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农说》作物(中药、茶叶、水果、蔬菜)生长发育的阴阳理论.docx

    • 资源ID:930340       资源大小:569.86K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说》作物(中药、茶叶、水果、蔬菜)生长发育的阴阳理论.docx

    农说作物:中药、茶叶、水果、蔬菜生长发育的阴阳理论综述金立成知本提纲作物生成阴阳原理(一)“阴阳交济、五行合和”的总原则知本提纲的农学阴阳论也以作物生长的一般原理作为逻辑起点。阴与阳具有不同性质与功用,它们的互补与配合是天地万物形成、存在的基本条件。农作物的生长也依赖阴阳相合。知本提纲云:“盖阳生为变,阴成为化;变则启其端绪,发其新机,化则脱其本根,易其故形。阳变阴体,阴化阳气,阴阳和,造化成,而品汇繁昌。此耕道之大端也J知本提纲在继承农说农学阴阳论“阳生阴,成”原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阳变阴化”。知本提纲农学理论的一大特色是引入了五行论,以增强农说作物生成原理的理论解释力。与阴阳解释并列,知本提纲解释万物化生通常加入五行解释。知本提纲云:“盖独阴不生,孤阳不长。阳施阴承,阴化阳变,阴阳交而五行和,五行和而万物生。阳交济,五行合和,自然万物生育。“阴阳平而变化出,五行和而人物生。”(卷“阴阳交济、五行合和”,是知本提纲对自然万物生育的一.般解释。知本提纲不只是一本农书,农学理论只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知本提纲作物生长原理的总结提炼还要依赖于它对天地万物的解释。而事实上,知本提纲在阐述、介绍农学理论时也主要引用“阴阳交济、五行合和”或相近表述作为作物生长的理论根据。因此,我们把“阴阳交济、五行合和”归入知本提纲的作物生长原理,把它看成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的逻辑始点。(二)新五行的含义那么,知本提纲的五行具体指什么?与传统五行是否相同?知本提纲云:“气之清而动者,是为天火之阳;气之浊而静者,是为土水之阴。清阳浮越在表者,凝为少阳之天。浊阴降就重心者,结为少阴之地。太阳化火,随天而转;太阴化水,浮土而息。”(卷一),在继承中国古代“气生万物”思想的基础上,知本提纲创立了“气天火地水”新五行说。气是五行之一,是其他四“行”的本根,更是自然万物的本原。清、动之气化为天、火二行;天、火是阳气的具象表达,性质分属少阳、太阳。浊、静之气化为地、水二行;地、水是阴气的具象表达,性质分属少阴、太阴。可以看出,“阴阳交济”与“五行合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展开。阴指地、水,阳指天、火,对于自然万物来讲,“阴阳交济”就指天、地、水、火四者的协同配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称知本提纲的农学理论为农学阴阳五行论,只叫它农学阴阳论。知本提纲新五行论与传统五行学说有明显差别。其一,概念内涵.上不同。两种五行名称并无一对应的关系,新五行并非由简单更换传统五行名称得来。传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者是并列关系,它们可用于描述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可用于类分自然万物。知本提纲新五,行气天火地水不是并列关系,这主要包含两方面:一则天地火水四行以气为根,由气生成;二则天与火性质相近,二者结成同盟、常相伴随,地与水的关系也如是。新五行也不能用于描述事物发展阶段和类分万物。其二,与阴阳的关系不同。传统五行与阴阳是并列关系,二者虽有关联,却属于不同系统,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内涵上的界线相对清晰;知本提纲新五行与阴阳是附属关系,新五行附属于阴阳,是对阴阳的具象表达。其三,本质不同。传统五行是五种具有内在关系的性质,是一个准公理化系统,是一种本质科学,而知本提纲新五行主要是功能性.概念,天、火可提供阳气,地、水可提供阴气,这一点将另拟文详述。在此基础上,针对农作物生育的具体情况,知本提纲实现了五行的具象化表达。对于自然万物来讲,气、天、地、火、水的配合是其产生的原因;对于农作物来讲,促进生长的因素则具象化为气、风、土、日、水。气与水不变,我国古代一向坚持气生万物,而即使在今天,水依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素;风成为天功能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使者,土成为地功能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代言,日成为火功能在作物生长中的掌印人。至此,知本提纲新五行说的含义与源流已经初步彰显,但阴阳交济、五行合和依然内容不足。