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材料.docx
坚持学史增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心(2021年3月23日)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信念,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源泉;信心,是一个社会的精气神。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积淀在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跟党走的血脉中。学史增信,就要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一、聚焦思想与行动,增强信仰的伟大力量信仰,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前途命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共产党人百年传承的基因密码。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选择、捍卫、坚守、高举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旗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志士仁人面对生死存亡,选择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不惜以生命代价捍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我们党箪路蓝缕,初心不改,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依然高高擎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当前,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各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要想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然不是战争年代的抛头颅洒热血,而是体现平凡岗位的兢兢业业,蕴含恪尽职守的奉献担当,树立克己奉公的为民情怀。二、坚持继承与创新,保持理论的与时俱进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我们党的一百年就是探索社会主义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引中国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这一思想,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升华。三、立足中国与世界,彰显制度的显著优势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以开阔的世界视野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党的先进性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优势,党的宗旨践行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优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五级书记抓扶贫”的中国式“精准脱贫”,还是“举国上下一盘棋”的中国式“全民抗疫”,都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效率,都彰显了我们这个制度集中领导、高效动员、应急果断的优势。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造福人类,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谈到,“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而且要对人类作更多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J无论是在世界维和、全球卫生医疗援助等实践行动上,还是在“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倡导上,我们都一直彰显着中国的大国担当。四、锚定信念与实践,凝聚梦想成真的磅礴伟力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首百年历程,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接续奋斗,谱写了一部风云激荡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磨难挫折中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信心。中国梦关乎世界。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就是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梦关乎个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中,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一定会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不懈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这是经过实践证明和检验了的真理。中华民族从选择社会主义作为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经由革命、建设和改革,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有成功也有挫折,有经验也有教训,一路前行虽经波折,但终成正果,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选择走什么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是第一位的政治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从1840年至1921年,中国仁人志士始终都在思考选择走什么路,才能救亡图存、强国富民。八十年间几经争论与反复实践,有的在保持封建制度条件下,实行禁烟,结果失败了;有的发动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满清封建政权,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十四年,最终被中外反动派联手镇压;有的推行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进行实业救国,而甲午海战北洋军阀全军覆没彻底打碎了洋务派工业救国之梦;有的在维持封建社会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良,比如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仍最终失败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无论是走农民起义之路,还是局部改良之路,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都没有触动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旧中国救亡图存的问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试图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满清的封建专制统治,走资本主义富民强国的道路。但是由于中国当时的世情、国情与西方列强走资本主义道路时的情况根本不同,帝国主义不允许,封建统治阶级不允许,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也不允许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资本主义。加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然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半途而废。实践表明,走封建主义旧路不行,走资本主义之路也不行,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启蒙,找到并接受了最先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了当时时代发展大势和中国国情,得出向俄国人学习,搞社会主义,才是唯一出路的正确结论。选择社会主义,这是一条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康庄大道。不间断地进行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光明之路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建党之初即发生了“两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的错误主张和“不间断革命论”的正确主张的道路之争。错误主张表现为一右一“左”: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认为,中国应进行“两次革命”,先进行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服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政党服从资产阶级政党,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后,中国共产党再发动和领导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再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导致把革命的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造成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主张中国进行“一次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不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一次性地完成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一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招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及大片革命根据地丢失,红军由30万左右锐减为3万左右,险些葬送了中国革命。两种错误的政治主张导致中国革命的路线、战略、策略乃至行动的严重失误。一右一“左”两条错误路线实质上犯了同样的毛病:主观脱离客观,离开了中国实际国情,犯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右是落后于中国国情实际,“左”是超越中国国情实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实际出发,提出“不间断革命”的政治主张,认为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情,农民人口众多、反封建的任务尚未完成,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先进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掌握领导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阶段性任务,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二步,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不间断革命”的战略策略是正确的,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施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正确战略策略,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是继续巩固新民主主义成果,还是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不间断地把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完成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二、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自己的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又一重大政治选择。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怎么走?又产生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分歧,再次发生了道路之争。一条选择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照搬他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另一条选择是根据中国国情实际,走自己的路,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使中华民族成功地实现复兴伟业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八大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关系的矛盾,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究竟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样的建设道路,也就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又没有现成的方案。怎样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三个前提: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阐述、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三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的理论与实践准备。要弄明白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就要始终集中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上。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重要的理论阐述。第一个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设想Q马克思恩格斯亲身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经历了风起云涌的西欧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们剖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经社会主义再过渡到共产主义。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做了原则性的理论构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主要有四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物质前提。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基本前提的,因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桎梏已经被打碎了。第二个特征是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实现全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三个特征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在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共产主义社会则实行按需分配原则。第四个特征是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没有商品,没有货币,实现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可以做到有计划地组织生产,货币和商品将从社会上消失。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特征时,实际上强调了两个重要前提,第一个前提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个前提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所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上述四个特征。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欧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能取得胜利。