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关于天津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docx

    • 资源ID:912703       资源大小:51.76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天津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docx

    关于天津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3年1月11日在天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更是天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频发带来的巨大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认真执行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决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以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保市场主体,以经济运行、财税运行、重大项目“三个条线”调度促循环畅通,全市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动能不断积聚、保的底线不断巩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坚持防疫情稳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精准高效。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疫情防控总体部署,不折不扣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及进一步优化十条措施。重点人群疫苗接种扎实推进,全市60岁以上首剂接种率达92.6%,防控屏障进一步筑牢。坚决实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有力有序推动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和企业复工达产,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第一时间出台实施我市“稳经济35条”、“接续措施26条”、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一揽子政策。建立扎实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机制,全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超过710亿元,国资系统、行政事业单位等减免房租超过19亿元,阶段性缓缴企业社保费金额14.6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0%以上。经济运行、财税运行、重大项目“三个条线”调度精准有力。建立市区两级调度机制,大幅提升服务企业和项目的精度准度、效度力度,以导向明确的服务信号增强市场主体发展信心。经济运行调度成效明显,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向好势头,全年增长L0%。财税运行调度务实有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46.6亿元,下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l%o重大项目调度效果显现,滚动推出重大项目“短名单”,提级协调、靠前服务,33个项目年内开工28个,建设项目投资增长2.0%,中芯国际大二期等重大项目如期落地,联想智慧创新产业园、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等项目按期投产。“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持续推进,市级领导带头深入企业上门帮扶,各层级政府部门累计为企业解决难题1.44万个。年末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64.8万家,同比增长9%;销售开票企业户数和金额分别增长3.7%、2.4%,保持活跃态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二)坚持强承接优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持续提升承接载体功能,精心谋划、精准对接承接目标单位,滨海一中关村科技园、宝垠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分别新增注册企业666家、282家,力神滨海新能源产业基地、中石化LNG三期、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全年北京企业在津新设机构1406家、新落地北京项目总投资1721亿元。积极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天津港内陆服务网点功能提升,职业教育、卫生健康、规划建设等领域智力帮扶、技术帮扶扎实推进。“一基地三区”建设提速。重点领域协同深入推进,编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京津冀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国家集群竞赛中胜出,成立京津冀数字经济联盟,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注册京冀地区用户419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575项。“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形成,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北段)建成通车,津兴城际全线铺轨,京滨铁路南段、津潍高铁开工建设;津石高速天津东段、津歧公路一期建成通车,区域公路交通网进一步完善。航运枢纽功能持续增强,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加快建设,在泊船时效率再破世界纪录,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率先实现生产消耗“碳中和”。集装箱航线总数增加到140条,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海铁联运完成120万标准箱。金融创新取得积极进展,租赁保理等新业态优势持续显现,融资租赁行业持续领跑全国,国内首笔“双重ESG架构”银团贷款成功发行;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获批实施;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全年支持20家高成长初创企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先行区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新增双碳、离岸创新创业两个平台,FT账户功能有效发挥,离岸贸易创新形成“滨海模式”,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位列全国第三。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迈出新步伐,155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19项“一网通办”。京津冀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旅体育等领域合作持续深化O(三)坚持调结构促升级,产业聚集优化动能持续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促进和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产业链竞争力显著提升。重点产业链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77.9%,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产业链利润总额两位数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快于规上工业4.2个百分点。效益保持较好水平,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0%,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优质企业不断涌现,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4家,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9家、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和46家。