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五行如何配合、阴阳如何交济,尚需更具体的描述。(三)生成原理的具体内容总体来看,天主行施布种,地主含载生化,二者功能比较固定,是作物生长的两种主干力量。水、火主要用来调整天、地的此消彼涨,以达到五行合和不偏的结果。知本提纲坛/天主行施,地主含化,惟凭水火之调变。居表而运行以施种者,天之职也;居中而承载以生化者,地之职也。然其聊合贯通,惟凭水升火降,方能调变不偏,而后材料全备,万物始得发育耳。五行的配合、调节要回归阴阳交济的总原则。之所以要用水火调济天地,之所以能用水火调济天地,是因为它们各具分属的阴阳性质。知本提纲云:±为少阴而气啬,水为太阴而气寒,必得阳火蒸发,始能生物。.本太阳而气烈,风本少阳而气燥。必复得水阴之气,敛其过泄之阳,合其润泽之阴,阳变阴化,阳生阴成,包含融结,以大发育之功也。这是对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原则的具体贯彻,更是对阴阳交济、五行合和原则的具体阐释。对于一个农作物来讲,只有水土的滋养无法生长,因为水土属阴而独阴不生,必须济以太阳的照射;只有风吹日照也无法生长,因为风日属阳而孤阳不长,必须配以水土的滋养。反过来说,风日之阳主变主生,水土之阴主化主成,须阴阳交济、风日水土互补配合,才能促进作物发育。然而,阴阳交济绝不是无原贝h无时机的简单混合。知本提纲日"倘阳蒸不极,经水夺而有化无变,生气既滞而不畅;阴敛不时,遭旱泄而有变无化,物力亦散而难凝。阴所以敛亢阳,然必待日阳蒸发己极而后敛,则生气无有不畅。若未极而夺之,是有化无变,而生气自滞。日阳所以蒸阴体,然必须水阴收敛合时,而蒸发始无过泄,则物力无有不凝。若之时旱泄,是有变无化,而物力亦散。“根据农说;'生、变对应生长期,成、“化对应成杀期。与此不同,知本提纲并未明确把作物生理周期分作生长期和成杀期,”变与“化“(或"生与成)只能理解为作物生理变化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在时间上相继,而在,逻辑上互补,正所谓"变则启其端绪,发其新机,化则脱其本根,易其故形。也就是说,要保证作物健康生长,须有变有化。然而,保证”变、化二者同时发生的条件就是阴敛合时,唯当阳蒸方极时才宜"水阴收敛",是为"阳极阴收。若阳蒸不极而阴敛,则有化无变;若阳蒸过泄才阴敛,则有变无化。和农说一样,知本提纲也更重视作物生长中阳气的作用。为了保证作物健康顺利生.长,农说强调畜阳,提出“阳畜阴周模型。相应地,知本提纲强调藏阳,提出阴敛阳藏模型。知本提纲日:受炎日之暄照,得雨收敛,更迭耕劳,掩臧阳气于内,来年麦发,自有力矣。,将.积阳掩入地中,一经霜雪,阳气闭固而不出;次年春种,发生自必幽茂。”阴敛阳藏是保证“阳极的重要条件之综合以上,可把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的作物生成原理概括为阳变阴化、阴阳交济、阳极阴收、阴敛阳藏”。阳变阴化与“阳生阴成一样,强调阴阳二气在作物生成过程中的不同功能。之所以在原理中未提及“五行合和,因为它是阴阳交济的展开式,已经包含于阴阳交济的内涵中。阴阳交济既强调阴阳二气互补才能生育作物,又强调互补适时、阳极阴收。为更易达到作物的“阳极状态,应注意营造阴敛阳臧的生理环境。严火其,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阴阳往复无停机,进退乘除。流行者,未尝断续;充塞者,未尝空缺。大而天地之全体,小而一物之微区,无不皆然”。这里的阴阳指阴阳二气。阴阳二气都是气,并非近代化学元素论意义上的两种不同的物质。“夫一元之气,升则为阳,降则为阴;进则为阳,退则为阴“。“凡日为阳,雨为阴;和畅为阳,结为阴;展伸为阳,敛训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浅为阳,深为阴;昼为阳,夜为阴。”阴阳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气的不同功能状态或功能属性。显然,马一龙以气为世界的本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农作物,都由气所组成。作物的生长发育以气为物质基础,但以阴阳为其“变化之机“万物不离乎阴阳“,”上下者,乾坤分列之位;升降者,阴阳往来之气;内外者,神化合辟之妙;敛发者,万物生成之机;出入者,循环无穷之端。”气处在不间断地运动变化之中。气的运动表现为“上下”、“升降”、”内外“、”敛发“、“出入”等不同形式。气内部的阴阳矛盾,导致了气的运动和变化。世间万物也就在气的运动中不断地化生,并随着这个气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夫大块生物之功,以太和流行耳”,“物之生息,随气升降”。作物本身是气,作物主要感受环境中气的阴阳状况而生长发育。而环境中的阴阳状况主要是由日月的运动所影响所决定的。故日:“太虚生物之功,不过日之代明,四时之错行,水火相射,五行杂揉,而万物之为物也,无尽藏J一日之中和一年之中,由于日月运动所导致的具体的阴阳变化是:“一日之间,子前为阳,日进而上升;午后为阴,日退而下降。”