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2年党课讲稿: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docx

    • 资源ID:925131       资源大小:31.0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党课讲稿: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docx

    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正大踏步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中国奇迹背后蕴含着诸多成功密码,其中科学技术的贡献功不可没。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出发,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推动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新时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既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持。(一)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涌现,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制造技术迅猛发展,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系统集成创新正在以空前未有的力量驱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全球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不断催生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进而引起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可以说,“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新科技革命与全球产业变革,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然而,面对机遇是一回事,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乘势而上又是另一回事。对此,习近平强调:“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能否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大好机遇,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科技强国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能否在重要科技领域占据制高点。因此,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努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较量,从根本上说是科技实力的较量。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各国尤其是世界主要国家都纷纷投入大量研发经费推动科技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接续努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技研发投入明显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27864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44%,研发投入强度再创新高。而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但是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领域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因此,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韧劲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尽快“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才能为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发展桎梏,解决深层次问题,关键在于提升科技实力。经过长期不懈奋斗,我国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飞跃,经济总量已经居全球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百万亿元大关,有力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韧性和蓬勃活力。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言以蔽之,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为此,必须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各领域科技创新,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体质更强、活力更足。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当前,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矢志不移推进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之光芒不断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二、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科技事业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考虑和谋划,明确提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的重大论断,引领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乘风破浪、顺利前行,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一)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基础研究的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的智慧、能力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基本标志之一。只有加强基础研究,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才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是因为“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并且就此作出了诸多重要论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必须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2018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此后科技部、财政部等又联合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就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系统部署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加强基础研究提供了遵循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在数学研究领域,中国数学家运用众多新思想和新方法,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微分几何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率先解决了“哈密尔顿一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等几何分析领域核心猜想;在物理学研究领域,顺利完成“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被国际凝聚态物理学界公认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首次观测到三重简并费米子,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实现多项新突破,首次揭示了葡萄糖转运蛋白晶体结构,首次以人工方式缔造了仅含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从而开辟了生命本质研究的新方向,成功分离出世界上首株新冠病毒毒株;此外,在化学、天文学、核科学等其他领域,中国科学家也取得了重要新进展,包括率先提出并科学论证了一种全新的“氢农场”策略,成功发现宇宙早期一个位于红移5.7处的超大质量原初星系团,实现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首次放电,等等。(二)战略高技术取得新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辉煌成就。比如,在深海领域,我国研发的作业型全海深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斗一号”成功实现万米下潜和科考应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地球“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底。在深空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进入组网新时代;长征五号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航天奇迹;“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鹊桥”卫星中继通信,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将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带回地球,标志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记;神舟十号、十一号、十二号、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天和核心舱顺利升空,宣告了中国空间站建设步入全面展开阶段;“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助力中国量子技术领先全球;“羲和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探日”时代。在深地领域,世界最强流(束流强度2毫安)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并发布首批实验成果。在深蓝领域,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成功交付,并完成首航南极;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鳏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与全部测试,等等。(三)中高端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习近平强调:“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比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彰显了我国工程建筑的硬实力;作为目前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采用国产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荣获“戈登贝尔”奖,并连续多次登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国和一号”研发完成,“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是我国核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能力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标志;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民用单通道客机C919成功首飞;时速高达600公里的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实现了系统集成、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线路轨道等成套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超大直径盾构机“锦绣号”研制成功,为隧道施工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新能源汽车驶上发展“快车道”,产销量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层出不穷,正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并引领社会治理迈向精细化、踏进“智慧治理”时代;消费级无人机走出国门,占据了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移动通信、语音识别与图像识别、特高压输变电、高铁建设等位居世界前列,等等。(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习近平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因此,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必须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推进,整体效能不断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形成系统布局,截至2021年年末,已有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33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1个。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显著增强,我国已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36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1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87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551家。其二,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持续向纵深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强化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搭建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在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评价奖励等方面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比如,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下发,明确指出,将从8大方面30个领域着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2015年9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颁布,部署到2020年要完成的10方面143项改革任务;2018年7月,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印发,旨在从政策制度上让科研人员不为“帽子”“牌子”和“检查”所困扰。当前,143项科技体制改革任务已经全面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确立了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其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快。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实现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绩效不断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步伐加快,长江经济带创新效能逐步凸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黄河流域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日趋完善。(五)科技惠民取得显著成效马克思曾指出:“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尤其需要强大的科技作保障。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领导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着眼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科技进步促进改善民生,推动科技惠民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在高端医疗设备制造方面,国产化水平稳步提高。习近平指出:“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技术创新工程,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推动高端医疗装备研制迈出重大步伐,包括首台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成功制成应用,首台国产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PET/MR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首款高端医学影像专用“中国芯”诞生,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等等。