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概况.docx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概况第一部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必要性资本市场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自1990年启航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以及区域股权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我国资本市场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初心,在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融资结构、加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对资本市场提出全新要求。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对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一)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资本市场发挥关键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内涵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是关键领域。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优化资本要素配置的重要平台,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需要在促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一是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我国融资结构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存在结构不均衡问题。发展直接融资可将不同风险偏好、期限的资金更为精准高效地对接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本需求,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之一。二是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顺畅的资本要素配置平台,促进资本要素向最具潜力、最高效的领域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资本要素的配置质量和效率,推动资本向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领域配置。三是完善资本市场体制机制。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为资本要素顺畅流动、配置效率提升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二)完善内需体系建设,需要资本市场在居民财富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一个重要的支撑是完整而有活力的内需体系。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助力居民财产保值增值,发挥财富效应促进居民增收。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居民资产主要为实物资产。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机构逐渐多元化、投资产品不断丰富,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健性和质量明显提升。新发展阶段,资本市场将在促进居民财富管理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一是随着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各类专业投资者积极参与居民财富管理和推进财富管理业务与相关产品创新,居民财富管理渠道将不断丰富,居民财富管理服务的可得性将明显提高。二是随着以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入市,资本市场参与资金的质量将获得明显改善,资本市场的稳健性也将逐渐提升,为居民财富管理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三是机构化的逐渐推进,将有助于各类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的形成,有助于居民改善资产配置结构、积极进行财富管理,对于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形成完整的内需体系也会产生明显的助力。(三)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资本市场在畅通国内外资金流动方面发挥渠道作用。“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进行了明确部署,提出要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健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为新发展阶段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资本市场作为资本和金融项下连接国内外资金的主要渠道,也将在“双循环”战略部署下,在促进国内外资金流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开放,将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市场,在国内展业,也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参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二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化,将为资本市场国内外资金流动提供更加丰富的渠道,打通阻碍跨境资本流动的体制机制型梗阻,促进国内外资金更加高效的流动。三是境外投资者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既有助于增加中国资本市场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也有助于提升境外投资者的质量,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水平和质量效率的提升。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一)支持科技创新,资本市场要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发展阶段,要充分顺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更高水平服务。科技创新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部分科创企业轻资产、非抵押的特征明显,间接融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存在一定瓶颈。各国发展经验表明,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是满足科技创新金融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股权融资占比偏低,金融服务科技创新需通过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实现融资结构优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需要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对资本市场更好地促进各类直接融资主体匹配提出更高要求。科技创新风险较大,同时产业链条长,不同发展阶段风险程度各异。基于风险匹配视角,将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来源主体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对于提升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的水平有重要意义。(二)数字经济发展,推动资本市场数字经济的体制机制的完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在发展过程中,数据生产更关键、产业融合更深入、风险传播更复杂,所需的金融服务也需要顺应数字经济特点提质增效。数字经济需要新的资产定价方式。数字经济以数据等要素为关键生产资料,数字经济相关企业通常具有“轻实物资产”“重知识产权”的特征,现行资产评估和定价机制需要结合数字经济特点进行创新。数字经济需要更加多样的金融服务产品。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传统经济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支撑下的一次全方位转型升级,涉及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相应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加多元。数字经济金融服务需要更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技术应用等投入大、产业链长、专业性强、风险高,风险形态与传统经济也有所不同。数字经济相关的金融服务需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健全风险共担机制等强化风险分散与管理机制。(三)资本市场需要服务双碳战略,促进绿色发展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资本市场践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提出了全新要求,同时也为资本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带来重要机遇。随着绿色发展的持续推进、绿色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ESG投资的逐渐普及、碳交易相关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资本市场需要通过拓宽绿色融资渠道、提高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水平、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加大碳交易金融服务创新等为绿色发展夯实金融服务基础。第二部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一、市场体系层级丰富。30年来,我国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目前已形成以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以及区域股权市场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服务覆盖面不断提高,各层次市场定位明确,错位发展、互为补充,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债券结构更趋合理,债券种类更加多元,除传统债券国债、金融债外,企业债、公司债、中短期票据等类型债券发展齐头并进,满足不同投资主体需求,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债券市场主要债券存量规模达到113.12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市场主体逐步多元化,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套期保值等功能不断增强,有能力成为全球重要定价中心。以商品期货为例,我国商品期货交易总量连续H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有色金属、焦炭、黑色建材等产品的期货市场。二、监管制度创新成效显著。3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制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监管制度日臻成熟,监管框架日益完善,逐步发展形成在“一委一行两会"金融监管大框架下,以证券法等法律为核心,以资本市场相关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政策性文件为主要内容,以行业协会、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自律组织为补充,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近年来,资本市场监管领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监管透明度和公开性,不断加强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监管,切实做好金融风险防范,保障实体经济平稳运行。三、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3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宗旨,立足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和引导要素流动作用,有力支撑了实体经济平稳发展。截至2020年末,A股上市公司共计4128家。2020年,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15417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1883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筹资4742亿元,同比增加九成。全年各类主体通过沪深交易所发行债券筹资84777亿元,同比增长17.8%o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展明显。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2011年起我国通过QFII、QDlI、RQFIE沪港通、深港通等“通道式”机制安排,全面实现与国际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提升,熊猫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允许外资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承销和评级等业务。截至2020年12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25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2%o全球三大债券指数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GBLEM)和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D均已纳入中国政府债券,充分反映了国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第三部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不足一、资本市场短板需进一步补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市值均达到世界第二,金融衍生品市场日益壮大,我国资本市场已在全球形成较大影响力,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我国资本市场在投融资结构、体制机制、对外开放等方面短板尚未补齐,呈现出大而不强的局面。从社会融资规模口径来看,企业直接融资占比逐年上升,但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还未完全改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小企业融资2020调查显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线上融资市场,但中小企业贷款抵押率高于OECD国家。债券市场仍以政府和金融企业为主体,对创新型企业、科技企业及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仍有待提升,资本市场鼓励创新创业作用未充分体现。股票市场发展不充分,个人投资者过多,市场难以准确反映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二、资本市场效率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区域股权市场,资本市场结构基本完善,但各板块体制机制仍不够健全,板块内部要加快退出机制建设,板块之间转板机制仍需完善,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通过竞争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成立以来,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日益提升,相关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推进地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还未实现跨地区互联互通,中小企业融资局限于本地区,融资渠道、规模和市场活力受到一定限制。资本市场法制化、市场化、规范化程度仍有待提高。三、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需进一步加大。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逐步取消了证券业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推进,境外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跨境资本流动更加活跃。但外资持有我国股票和债券的比重相对较低,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展业范围仍存在一定限制,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动力不足。同时资本市场参与主体相对单一,长期机构投资者和海外私募投资者引进相对不足。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从2016年外资私募开始备案登记至2020年末,外资私募合计备案数量共计32家。此外,我国资本项目暂未完全放开,外资投资A股还存在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