冬至一阳生,”冬至之后,阳渐长。立春,阳之出也。春分,阳气之中也。立夏得阳三之二,至夏至而极矣。”夏至一阴生,”夏至之后,阴渐长。立秋,阴之出也。秋分,阴气之中也。立冬得阴三之二,至冬至而极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由于太阳照射的时间长短的不同J春秋二分,昼夜相半,.春分后,昼渐永,日在地下之刻少;秋分后,夜渐永,日在地下之刻多,”从而导致地球上阴阳的不同状况,从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作物生产表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各种作物虽都是气,但不同作物所禀受的气是不同的。“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朋。”这里的精气还是气,只不过是气之精者也。这里讨论的虽然是不同的生物种类,但用在不同的作物上也是适宜的。正是由于不同作物禀有不同的气,从而使其表现出不同的习性。农业生产要想获得好的收成,就要使作物习性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其顺利地完成生长收藏的过程。只有“遂其畅茂条达之性才能成“丰享裕大之体”。因此,农业生产要重视“合物性之宜“。物性之宜虽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它只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是可能;而作物具体的生长发育则是对环境中阴阳条件的利用。作物生长发育的好坏,依赖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环境中的阴阳条件适应某种作物,这种作物就能够生长良好;环境中的阴阳条件不适应某种作物,这种作物就将发育不良。如前所述,环境中的阴阳状况主要是由日月的运动所导致的,它要受日月运动自然规律的制约。日月运动所提供的阴阳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也给出了限制。人们对此只能加以利用,而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因此,天时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农说转引政典“先时者杀无赦,不及者杀无赦”的说法,来强调知天时和用天时的重要性。只有适应和充分利用一个地区的天时条件,农业生产才能够有最高的产量。对天时条件利用不充分,是对它的一种浪费。而要利用天时,首先必须要知道天时,要顺应天.时的发展变化。先时后时都是失时,而“时一失,则缓急先后之序,皆倒行而逆施矣。”作物就不能够生长发育良好,农业生产就将减产甚至无产。“天之生人,必赋以资生之物J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稼稿的基础,就是天时。故曰:”力不失时,则食不困J农说虽然强调“天”的重要性旭并不忽视“地”的作用。农说指出:“草木之生,其命在土,生成化变,不离土气,踵踵相接,生生无已焉。”“禾苗资土以生”。“土之生物,膏则茂,瘠则不茂“。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质,作物生长发育的好坏与土壤密切相关。所以,农说要求农业生产,要合地脉之宜。由于土壤的状况也要受到由日月运动所推动的阴阳消长的影响,故在“天”和“地”的关系中,“天”仍然是主要的,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农说认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天时、地脉、物性三者的影响和制约,只有三者相互协调,配合良好,作物才能健康的生长。但人们在作物的生长发育中,并不是无所作为的。“食以农为本,农以力为功”物产于地,人得为食,力不致者,资生不茂深Uj人食其力”。人力的作用,可以在掌握作物习性的基础上,顺应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地上环境和地下环境,使作物的本性得以发展,使作物顺利地完成其生长收藏的过程。“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只有阴阳处于某种恰当的平衡之中,作物才能发育良好。但对农业生产来说,作物生长的条件,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就处在这种恰当的平衡之中的。而往往是偏离这种平衡。那些“既获之后,犁土在田,冬春二时,皆无雨雪,太阳燥烈,破块之间尽为枯体”的土壤,阳有余而阴不足;那些“失于锄垦,芜翳蔽其天阳,污浊淫其肤理,阴久而不开,生意塞而不达”的土壤,阴有余而阳不足。这就要靠人力的作用,“损有余,补不足“。