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小柴胡汤治疗瘟疫病的研究综述.docx

    • 资源ID:922482       资源大小:339.61KB        全文页数:1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柴胡汤治疗瘟疫病的研究综述.docx

    小柴胡汤治疗瘟疫病的研究综述诸论:周易与小柴胡汤张延生学周易,首当其冲地便是如何认识象数的问题;即便那时已经松动了,但研究义理仍属正宗,而象数仍不脱占筮之流,属阴阳家言,是唯心主义等等。如何认识象数?他在学中医时,有一个久绕心间的疑问,这就是医圣张仲景的经方中,各味药的剂量常开到几两几分,有时甚至说其中用几个枣,当时他就想不通。随着西方药理学向质的方向纵深发展,对药理的机制已有了相当的认识,随着许多新的西药不断问世,西方的药理学已发展到离子水平,但目前仍处在单味药应用阶段,即便是多药并用也缺乏相应的系统理论指导,仍谈不上组方问题。中医方剂学已属高明,但即便是目前,对不计其数的经方、验方中的配伍也缺乏定性定量的理论认识,而仅仅是知道这几味药按某种比例配在一起有疗效。那么,远在汉朝,不仅已摸清了每一经方中多味药的定型组合,而且定出了每味用几两几分,这种定量定性分析是怎么出来的?须知,没有确有说服力的统计数字的支持,没有很长时间的反复检证,仅凭经验是搞不了这么细的。药的剂量本应因人而异,而在汉经方中则不管什么人用这个方子都是那个数,其根据又是什么呢?况且枣有大有小,经方中不说分量,只说用几个,这几个是从哪来的?有句老话,医者易也。一翻周易,二查祖国传统医学源流,汉代凡诸医道,莫不因于阴阳五行。黄帝内经外经皆出于精于医道的“专家系统”中人,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及旁篇亦如此。而医圣张仲景一生勤求古训,是个研易大家,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便为后人整理,但仍可看出其中一字一句的排列俱拘于易理。由此,经方中各味药的剂量,是他根据实践经验,揉以象数之理所得,那几两几分以至几颗枣之数俱合于易数,因此才能以其疗效流传于今。张延生到天津办事时,顺路到南郊探访了一名盲医师,他在北京就听人提起过这位盲医师,说他给人治病特别绝,方法很简单而疗效显著。那天他专门赶到南郊打听了一阵,摸到了盲医师家中。一间小平房,门口有几个从市里赶来治病的人,张延生径直入了这间简陋的房子,观察盲医师是怎么开方的。盲医师六十多岁,眼眶里只有安宁和沉静。他接待一个来就医的人,摸摸脉,顺口就说出了方子,多少绿豆,多少红豆,泡在两碗水里,煎成一碗,喝完就好了。按他说的方子,不用去药铺,到粮店里就能配齐药。下一位是中年干部,自述有咽炎,病不大,但总也治不好。盲医师拿过他的手摸了摸,说道:“你肝火太旺,治咽炎先要去肝火。”中年干部点头称是,说自己的确有时肝区疼,且脾气特别暴躁。“待我给你开个方子,你且细细记住,”盲医师发出瘩哑的声音:“葡萄干四两,每次取出二十个,加二十粒绿豆,两碗水煎成一碗,就着喝下去,葡萄干吃完病就好了。”那人用笔一一记下,感谢了一番,走了。张延生当时很纳闷,葡萄干是上火的,怎么还能治疗咽炎呢?想一想,二十粒葡萄干,按此数能推出的是震卦,震卦入肝经。咽部疼痛是由肝引起的,原来二十粒是应这个人肝经的数。葡萄干是甜的,甜东西可入脾经,中医有实脾则肝病自愈的话,二十粒葡萄干既可实脾又可抑制肝经,久服咽炎自可消,果真是个高手!下一个仍是个中年人,自述染风寒,左边脖子疼。“多大啦?”盲医师微微拖着腔问道。“四十五岁。”那人答道。“所说可是虚岁?“周岁四十四,虚岁四十五。”盲医师说道:“且听我说来。从这里回去后,每天十三根黄花菜,十三个绿豆,加两碗水熬成一碗水,加点白糖。服下,四十五日准好。”又是易数。张延生暗自思忖道,左边脖子为翼,十三出巽卦,黄花菜细细的亦是出巽卦,绿豆属金,金克木,盲医师是以数对数,再找抑制之方,这才叫真正的厉害。那阵子,有几个年轻人跟他学中医,其中有的学得不错,在左近有一点小名气。张延生回到北京后,把盲医师的路数给几个徒弟讲了讲,大家颇受启发。但还没等他试验这个方法,跟他学医的一个女同志就先试了试。女同志姓靳,是个宾馆的服务员,学中医挺上路,常有人来找她瞧个病什么的。这日,她正在服务台值班,匆匆来了个小伙子,说要请她去给其父看病。小靳根据他所说,临时打了一卦,说:“你父亲可是肺不好,有点喘?“岂是'有点喘',喘两年了,都快憋死了,每天夜里没法睡觉,抱着被子一坐一夜,找了好多大夫瞧不好,没法子才奔你来了。”小伙子一口气说完。小靳想了想,自己正在班上,走不开,这事可怎么办?想起了张老师易经学习班教的“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的方法,气是来回喘,进退为巽,属巽卦。“这样吧”,她说:“这病不是一半天能治好的,抓药也没那么现成的,我教你个法子,你回去后让你父亲试试。”