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泉铁路XQXN-2线下沉降观测方案.docx
目录1编制依据32工程概况33沉降观测测点布设断面34组织机构、职责分工54.1 组织机构配置54.2 沉降管理组织机构图64.3 管理机构职责65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85.1 准备阶段85.2 测量阶段105.3 自评阶段126沉降变形观测126.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126.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136.3.沉降变形测点的布置要求146.4工作基本要求.156.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166.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187观测方法187.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法187.2涵洞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法237.3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法258量测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288.1 设备配置288.2 人员配置299线下工程沉降自评方法299.1 路基工程沉降自评估309.2 隧道工程沉降自评估3010数据资料管理3110.1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3110.2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34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40表1: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40表2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41表3:外业情况记录42表4工作基点台账表43附件二: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44附表1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44附表2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50附表3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51附表4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52附表5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53表表表表表表 附附附附附附6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7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8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9沉降设计值表10断链表11评估申请表新建铁路兴国到泉州XQXN-2标沉降观测实施方案1编制依据(1)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Q/CR9230-2016);(2)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5)新建兴国至泉州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细则(6)新建兴国至泉州铁路线路基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交底(7)新建铁路兴国至泉州兴国至宁化段XQXN2标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设计图纸。2工程概况本标段为新建兴国至泉州铁路兴国至宁化段XQXN-2标段,线路起讫里程为DK25+180.00-D1K32+200.00,先期开工段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和于都县境内,起于兴国县江背镇上丰水库附近,止于于都县桥头乡中石小学附近,途径兴国县江背镇、于都县马鞍乡、于都县桥头乡。先期开工段线路长7.02Km,桥隧总长6.583Km,桥隧比为93.77%。其中于都一号隧道长6.285Kmo标段范围内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受构造侵蚀作用,地形起伏较大,地表沟谷纵横,构造发育。标段范围内海拔一般为250550m,相对高差50300m,自然横坡起伏大,为1045°,局部为陡壁。区内属闽江水系,沿线植被发育,多为灌木、乔木等覆盖。3沉降观测测点布设断面根据设计单位线下工程沉降观测相关要求,XQXN-2标主要观测量及沉降观测元件统计见表3.1、表3.2、表3.3。表3.1路基沉降监测断面设置序号线路中心里程沉降观测稳定观测路基面路基面以下路堤外地面(左侧)路堤外地面(右侧)冠号里程沉降观测桩(个)沉降板(个)位移观测边桩(个)位移观测桩(个)1DK2518031222DK2518531223DK2527031224DK2528031225DK2529031226DK253203122表3.2涵洞沉降监测断面设置序号线路中心里程沉降观测进出口帽石顶涵洞顶中心位置冠号里程涵洞观测标(个)沉降板(个)1DK25180212DK2528021表3-3隧道沉降监测断面设置序号线路中心沉降观测备注里程仰拱(底板)顶围岩类型冠号里程沉降观测桩(个)1DlK25714.52V级有硅进口2DlK25715.52V级无昨进口3DlK25819.52V级进口4DlK25820.52IV级进口5DlK260002III级进口6DlK26300211级进口7DlK267002In级进口8DlK270002III级进口9DlK272002IV级进口10DlK274002III级进口11DlK274502IV级进口12DlK276002In级进口13DlK27700211级进口14DlK278002HI级进口15DlK279002IV级斜井16DlK281002HI级斜井17DlK281702IV级斜井18DlK284002In级斜井19DlK287002In级斜井20DlK288202IV级斜井21DlK289002In级斜井22DlK290002IV级斜井23DlK292002III级斜井24DlK293002IV级斜井25DlK294502In级斜井26DlK295002IV级斜井27DlK295302Hl级斜井28DlK295802IV级斜井29DlK298002In级斜井30DlK299002IV级斜井31DlK302002In级斜井32DlK30389.52IV级斜井33DlK30390.52V级斜井34DlK305002V级斜井35DlK30599.52V级斜井36DlK30600.52IV级斜井37DlK30749.52IV级出口38DlK30750.52V级出口39DlK308502V级出口40DlK30959.52V级出口41DlK30960.52VI级出口42DlK31129.52VI级出口43DlK31130.52IV级出口44DlK31289.52IV级出口45DlK31290.52V级出口46DlK313902V级出口47DlK315902V级出口48DlK31765.52V级无昨出口49DlK31766.52V级有昨出口4组织机构、职责分工4.1 组织机构配置项目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领导小组,项目部总工程师任组长,项目部工程部长、项目部测量主管任副组长,队部队长、技术主管管任组员,负责标段内沉降观测的全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3个沉降观测组,负责具体实施沉降观测工作。表4.1项目经理部沉降变形观测领导小组名单序号姓名职务名称担任职务联系电话1张志项目总工程师组长2王辉项目工程部长副组长3何福波项目测量主管副组长4陈跃冲一队队长组员5席代森一队技术主管组员6罗海军二队队长组员7罗帅二队技术主管组员项目部沉降观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程部,办公室主任由李辉担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4.2 沉降管理组织机构图4.3 管理机构职责为保证沉降观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项目部建立总工程师负责的管理体系,工程部、安质部负责对线下沉降观测工作进行日常检查,指导和帮助工作,以专业工程师、工点技术员、现场管理人员、架子队长等共同指导现场沉降观测队开展工作。4.3.1项目部总工程师职责(组长)(1)负责贯彻执行建设单位沉降观测实施细则。(2)负责配备专业的测量人员和设备,督促沉降观测人员的培训上岗工作,确保观测人员的相对稳定和分部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连续性。(3)负责协助沉降观测方案编制,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4)审核上报资料,随时掌握观测情况,重大异常情况向项目部主要领导汇报,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监督检查。