对于前者,需以水润泽之,以水“夺其过泄之阳”;对于后者,需以火攻之,“假其焚燎之力,疏导蒸腾,以宣发育之气。”通.过人力的作用,为作物创造一个阴阳平衡的土壤条件。农说强调阴阳平衡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极端重要性,并认为各种不正常,各种灾害,都是阴阳不平衡所造成的。例如农说认为,雨热相激,阴阳不平衡,是产生蠡、贼、螟等害虫的原因。“热气积于土块之间,暴得雨水,酝酿蒸湿,未得信宿,则其气不去,禾根受之,遂生虫。烈日之下,忽生细雨,灌入叶底,留注节干;或当昼汲太阳之气,得水激射,热与湿相蒸,遂生贼,农业生产中的许多措施,之所以合理,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够克服阴阳不平衡,有利于为作物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条件。例如,灌田时,先“以水遍过,收其热气,旋即去之,然后易以新水”,有利于改善田间的湿热状况,从而有利于防止害虫危害。又如,农说要求栽秧时“纵横成列,纪律不违”。“密为偌,尺寸如范”。这一措施有利于取得”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必中央,帅为泠风的效果。这里的泠风即为和风,为阴阳协调的风。总之,农说以气为世界的本源,认为气自身具有运动的源泉。作物本身是气,作物感受环境中气的变化而生长发育,随着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完成其生长收藏的生命周期。作物生长的好坏,农业生产产量的高低,决定于作物体内以气为基础的阴阳变化是否符合其自身依其本性生长收藏的需要,是否充分利用了大自然寒来暑往所提供的阴阳条件。为了保证作物有一个合适的气的阴阳环境,就要清楚地认识和充分地利用“天时、地脉”状况,就要充分发挥人力的作用,通过,人功,调节作物生长发育小环境中的阴阳关系。只要“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作物就能够健康生长,就能够顺利完成其生长发育。以上是农说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宏观理论。它以由于日月运动所导致的气的运动为基础,从天、地、人、物性等几个方面,讨论了作物的生长发育问题。显然这种讨论是相当笼统的。农说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理论不只如此。它还运用阴阳这一对矛盾概念,具体地多方面地讨论了作物的生长发育问题。阳生阴杀。阳是生命的象征,阴则是促使作物死亡的因素。“生物之功,全在于阳“。作物因为含有阳而表现出生命的机能,土壤因为含有阳,而表现出土壤肥力。因此,农业生产要强调蓄阳J阳之生物,欲盛必畜,畜之极而通之大。”只有阳气蓄积充分,作物才能生长旺盛。对土壤来说,“繁殖之道,惟欲阳含土中。”如果阳气外泄,则邛日泄一分于外,阴入一分于中,生与杀机并臧,而覆与培者同出矣”,土壤生物之功就要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许多措施,其原因都在于蓄阳,欲使微阳之气不散。例如农业生产中"冬耕宜早,春耕宜迟“这一要求就是如此。农说具体解释说:"云早,其在冬至之前;云迟,其在春分之后。冬至前者,地中阳气未生也;春分后者,阳气半于土之上下也。其意皆在阳荣阴卫,欲使微阳之气不泄,求其壮盛而已J阳生阴成。我国传统用父母在孕育子女中的不同角色比喻和说明阴阳在作物生长中的不同作用。“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农说继承了这一基本的思想,并具体指出:“阳主发生,阴主敛息“,“诸阳皆生者,阳自下起,发其内之一本,以出于外。诸阴皆死者,阴自下起,敛其外之散殊,以入于内也。”阳的作用是创始万物,阴的作用是承继阳的创始而完成万物。这里的“一本“属阳,是事物的根本,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机能,其特性是由里向外的运动;“散殊”属阴,是形质,是形成事物的物质材料,含有使作物死亡的机能,其特性是由外向里的运动,它将外在的各种物质材料形成为作物的机体。”万物不离乎阴阳。阳为乾,阴为坤。乾体一,坤体二,乾主辟,坤主合。一故坤,两故化,辟户自内而出于外也,合户自外而入于内也。”正是由于阴和阳,生和成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作物的生长发育。由于阳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机能,其特性是由里向外的运动,阴是形成作物机体的物质材料,其特性是由外向里的运动,要蓄阳,要使微阳之气不散,阴阳必需处在某种恰当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阳居阴中。“物之生也,阳含阴中“。只有阳居阴中,才能"健运清虚之神,锻炼阴精以成形质。”