她的方法简单之极:选了五对穴位,穴位的笔划数合于问卦的话,让每天晚上九点到十点间,也就是亥时在每个穴位上敲一十三下。小伙子记下便走了。第二天,他兴奋地跑来了,说他父亲照着那个法子去办,果真灵,两年来头一回没披着被子坐一夜,而是躺下不久便睡着了。连着数天,天天如此,小靳心里踏实了。张延生闻知此事,心里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他知道,小靳这个点子直接导源于易学,不仅反应了由易而来的子午流注,而且应了易数。易学是解决场效应问题的,应了其数,就解决了本质。古代的中医书上有好多绝方子,说其绝,绝就绝在法于阴阳,合于数术,选好了穴位,加上子午流注,不愿扎针,在穴位上敲一敲也行,这就能治病了。为什么呢?因为按方子所造出的场与病人的那个场产生了“共振”现象。易数的问题解决了,易象的问题也就差不多了。张延生还是从自己所熟悉的中医入手。在中医看来,病与症不完全一样。症是病反映出来的症状,并不一定是病本身的状态。例如中医分少阳症与少阳病,仅从字面对比来看,病字与症字的结构比划就不一样,那么从卦象上来看有什么区别呢?他把“少阳”二字配出卦,属坎水,入肾经,与血液循环有关,其卦为小畜,从卦象看为风热,内里寒凉。再把“少阳症”,三字配成卦,有湿的成分,是脾胃的事。其卦为家人,从卦象显示外惹风热,内里湿热。再把“少阳病',三字配卦,出兑卦。卦象表现出入肺经,肺主皮毛,内有胀气,外表则寒热往来。仅从字面起卦,卦象就不仅区分了三者的不同,而且显示了各自的内外表现,少阳、少阳症、少阳病,三者名字不同,而用小柴胡汤全能治O为什么呢?他又把“小柴胡汤”四字起卦,得同人卦。仅“同人”这一卦名就表现出小柴胡汤能广泛配合,而从卦象上看,它既可抑制外面的风,又可抵销里面的热,所以应用范围很广。小柴胡汤见之于伤寒论,而伤寒论便是先说寒,后说热,再说往来。从这几步起卦,他不仅看到了卦象确实能反映本质,而且确实看到中医理论来源于周易,其遣字用辞已与卦象结合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不仅在中医上,张延生广泛涉猎、探寻卦象的意义,这里再举一个小例子,仍是关于巽卦卦象的。还是天津,他遇到一个搞古汉语的熟人,那人告诉他,他正在写一本关于古文字的书,为了研究偏旁“家”的来源,遍查甲骨文和有关工具书,用了两年时间才搞清楚它在上古时为祭天用的旗杆。待他说完,张延生根据易卦中有折即一划的计算笔划规则,暗自给“家”偏旁起了一卦,五划为巽卦。从卦象上说,巽卦意义很多,既可为进退,又可引申为细细的一根杆子,可做挂着的东西讲;还可解为僧尼之道、气功所修之气以及灵气等等。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也可得出祭天用旗杆的结论。何必用两年时间?他兀自想到,上古造字时,是以易为指导的,字中已含了象,象形文字的优越性正在这里,只要有了那个字,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把字的上下左右之形充分考虑到,适时地根据字的两部分起卦,就可以从卦象上看出这个字的含义。他服了,对“象”服了。他有个特点,什么事只要让他服气了,他就要宣扬这件事。“古人所说有道理。”他在一个公众场合说:“乾三连(),乾,健也,代表健康的整体,代表圆满,如果哪个孩子赶上乾卦了,肯定是个圆脑袋孩子;兑上缺Oo兑者说也,悦也,高兴也说,不高兴也说,不信就去看看周易参同契,反正上面有缺口的都可以用兑卦表示,上弦月就是兑卦的事;离中虚O,中间是空的就用离卦,人耳朵、窗户、仓库、停道边没人的汽车,螃蟹、田螺,甲鱼等里面软而外面有个硬壳的,就起离卦;震仰盂O,上面空了就带响,打雷、打炮、小孩过节放鞭,干了什么事名气很大、就是这卦;巽下断O巽,入也,风无孔不入,针大的眼。斗大的风,西南方有弯弯的月亮,下弦月是巽卦,凡上面硬点下面软点的都是巽卦的事;坎中满O,危险的事,遭人陷害的事,险也,陷也,全是它,流动性的东西,内含着刚性,也是它,水果,桃子、梨、杏、枣,里面带核,也是坎卦;艮覆碗O,象个碗一样扣在那儿,山、坟包,全是它,上面是硬的下面是软的,也是它,艮上也,往山上走的时候要等一等,要充分考虑到困难,也是艮卦的事。坤六断O,表示方的、柔的、漂亮美丽的,坤为顺也,有众人支持,主静。哪位赶上这卦,十有八九自己不大动唤,有别人为他穷忙活。”为什么要这么规定,他说不清,但他认准了,这里肯定有高深的科学性,而不是胡来的。采访过程中,他给我讲了讲对“象”的看法。“有人说象不科学,是迷信,让我们用事实看看象是不是比最科学的认识还要高明。”“水与火是与人类最密切的物质。”他说道:“水在易卦中为坎卦,其象为O,两个阴爻夹一个阳爻,也就是两个负的夹一个正的。我们知道,氢氧爆鸣生成水,分子式为H20,其中氧为负二价,氢为正一价,如果用中国的表示则为两个正的夹一个负的,其象为O,这在易学中为离卦,为火。看来易象与现代科学的认识正好相反,哪个对呢?