质量的平安隐患。水产品质量平安已经成为阻碍我市水产品出口的主要技术贸易壁垒。四是养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水产品(尤其是养殖水产品)仍以大量鲜活或初级加工品为主,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至今未有大的突破,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原料利用率低、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效劳机构不够健全。渔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水产养殖尚未完全脱离传统模式,低小散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二)开展潜力分析1、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水产养殖业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开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战略,宁波市委、市政府也高度关注渔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展,并把加快渔业开展作为调整大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渔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这为确保我市“十一五时期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2、农业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为水产养殖业的开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水产品是目前人类食物中的重要动物蛋白源,开展水产养殖在粮食平安保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粮食平安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热门话题的社会环境下,水产养殖业作为不消耗粮食或少消耗粮食就能获取优质动物蛋白、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一种产业,具有广阔的开展前景。3、人民对水产品消费需求为水产养殖业的开展提供了宽广空间。进入21世纪,面临着因人口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水产品需求增加与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矛盾,“优质、平安、高效将是水产养殖业的开展方向,是建设我市生态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4、新技术的创造运用为水产养殖业的开展展示了美好前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农业科技革命的迅猛开展,为增加水产养殖品种、提高水产品加工水平、搞活水产流通等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渔业减轻生产本钱提供新成果,为渔业管理高效化、科学化创造条件。第五章养殖水域规划指导思想、原那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执行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鼓励开展水产养殖的方针政策为契机,以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有效管理和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开展规划,结合考虑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养殖水域、滩涂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开展思路,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二、规划原那么1、坚持可持续开展与环境友好原那么。坚持适时、适度开发,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将水产资源丰富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开展重要水域,在保护的根底上进行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协调、可持续开展。2、坚持市场导向与产业化开发原那么。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适应人们对水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平安化的要求,重点开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高效的优势水产品。3、坚持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原那么。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粗后细、先易后难的原那么,遵循当前需要与长远开展相结合的原那么,在充分调查的根底上,将适于养殖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使用功能。4、坚持因地制宜与发挥优势原那么。根据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进行养殖布局,突出重点,优先开展竞争优势明显、并具有一定根底的水产产品和产区。