对土壤来说,也要求“阳含土中,运而不息;阴乘其外,谨忠不出J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壤良好的生产潜力。否则,”阳泄于外,而阴实其中,生机转为杀机矣。”阴阳的作用虽然不同,但它们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来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夫生者阳也,生不自生,而含之自于成J阳虽是生命的机能,但它自己并不能独立地进行生长发育。它必需有阴来包裹,必需存在于阴中。”阳虽总生,而实以阴化为质,本于所成者阴耳J阳的生物之功,需要阴来提供物质材料。离开了阴,阳就无所依托,也就不可能实现其生长发育的机能。”成者阴也,成不自成,而达之自于生。”作物机体的形成虽在,阴,但阴也不能独立地完成作物的机体。它必需以阳所提供的生命的机能为基础。”阴虽总成,而实以阳变立命,本于所生者阳耳J阴是本于阳所提供的根据,来形成作物机体的。作物生长发育中的阴阳联系,农说还有另一.角度的理解生则化,成则变。然必成而后有生,阳根阴也;生而后有成,阴根阳也这里的阳与“生”相联系,有种子的含义;这里的阴与“成”相联系,有植株的含义。作物的种子(阳)包含生命的机能,依其本性,就将成长;长成的植株(阴),依其本性,就将“脱其本根,易其故体”,形成新的种子。种子的形成必需以长成的植株为基础,植株的长成,又必需以种子的存在为前提。“冬至之后,生意皆含。夏至之后,生色皆达。含者化之机,达者变之渐。阴阳互为其根。”作物的生长发育就表现为“种子一植株一一种子”的循环往复。另外,农说把运动变化看成是生长发育的基本形式,强调运动变化乃为生长发育所必需。“精之化生者,功在剥换”。只有不断地推陈而致新,“脱胎而洗髓”,才能使作物“稚而壮,壮而盛,盛而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凡事之立,其始甚几微,充广必盛大。盛必衰,衰必敝,敝则变,不变则毁,毁则熄M只有不断地运动变化,进行“否定之否定“,农业生产才能年复一年持续的进行。在运动变化中,又必须保证气的连续和畅达。“若脱土久,气不连属,生之虽具于胎,成之则不全其数,或半途而剥,或成穗而枇”。“世俗浸种,昼沉,夜晾,庵酿郁蒸,逼之使束,胎中受病,拔不可去。”因此,农说还提出了一套独特的保种播种和育秧的技术。因此,从微观上说,作物的生长发育就表现为“生"和“杀",”生”和“成”,“化”和“变”的矛盾运动。以.上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讨论了农说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问题。总之,在农说看来,作物的生长发育是由作物体内的阴阳矛盾和环境中的阴阳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造成的。只有作物体和环境中阴阳变化,符合作物生长收藏的需要,阴阳变化处于某种恰当的关系之中,作物才能健康成长。只有充分利用了一个地区的天时、地利条件,农业生产才能丰收。在作物的生长发育中,人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人力可以协调作物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确定作物的适宜播种期,通过合理的土壤耕作和田间管理,为作物创造一个合乎其本身生长发育要求的阴阳平衡的环境条件。冬至之时,“谷种之生色虽未见,而生理已完于其中”矣。冬至之后,阳渐长,作物种子受不断增强的“阳”的推动,感受环境中气的变化,于清明时萌发。清明之后,作物不断成长,由小而大,至夏至时基本长成。夏至一阴生。夏至之后,阴渐长。在阴的作用下,作物的生育生长受到抑制。此时就要转入生殖生长,开成新的种子。新种子于冬来时成熟。这就是作物(水稻)生长发育的基本周期。农说一书的作者马一龙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儒学功底深厚。农,说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理论,体现了我国传统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当然,农说的理论,并不能代表我国传统对这个问题的全部看法。例如,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理论中,五行学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农说一书中则根本没有提到五行概念。在知本提纲一书中,“余气相培”的思想,对于说明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这一思想在农说中毫无踪影。