4.3.2工程部长(副组长)(1)对上报资料、自评报告复核把关,对沉降异常情况向分部总工程师汇报。(2)督促、检查沉降观测工作,负责组织每月一次(或紧急)的沉降观测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沉降观测出现的问题。4. 3.3项目部测量主管职责(副组长)(1)负责编制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报监理、评估单位审核、建设指挥部批准,审查通过后组织实施。(2)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培训,分析沉降数据和上报观测动态,并对观测评估结果负责。(3)负责沉降观测工作,掌控观测工作状态,制定处理措施,下达技术交底资料Q4.3.4 分部架子队长、(组员)(1)负责沉降观测的宣传及后勤管理工作。(2)负责沉降观测标示标牌、各种元器件的布设、埋置及防护工作。4.3.5 架子队技术主管(组员)(1)沉降变形观测实施负责人,全面负责沉降观测的现场实施管理工作,督促落实已批复的专项实施方案。(2)负责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核工作,按要求建立沉降观测基准网,定期对工作基点进行复测。(3)负责落实观测人员及施工队伍的协调工作,组织沉降板、沉降监测桩、位移桩以及路、隧、涵桩点的布设与观测。(4)负责对测量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和统计分析,按要求上报沉降观测领导组、监理单位、评估单位、负责最终沉降观测评估事宜。4. 3.6观测组(测量员)在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的领导和组织下,按照沉降观测频率,负责分部管段内的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的采集,电子水准仪及全站仪的日常校检工作,协助管段内水准工作基点的埋设和防护。沉降一组任务:DK25+180D1K27+850,管段长2.67公里。包路基、涵洞和隧道沉降观测任务。沉降二组任务:D1K27+850DK31+766,管段长3.92公里。沉降内业任务:DK25+180D1K31+766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及上报。5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数据整理自评阶段。5.1准备阶段5. 1.1工作流程图如下:人员技术培训一®编制沉降观测方案一建立沉降变形监测网一埋设观测设备5. 1.2对应流程图上工作内容如下:(1)人员培训主要包括内容:评估单位对项目部的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授课方式系统培训。项目经理部对本单位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2)项目部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主要包括内容:编制依据及概况。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方法。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要求和方法。特殊工点编制单独沉降观测方案。(3)建立沉降变形监测网图5.1.2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5. 1.2所示;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件三附表1,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规则:11标段2分部管段范围属性信息表命名为:ll-2-SXXXB.xls;填写工作基点台账表,详见附表21。(4)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按设计文件要求埋设观测设备。观测点标志要醒目,由观测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制定专项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责任。5.2测量阶段5.2.1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5.2.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1)现场观测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观测完后,在当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要求,组织在当日或次日进行重测;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认真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等特殊情况要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批;按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按照要求的文件格式,随外业观测同步整理资料。(2)编制沉降观测报告: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自评报告。(3)提交评估申请:区段观测报告完成后向建设指挥部提交评估申请,建设指挥部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5.3自评阶段编制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自评报告,主要内容如下:工程概况:工程范围、工程类型、工程地质情况等;监测网、点布设及测量情况、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见附表1);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测量精度标准与测量组织机构、测量实施情况等;观测基点和观测点的设置、保护情况,标识设置情况;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见附表2);测点的沉降记录表(见附表);测点的时间一荷载一沉降曲线;特殊情况说明:如是否根据隧道开挖后的地质变化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修正了沉降观测断面的布置等。对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观测的数据是否出现异常点,说明如何加强技术管理,及时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如何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6沉降变形观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设计要求确定。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n和线路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6.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6.1.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按变形测量三等(垂直位移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6.1.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in)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InnI)二等+0.5±0.3±3.0三等±1.0±0.5±6.06.1.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1.2的规定。表6.L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边中误差(mm)水平角观测测回数0.5"级仪器,级仪器2”级仪器等±3.0400±1.02.069一200±1.82.04696.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6. 2.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三等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扩展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在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7. 2.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6.2.2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等1.00.30.64F0.8人或6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注:F附和线路或环线长度,单位是km;R检测已测测段长度,单位是km;n测站数。