在科技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党带领人民探索科技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精准扶贫之路,包括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几十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帮助贫困地区培养科技人才,引导贫困地区群众树立科学意识,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为科技兴农富农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大资金投入,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项目,仅在2016-2018年中央就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共支持科技扶贫项目538个,投入资金5.16亿元,带动贫困地区科技扶贫投入25.58亿元。在公共安全科技方面,进步明显、成效显著。如就社会安全而言,“我国应急产业从无人问津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找不到、调不来、用不好'到今天门类齐全,从简单的手电、口罩、帐篷发展到陆海空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应急产业规模已达万亿元”;就食品安全而言,启动国家食品安全(横琴)创新工程等国家级战略工程,以此构建新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立世界一流的食品安全产业示范和推广体系,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法;就环境治理而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业锅炉超低排放等方面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由此促进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等等。(六)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就产生于军事领域,尔后再由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转移,推动民用产业的升级换代,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态势,结合世界新一轮军事科技革命演进情况,强调“要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推动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强军的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我国国防科技不断取得新成就,有力支撑了重大武器装备研制发展,包括下水首艘国产航母、入列大型万吨级驱逐舰,正式服役歼-20、运-20、歼-16、歼TOC等新型战机,研制成功东风77弹道导弹、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走在前列等,谱写了科技强军的新篇章。(七)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呈现新局面“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关起门来搞创新,只会导致科技发展事倍功半。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充分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比如,在开启和保持创新对话机制方面,我国从2017年至今,与俄罗斯已成功举行三届中俄创新对话,建设完成“中俄联合科技创新基金”;与美国已成功举行多次创新对话,在对话中紧紧围绕创新绩效、创业人才培养、创新生态环境、企业间研发合作、数据激励创新等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并达成多项共识;与欧盟成功举行四次创新合作对话,共同建立了科研创新联合资助机制;积极主办及参加金石专国家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与金砖各国分享科技创新政策、最佳做法和实践,等等。在推动多边科技创新合作方面,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推动世界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包括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和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和发起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规划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等等。在扩大科技对外援助方面,我国积极举办“发展中国家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创新管理培训班”,培训范围涉及新型肥料技术、茶叶技术、先进沼气技术、地球科学分析技术、食用菌技术等,得到各国培训学员的高度评价;发起实施“国际杰青计划”,邀请发展中国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研究人员来华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建设中国一哈萨克斯坦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一印尼禽病控制联合实验室、中国一乌兹别克斯坦棉花联合实验室和中国一巴基斯坦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平台)等,并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建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通过技术对接、示范培训等,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转移转化,等等。三、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科技强国建设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坚持党的领导,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全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催生新发展动能、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深层次的风险挑战,如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伦理道德风险、核扩散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发挥着积极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科学技术是利还是害,尤其重要地取决于一个国家领导力量对其所采取的态度和策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因此,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科技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也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其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让科技更好服务社会、更好造福人类。其二,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其三,要高度重视对科技事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切实做好战略性科技任务布局;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此激发各大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其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牢固树立科学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断增强驾驭科技发展的本领。其五,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广泛听取科学家和科技专家的意见,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抓紧制定和实施促进科技进步的有效措施。(二)坚持创新引领,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不竭动力源泉习近平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只有持之以恒抓创新,我国科技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进步。换言之,如果创新能力不强,那么科技强国建设就难以推进。因此,推动科技强国建设,要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线,切实加快各领域创新。其一,要推进协同创新。创新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进而形成推动创新的合力。首先,统筹发挥党和政府在维护公平正义、强化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与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其次,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再次,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其二,增强创新自信。创新自信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深沉力量。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既要鼓励大胆试、大胆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啃硬骨头,在独创独有上下足功夫,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新突破,又“要建立健全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机制,实行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促进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标准的成果优先为我所用”。其三,发展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新涉及许多方面,能否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是重要基础。因此,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首先,要弘扬创新精神,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气氛,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创新教育,使其从小养成创新观念。其次,要正确看待失败。创新是向未知领域的进军和探索,在此过程中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与挑战,这就意味着可能会出现失败。因此,“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再次,要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其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紧密结合,从而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三)坚持人才为本,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持久智力支持习近平指出:“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要想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就必须拥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当前,我国科技强国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人才、需要人才。因此,必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其一,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首先,突出人才的战略地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破除人才评价中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建立以实际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同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与要求,科学制定出分类分层的评价标准;再次,积极搭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努力改善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大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其二,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面对建设科技强国的繁重任务,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态势,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首先,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再次,要大力培养青年人才,优化人才的年龄结构,“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其三,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完善人才引进和对外交流政策体系,既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切实保护海外回国(来华)人才的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给予表彰和奖励,让他们进得来、待得住,又通过留学进修、访问学者、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快人才“走出去”步伐,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其四,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无论是培养人才,抑或是引进人才,根本目的都在于任用。因此,要更加注重用好人才,不断提升人才使用效能。首先,根据各类人才的专业背景、专长等,将其统筹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锻炼和考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新潜能;其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坚决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再次,要更新用人理念,“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四)坚持处理好几对重要关系,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正确方法指引习近平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领导科技创新的伟大征程中,始终坚持辩证思维,促使科技强国建设稳步前进。其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资源呈现碎片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世界级科技大师匮乏,等等。必须以这些重难点问题为导向,下苦功夫进一步研究思考,花大气力加以解决。同时,党中央着眼于推动科技进步,确立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到2035年我国科技实力将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这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截止到2020年,我国已如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未来要继续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稳步完成战略目标,实现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其二,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工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因此,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更加注重科技发展措施的整体效果和协同配合,坚决防止顾此失彼。但是,强调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而是要注重抓关键环节,以此为突破口,对推动科技事业全面发展起到重大牵引作用。正如习近平多次强调的,“科技布局上既要注重全面布局,也要讲究重点突破、非对称发展”。其三,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统一。习近平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实践反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因此,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当然,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世界性。无论是竭力探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抑或是有效应对全球变暧、传染性疾病等人类共同挑战,都离不开全世界科学家及广大科研人员的通力协作与联合攻关。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科学技术、推进科技创新必须树立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秉承开放包容的广阔胸怀,坚持在开放创新中密切科技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唯有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并且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破解创新难题,才能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党课讲稿: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