但不管怎样,认识和了解农说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我国的传统农学,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说在谈到阴阳在-年中的消长变化时说:“冬至以后,阳渐长。立春,阳之出也;春分,阳气之中也;立夏得阳三之二;至夏至而极矣。夏至以后,阴渐长。立秋阴之出也;秋分,阴气之中也;立冬得阴三之二;至冬至而极矣”又说:“冬至一阳生,主生主长;夏至一阴生,主杀主成。故曰:生者阳也.成者阴也。”这就是说,阴阳在一年中的消长,是以两至为分野的。因冬至以后,阳气逐渐增长,历经立春、春分、立夏到夏至达到了顶点。在夏至以后,阴气逐渐抬头,历经立秋、秋分、立冬,到冬至达到了顶点。总的看,对于农业生物来说,阳气是主生主长的;而阴气则是主杀主成的。所以说,“生者阳也,成者阴也”。农说在谈到阴阳在一天中的消长时说:“夫一元之气,升则为阳,降则为阴;进则为阳,退则为阴。故一日之间,子前为阳,日进而上升;午后为阴,日退而下降J这就是说,对于一元之气来说,它的消长,表现为升降和进退,在子时之前,是阳气逐渐上升的时期;在午时之后,是阳气逐渐下降而阴气逐渐上升的时期。对于农业生物来说,它们是随着一年中的阴阳消长的变化而生、长、化、收、藏的它们是随着一天中的阴阳消长的变化而进行同化和异化作用的。基因中蕴藏着阴阳的机制在生物化学中,DNA呈双链“麻花”式结构,可以说呈现的是一阴一阳式的配对。每条单链上有4个碱基,它们是:A、T、G、C0A:腺喋吟核甘T:胸腺喀咤核甘G:鸟喋吟核甘C:胞嗒咤核甘其中的奥秘是一条链上的喋吟碱必须与另一条链的喀咤碱相匹配,就是,手”牵“手”,a-TC-G这样匹配才行,我们认为这也是一阴一阳式的匹配,它们之间靠的是微弱的氢键结合力。A、T、G、C其中每3个组合称为密码子,若干密码子排序后,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我们称为“基因”。那么,基因怎么生成的呢?它就是一阴一阳变化出来。至此,我们会想起“老子”的那段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照阴阳(原理):基因中,碱基为一,喋吟和喀咤为二(一阴一阳),密码子是三个碱基组成的为三,三个密码子排序后,就是基因,基因可以复制(拷贝)出万千。所以,阴阳(原理)我们在生命科学中的最基本层面上也能找到它。多余的几句话:在易学系统研究中,应该倡导去“玄”化。阴阳(原理)是宇宙的根本大法,是自然法则。先贤们通过反复观察自然“悟”出的大道理,它对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适性。从基本粒子,生命科学,宇宙演化都是适用的。有人还探讨过“阴阳说”与“矛盾说”的差异,这是非常可取的。内经和农说中都有“三阴三阳”之说。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忖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就是说,在阴阳二气之中,又可分为三阴三阳。也就是太阴、厥阴、少阴、太阳、阳明、少阳。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张景岳说: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反之,“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就是说,人们必须适应三阴三阳的变化,来调神养身。如果违背了三阴三阳的变化规律,人们就会得病。农说中在谈到三阴三阳的变化和农业生物的关系时说:“神者造化之良能,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得之可以把握阴阳,主张造化,而无难矣焉。夫发其生者,与其晚也宁早;收其成者,与其早者宁晚。此阳进而前,阴退而后之道也。故九为老阳,七为少阳,八为少阴,六为老阴也”。这里所说的“神”指的是能使自然万物发生神奇变化的伟大力量。这个力量,也就是阴阳消长的力量。因此,你只要掌握了阴阳变化的规律,就可以主宰大自然而没有甚么困难了。对于农业生物来说,播种和萌发,与其晚了而毋宁早;对于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来说,与其早了而毋宁晚。这是阳为前进,阴为后退的规律。因为,九是老阳,是易变的阳爻;七是少阳,是不变的阳爻;八是少阴,是不变的阴爻;六是老阴,是易变的阴爻。这就是播种要早、收获要晚的内在根据。也就是说,七和九是奇数,象征阳气;八和六是偶数,象征阴气。七和九象征春夏,春夏是阳气当令,主生主长;八和六象征秋冬,主杀主藏。营气卫气说(阳荣阴卫说)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所说的“营气”有营养五脏六府、四肢关节,使人的整个机体发挥生命作用的功能。“卫气”有温肉、润肤,司控气孔开阖的作用,当邪气侵入人体时,卫气能起而抗争,保卫机体的健康。这里所说的“营行脉中”就指的是营气具有营养周身的作用;而“卫行脉外”则指的是卫气具有捍卫躯体的功能。农说中说:“繁殖之道,维欲阳含土中,运而不息;阴乘其外,谨忠而不出。