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制定促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领域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持政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冷链物流发展进入新阶段,天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滨海新区中心渔港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获批。启动金融街、中央商务区发展规划研究。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规划方案落地实施,中国铁设、中海油服等龙头企业在津扩大经营。规上服务业15个重点行业营业收入较快增长,同比增长7.9%,快于全国2.4个百分点;商务服务业快速增长,营业收入增长24.3%,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专业技术服务业增势良好,营业收入增长IL0%。(四)坚持育源头重策源,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实现提升创新平台作用有效发挥。推动在津15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体系化、链条式发展,新筹建市级重点实验室40家。天津超算中心、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高通量虚拟药物筛选等取得新突破,天津大学大型地震工程模拟设施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专利20余项。首批五家海河实验室引育中合基因等13家科技型企业,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顺利筹建。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天津号”纯太阳能车迭代升级,康希诺吸入式新冠疫苗获准紧急使用,PTFE管式微孔膜海水淡化膜材料“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万家,雏鹰、瞪羚、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超过5000家、400家、280家,每万户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60家。海光信息、唯捷创芯、华海清科等9家企业实现上市注册发行。创新要素进一步聚集。研究制定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实施意见,进一步解开成果转化“细绳子”。企业研发后补助机制优化完善,择优补助企业3.75亿元,带动研发经费支出增加45.14亿元。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向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超过210亿元;首次设立概念验证资金,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早期研发活动。天开高教科技园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规划方案、管理运营体制等基本形成。(五)坚持稳投资扩消费,内需活力进一步释放有效投资稳步回升。积极申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24个签约项目全部开工建设,设备购置更新改造贴息贷款、“保交楼”支持政策扎实落实。创新构建“揭榜挂帅”项目谋划机制,新增谋划储备项目总投资2.53万亿元。全年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L4%、6.8%,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7.3%,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着力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向民间资本推介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生态环保等领域项目18个、总投资400亿元,全年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0.4%,预计实际利用内资增长7.3%o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国际消费、区域商贸“双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八大地标商圈和十四个区域商圈升级改造启动,印象城、金茂府等高品质商业载体加快建设,佛罗伦萨商圈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智慧商圈,全年引进品牌首店超过50家。商贸会展取得新成效,王兰庄国际商贸城入选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二期主体完工;积极克服疫情影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国际车展等重量级展会成功举办。第二届海河国际消费季成功举办,推出商旅文体融合活动超过1000场,实施消费券促销,撬动消费比率超过1:30,新能源汽车零售额成倍增长。文旅产业加快融合,推动文化产品、文旅消费、文物保护创新发展,利用新媒体等多元渠道立体化讲好天津故事,擦亮天津城市“名片”(六)坚持抓服务优环境,改革开放优势不断扩大改革攻坚深入推进。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定实施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若干措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圆满完成,连续两年在国家评估中取得A级并获通报表扬,市管企业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国企改革取得扎实进展,完成1190户企业改革方案批复、11所国企所属职业院校转隶工作。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全年发送中欧班列突破700歹U,保税专列成功首发。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提质增效,累计投资近15亿美元。外贸运行保持稳定,持续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平行进口车贸易拓展到房车、摩托车、小客车等车型,到港及实际清关规模均占全国80%o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启动示范园区建设,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科学技术服务等加快聚集。深化国际友城合作,利用外资形势向好,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96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主动对标落实国务院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任务,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制定完成市区两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693项行政许可事项纳入清单管理,1051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服务,53项政策“免申即享”,天津网上办事大厅智能升级,企业开办网办率超过98%,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实现“掌上办”,全年网上办件164.8万件,企业群众网上咨询、预约办事更加方便。诚信建设加快推进,积极拓展信用惠民应用场景,有效发挥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平台作用,为16.6万家守信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过IlOO亿元。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打造优良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七)坚持打基础提效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持续加快粮食产能稳定。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新建高标准农田24万亩。