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docx
摘要:3Abstract:31引言52文献综述62.1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62.2 创造力72.3 社会认同82.4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92.5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与创造力的关系102.6 小结113总体研究思路113.1 研究假设113.1.1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113.1.2 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113.2 研究意义113.2.1 研究理论意义113.2.2 研究现实意义114研究方法124.1 研究对象124.2 研究工具124.2.1 创造性自我效能量表124.2.2 青少年创造力量表124.2.3 社会认同量表135研究结果135.1 共同方法偏差135.2 描述统计1353调节效应分析136讨论146.1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156.2 社会认同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之间的调节作用157结论178展望17附录20创新自我效能感量表20青少年创造力量表20大学生交往群体与社会认同问卷21大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摘要:为了更深层次地探讨大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创造性自我效能量表、青年创造力量表和社会认同量表对404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创新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社会认同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较高水平的社会认同在创造力自我效能和创造力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较低水平的社会身份在创造力自我性能和创造力之间发挥着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关键词: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创造力;社会认同;调节作用Collegestudentcreativeself-efficacyimpactoncreativity:socialidentityadjustmentXUYangminhuapsychologydepartment,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Inordertofurther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creativeSeIfLefficacyandcreativityaswellassocialidentityamongcollegestudents,thispaperusesthecreativeself-efficacyscale,adolescentcreativityscale,socialidentityscaletoconductaquestionnairesurveyof404collegestudents.Theresultsshowthatthecreativeself-efficacyofcollegestudentscanpositivelypredicttheircreativity.Socialidentityplaysamoderatingrolebetweencreativeself-efficacyandcreativity.HighsocialidentityhasasignificantpositivemoderatingrolebetweencreativeSeIfLefficacyandcreativity,whilelowsocialidentityhasasignificantnegativemoderatingrolebetweencreativeself-efficacyandcreativity.Keywords:creativeself-efficacy;creativity;socialidentity;adjustment1引言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与创新密不可分。礼记中庸所提出“博学之,审问之“着重指出了学习的必然逻辑,也就是人在对困难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常常可以培养出独立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目前大学生所缺少的创造力。是否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当前,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我们都离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期待有很大的距离,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和不可或缺的力量。斯腾伯格说:“创造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所以,大学生创造力发展关键阶段的创造力研究,大学生创造力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探索创造力产生的机制,并采用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这一机理进行干预,进而改善和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这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创造力的本质,丰富、发展和完善创造力理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掌握创造力的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等都非常重要。所以,对大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进行研究,不但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对于更好地理解创造性的本质,丰富、发展和完善创造性理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创造性是由参与创造性行为的人的人格特征、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其中,创造性自我效能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发现,教师对中小学生创造力行为的正面反应与正面评价,对学生创造力的自我效能能够有效预测。教师的创造性教育行为对中小学生创新自我效能的正向预测作用,在我国已得到证实。目前.,我国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创造性教育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上。但国内现有文献和研究中对大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影响机制较少关注(孙思佳,2020)o所以本文将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以弥补前人研究缺憾。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在不同情境下,通过调节自我效能来调节创新活动,然而,作为对现实情境的信心水平的自我效能并不能直接影响创新活动。所以,根据Tiemey和Farmer(2002)提出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创新成果的信念或者信心,对自己能否完成创新任务的主观判断,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引入本研究中,替代自我效能感来做自变量。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义中,创新主要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创造性的想法,并在工作中实现。创造性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创造力的认知,而一般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创造力的认知O创新自我效能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前因,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它可以较好地预测创新能力。因此,本论文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联系起来,对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创意能力被视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其中包含着广大青年学生,其群体特点具有高自尊、高创造力等特点。