到底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也只是作出了一种大体上的预测,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子,却采取了一种非科学态度,他们只讲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如何好,甚至连未来社会,每个人是怎么生活,他们都预测到了,比如连睡衣花边绣什么花都给设计出来了。但是怎样才能达到未来理想社会,他们恰恰是只描述了河对岸,即未来社会怎么好,并没有解决过河的桥和船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未来社会,他们并没有给出科学答案。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而不是空想的,恰恰是指出了怎样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运用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过渡条件,最后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二个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性看法。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提出了两条原则性的看法:先是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后,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后来又提出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科学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在其不断发展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整个一生中,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是放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的。根据当时的实际,他们认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生产力比较发达,无产阶级人数众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而且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胜利。他们从社会一般发展规律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因为那里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其发展的程度,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了。他们一般地认为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前提,但此后的社会实践发展,促使他们开始注意并研究西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情况,提出了非资本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问题,进一步修正了他们原来的看法。通过对东方国家民族发展道路研究,他们补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带来的痛苦,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科学设想的精神实质是: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甚至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不经过资本主义带来的压迫、战争、流血与两极分化,走出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实际情况,证明了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并非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相当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落后的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这些国家和民族跨越了作为独立历史阶段的资本主义制度充分发展的“卡夫丁峡谷”。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痛苦,建设社会主义既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设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留下的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主要是在理论上,至于如何付诸实践,还有待后人践行。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要从最基本的事实出发预测未来社会,坚决反对教条式的预测未来和规定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进入20世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日益激化,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得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可能。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和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为了应对帝国主义发动的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内容包括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资产阶级;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买卖;实行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全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推行平均主义分配然而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问题。列宁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在1921年,根据俄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调整。基本内容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对中小企业采取非国有化措施,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废止劳动义务制,改变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实行租让制,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和合作。列宁晚年对十月革命道路和新经济政策的初步推行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实行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合作社是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必须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等等。列宁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于列宁提出并实践的新经济政策,邓小平同志评论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模式僵化了"。二战之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化,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列宁逝世以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特征是在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经济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当然,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苏联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苏联模式在特定条件下对巩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曾经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苏联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除了客观条件的局限外,由于主观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缺乏认识与把握,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进入20世纪80年代,面对经济发展困境,苏联进行了某些调整,然而在西方势力围堵下,这种调整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和路线的指导,加之历史和现实原因推波助澜,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下,终于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挫折。三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留下的理论和实践准备。我们党是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只能学习苏联经验。毛泽东说,“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党很快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认识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Q毛泽东经过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历史任务。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认识。譬如,提出独立自主地走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明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作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坚持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形成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发展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和供求平衡的认识;确定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国防;认识到要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防止国家机关官僚化特殊化;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等。总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辛探索,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但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脱离了实际,超越了阶段,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使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受到挫折。邓小平同志回顾这段历史时坦率的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取得的成果是积极的、伟大的。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充分的准备,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前提、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本本出发,是走自己的路,还是照搬照抄书本上的具体结论和他国的模式,这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确选择的根本分歧点。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他身体力行带领全党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并没有完成这个探索Q面对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教训,产生两种错误倾向,再次发生道路之争。一种是主张走邪路。认为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要补资本主义课,先走资本主义道路,搞私有化、资本主义化、西方化,最后发展到右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政治主张;一种错误倾向是主张走老路,仍然回到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上,最后发展到“左”的错误认识上。这两种错误倾向一右一“左”,仍然是犯了主观教条主义的毛病,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新路。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Q“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提出了我们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这条新路使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这几个特点: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道路,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能偏离这个方向;五是要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资本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发明和推进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最优化地配置资源。资本主义利用市场经济的积极一面,在短短的几百年以更快的速度创造了比封建社会几千年更大的成就。然而市场经济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致命缺陷,会造成两极分化、金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方面积累财富,一方面积累贫困,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一边是穷人,一边是富人;一边是穷国,一边是富国。少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全球的财富和市场,剥夺压迫发展中国家。这种消极性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经历了极端痛苦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如果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用社会主义制度来限制市场经济的弊端,这是一条新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我们党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六是实行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七是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速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八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通过以上历史和现实的回顾,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最终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是对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实践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注释】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7页。邓小平文选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四卷) (第三卷)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1991年版,第1481页。1993年版,第261页Q1993年版,第3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