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实施,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投用。小站稻列入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武清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建成15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乡村治理积分制覆盖30%以上行政村。农村重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农村集体资产“一网管理”,3624个村完成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增长3.8%。(八)坚持减排放护生态,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双碳”“1+N”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运行,组织139家纳入企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碳配额及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成交超过550万吨,位列全国第三;碳排放履约率连续7年保持100%。中新天津生态城率先实施“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联想天津“零碳工厂”投产。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1%。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871”重大生态工程稳步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建设,海河绿芯生态修复基本完成,造林绿化工程新增林地2900亩;滨海湿地和海岸线生态修复加快推进;“一环十一园”植物园链启动建设。环境污染防治成效明显,PM2.5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占比提高13.9个百分点,无劣V类水体,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全部达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提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市区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畅达双城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成50个“口袋公园”,城市街区景观更加精致。地铁项目有序推进,10号线一期建成通车,4号线北段及7、8、11、BKZ2、Z4号线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全年改造燃气、供热旧管网404、108公里,提升改造终端室内供热设施5000户。津滨水厂二期工程投产运行,新增供水能力25万吨/日;滨海新区港东新城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17万吨/日。停车场设施建设提速,建成停车场27处、增加停车泊位7000余个,部分群众停车难问题有所缓解。(九)坚持稳就业惠民生,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民心工程高质量完成。落实稳就业14条政策,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春暖农民工专项行动等,提供就业岗位98.6万个。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惠及群众320余万人。住房保障持续强化,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万余套(间),成功举办线上房交会,合理满足新市民、青年人、多子女和赡养老人家庭等合理住房需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一老一小”服务持续优化,出台实施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建成101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河西区初步建成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和平区获评全国优秀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区。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新增中小学学位4.5万个,增加8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市第一中心医院新址等竣工投用,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一期封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项目加快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等文体赛事展成功举办,“运动之都”扎实建设。(十)有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城市本质安全水平稳步提高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制定实施15条硬措施,全面修订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危险化学品集中整治、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顺利完成,城市本质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食品安全整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积极推动地方储备粮增储任务落实。化解了大量信访积案。超前开展全市极端降雨应急处置桌面推演、极端情况下粮油保供稳市应急处置桌面推演和“砺剑一2022”全市抗洪抢险综合应急演练,顺利保障安全度汛。坚持不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和稳定物价工作,有效开展存煤提升行动,顺利完成电力迎峰度夏,提前谋划迎峰度冬工作。强化重要民生商品生产、流通和价格监测,完善价补联动机制和应急调运机制,全年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超过5800万元、惠及低收入群众179万人次。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创新生态亟待改善,高校、企业、人才、金融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新旧动能转换亟待提速;主城区产业集聚效应还不突出,现代服务业能级不高、布局分散;港产城融合发展不充分,服务辐射腹地作用有待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营商环境对标一流仍有差距,在优化企业投融资便利度等方面有待加强;城市运行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压力依然较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准谋划、主动作为,以有力有效措施推动加快解决。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之年。推动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至U“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一基地三区”建设,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外贸进出口持平略增;实际利用内资、直接利用外资均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上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设置,既考虑国内外形势和我市产业支撑条件,兼顾了需要与可能,也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预留空间;需求拉动与经济总量目标基本匹配,就业、收入、价格等指标设置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绿色环保指标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确保完成目标任务。