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当个体受某种动机影响,会对所处群体产生社会认同,也称群体认同,并将自己划分到该群体中,该认同感归属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文献研究表明,高认同感个体相较低认同感个体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强瑞超等,2016)O青年群体的社会群体认同会影响青年的身心发展、智力创造发展,但国内关于大学生创造力的研究中较少聚焦于大学生个体的群体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调节作用,故而本文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作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影响机制的调节变量以进行研究。2文献综述2.1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Bandura(1977)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即个人对完成指定成就任务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本身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对于创造性表现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FOrd(1996)也将自我效能确定为创造力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他的创造力理论模型中引入了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强调任务的特定组织背景,因为它通过影响参与特定任务的动机和能力来发挥作用(BandUra1986)。由此,Tierney和farmer(2002)将自我效能与创造性活动的语境特征联系起来,首次提出了创造性自我效能的概念,这是指个人相信他们有能力产生创造性的结果O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人们能够在特定环境中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信心(Choiz2004)0Beghetto(2006)将创造性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人生成自己新颖合适产品的自我判断,即与创造性产品相关的自我效能。KarWOWSki(2012)提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个人信念的集合,他们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看出,创造力的自我效能是创造力的自我判断,这是创造力方面自我效能的具体表现(Tierney&farmer,2002)<>学者们普遍认同,创意自我效能不仅指能产生具体的创造性产品的信念,还包括能提出创造性想法的信念(李西营等,2012)o结合现有研究,本研究将大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定义为:大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具有创意的创造性产品的信念。2.2 创造力个体创造力的相关研究最初出现在心理学领域,随后引入到经济学领域,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关注对象,学者们开始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在学术界,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因其理论丰富,涉及的领域广泛,评价标准多种多样,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但回顾过往文献可以发现,对于创新的定义,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它们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为人所接受的:第一,人格特质观。此观点认为,创造力是个人的特质,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具有稳定性,可以分为创造力高的个体和创造力低的个体。第二,创造力过程观。该观点认为,创造力是个体通过新方法解决问题以完成不确定性任务,强调的是人们思维产出的这个过程。第三,创造力结果观,持有该观点的学者将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结果来看待,他们认为创造力是人们提出的区别于常规、新颖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观点或成果。该定义强调创造力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U的双重特性。从以上三个角度可以看出,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创造力有不同的定义,但是,目前更多学者还是更加认同“创造力结果观”的定义。考虑到本文的调查对象是中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本文引用了创造力结果观来定义创造力,将创造力定义为“大学生解决问题,基于其自身的特点或要求而提出的创新且有实践价值的观点或是想法“。这与创新行为不同,创新行为是指个人在工作中提出新想法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实践。可以看出,创造力是由个人或团队提出的一种新颖而有用的想法,而创新更加关注该想法能否得到推展和落实,即创造力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力的运作。2.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起源于欧洲。20世纪60年代,欧洲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处于动荡状态。社会学家意识到,仅仅研究个人冲突是不够的,他们开始探索群体冲突的各种问题。Tajfei(1972)是第一个全面阐述社会认同理论的人,使人们能够对社会认同进行独立研究。随后,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社会身份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解释。心理学以Tajfel为代表,提出社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自己是群体的成员之一,将自己归类到相应的群体,并且对随之而来的感情和价值作用产生认识(TajfeL1972)O这是一种个人对群体的认同。随后TUmer总结出自我分类理论,继续扩充了社会认同理论,提出“社会认同是集群概念,集中表现了社会全体共有的信仰、价值和行为倾向,他能够提高群体内部凝聚力(涂薇等,2008)。”这是群体对群体的一种认同。其他心理学学者大多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社会学研究最深入、最具代表性的是方文,指出社会认同是行为人对他们群体或范畴身份正面的认识评判、感情体会和价值允诺(方文,2008)o陆冬艳(2013)认为,社会认同是指众多社会成员基于对事物的共同态度和观点,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和评价,形成对事物的认可和支持态度,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他们的决策和行动中。乔晓晓(2014)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身份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特殊群体,并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责任和情感价值。在对万方数据第一部分进行文献综述后,随着社会身份外延的不断扩大,研究人员开始结合社会传统文化和实践背景因素进行界定。如有研究者认为社会认同是类似家庭纽带、个体交往圈、群体身份资格、阶级忠实、社会名望的一些关系(张乃和,2004)o也有关于中国独特的关系认同的研究,提出关系认同是除角色认同、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之外的一种基本身份形式。它是人们在某种人际关系中对自己的认识或内在定义,是一种可能对中国人具有独特意义的社会认同(陈午晴,2009;王琪瑛,2013)o郑杭生(2009)则从社会互构论视角出发,表示社会认同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以利益为出发点,以文化为桥梁,把组织作为依属的个体和团体相互认同彼此的社会身份和群体角色。张文宏、雷开春(2009)则认为社会认同可以理解为个人对其社会认同和自我特征的主观肯定。此外,学者们从自己的角度定义了社会认同的操作性定义。如王春光(2001)将社会认同视为对自身共同性的确认、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以及对相关权威和权力的坚持。关于社会认同的内涵,心理学强调认同是个体情绪、态度和认知的内化,主要研究认同的心理过程和机制。社会学视角主要研究“对什么的认同”,即对认同对象和内容的研究。2.4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Tierney和Farmer(2004)在研究“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过程中发现,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员工的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具有高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对完成创造性工作有更高的信念。他们往往敢于尝试,更加自信,更善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从而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创造力。