地势平坦地区宜采用水准实测距离作为参数计算限差,地势较陡的地区宜采用测站数作为参数。6.3.沉降变形测点的布置要求6.3.1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点设置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优先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n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工作基点: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基点若使用普通水准点时,须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工作基点设置如图5.3.1。-迎一/Q1盖板;2地面;3砖;4-素土;5-冻土线;6-素混凝土图5.3.1工作基点标石埋设图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6.3.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在区域沉降等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6.3.3在区域沉降地区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6.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6.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6.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6.4.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固定人员和仪器,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6. 4.4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长标尺不能直立的情况,将承台观测标志延伸至地面的方式测量。7. 4.5沉降观测均采用数字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8. 4.6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9. 4.7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10. .8在观测过程中,应对运梁(架梁)车通过,施工荷载变化,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观测队应建立分析管理与备案制度。6.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6. 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7. 5.2水准仪使用DNA03数字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8. 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且23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20.55m且2.80m(3m水准尺);测站限差:两次所测高差之差W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WLOmln。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成果取位至0.Immo9. 5.4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往、返测奇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往、返测偶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前一后一后一前。10. 5.5数字水准仪观测前应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虬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数字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11. 5.6水准仪的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接近一条直线。12. 5.7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13. 5.8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连测基准点进行检测。14. 5.9闭合差、往返较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严密平差计算。15. 5.10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6.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6. 6.1针对大面积区域沉降或地下采空区的沉降观测,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复杂性,研究制定针对性的观测方案及处理方法。7. 6.2大面积水域情况下的沉降测量以及其他常规手段无法实施或实施有较大困难的段落,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施工组织等情况,项目部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7观测方法7.1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法7. 1.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8. 1.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9. 1.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叱对于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和岩溶等不良地质的地段及路堑应适当加密,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原则上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1)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2)路基和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为防止路基软基桩板结构横向加固区与非加固区差异沉降超标,导致路基不稳,须对未加固的地基面增设沉降观测点,完成边坡填筑并碾压达标后,须在路基面的两侧边坡顶面各增设一个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纵向间距不得大于线路正下方路基面同类观测点的间距。7.LL3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为便于看护、观测和数据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参照设计文件。7.L1.4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沉降变形嬲横断面布置示意图7.1.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术要求,观测断面及每个观测断面上的观测点埋设位置的偏差不大于20cmo7.1.2.1沉降观测桩:选择中20mm不锈钢棒或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锚固砂浆或C15混凝土浇筑固定,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 读数。图6.L2l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7.1.2.2沉降板: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钢底板、金属测杆(40惘镀锌铁管或不锈钢管,管壁厚度不小于3mm)及保护套管(75MMPVC管,管壁厚度不小于3mm)组成,在填高大于3m时保护套管采用钢管。钢底板尺寸为50cmX50cm,厚度1cm。测杆顶吗PVe塑料套管C15沉降板、1I图6.1.2.2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1)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地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IO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4)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5)沉降板埋设后应立即设置保护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破坏。