若阳泄于外,而阴实其中,生机转为杀机矣”。又说:“农家者有云:冬耕宜早,春耕宜迟。云早,其在冬至之前;云迟,其在春分之后。冬至前者,地中阳气未生也;春分后者,阳气半于土之上下也,其意皆在阳荣阴卫,欲使微阳之气不泄,求其壮盛而已J农说认为“生物之功,全在于阳”,因止匕最大的希望就是“阳含土中”“阴乘其外”,农家在确定耕作时宜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阳荣阴卫”的原则。这是农说把内经中的营气卫气学说,变通应用于农业原理的具体表现之内经)和农说中都用“出入升降”的理论,来阐述他们的生态观。(一)内经中以“出人升降”论为特征的生态观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对“出入升降”的理论做了以下论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死,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J这里所说的“出入”指的是生物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情形。所谓“入”指的是生物有机.体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而所谓“出”则指的是生物有机体不断向外界环境排出废物和气体。如果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停止了,那么,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这就是“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的真谛所在。这里所说的“升降”则指的是宇宙中阴阳二气的升降进退、循环不已,是生物有机体进行生化的动力。如果阴阳二气的升降循环停止了,那么,生物有机体就会因为无法生化而处于孤立危难之中。(二)农说中以“出人升降”论为特征的生态观农说中说:“上下者,乾坤之列位;升降者,阴阳往来之气;内外者,神化合辟之妙;敛发者,万物生成之机;出入者,循环无穷之端”。这就是说,“上下”指的是天地的位置;“升降”指的是阴阳往来循环的气;“内外”指的是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同化和异化作用的奥妙;“敛发”指的是万物发生的契机;“出入”指的是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循环往复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由此可见,农说对于内经中阐述的“出入升降”的理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系统地总结和概括。它站在宇宙的高度,把阴和阳二气的循环往复、升降进退作为万物生成的原动力,把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作为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契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内经中有关“升降出入”的理论。四、以“化变论”为主要内容的发育阶段观内经和农说中都以“化变论”的理论,阐述了生物具有前后相接的两个发育阶段的观点:(一)内经中以“化变论”为主要内容的发育阶段观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又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这就是说,内经认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化”和“变”两个阶段。生物生长发育的前期,被认为是“生化”阶段;而生物生长发育的后期,被认为是“极变”阶段。在生化阶段,阴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限度内,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生物处在形成、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呈现着兴旺发达之势。在极变阶段,阴阳矛盾激化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时生物就会由盛转衰。生物的生化和极变,都是来源于阴阳的消长和转化,阴阳二气的消长和转化有快有慢、有往有复,这种作用造成了生物“生化”和“极变”这样两个发育阶段。.(二)农说中以“化变论”为主要内容的发育阶段观农说认为农作物在发育过程中也可分为“化”和“变”两个阶段。