国内两位学者洪雁和王端旭(2011)认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在支持性管理和任务复杂性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同时,国外AndreaS学者已经验证了团队环境中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表明随着团队信息共享的增加,创造性自我效能与员工创造力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造力有很强的驱动和预测作用。创造性自我效能本身是创造性和自我效能领域的结合,这决定了它与创造力之间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完成创造性任务的信念,这是员工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对承担企业大量创造性工作的知识型员工显得尤为重要。个体完成创造性工作是需要个体自身的动机及信念来支持,从而妥善应对创造性工作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带来的挑战。倘若个体在完成创造性工作中,缺乏自身对开发创造性成果的信心,个体对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会表示迟疑,不敢将自身的思路想法进一步发展,从而限制自身创造力的提高。2.5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感,而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更容易感到孤独和不被接受。例如,SChWarZer和JenJSaIem(1995)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的社会认同具有预测作用,即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青少年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感。另外,Jang和Lee(2010)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呈正相关关系。此外,研究还发现,社会认同也可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团体活动中,个体往往会受到团体的支持和认同,从而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例如,Luhtanen和Crocker(1992)的研究表明,女性在参加女性群体的体育活动中,其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显著提高。另外,Prati和Pemberton(2001)的研究发现,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个体,其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与他们在团体中的认同感密切相关。总的来说,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感,而获得社会认同感又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创造力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个体往往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感,而社会认同感也可以促进个体的创造力。例如,AmabiIe等人(1994)的研究表明,工作环境中获得的社会支持和认同,能够显著增强个体的创造力。另外,HenneSSey和AmabiIe(2010)的研究也发现,创造力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研究还发现,个体的创造力和社会认同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个体创造力和社会认同的发展和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徐晓东等人(2018)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力与团队认同感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因此,创造力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认同感能够促进个体的创造力发展,而创造力的表现也可以获得社会认同的认可和支持。综上所述,创造力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都分别与社会认同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但.目前缺乏对这三者关系的探索,即社会认同在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调节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和验证。2.6 小结综上所述,现今关于创造力研究领域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到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个人层面,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关注较少,即社会认同与创造力的研究国内较为缺乏。针对较为新兴起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概念,社会认同因素同样与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少,该领域缺少实证研究和理论支撑。故而本文将社会认同因素作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调节变量。以期探究社会认同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之间的调节作用。3总体研究思路3.1 研究假设3.1.1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Hl: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创造力正相关。3.1.2 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H2:社会认同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之间承担正向调节作用,即在高社会认同条件下,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创造力正相关。3.2 研究意义3.2.1 研究理论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本文针对学生创造性信念与创造力的相关性研究,并从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有助于丰富相关研究理论,拓展相关研究视角。同时本文的研究也能够进一步论证创造性信念、创造力以及社会认同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对三者理论关系的研究来进一步丰富相关研究成果。3.2.2 研究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学生创造性信念与创造力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创造性信念以及创造力现状,并且通过对本文针对学生创造性信念与创造力、社会认同等变量的相关性研究来为促进大学生创造力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从现实角度来看,针对大学生创造性信念与创造力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为促进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创造性信念的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参考,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让大学生客观认知创造性信念与创造力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创造性信念培养与创造力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4研究方法4.1 研究对象本次论文研究的对象为重庆市北硝区的大学生,通过线上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分析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共发放问卷463份,有效回收404份,问卷有效率为87.26%。其中,男性207名(51.24%),女性197名(48.76%),被试年龄的均值为21.79岁。大一78名(19.31%),大二118名(29.21%),大三107名(26.49%),大四73名(18.07%),硕士及以上28名(6.93%)o4.2 研究工具4.2.1 创造性自我效能量表原量表由洪素萍和林姗如(2004)编制。发现问卷结构效度良好(x2df=1.76,RMSEA=0.04,GFI=0.97,CFI=0.95,TLI=0.94)。问卷有17个题目,3个维度(创意产品信念,创意策略信念和抗负面评价信念),采用四点计分法,14: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本测验中克隆巴赫a系数分别是0.77o4.2.2 青少年创造力量表该测验由申继亮、胡卫平和林崇德(2002)编制。该量表共7道开放性简答题,包括物体应用、问题提出、产品改进、科学想象、问题解决、科学实验和产品设计,且每道题目测试时间为6分钟,施测时由两名研究生进行监督和计时,每道题完成后学生方可解答下一道题。