两个正一价的氢离子加一个负二价的氧离子生成水无疑是对的,但坎卦也是对的。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叫做离子,失去电子的叫阳离子,得到电子的叫阴离子,而O表现的是一个阳离子与阴离子的结合。这两种表现方法哪个更好呢?角度不一样。易卦中的象实际上是稳定的分子结构,H20是由两个。一H键构成的,实际上是与水分子式是一致的。实验证明,水分子很稳定,是一种很弱的电-14解质,离子积常数仅为1X10再看看火。易卦中以离卦表示,其象为OO在化学中则为C+O2=CO23其中C为正四价,缺了四个电子,氧为负二价。C02是直线性非极性分子,键角为一百八十度,写成O=C=O,从化学键表示可为O,又与我们所说的离火的卦象相反。O无疑是对的,但离卦之象也没错。碳离子本缺了四个电子,但由于和两个氧离子共用四个电子对而达到了中性状态,因此其稳定态实则为()”。他说道:“这个事实发人深省。三四千年前的人何以在卦象中反映出了现代化学中的化合价理论?这种巨大的超前性是从哪里来的?来自于先哲总结的卦象抓住了本质,而分子式、化学键同样是带本质性的,所以本质与本质的表述在几千年后必然要照面。这就跟由易学导源出的中医学说在现代医学已发展到分子水平后仍不失其指导意义一样,也是不奇怪。易学中水、火的卦象为什么与化学中水、火的价键结构正好相反?来源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物质。西方注重实际状态,水和火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系统论到本世纪才发展起来。而中国则从根上就讲万物一体,易学的对象就是万物这个大系统,因此所关照的不仅是其中子系统的实际状态,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相对稳定条件。所以卦象反映的是水、火要保持一种什么状态才能存在。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当前仍有反映。西医治疗癌症讲究化疗,即便是药物治疗也是针对癌细胞去的;而中医则从整体入手,从在大系统中抑制产生恶变的子系统入手,因而往往收到奇效。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的思维层次,易学中的水、火卦象实际上是一种高级思维层次的产物。它们背后有尚不为我们所知的规律,我们今天万万不可小视了卦象。”张延生原来说过,王弼扫象的结果是把易学的实际应用这一块砍掉了,以后再讲象数不过是三教九流,登不得大雅之堂,其影响至今不尽。可他偏偏要去搞象数。在他看来,象数是易学的基础,象是万物的抽象,是群,是集合,而数则是公式,是数学模型,是宇宙的矩阵。同时,象数也是易理重返人世的桥梁。一、南环瑾大师:小柴胡汤一四季邪气与瘟病现在你们呢?对不起啊,家庭富有一点开冷气睡觉,贪凉快;尤其年轻人,夫妻也好,情人也好,开冷气做爱,只有四个字“包死无疑”。但是你当时不觉得。我常常碰到有些人,一看就晓得,这是伤寒,不得了的,很容易碰上,这就谈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所以春天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拉肚子。“夏伤于暑,秋为夜疟,秋伤于湿,上逆为软,发为痿厥。”夏天受暑热,秋天病疟。秋天受湿,湿气向上走,咳嗽不停止,因为肺气受害了,“发为痿厥”,手脚没有力气,筋骨都松懈了。“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另外还有讲“冬不藏精,春必温病”。这句话在哪里我忘记了,过去曾背过的。冬天过分受凉,冷了没有穿衣服,冬寒进去了,到春天患温病。讲到春天的温病,两三年前我们还在香港,听到那个什么SARS(非典)。我就笑,我们这位市长也懂,我说那是温病啊!温病只要小柴胡汤就行了。我讲了以后,北京传开了,上海同北京小柴胡汤买不到了,贵得不得了。那个时候我不认识这个吕老板,认识他我就发一笔财了。所以就是这个道理,“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一年四季气候的影响会伤到我们的五脏,尤其现在加上科学的设备,冷气,我再三强调要特别特别小心。所以这里建筑的时候我跟建筑师讲,要想一个办法,使空调有冷暖的调控,但是开冷气没有感觉。现在大概做到了,还没有做好。将来建筑科学还要进步,千万不能贪凉。你们将来开冷气啊、电风扇啊,乱开是不得了的。“四时之气,更伤五脏”,要自己保养,就是刚才提到过的。二、免疫力与正气存内中医治病现在还提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至今历时多少年一再证明,有一些人是有特殊的抵抗力的,对于疾病可以不发病或者发病症状轻微,或者发病后从此不再发病,这就是免疫的作用,而本质还是正气,是对外来邪气的抵抗能力。