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新题速递.docx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经典常谈新题速递一、选择题L下面对“休”字的造字条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经典常谈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5”(水)是形,“工”“可”是声。象影、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A.象形字B.指事字C.会意字D.形声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造字辨析。“休”由“人”和“木”两个字构成,指的是一个人靠着树木休息,符合会意字的造字规则。故选Co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说法,错误的是?()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著作。B.经典常谈介绍了众多经典,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C.经典常谈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D.经典常谈重点介绍的史书是编年体史书论语。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解读能力。选择题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并不是史书。故选D。3 .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属于“春秋三传”之一,重叙事。B.诗的源头是歌谣。C.史记创了“记言体”。D.三礼分别是仪礼礼记周礼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根据识记答题即可。C史记创了“纪传体”,尚书才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4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告诉我们,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B.昆虫记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唯一目的,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同时还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C.朱德是一位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的红军将领。他没有任何政治野心,朱、毛联合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相竞争。D.四年阳光下的苦干换来一个月黑暗中的享受,蝉是不知疲倦的歌唱家和阳光下的苦工;樵叶峰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这里只要对题目中提到的这几本书有所了解,就能很好答题0D.原著为“四年的地下苦干,换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这就是蝉的生活”,“四年阳光下的苦干换来一个月黑暗中的享受”表述错误。5.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答案:C解析: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并不是史书,C项说法有误。故选C。6.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体史书。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许慎是东汉人。故选A。二、填空题文学常识填空。(1)经典常谈是作者在1942年受著名学者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放在首篇。(3)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离骚九章属于“",墨子吕氏春秋属于“”。答案:(1)朱自清杨振声(2)经史子集说文解字(3)经集子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结合平时积累答题即可。三、图表题1.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读楚辞】楚辞经典经典常谈相关内容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节选自离骚)己(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任务二:读唐诗】唐诗经典经典常谈相关内容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城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一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1)江雪的体裁是()A.五言绝句B.五言律诗C.五言古体诗D.五言乐府(2)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知识卡片: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含蓄:要从浅中见深,小中见大。)答案:1. (1)屈原(2)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2. (1)A(2)示例: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解析:1. (1)根据文段中“他将怀王比作美人”分析可知“他”是屈原。(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屈原担心美人迟,其实就是担心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希望自己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效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 (1)根据对江雪这首诗的理解,可知其是一首五言绝句。(2)结合知识卡片内容及江雪的诗歌内容作答即可。3. 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根据提示,将ABC三个观点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只填序号)左传离骚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IA.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B.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史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C.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答案:BCA解析:A项,从“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怀王”可知,A项是对离骚的观点;B项,从“记言的史书”可知是对尚书的观点,因为汉书主要是记人;C项,从“文字趋向骈体”可知是对汉书的观点。3.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表格。方法提要阅读任务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小飞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A.说文解字第一B.四书第七C.周易第二D.辞赋第十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辞赋第十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部分介绍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故选D项。四、改错题下面是你班四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第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大体依春秋而作。(2)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3)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它们都是实学。(4)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春秋时代至楚汉兴起,共二百零二年。答案:(1)将“纪传体”改为“编年体”(3)将“小学”和“大学”调换位置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这就需要对内容有定的理解和把握。五、简答题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答案: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首先是适合引导学生读古书的书:其次,这本书还是适合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最后,这本书使学生在入门的当儿,便袪除了狭陋跟迂腐的弊病。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识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中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读经典常谈,切不可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不能叫学生得到受用”的知识,要注重了解“占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干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因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正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殷切希望。六、阅读题阅读文本,回答问题。四书第七“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席、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颖、程颇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做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腐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朱子认为,大学这部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子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在朱子看来,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1)下列对于“四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二程看来,大学分明易懂,而中庸含蓄深刻,须细加玩赏。B.在朱子看来,论孟只是应机接物的微言,抑扬不明,较难领会。C.朱子认为,有了大学提纲挈领,便可领会论孟的精深微妙。D.朱子认为,大学循序渐进,为天下后世立说,堪称垂世立教的大典。(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与单行的论语孟子同属诸子书,后都升为经书,宋代的“十三经”包含了礼记论语孟子。B.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了“四书”,后来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C.二程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初学者入德的门径,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从这部书入手不会走错路。D.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融贯论孟旨趣,领会中庸心法,故举其为初学者第一部书。(3)关于朱子提出的研读“四书”的目的和方法,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研读“四书”,目的在于提升修养,入德治学,建功立业。B.研读“四书”,目的在于修养道心,克制人心,领会心法。C.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D.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答案:1.B2.D3.A解析:L【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于四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四书”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解答】B项,“抑扬不明”错,原文是“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故选Bo2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解答】D项,“朱子认为”“故举其为初学者第一部书”错误。