第六章规划的总体思路与目标一、总体思路坚持科学开展观,紧紧围绕省委“八八战略和宁波市“六大联动的战略目标,以开展高效生态渔业和实现渔业可持续开展为目的,在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的根底上,强化水产品质量平安管理,加强渔业根底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化效劳水平,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实施科教兴渔战略,着力开展养殖、增殖,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努力使渔业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农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二、总体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养殖水域功能区域范围,进一步健全养殖业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实施标准化健康养殖业,开展高效、生态养殖,养殖水产品全面到达无公害标准。到202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到达64953.1公顷,养殖产量到达万吨,养殖总产值到达亿元。养殖渔(农)民人均收入到达元。三、水产养殖规划目标1、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指导养殖生产布局。2、有效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重要的养殖水域。3、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开展。4、控制养殖规模,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保护水域生态环境。5、建立以养殖使用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加强行业管理。第七章水产养殖区域布局规划本规划中的养殖水域、滩涂是指宁波市管辖海淡水域、滩涂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水域、滩涂。至2004年,宁波市水域、滩涂已养殖面积共63838.5公顷,按养殖现状和特点分为浅海养殖区、滩涂养殖区、海水池塘养殖区、淡水池塘养殖区、外荡养殖区、水库生态养殖区、山塘养殖区、临时养殖区八大类。至2023年规划面积64953.1公顷,其中浅海养殖区5913.5公顷、滩涂养殖23066.4公顷、海水池塘养殖区12503公顷、淡水池塘养殖区8057.1公顷、外荡养殖区5231.9公顷、水库生态养殖区5918.6公顷、山塘养殖区30.5公顷、临时养殖区4232.1公顷。本次规划至2023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比2004年增加了1114.6公顷,增加的主要养殖区域是:浅海养殖区增加了1195.8公顷;淡水池塘养殖区因杭州湾滩涂的围垦增加了2467.4公顷;滩涂养殖区增加了1561.9公顷。有些区域的养殖面积有减少,其中海水池塘养殖区减少了2048.3公顷、水库生态养殖区减少了1888.6公顷。1、浅海养殖区指目前技术水平下能有效避开海浪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的海域,一般水深在-20In以内,养殖形式有深水网箱、普通网箱、筏式养殖、延绳式养殖、浅海拦网、浅海笼养等。全市规划总面积为5913.5公顷,比2004年增加了1195.8公顷。其中象山规划面积2383.5公顷,占全市规划总面积的40.3%,慈溪浅海养殖从无到有,规划新增1333.3公顷,开发藻类养殖,邺州、宁海和北仑的养殖面积在原来的根底上稳步增加,邺州的浅海养殖面积增加了2.6倍,其它分别增加了50.7%和6.6%,奉化和象山的养殖面积有减少,分别减少了30.8%和5.6册目前,浅海养殖重点开展了海水网箱、鱼类、筏式牡蛎、坛紫菜、龙须菜等种类,尤其是坛紫菜的养殖开发有效地拓展了宁波市的养殖海域。宁波市浅海养殖区规划汇总表规划区编号区块数量所属县(市)区规划面积(亩)主要种类、养殖方式已养规划开发QOOl-QO2727象山县37875.935752.9鱼、贝、藻QY12宁海县796412000鱼、贝、藻Ql-Q1414奉化市2311516000鱼、贝、藻Q1-Q22北仑区610650鱼、藻Q11慈溪市020000鱼、贝、藻余姚市Q2邺州区12004300紫菜、筏式养殖合计6870764.988702.9鱼、贝、藻2、滩涂养殖区指沿海潮间带岸滩稳定或缓慢淤涨、涂地稳定、风浪小,有一定的水体交换能力,底质适合养殖生物的集中养殖海水产品的区域。主要包括三门湾、杭州湾、象山港和蟹钳港滩涂养殖区域。规划总面积23066.4公顷,比2004年增加了1561.9公顷。其中慈溪因杭州湾滩涂淤涨,增加养殖规划面积3000公顷,象山和郭州的养殖面积在原来的根底上稳步增加,分别增加了5.8%和28.3%,宁海、奉化和北仑由于围垦工程的实施和临港工业的快速开展,滩涂养殖面积分别缩减了19.1%、25.9%和14.1%。宁波市灌途养殖区规划汇总表规划区编号区块数量所属县(市)区规划面积(亩)主要种类、养殖方式已养规划开发TOOl-TO5656象山县84780.889680.8贝、藻TY17宁海县135954110000贝、虾、蟹Tl-T77奉化市56004150鱼、虾、蟹、贝T1T33北仑区90357765贝T14慈溪市79401124401鱼、虾、蟹、贝余姚市T2邺州区779710000贝类合计99322567.8345996.8鱼、虾、蟹、贝3、海水池塘养殖区指外围海岸线牢固,根本为标准海塘,内陆一侧受高潮位海水影响的潮间带区域,不受波浪影响,有良好的水源,通过挡潮泄洪闸控制进排水的养殖池塘。全市规划总面积12503公顷,比2004年减少2048.3公顷。由于深水岸线和临港工业的迅速兴起,局部海水池塘养殖区被开发和征用,慈溪、宁海、北仑和奉化的养殖面积均呈减少的趋势,分别减少57.9%,37.7%,51.9%和2.0%,而因海涂围垦邺州和象山的养殖面积分别增加205.1%和6.2%。宁波市海水池塘养殖区规划汇总表规划区编号区块数量所属县(市)区规划面积(亩)主要种类、养殖方式已养规划开发HOOl-H215215象山县80919.885919.8虾、蟹、贝HY10宁海县8186251030虾、蟹、贝H1-H2525奉化市1640816085虾、蟹、贝HlH99北仑区135156500虾、蟹、贝H3慈溪市190108010余姚市H2邺州区655520000虾、蟹、贝合计264218270187545.84、淡水池塘养殖区全市规划总面积8057.1公顷,比2004年增加2467.4公顷。其中慈溪通过在杭州湾淤涨滩涂的围垦增加养殖面积2552.0公顷,邺州通过开展休闲渔业增加养殖面积466.3公顷,余姚、象山、北仑、宁海在工业和建设征用中将逐年减少养殖面积,分别将减少20.6%,23.2%,39.3%和2.9%,奉化养殖面积持平。宁波市淡水池塘养殖区规划汇总表规划区编号区块数量所属县(市)区规划面积(亩)主要种类、养殖方式已养规划开发DOOl-D02121象山县1075.6825.6鱼、虾Dl-D55宁海县611593鱼、虾Dl-D88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