免疫力是西方传播的词汇,在陈朱波先生免疫史话:免疫(immunity)一词的由来一文中国讲到:immunity(免疫)”这个术语来源于拉丁文“immunitas”和“immunis”,它们最初是“豁免”的意思。在古罗马时期,它们被用于描述免除兵疫或者赋税;到了中世纪,它们被用于描述教堂和教堂所属人员无需受当地政府管辖的特权。安托瓦内特斯泰特勒(AntOinetteStettler)在她的综述感染和防御的概念史(HistoryofConceptsofInfectionandDefense)中提到了这个术语最早应用于医学领域是在14世纪,当时迪奥尼休斯科勒(DionySiUSColle)曾写到“EquibusDeigratiaegoimmunisevasi",意思就是他在当时鼠疫流行时没有受到感染。但是实际上很早之前,罗马诗人卢坎(MarCUSAnnaeusLucanus)(公元39-65年)就在他的著名的拉丁文史诗法沙利亚(PharSalia)中使用T“immunes”这个术语,用于描述北非的普塞利(PSylli)部落对于毒蛇咬伤的耐受。在那之后,这个术语会偶然出现,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直到19世纪,爱德华詹纳(EdwardJermer)的天花疫苗接种方法被广泛采纳后,这个术语才开始被大量使用。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免疫(immunity)这个术语才被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罗伯特科赫(RobertKoch)埃利梅契尼柯夫(ElieMetChnikOff)、冯贝林(VonBehring)、保罗埃利希(PaUIEhrlich)等科学家广泛的使用。但是早在“免疫”这一术语广泛使用之前,人们就已经描述了获得性免疫的现象,当然准确阐述这一现象则是在1500年后的20世纪。实际上,从西方找发源不如从中文中找,免疫是汉语,也是中医的词汇,其本身是什么意思呢?河北名医曹东义先生研究认为,免疫力这个词,源于古老的中医,被西医吸收之后,改造成了一个现代词语。甲骨文之中有“御疫”的占卜,为的是避免患流行性的传染病,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才能达到防疫、御疫的效果。“疫”这个字,源于徭役、劳役,那是当时普通人不能推脱的义务,它和传染病流行一样非常普遍。为了防疫、御疫,古人经常用艾草、松枝之类的植物药,来“燎于室”,约等于现在的消毒措施。除此之外,每个人还有很多避免得传染病的措施,灵枢九宫八风说:“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看看,历史都有惊人的相似,免疫的最初意思竟然中西相同,免除徭役。个人没有考证,总觉得不是这么一个意思。近代以来,中医开始丧失了话语权,因为西方医学兴起之后开始有了话语权,而中国人失去之后所有的东西都得到了西方的重新认定和翻译,翻译的过程中中医丢掉了很多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心,不再是中医的心脏,也不是西方的heart,而是把祖先的东西统一起来,如果当初翻译为“哈他”,也就没有如此的烦恼了。所以,今天很多人说中医连解剖都没有,实际上是不懂,当下全面的认识的东西其实很多都是中医的认识。这就好比邻居家把你家的东西借走了,很久也不还,慢慢的这东西就觉得是邻居的一样,自己去要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免疫和疫苗也是如此,真正挖掘这个词汇的意思,并不是来源于古罗马的时代,很早就有。只是我们没有书籍去研究这个问题,也没有学者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且曾经在八九十年代刮起西方的风,写文章写论文不引用西方文献就好像不是论文一般,网上到处的心灵鸡汤也喜欢西方的故事,如此这般慢慢的就丧失了语言权利。比如疫苗。中国人走在前.列,在与疾病斗争中,人们发现很多传染病特别是出痘,可以人工免疫。古代中医大力推行免疫种痘术,也就是把病人的痘疮痂,经过适当处理,变成疫苗,分干苗法、湿苗法、熟苗法、痘痂法、痘衣法等,明清时期开始大面积推广接种,并且在清代传到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后来英国的玛丽夫人,把人痘疫苗引进到英国,由琴纳改良成更安全的牛痘疫苗,再传到法国巴斯德生产出更多疾病的疫苗,人类才在近现代逐渐消灭了天花,控制住了很多传染病的流行(曹东义瘟疫当前,需要正确认识“免疫力”)。那个时候,中国走在前列,中医走前列,骄傲不?几百年后,我们这个时代的什么技术可以说走在这个时代的前列呢?