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推动市委部署的“十项行动”落地见效,更加注重扩大有效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抓好改革开放、发挥好天津优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五个方面工作导向,建立健全抓经济工作的制度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绩效考核体系,广泛开展现场办公、项目观摩、互学互鉴活动,深入推进“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精准服务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保持全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断巩固拓展深化高质量发展态势。(一)坚决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站位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主动对接国家疏解清单,对接首都创新资源,年内新增承接项目投资额超过1600亿元。优化滨海一中关村科技园、宝垠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平台合作机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标志性承接载体,确保引入项目接得住、接得好。积极服务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做优做强天津港雄安服务中心,加快天津港在雄安新区及周边的内陆物流网络建设。增强“一基地三区”服务辐射功能。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推动出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联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航运服务等重点产业贯通发展取得突破,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合作。推动央企与地方共建产业园区,结合各区产业定位,各有侧重,主动作为,加强京津创新领域、园区、人才合作交流;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建设,搭建中关村创新资源对接会等平台,吸引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实施黄万铁路电气化改造、兴港高速等工程,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80万标准箱;有序推进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增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加快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启动金融街建设,深入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争取国家部委支持,推动更多金融创新探索实践。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滨海新区要率先在港产城融合发展上取得突破,推动打造自贸试验区升级版,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贸易、“保税+”、细胞治疗和租赁保理等重点创新为牵引,系统构建“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建设河西区特色产业主题园区等8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不断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推动“通武廊”区域改革试验提速扩面。(二)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高水平建设天开高教科技园。在南开区启动核心区建设,同步在津南区、西青区规划建设拓展区。全力打造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重点高校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国字号”创新平台为龙头,各类央院、央所、央企与地院、地所、地企建立的创新联盟高度密集的科研平台聚集区。专栏12023年高教科技园建设重点任务L启动建设“一核两翼”载体:先期启动科研西路核心先导区建设,突出津河滨水空间特色,塑造承载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载体集群和展示区域文化风貌的城市新地标,力争全年园区投入运行空间载体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2 .完善各项支持政策:制定出台支持高教科技园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围绕财税、土地、创新、人才、金融等方面构建完善有力的政策体系,全方位支持高教科技园建设。3 .建立健全管理运行体制:成立高教科技园管委会,组建市场化平台公司和专业招商团队,力争全年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超过20家,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累计超过100家,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超过20家。推动更多天津高校创新成果实现本地产业化。设立创业种子基金,推动央地联合设立创新发展基金。加强宣传推介,举办天开高教科技园发展论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推进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高水平推进海河实验室建设,创造更多重要创新成果。推动国家超算天津中心打造“算力、算法、数据、开发工具”一体化支撑环境,更好服务和融入我市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产业创新载体,全年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以上。提升企业创新能级。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优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动雏鹰、瞪羚、领军(培育)企业超过5800家、460家和3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继续加大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用好上交所科创板、深交所创业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推动8家科技型企业上市,完善科创企业上市培育项目库。发挥天使母基金引导作用,设立10只以上天使子基金,构建覆盖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股权投资体系。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66%以上。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创新文化、构建创新生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任务落地,完善推广“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组织模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解细绳”2.0版,打造高效顺畅的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700亿元。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支持滨海新区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引育计划,建设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实施天津市“海河英才”卡制度,集聚更多战略科学家、高端外国专家和创新团队。(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建立“链长+链主”双牵引机制和“1+N”产业链招商推动体系,制造业招商引资增速保持在8%以上;培育一批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链主企业,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链,形成安全高效的产业生态。大力推动主体培育,新增产值50亿元级企业5家、利润过5亿元企业5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专栏22023年重点产业链建设主要任务L信创产业链:推进联想智慧创新产业园项目上量,新增产值20亿元;加快中软国际北方鸿蒙之城、新一代麒麟操作系统研发项目、天津生态城智慧科技产业园、卓朗科技园二期等项目建设进度。