7.1.2.3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XI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LOM,并在桩顶预埋中20则不锈钢棒或钢筋,顶部磨圆,刻画十字线。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坐标作为初始读数。7.L2.4观测元器件保护要求:(1)架子队应成立专门测量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元器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器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监测箱内,监测箱要置于混凝土保护井内。(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4)施工前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监测断面的填筑,确保元器件保护完好。7.1.3观测技术要求1. 1.3.1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7. 1.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路基施工不能影响到观测设备。7. 1.3.3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计算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IO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IoMV/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8. 1.4观测方法8.1. 4.1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4.1所示:N1口»MLJ观测拄一观测方向0工作基点蹲板图6.L4.1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7. 1.4.2观测元器件测量(1)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2)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观测桩顶面高程。单点沉降计观测方法使用配套的读数仪器按照仪器使用要求将线头连接,根据频次要求定期采集单点沉降计数据。(4)边坡地表位移边桩的测量使用全站仪按前方交会法或其它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方法测量位移边桩。7.1.4.3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变形点高程中误差限值±1.Omm,成果取位至0.1MM;单点沉降计成果读数取位至0.1MM;位移边桩点位中误差限值±6.OMMo7.1.4.4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6L4.4T的规定。表6.L4.4-1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一般1次/天每天填筑超过3层时1次/3层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路基施工完毕第13个月1次/周第46个月1次/2周轨道工程施工期间1次/天轨道工程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个月以后1次/3月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前两次通过时前后各一次,其后每天一次,连续两次;其后一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2)位移边桩在路基填筑期间,每天测量一次;(3)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7.2涵洞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法7.2.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在涵洞进出口两侧帽石应各设置1个沉降观测点。涵洞顶中心应设置一个沉降板。图6.2.L7涵洞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7.2.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帽石观测标:选择中20MM钢筋或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顶面做好防锈处理Q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2Omm钢筋锚固砂浆/图6.2.2.1承台观测标设置7.2.3观测技术要求涵洞沉降观测据表7.2.3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表7.2.3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帽石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周测试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轨道工程施工前N6个月1次/周轨道工程施工期间全程1次/天轨道工程施工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观测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前两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7.3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法7.3.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7.3.1.1隧道工程沉降监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沉降观测的内容。7.3.1.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断面。7.3.1.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HI级围岩每400m、IV级围岩每300m、V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7.3.1.4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前后各0.5M处)。7.3.1.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加密布设(段长大于20m时,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段长小于或等于20m时,至少设置2个观测断面)。7.3.1.6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7.3.L7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7.3.1.8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7.3.1.9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7.3.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7.3.2.1临时观测标隧底填充施工完成后,两侧水沟电缆槽未施工前,将临时观测点布置在仰拱两侧顶面,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标志可采用中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做防锈处理,临时观测点如图6.3.2.1-1、-2o20mm钢筋图6.3.2.1-1隧道临时观测标设置7.3.2.3埋设技术要求临时观测标一般需外露3mm,但因隧道施工的连续性,仰拱上部在轨道工程施工前有施工运输车辆及机械设备频繁通过,观测标容易受到机械碰撞而损坏,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7.3.3观测技术要求7.3.3.1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7.3.3.2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7.3.3.3隧道沉降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测量精度为土1MM,读数取位至0.01MMo7.3.3.4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