是中医还是西医呢?目前说起来的只能还是中医。只可惜后边不争气,闭关锁国,不敢接受新鲜事物,对西方科学技术一概排斥,也夜郎自大,吃下了苦果。此后的几百年中国在清政府的统治下,科学技术没有发展。想一想,如果当显微镜刚发现就引进中国作为医学家的工具来使用,中国科学历史、医学历史是不是会改写呢?那个时候人们治疗结核病就以结核杆菌的杀灭为目标,那么中国的免疫力又该提升多少呢?今天,中医要大大方方的使用显微镜实际上从古到今的中医发展,中医已经接近了科学研究的一般套路,但是却遗憾的被西方枪炮打乱了。可以想象在中医独大的情况下,那个时候能够自然而然的接受西方医学,并改造西方医学,该用的设备用,做X光,做手术,看显微镜,那么以中医为主导的医生群体就会促生新的医学体系,这种以中医为主的体系就是现代我们所期望的中国医学模式。遗憾的问题是错失了这样的机会,古人也认为结核病就是一种跨虫但没有看到,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认为传染病是因为天地有一种杂气,但是几百年后才有了显微镜,才有了世界人都熟悉的巴斯德等。后来的历史是人们记住了伦琴、记住了巴斯德,而忘掉了张仲景、忘掉了吴又可,甚至在新文化运动时候中国的一切元素包括汉字、中医等都要忘掉了。这个代价很大,一方面全面的西化,一方面丢掉了自己。这样也就从国家层面将中医探索之路彻底的封闭了,这一封闭就到了将近被虐死的边缘,从而也就打上了一种符号:所有的科学都是西医的。中医只能是过去的时代,别发展了。过去是馒头,就只能是馒头,蒸包子不行,烤面包也不行。你说行也不行,大棒伺候。这样的压制本来是不公平的,但遗憾的是中医内部的一些声音却随声附和,因为中医需要骨气,既然不让用,那好我们就把自己描述的完美。近现代很多中医学家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就是脑子里一根筋必须证明我中医很完美,就是比你西医强,这样的论调带有个人和行业英雄主义色彩,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也正因为此才能够很好的团结了中医去斗争,从而维护了中医血脉的生存。但今天已经不一样了,中医在国家的支持下,已经没有了生存危机,允许中医去开发潜能,继承创新做的更好,这个时候还需要重新回归到清朝闭关锁国时代的中医模式吗?显然不是,这个时期是中医在新时代新科技环境下的新发展。比如新冠疫情,到现在中医并没有明白究竟是瘟疫、寒疫或者温病,还在学者发文章讨论,对于典型症状的把握并不准确,这需要什么思考呢?那就是中医的瘟疫论,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调子,这就说明中医在统一化上还没有做到,但看国家一个推荐方,各地又五花八门各路专家纷纷拿出方子,说明什么?这样的形式很难统一,也就不会拿出一个有效的高效的药物和方剂来。这个时期的中医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医了,需要的是带着中医的思维充分的结合现代化的世界了。中医应该大胆的使用显微镜和各种设备,在使用中找寻中医的理念和方法,探索有效的结合渠道,进而实现中医自己的话语权体系。今非昔比的时代,中医不必低头哈腰起来,面对质疑就心怯就不安,使用现代化设备仿佛就如贼一般,自己的成果非要等待西方或者西医的认可,自己认可自己也是认可,自己看得起自己才是关键,只要百姓喜欢信任支持,就是中医的动力和存在意义,其他的管它么?如今生存的空间已经足够大,现在要思考的是中医做好做不好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医界一些人努力拉车的过程中,还有些人不过是打着中医旗号祸害人间,这样的情况下就是有多少中医的院士教授学者辛勤工作,也抵不上这些人的破坏。至今中医内部管理并不严格,各种乱相依旧有,中药造假的屡禁不止,大方子的有,辨证不准确的有、技术不高的有,等等,这些问题恰恰是需要中医自身解决的问题,不能怪别人。时代有了新变化,中医绝对不能朝后走。只要理论素养有,思维不断,任何的其他技术不过都是工具而已,怕什么呢?会变质么?相反,如果在这个快速发展,又有良好中医发展环境下,不去大胆的接受新鲜事物,那么再退步那可跟不上了。今天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过去的时代中医也长期从事抗击结核病的斗争,但是最终没有靠中医药控制其发展,在结核病今天全球共识内,没有中医药的地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些如林黛玉一般烟消云散的遗憾,中医人应该去思考。今天新冠肺炎肆虐,中医如果还是坚定的排斥现代科技,那么几年后中医又能拿出什么有效的技术和方药来说明对新冠肺炎的疗效呢?抱着哪个方子去?拿着哪本经验去?拿着什么药物去呢?历史给了中医新的发展机会,就要毫不留情的抓住。