结合“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二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在朱子看来,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分析,程子举大学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故选Do3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解答】A项,“建功立业”错,结合“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二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分析,“建功立业”不是研读“四书”的目的。故选A。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带说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做“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说话”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三国志演义中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三国志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TO白话小说到此大成。(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仿照示例,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示例:章回体小说是由“说话”发展、将许多同类且相关联的短故事组织起来的一个长故事。答案:1.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2.示例:近代长篇小说是指由文人撰写、组织严密(或:“故事联贯”、“一以贯之”)的章回小说。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根据第段“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说的老祖宗”可知,本部分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根据第段“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第段”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可知,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白话小说的发展,故综合两段内容,选文主要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小题2】本题考查下定义。下定义的语言组织形式是:XX是xx。题干”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可知,对象是:近代长篇小说;根据第段“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己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组织才更严密了”“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可知,白话小说是由文人撰写,组织严密、故事是联贯的,故事能“一以贯之”,是一种章回小说。所以综合两部分内容可卜定义为:近代长篇小说是一种由文人撰写的、组织严密的、一以贯之的章回体小说。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席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颖、程颇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磔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1 .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2 .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3 .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答案:L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2 .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3 .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错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由第段“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唐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可知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由第二段“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颍、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可知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由第段“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可知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贾串“四书”;由第段“至于顺序变为学唐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可知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小题2】本题考查息筛选与概括。由第段“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可知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占人做学问的程序,而目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由第二段“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可知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小题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由第段“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错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可知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措取功名;由第段“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迦,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可知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由第段“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可知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新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2 .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3 .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答案:1.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2.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3.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名著信息筛选。根据原文第一段“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可概括出“原始歌谣可抒发情感(消愁解闷)”;根据原文第一段”碰到节口,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可概括出原始歌谣可”酬神作乐(庆祝节日)根据原文第一段“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概括出原始歌谣可“唱和竞胜”。【小题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句中“一个人的机锋”,联系上文“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可分析出”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多人的智慧”,联系上文”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欧的机会更多“欧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可分析出“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联系上文“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分析出”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所以"一人的机缝,多人的智慧”可理解为:歌谣从最初的反映个人心情,慢慢发展成为了众人聚唱,乃至成本成册。【小题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原文第二段“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可概括出“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根据原文第二段“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徒歌是随口唱”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可概括出“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辰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毅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夺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B.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答案:1.B2.D3.A解析:【小题1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段“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分析,可知”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中的“都在“扩大了范围,与原文不符;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段“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框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分析可知,“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段“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分析可知,”讲说劝惩的意思”错误,因为劝惩只是孔子开门授徒鲁春秋的一个目的,并不是全部。故选B.【小题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相关分析不正确。“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错误。结合段”鲁京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段“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等分析,可知文章没有详细叙述历史事实.故选D。【小题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A.说法不正确。“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错误。根据段”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等分析.可知,孔子修成了春秋,而选项“而是由他编纂”中的“他”指的是孔子,可见”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推断错误。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