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对主体间精神分析的误解.docx

    • 资源ID:922167       资源大小:16.3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对主体间精神分析的误解.docx

    主体间理论在全世界精神分析领域越发流行,文献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在这一浪潮下,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主体间精神分析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增多。然而,部分国内学者在引进这一研究取向时,由于研究资料掌握不全面,出现了以下几种误解。误解一:主体间精神分析是自体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这一误解源于将主体间精神分析狭隘地等同于斯托罗洛等人的观点。无疑,斯托罗洛、阿特伍德和奥林奇等人在主体间精神分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1978年,他们将主体间性作为方法概念引入美国精神分析领域。这一工作得到了阿隆的高度重视,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学界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泰西耶甚至将斯托罗洛视为主体间性的“术语使用之父二以他们为代表的分析师与自体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新自体心理学的一部分。然而,斯托罗洛等人并非主体间精神分析的全部。在他们之外,还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主体间分析师,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阿隆、本杰明、奥格登、毕比、拉赫曼、波士顿变化过程研究小组、布隆伯格、巴朗格及格林。其中一些研究者也受到了自体心理学的影响,但他们有着多样化的精神分析背景(如客体关系理论、人际精神分析和拉康学派),不能简单地等同为自体心理学阵营的人物。因此,将主体间精神分析视为自体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不正确的。误解二:主体间精神分析是一个精神分析学派显然,主体间精神分析并不能视为一个精神分析学派。它更多是不同理论观点的松散集合,其内部还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首先,关于主体间精神分析的术语并不统一。梳理现有的众多文献,可以看到,描述这一取向的术语非常混乱。除了主体间精神分析之外,还有主体间理论、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取向、主体间视角、主体间主义、主体间范式、主体间思维、主体间观点、主体间定向和主体间模型。其中,前六个术语最常见,使用也最频繁。相比之下,主体间学派出现的次数极少。其次,在对主体间性的理解上,分析师们也存在着分歧。“主体间性”一词源于哲学领域(尤其受到现象学的影响),涉及人的认知、生存、伦理和实践维度,内容复杂而多样。因而,精神分析研究者在使用这一术语时也存在差异。在一些分析师眼里,主体间性指一种发展成就,涉及个体与他人分享经验、认识他人与自己的能力。而在另一些分析师看来,主体间性泛指一种人际互动,即任意两个主体(如分析师和来访者、母亲和婴儿)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视为一种主体间互动。最后,在对待单人心理学重点关注的内心维度上,主体间分析师也存在争议。一部分研究者赞同“析取”立场,认为主体间理论与传统理论并不兼容,于是在重视主体间维度时,忽视或抛弃内心维度;另一部分研究者支持“合取”立场,主张主体间理论与传统理论存在一定连续性,因而在关注主体间维度时,兼顾内心维度。相应地,主体间性与不同的精神分析分支结合,产生了诸多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主体间取向,如主体间自体心理学、主体间自我心理学、北美后克莱因学派和后拜昂学派中的主体间性等。因此,在这一点上,莱文、弗里德曼和科什那等人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主体间性并不附属于某一个特定的精神分析学派。它更适合用“理论”“取向”和“视角”等宽泛的术语来描述。误解三:主体间精神分析和关系精神分析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关系精神分析通常被视为一个具有政治及社会关系的共同体:它有自己的机构、官方刊物、国际组织和相关会议,起源也能够清晰地追溯。相比之下,主体间精神分析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起源也并不精确。在这个意义上,二者似乎可以看作不同的阵营。然而,从理论观点和临床实践来看,它们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例如,本杰明将自己看作使用主体间理论“范畴”的关系分析师。与之类似,奥格登、毕比、拉赫曼和福沙格等人既被视为关系精神分析师,又被看作主体间精神分析师。有研究者还将二者合在一起,称之为“关系一主体间取向”或“关系一主体间视角”。如果在宽泛意义上看待主体间精神分析,那么它不仅包括北美地区的关系精神分析,还包括北美的主体间自体心理学、主体间自我心理学、后克莱因学派和后拜昂学派中的主体间性,以及欧洲、拉丁美洲的众多精神分析群体。换言之,这个意义上的主体间精神分析可以涵盖关系精神分析,比后者范围更广。与之类似,在一种宽泛意义上看待关系精神分析,用关系理论或关系取向来指代它时,便可以涵盖主体间精神分析,这时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用施瓦茨的话来说,就是主体间理论可以视为关系理论的一种类型,反之亦然。误解四:主体间精神分析起源于美国无疑,主体间取向在北美地区最流行,发展也最充分。然而,早在20世纪初,欧洲精神分析学界就在现象学运动的影响下,与主体间性发生了勾连,随后这种影响逐渐扩大。20世纪50年代,德国精神分析学界的宾斯万格和魏茨泽克将“相遇”的概念引入心理治疗。在宾斯万格那里,布伯的“之间”、海德格尔的“共在”和“共同在此”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资源。此后,“相遇”在德国精神分析领域日渐流行,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此外,20世纪60年代中期,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影响了德国精神分析学界,其“问一答”的对话结构促进了许多分析师对治疗的思考。例如,阿格兰德发展出“场景理解”的概念,关注咨访双方在主体间互动中创造出的意义单元。同样,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精神分析学界也受到了主体间性的影响。1953年,拉康将主体间性的概念引入精神分析。在他看来,语言涉及主体之间共享的潜意识规则,因而具有一种超越个体的主体间特性。不过,他之后逐渐远离了人际互动的主体间性。此后,拉普朗什在潜意识的形成中加入了主体间交流的成分,即儿童的部分潜意识内容源于与成人交流中“无法翻译的神秘信息”。格林同样强调,不存在一个孤立的主体,其必须在与另一个相似他者的主体间关系中才能实现。然而,由于文献翻译的滞后,直到21世纪,欧洲精神分析与主体间性的关联才逐渐为“英语世界”熟知。因此,认为主体间精神分析起源于美国是一种误解。

    注意事项

    本文(对主体间精神分析的误解.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