忌讳太多,顾虑太多,失去的就会更多。中医,不能盲目,应该清醒的知道我们有什么,缺少什么,时刻不忘学习,这才是硬道理。当靠1自己就可以对抗取得好疗效的时候,1就是最棒的,就要坚持住,不能丢掉;当靠1自己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就要主动的接触另外的1,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如果1+1能够大于单打1的疗效时,1+1就是发展。三、谭杰中:柴胡汤的少阳病诠释关于柴胡汤,开始跟同学分辨主证之前,先说明一下教小柴胡汤大概的规划,柴胡汤会教得比较多一些,是因为我想藉着仲景的柴胡汤,把历代的一些柴胡剂都跟同学顺过一遍。这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说好了,中国现在在使用的方剂大概有三万首,三万首方剂之中,柴胡系的方剂占了八千首,所以如果在教柴胡汤的时候,能够把柴胡系的方剂总纲带过一遍的话,等于是帮各位把中医学整个版图中,十五分之四都处理掉了。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因为张仲景的柴胡汤,尤其是小柴胡汤,提示了后代医家柴胡剂的使用可能性,可是,反过来说,为什么后代的医家,有小柴胡汤不用,要再去创出另外那八千种的柴胡汤?为什么?这一定是因为小柴胡汤,有它不适用的地方。也就是说,小柴胡汤有它的适用范围,在其他的状况下,医家会照实际遇到的状况,创造出更好用的方。比如说:加味逍遥散、柴胡疏肝汤等等学这样一块版图,虽然要来扫一遍时方的柴胡剂,但它也可以反证“经方的柴胡剂在做什么”,这样才比较容易决定在这么大的一个疾病类型中,什么主证要用什么汤,能让我们用得准一点。今天的时间,只能教一些小柴胡汤的绪论,也就是少阳证的部分,只能介绍一小部分的“少阳是什么?”,比较详细的少阳是什么,要等到我们连同难经、黄帝内经,以及孙思邈关于胆、三焦、肝的一些说法一起整理出来,会比较能引经据典地处理“少阳是什么”这个主题。在众多柴胡剂中,滋阴养血的柴胡剂,其实比较偏当归芍药剂,柴胡只是点缀的,我这次先不会带到;我们这次先带所谓“疏肝解郁”的柴胡剂,我们会从傅青主跟陈士铎的方剂里面,去抓出一个用药规律,等到我们熟悉这些规律以后,读到其他时方的柴胡剂就会很容易理解。在整理柴胡剂的时候,我问了一些人说“我想把这些所有的柴胡剂都比对一遍,这样同学就能比较理解少阳到底是什么”,但有人,比如说我干爹,就告诉我:“当年我在学柴胡剂的时候,我的老师不是这么复杂的教法啊”,他的老师是这么教的:要疏肝、调肝气、疏肝解郁这件事,疏肝的药,不如这样想:如果是肝气不舒畅,呈显在消化轴的,那是四逆散(按:宋本四逆散就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肝气不舒畅,呈显在血分的毛病的,是加味逍遥散;少阳病,才是小柴胡汤。我听后觉得有道理!因为历代的柴胡剂脱不出这三个范围,就是从四逆散里变化出柴胡疏肝汤、逍遥散变化出其他方,整个柴胡剂的推扩,大概不出这三种路数。而小柴胡汤治的是少阳病,所以历代从不把它列入“保肝药”,少阳病这个东西,跟肝脏没有太多的关系,甚至我们可以说,中医所说的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调肝保肝,跟这个实质的“肝脏”都不一定有太多的关系。怎么讲呢?因为实质的肝,比如说,脂肪肝,用实脾散,实脾散里面并没有疏肝解郁的药,那是湿阻中焦;实脾散是真武汤底。肝忙不过来、毒性都化解不掉,我们要帮它排毒、让它轻松一点,可能用的是绿豆黄、蛆粉、半夏泻心汤,这里面也不一定有柴胡、芍药。今天说的黄疸病,那总有机会跟肝胆相关了吧?对不起,张仲景把它分类到阳明篇,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造成黄疸的肝胆病变,那是消化轴(阳明区)的事情,搭不到六经传变的“少阳病”。也就是说,从这些疾病在分类上的归属,就可以让我们概略地看出张仲景伤寒论说的“六经传变”是怎样在画分人体功能的区块的,而这,和今日西医的解剖学,是相当不同的视角。即使是和中医领域的五脏论治,也是从不同的基准点架构出来的。所以说,处理实质的肝的时候,很多的东西跟柴胡剂其实一点也搭不到,各有各的打法,所以柴胡剂说是处理肝吗?不一定,实质的肝,有另外的打法的;柴胡剂所活跃的领域是另一个领域。我觉得这个领域很难定义,因为,跟长辈在讨论少阳区块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几乎讲什么都会被修理,比如说,少阳区块包含了胆跟三焦,我说“三焦是不是淋巴?”大人就会说:“不可以说是淋巴,因为很多病,证明它不是淋巴。”“那少阳是不是神经?”大人又会说:“不不,不可以说是神经”少阳区块的胆与三焦,因为少阳区块是一个很特殊的区块,要好好定义它是不容易的事情。