本研究由研究者本人和两名理工类本科生分别参照标准化的评分手册从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三方面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计分。本研究的评分者信度为0.95,克伦巴赫a系数为0.75o4.2.3 社会认同量表吴利存针对大学生交往群体编制了大学生交往群体与社会认同问卷',从认知、情感、动机、行为和评价五个维度来研究交往群体认同程度。克伦巴赫a系数为0.84o5研究结果5.1 共同方法偏差在分析本文数据之前,使用Harman单变量检验进行统计控制,包括对所有变量进行非旋转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个因素解释的方差为37.712%,学术界普遍认为,当临界值小于40%时,不存在严重的常用方法偏差(WiIliams,LJ.,&Brown,H,2010)o因此,本研究的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5.2 描述统计下表为变量描述统计情况表1创造性自我信念、创造力、社会认同变量间相关分析123MSD创造性自我效能感129.41.01创造力0.19*134.51.25社会认同0.23*0.38*122.10.99*p<0.05,*p<0.01,*p<0.001将被试的创造性自我信念、创造力、社会认同这几个变量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现实各主要变量之间显著正相关,具体而言,创造性自我信念与创造力、社会认同显著正相关,Hl得到验证;创造力与社会认同显著正相关。5.3 调节效应分析本文采用回归分析对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对社会认同为调节变量和创造力为因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首先,在以创造力(Y)为因变量的模型中纳入创造性自我效能感(X),为模型1。其次,在模型1的基础上纳入高社会认同(MI)和低社会认同(M2)为模型2。最后在模型2的基础上纳入创造性自我效能感X高社会认同交互项(XMl)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低社会认同交互项(XM2)为模型3。结果显示,高社会认同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间的正向调节作用显著(B=0036;PVO.001),低社会认同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间的负向调节作用显著(B=-0.047;p<0.01),说明社会认同在大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H2得到验证。表2调节效应分析变量分组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YYYBOR(95%CI)OR(95%CI)BOR(95%C)X-0.1120.894*-0.0520.949*0.51.005(0.862,0.982)(0.911,0.989)(0.960,1.052)MMl-0.7310.482*-0.7750.461*(0.392,0.592)(0.372,0.571)M20.2581.295*0.1681.183(1.076,1558)(0.957,1.462)X*MX*M10.3601.037*(1.019,1.055)X*M2-0.0470.954*(0.928,0.982)R20.250.330.39F29.86*42.26*38.62*6讨论6.1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本文研究得出结果: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创造力,该结论和孙思佳和肖丽所发表出的的结果高度相似。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存在正向作用。这意味着,当个体对自己在创造性任务中的能力充满信心时,他们更有可能展现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创造力。先前的研究已经强调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之间的正向关系。具体而言,个体拥有较高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时,他们更可能展现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任务上表现出更高的水平。这种正向作用机制可以用多种理论和框架来解释和探讨。例如,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theory)指出,个体的行为、动机和情境之间存在相互关联,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发挥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通过提高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来激发其更多的创造性思维,以及通过调节个体的思维过程来提高其创造性表现。本研究支持了以往研究的结论。但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先前的研究已经提供了支持,但是实际上,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之间的复杂关系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例如,个体的个人特质、工作经验和场景因素等也可能对于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此外,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还需要结合一些其他相关变量进行综合分析和建模的研究来验证这种关系。6.2 社会认同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之间的调节作用社会认同承担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间的调节作用,并可以正向预测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即高社会认同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间的正向调节作用显著,低社会认同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间的负向调节作用显著。本研究结论同杨方泽所发表的基于社会认同视角下的员工不安全感和创造力的关系一文中借结论较为相似,即当员工在不被认同的环境下工作,社会认同因素会负向影响员工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社会认同在本文中可以调节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结论也与朱梦丽的研究结果相似,朱梦丽指出家庭认同或社会认同和自我效能感为显著正相关,虽然本文与其研究方向不同,但也可从侧面证明本文的结论具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支撑。大学生个体因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具有高自尊、高智商、高创造的特点,当其对自身创造能力具备信心时,便可以激发其创造动机从而提高创造水平。当大学生个体形成其大学生群体认同时,便会以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优势“标签”标榜自身,从而形成较高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然而,当大学生无法适应同龄群体,无法形成较好的群体认同时,便会产生青年时期的迷茫与适应不良,从而无法达到较高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就无法形成较高创造力水平。在这个背景下,社会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适当的社会认同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提高其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水平。反之,如果大学生个体缺乏社会认同,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立和不被认同,从而影响其创造力水平。除了社会认同,家庭认同也可以对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影响。朱梦丽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认同或社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为显著正相关。这也印证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理论和实际支撑。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我们理解创造力的形成机制、探索提高创造力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社会认同对于大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们需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的社会认同需要通过与同龄人交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支持与关注来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交环境,使大学生能够融入到社会中,并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形象,从而增强其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潜力的信心和期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尊、智商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潜力和优势,从而增强其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此外,我们也应该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和项目,提供丰富的创造性学习机会和经验,促进他们的创造力的发展和提高。