2 .集成电路产业链:推动我市集成电路产业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布局,加快中芯国际T3、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制造基地、绿菱电子研发基地项目达产,推动中环半导体单晶硅片、波汇光电子材料项目竣工投产,加速中芯国际大二期项目建设,产业链新增产值20亿元。3 .车联网产业链:加快中科慧眼综合防撞系统、博顿电子新能源汽车行人警示器自动化线体改造项目建设进度;推动经纬恒润研发总部项目尽快投入使用。4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项目尽快达产,新增产值200亿元;加快长城汽车新车型、一汽大众改款车型量产,新增产值100亿元;推动电装电子第二工厂、太平洋传动科技差速器总成项目全面达产。5 .高端装备产业链:推进特变电工武清产业园数字化工厂、新松工业机器人及集成生产制造、飞旋科技磁悬浮轴承技术产业化等项目,实现新增产值25亿元;设立机床研究院,合理攻坚工业母机;加快海能发海洋装备制造项目开工;推动津荣天宇精密部品智能制造基地一期投产,力争哈工福臻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项目年内竣工。6 .绿色石化产业链:提升“两化”搬迁改造一期、中沙聚碳酸酯项目产能,新增产值35亿元;推动中石化LNG项目扩建工程二期分批投产、南港120万吨乙烯等项目竣工,开工建设鼎金新材料、河北诚信甘氨酸等项目。7 .新材料产业链:推动金桥焊材高端焊材智能制造工厂、三环乐喜高性能永磁材料、中兴盛达钢绞线扩能升级改造、新宇彩板高端彩涂等项目投达产,推进华北集团新材料产业园超细晶高强高导铜线项目、凯华绝缘电子封装材料生产基地、中铁建大桥装配式建筑产业化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新增产值40亿元以上。8 ,中医药产业链:推动津村高品质中药产业基地一期项目投产;推动津药达仁堂滴丸智能制造一期、盛实百草中药基地三期达产增效。9 .生物医药产业链:建成凯莱英药物生产服务平台和化学大分子项目、纳通医用防护新厂、瑞普生物天然植物提取车间项目;推动康希诺创新疫苗产业园、诺和诺德无菌灌装生产厂扩建项目加快建设。10 .新能源产业链:推动中环DW智慧工厂三期项目尽早达产,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加速力神滨海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发挥SEW齿轮&箱体车间智能化升级改造、贝特瑞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项目带动作用。11 .航空航天产业链:扩大空客飞机产品品种、规模和关键配套协同,加快空客A321生产线、航天五院卫星互联网系统整星生产线、爱思达航天科技天津总部基地、航天一院天津火箭产业化基地能力提升项目建设进度。12 .轻工产业链:推动明治乳业天津工厂、金轮智能电动助力自行车制造、雅迪电动车生产研发基地二期、新日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加快建设。支持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围绕智能制造,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化改造和应用场景建设,新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0个;优化5G网络布局,累计建成5G基站6万个。围绕生产性服务领域平台经济,聚焦网络货运、循环经济物流等重点领域,引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平台企业。围绕生活性服务领域平台经济,深化同头部平台战略合作,在互联网销售、居民生活服务、文旅体育、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加快引进全国知名平台企业区域性或功能性总部。办好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打造服务业重点产业链,统筹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高端化柔性化融合发展。深入优化主城区产业布局,高标准筹划建设金融街、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商务经济、平台创新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规模效益有效提升。专栏32023年天津金融街建设重点任务1 .启动金融街建设:实施金融街建设方案,聚焦“到2025年区域内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年均增长L5%”目标,围绕科创金融,与高教科技园联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围绕数字金融,大力争取引进和设立金融数据中心、金融信息服务机构、大数据运营机构等数字资产机构;围绕航运金融,引聚航运市场主体和航运金融服务机构,紧扣改革开放先行区、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打造服务实体有特色、改革创新有活力、金融标准有品牌、金融监管有弹性、金融发展有质量的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核心区。2 .完善服务保障功能:落实支持金融街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制定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链3.0版、跨境贸易业态发展等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市级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实体化、市场化协同推进。积极打造天津五大道金融论坛,加快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高效专业的中介服务体系,提升金融街配套服务水平。专栏42023年中央商务区建设重点任务L启动中央商务区建设:落实规划建设方案,围绕“到2025年中央商务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税收收入达到140亿元、税收亿元以上楼宇达到18座、各类总部企业达到150家”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楼宇载体摸底提升、产业能级提升、专项招商引资、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空间协同配套“五项行动”,编制形成空间资源、产业发展指导、招商引资目标企业、政策创新、配套设施建设“五个清单”,有序推动中央商务区高质量建设和发展。3 .完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围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存量楼宇盘活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及实施细则。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打造高端服务、现代金融、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制定统一的空间业态发展管理办法,年内打造不少于4座标杆性楼宇。专栏52023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重点任务L重点产业能级提升行动:围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会展经济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新技术应用、服务模式创新和高价值业务延展,打造空间集聚集约、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链。强化服务人才、服务质量、服务品牌等软实力建设,打响“天津服务”品牌。4 .重点企业培育行动:出台重点服务业领域企业梯度培育方案,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实施分级分类扶持、梯次培育和动态管理。围绕网络货运、科技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平台企业。5 .重大项目建设行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加快海河柳林“设计之都”核心区建设,推出滨海中储综合物流园二期、杉杉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等一批规模体量大、业态先进的示范性服务业项目,形成有力带动。6 .重点领域改革开放行动:启动第二批次示范园区培育建设工作,支持重点区域争创国家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四)大力推动区级实力跃升,构建梯次、紧凑、精致发展格局加快打造“津城”、“滨城”发展格局,推动双城互动、新区带动、各区联动,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集约发展。