说到肝的血分、气分跟柴胡证,还可以再加上神经疾患一一就是柴胡龙骨牡蛎汤证中拆解出来的一大堆东西,容易被惊吓、恐慌,西医归类到神经的疾病,其实还是有可能从少阳区块去医。首先来看,后代医家说的“疏肝解郁”这件事,跟我们要说的少阳区块,有什么关系?其实足少阳是什么经?是胆经;手少阳,是三焦经。要疏肝解郁,为什么不走厥阴肝经就好?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直接走厥阴经的药,也存在啊,比如说当归四逆汤,或者是桂林古本的桂枝当归汤、或者是乌梅丸,这都是直接走厥阴经的药。真正的厥阴经的药,我们可能要教到厥阴篇的时候才认识它,所以到底“什么东西是归到厥阴病?什么东西是归到少阳病?"我们可能教了厥阴病再把它搞清楚,而厥阴病有较多东西是关系到实际上的肝。那少阳病呢?它比较好像是胆经的区块、手少阳三焦的区块,当它运行得顺畅的时候,肝气就会比较通畅、肝就会觉得比较舒服,所以它好像是“胆的顺畅度,关系到肝的舒服度”,那这是不是实际上直接关系到肝脏这个脏器?我现在还不敢说它是一个“绝对”,这是一点。不过这一点也是蛮不重要的,因为比较要紧的是,我们要能够定义出什么是少阳?张仲景说的少阳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是比较需要去探讨的。为什么所谓的柴胡剂衍生出来的很多方子,或者说少阳病会那么关系到中国人说的“郁”这个字?少阳病的特征就是人很“郁卒”,到底什么是郁?伤寒论所谓少阳区块的病,究竟是什么东西?我想这必须要扯到:什么是狭义的少阳?什么是功能的少阳?什么是广义的少阳?这三种少阳,可能会让人听起来觉得有点矛盾,好像“它如果是A,就不该是B才对";但我认为,这三种,都对。我现在还没有能够那么清晰地去分辨它们的对错的能力,但至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所认识到的少阳都需要和同学分析一下。首先,我觉得最标准的少阳,还是要用内经来说,内经说的少阳其实是很单纯的,就是足少阳胆经啦。足少阳胆经从头到脚这样绕人的侧边区域,这个少阳胆经经过的穴道,管到的东西,会让人觉得它是“人体最三八的一条经”,就是它经过的重要穴位,是超级没有节操的,八婆,好像一个爱八卦的人,每家都要去串个门子,它经过人体所有平常不太对话的重要脏器,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是人体的八卦(gossip)之经。这条很三八的经,它有什么作为?而人体的手少阳三焦这个东西,因为足少阳胆经本身就像个爱打听消息的人,如果这个人觉得打听得还不够透澈,不过瘾,他可能就会去找一家针孔偷拍公司来帮忙,人体的针孔偷拍公司,就是我们这个三焦系统。三焦,在中国人的观点里,用一个最模糊的认识来说,像是人体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腑,这个腑是什么?是贯串人体所有五脏六腑,形成一个能量的网,好像是把所有的五脏六腑都关在一个笼子里;好像“五脏六腑是结在三焦这棵树干上的果实”一样的这种感觉。至于三焦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灵魂的存在?这个是有争议的,我们姑且不论。所以足少阳胆经就发现:“手少阳三焦这个东西,很好用!它每一家都有经过,我要知道什么事,它都会告诉我!”所以足少阳胆经跟手少阳三焦经就会有紧密的联系。经方中医的世界里,称三焦为足少阳胆经的什么?叫“少阳游部”,足少阳胆经在各处装设的分店、监视器。所以所谓的足少阳“经”病,临床上往往同时就等于手少阳三焦“腑”病。就是如果我们说三焦是一个腑的话,足少阳经的病跟三焦腑病,多半是一起发生的。所以,即使张仲景的六经传变,指的是足六经,我们在定义它的时候,有时候也要连手六经也一起算进去。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样的病叫做手少阳三焦腑病?狭义的少阳狭义的三焦,就是黄帝内经里讲的,“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这个东西,是挖水沟的官、它会挖出水道,那,这就是淋巴嘛。“三焦是淋巴”是最形而下,也最不稳妥的一个说法。因为少阳胆经经过人的身体侧面,如果把颜料打进人的淋巴系统里面,会发现这些颜料全都堆在身体侧面的这个地方,也就是身体侧面的这个区块,是淋巴最容易走的地方。而往往少阳经病,是可以伴随着这些地方的淋巴不通的,所以我在临床上,看到一个人淋巴结一坨坨肿出来,小柴胡汤一帖下去马上就好,所以我一直以为小柴胡汤是清淋巴的药,但这件事情上,我的认知其实可能是错误的,后来就有学过西医的人来纠正我,他说:“拜托,淋巴这种东西它自己是不会发炎的,淋巴会结块,那一定是别的地方在发炎。”