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群体认同和交往。大学生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身份与大学生身份的认同程度,是形成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群体认同和交往,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社团和组织,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交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群体认同感。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大学生在群体中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群体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7结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创造力正相关;社会认同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之间承担正向调节作用,即在高社会认同条件下,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创造力正相关。8展望以往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显著预测该个体的创造力,但本本通过对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探究得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也可以正向显著预测创造力,这为后续进行的有关创造力的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在创造力研究领域中的变量选择问题,是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预测更具有信效度还是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预测具有信效度,这个问题提供了未来研究的新视野。但本研究中的不足仍有很多,一方面,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很多,不止有创造性自我效能感这一个因素,同时本文研究的数据难以支撑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选择的变量过于简单和少;另一方面,本文设计简单,并没有用数据回答”为何不选用自我效能感而要选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问题,也没有区分出两者对创造力的影响,后期需要加上对比数据处理,进一步完善本文中的不足。参考文献11ChristopherL.Aberson.(2000).IngroupBiasandSelf-Esteem:AMeta-Analysi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2).doi:10.1207/S15327957PSPR0402_04.2CorrineE.Leary5MichelleL.KelleyJenniferMorrow&PeterJ.Mikulka.(2OO8).ParentalUseofPhysicalPunishmentasRelatedtoFamilyEnvironment,PsychologicalWell-being,andPersonalityinUndergraduates.JournalofFamilyViolence(I).doi:10.1007/s10896-007-9124-9.3Darling,Nancy&Steinberg,Laurence.(1993).Parentingstyleascontext:Anintegrativemodel.PsychologicalBulletin(3).doi:10.1037/0033-2909.113.3.487.4EisenbergN,FabesRA,SchalIerM.&MillerPA.(1991).Therelationsofparentalcharacteristicsandpracticestochildren'svicariousemotionalresponding.Childdevelopment(6).5HTajfel.(1982).Social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I).doi:10.1146annurev.ps.33.020182.000245.6RandD.Conger&M.BrentDonnellan.(2006).AnInteractionistPerspectiveontheSocioeconomicContextofHumanDevelopment.AnnualReviewofPsychology(O).doi:10.1146annurev.psych.58.110405.085551.(7!RobertH.Bradley&RobertF.Corwyn.(2002).SocioeconomicStatusAndChildDevelopment.AnnualReviewofPsychology(I).doi:10.1146annurev.psych.53.100901.135233.8RBar-On,J.MBrown,B.DKirkcaldy&E.PThome.(2000).Emotionalexpressionandimplicationsforoccupationalstress;anapplicationoftheEmotionalQuotientInventory(EQ-i).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6).doi:10.1016S0191-8869(99)00160-9.9WillemAArrindelLEzioSanavio,GuidoAguilar.&JanvanderEnde.(1999).ThedevelopmentofashortformoftheEMBU1SwedishacronymforEgnaMinnenBetraiIandeUppfbstran("Mymemoriesofupbringing").1:ItsappraisalwithstudentsinGreece,Guatemala,HungaryandItaly.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4).doi:10.1016S0191-8869(98)00192-5.10陈嘉茵.创业者社会身份认同感与创新行动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9.D0I:10.27167/ki.gjinu.2019.000277.11胡炀.创造性团队心向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D.西南大学,2022.DOI:10.27684/ki.gxndx.2022.000383.12林珈忻.(2020).责任型领导、组织认同与员工创造力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大学).13龙小Y.(2021).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摇滚乐乐迷的身份认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传媒学院).14彭雪琴.(2021).小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认同的关系:积极教养方式和情绪智力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15强瑞超,韩琴,吴沛谦,王丽娟,段晨帆,孙铁.(2016).批判性思维倾向对高中生科学创造力的影响: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eds.)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pp.220-221).16申超男,赵千秋,蔡逢春,段海军,郭晓亭,胡卫平.(2014).学校环境对初中生科学创造力的影响一一创造性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eds.)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14-16).17孙思佳.(2020).初中生自我建构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创意自我效能感的效应(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18吴剑琳,王茜,古继宝.(2014).导师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影响机制研究.科研管理(07),154-160.doi:10.19571/ki.1000-2995.2014.07.020.9杨爱乐.(2015).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对创造力的影响:融合策略的中介作用(硕士学位论文,鲁东大学).20杨颖.(2013).民营企业组织创新气氛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