立足各区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将全市优质公共资源进一步向滨海新区、中心城区东部和北部及远郊五区倾斜,充分发挥市、区两级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总量上台阶、大区作引领、“双城”更均衡、各区多“添秤”。实施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能级提升,依托自贸试验区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壮大升级;河西、西青、武清、北辰、和平等经济大区要在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做大经济总量上下大功夫;上述经济大区预期目标继续领跑,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南开、东丽、津南等经济规模较大区要深度激发科创、高端装备、会展等潜能,力争作出更大贡献。其他各区要扬长避短、精细谋划,加快引育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形成多点支撑、特色突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专栏62023年经济大区重点任务L滨海新区:经济预期增长5.0也进一步释放五大开发区发展活力,提升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康希诺药物化学生物学创新中心等平台功能,推动恩智浦半导体测试中心、华电海晶光伏发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生物制造谷、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北方声谷等产业集聚区建设,深化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在滨海新区工作生活人员的高品质生活需要。2.河西区:经济预期增长4.0虬发挥金融服务、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文创设计等产业优势,升级友谊路金融和商务功能;推动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主题园区和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陈塘关哪吒文创数字产业园等建设;壮大“北方设计联盟”,加快“设计之都”先行区建设。3,西青区:经济预期增长5.0%。围绕集成电路产业,依托中芯国际、经纬恒润新工厂等重点项目拉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南站科技商务区、京东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快天开高教科技园西拓展区建设。4 .武清区:经济预期增长5.0虬深入谋划建设京津产业新城,发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桥头堡作用,加快中铁信二期扩建工程、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中金武清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佛罗伦萨小镇商圈,构建高端消费、创意设计、赛车文化产业生态。5 .北辰区:经济预期增长5.0虬启动北辰京津医药谷起步区建设,打造全国一流医药研发制造和中医药现代化产业集聚区。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辰科技园,推动北辰活力区建设;推动雅迪电动车生产研发基地二期、精雕数控机床生产研发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6 .和平区:经济预期增长4.5%。围绕金融街、中央商务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重点发展特色金融、总部经济、消费经济、创新经济,着力建设解放北路金融街、小白楼航运服务集聚区、五大道洋楼经济核心区、南京路高端商务服务带、金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地标商圈,打造最具活力的“津城”标志区。(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释放投资消费活力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以前期经费为引导,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开展全过程咨询服务,在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项目上下功夫,力争社会资本投资占比超过80%。按3:2:1优化完善谋划、储备、建设项目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加强项目融资服务能力,综合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购置更新改造贴息贷款、PPP等多种融资渠道,推动RErrS发行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特许经营方式推进京津塘高速改扩建等工程建设。用好用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出台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实施意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强化产业投资导入,千方百计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围绕提升产业项目经济效益和带动能力,发挥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中芯国际、华为天津区域总部等龙头企业优势,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和项目集聚落地,培育大产业、打造新集群。加快形成“大招商”格局,出台招商引资扩大社会投资若干措施,落实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领域平台经济支持政策,打造专业招商队伍,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专栏72023年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任务L基础设施项目:交通领域,加快京滨城际南段、津潍高铁等项目建设;推动津兴城际等项目建成通车。能源领域,推动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接收站三期、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三期等项目开工;加快渤海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北燃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电网建设与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国家管网集团天津液化天然气二期工程等项目竣工。水利领域,加快北大港水库扩容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2 .公共服务项目:加快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天津第一回民公墓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扩建;推动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二期、第三中心医院东丽院区新址扩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建设、天津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拓展提升改造工程、天津第三殡仪馆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胸科医院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等项目竣工。3 .产业项目:工业方面,推动“两化”搬迁二期、天津龙晟科技IDC等项目开工;推动中芯国际大二期、中国石化催化剂新材料基地一期、江天数据云数据中心、中策橡胶高端绿色轮胎制造提升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服务业方面,启动“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推动食品供应链冷链物流加工基地、康万佳商业中心、现代城高端百货等项目开工;推动临港利达粮食油脂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天津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