也就是说,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小柴胡汤一下去,淋巴就扫干净,清三焦就是清淋巴”,可是事实上人的淋巴不一定有什么可扫干净的,是血液在发炎,淋巴才会结块,所以小柴胡汤在这个事情来讲,可能其实是扫血液,不是扫淋巴。它说不定是把其他东西打得很干净,“淋巴打得很干净”只是结果之一。所以,以结果论,就会觉得淋巴就是手少阳,但这个说法,其实还是有争议的。当然,时方柴胡清肝汤之类的方子,治疗淋结小坨的“骁瘴”还是蛮有效的,我说,三焦“等于淋巴”会讲得太武断,但若说三焦“涵括淋巴”,说不定是可以的。如果小柴胡汤果真是淋巴药的话,那淋巴癌它应该会很好用,因为它力道很大,可是淋巴癌用小柴胡汤,并不见得好用,所以我们知道专门的淋巴药,跟“经方的柴胡剂”可能还是有一线之隔。至于说慢性的淋巴肿,那有可能是虚劳的建中汤证,不是柴胡汤证。经方之中,代表性的清三焦的药是柴胡汤,补三焦的药,是辅行诀里的黄耆建中汤(不能说是伤寒杂病论的,这两个黄耆建中汤是不一样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黄耆建中汤,张仲景绝不允许黄耆出头,黄耆的量放得很少,可是辅行诀里它的黄耆是放得很多的。)我们从辅行诀来看一下古代汤液经法的结构,这个结构看起来很美,怎么说呢?古方的世界里,我们说小阳旦汤是什么?就是今天的桂枝汤,它的药味是桂、芍、草、姜、枣,辅行诀里的小阴旦汤是什么?是苓、芍、草、姜、枣,所以桂枝,一个温开的药,跟黄苓一个凉性的药,行成一个对照。桂枝汤治疗的,是表面受到风邪;黄苓汤治疗的,是里面有风邪、会肚子绞痛的热性下利。如果桂枝汤在辅行诀里面再加一味饴糖,就是麦芽糖,它叫做正阳旦汤,这样的结构很像小建中汤,不过小建中汤的芍药有加倍,加饴糖的正阳旦汤,芍药不加倍,但意思是类似的,效果也差不多。大阳旦汤跟大阴旦汤呢?正阳旦汤上面呢,如果芍药乘以二,有饴糖、再加黄耆五两之多,这个叫大阳旦汤,可能这就是古方世界真正的黄耆建中汤,黄耆放到五两这么多。如果是小阴旦汤,加上柴胡八两、半夏半碗,这就是大阴旦汤,也就是后来的小柴胡汤加芍药,所以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在古方的世界叫做大阴旦汤。以实际疗效来讲,大阳旦汤是最补三焦的,大阴旦汤是最清三焦的这样的一个对比。颈部的“淋巴”结块,要一下子就把它拔掉,小柴胡汤可以用,但是小柴胡汤有没有办法把它医到好?通常没有办法,要用补药,建中汤之类,或是柴胡剂再搭补肾药,才能把它医到好,就是体质上的问题要建中汤才能调节,小柴胡汤只是把它清干净,但是虚劳的人就是淋巴很容易堆东西的人,所以要先改善他虚劳的体质。既然“三焦药”的柴胡汤或者是建中汤,都或多或少地对今日解剖学说的“淋巴”有作用;而且,柴胡汤或建中汤所调节到的所谓“免疫机能”,也和淋巴的运作有高度的重叠性。乍看之下,好像三焦就是淋巴了?但是,如果我们回到中医的视角,却又会发现:中医说的“三焦”或是“少阳”的运作,仍有很多东西是“淋巴”所不能包含的。也就是说,如果以淋巴当做基准点来谈三焦的话,或许是一个不够完整的基准点。比如说,前面在教真武汤的时候,有带到过一点少阴病,那时候我说,扁桃腺发炎,常常是少阴区块虚了,从少阴治。当时是因为我们班上大部分都是大人,所以这样讲。其实呢,扁桃腺发炎,有另外一个类型,就是少阳病,如果这个扁桃腺发炎,是发生在“小孩子”身上的时候,就要看有没有少阳主证或是建中汤主证。怎么说呢?日本人在使用经方的医案里面,有提到一种“腺性病体质”,就是小孩子三天两头扁桃腺发炎、喉咙痛,这样的一种体质。日本的医生会去看这个小孩,是不是虚劳的体质,是的话就会开建中汤,或者是看有没有柴胡证,有的话就开小柴胡汤,然后就可以让这个小孩,变成一个不太会扁桃腺发炎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小孩子身上的扁桃腺发炎,好像不一定要算到“少阴”去?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状态。之前有认识的学中医的朋友说,他的老师年轻的时候,扁桃腺很会发炎,后来吃了夏枯草煮鸡蛋,就都不发了。我这朋友三十来岁,也照着这么吃,结果,感冒时,扁桃腺,照烂不误。其实,像这一类的方子,就是典型的“儿童与青少年专用”的方剂,过了三十岁,就很没效;过了三十五岁,再吃,就几乎没什么可期待的了。我们可以说儿童是“稚阳之体”,一个在发展中的人体,他的成长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很多问题可以从少阳治;但是一旦已经不再使用这个区域,扁桃腺发炎就是从少阴治了,在发育中的儿童、青少年身上可能会看得到这个现象。所以这个儿童腺性病的体质,就会变成走三焦的药,或者建中汤,或者柴胡汤,这样可以体现出少阳的两个面的治法的这件事情。为什么说小孩子活在少阳区块呢?又为什么这件事

    注意事项

    本文(小柴胡汤治疗瘟疫病的研究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