在这两个发育阶段中农作物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农说中说:“含生者,阳以阴化;达生者,阴以阳变。察阴阳之故,参变化之机,其知生物之功乎,生则化,成则变。然必成而后有生,阳根阴也;生而后有成,阴根阳也。成者谓之变,脱其本根,易其故体;生者谓之化,融液所畜,畅茂其绪。.故终至之后,生意皆含;夏至之后,生色皆达。含者,化之机;达者,变之渐一化一变,理不尽显"。这些话虽然很抽象,其实不过是说,就四时节气的作用而言,从冬至到夏至以生化为主;从夏至到冬至,以成变为主。冬至以后,生机渐显,促使万物生发;到夏至为止生化之功达到顶点,于是进入成变阶段。成变之功,至冬至完成,接着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一般地说,农作物在阴阳消长、四时变化的影响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一是生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阳助于阴,阴本阳从。表现为“融液所畜,畅茂其绪”,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农作物萌发、生长、壮大的时期;二是成变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阳助于阴,阴本阳从,作物在这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是“脱其本根,易其故体“。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农作物成熟、结实和枯萎的时期。这就是说,按照农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农作物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是争取农业高产丰收的关键。五、以“损有余,补不足”为契机的平衡观内经和农说中都有关于“损有余,补不足”,以达到平衡为目的的观点:(一)内经中以“损有余,补不足”为契机的平衡观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这就是说,内经认为,太过和不及都是不正常的,是致病的根源。因此,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要求。内经灵枢邪客篇中提出了“补其不足,泄其有余”的解决办法来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二)农说中以“损有余,补不足”为契机的平衡观农说中说:“阳上而不抑.遂以精泱;阴下而不济,亦难以形坚。损有余,补不足,则精不洗而形可坚矣。”又说:“天地之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医家补阴之论,后世本之。然扶阳抑阴,古圣至言。言不师古,君子不以为妄乎”。马龙认为,天地之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提出了“扶阴抑阳”的主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损有余,补不足”达到阴阳平衡。六、余论内经和农说中还有一些相似的理论,我们在这里列举出以下几点作为余论述之如下:(一)“亢则害”说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夫盛极有制,则无亢害,无亢害则生化出乎自然”。又说:“所谓阳盛之极,则阴生承之;阴盛之极,则阳生承之J这就是说,所谓“亢”就是“盛之极”,有偏盛就必有偏衰;有太过就会有不及。偏盛偏衰,太过不及,都是不正常的。都要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只有制止了偏盛偏衰,太过不及,才能使“生化出乎自然“。这就叫“亢则害,承乃制”。农说在谈到“冬耕宜早,春耕宜迟”的道理时说:“云早,其在冬至之前;云迟,其在春分之后。冬至前者,地中阳气未生也;春分后者,阳气半于土之上下也。其意皆在阳荣阴卫,欲使微阳之气不泄,求其壮盛而已J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过早或过迟耕地,就如同“童而精,未壮而先亢者乎,亢则害,增则亡,伤气殆尽.生安得不微乎。”也就是说,过早过迟耕地,就如同给童牛带上桎梏,让它过早地承担成年牛的重担一样。这样就害了童牛。这就是“亢则害:如果让童牛劳累过度了,还能使童牛死亡。因为.不论是太过不及,都会使阴阳之气不能保持平衡。所以要防止太过不及,偏盛偏衰,协调阴阳,保持平衡。(二)经络说内经灵枢脉度中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内经灵枢经脉中又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内经中的经络说,认为人的经络中包括经、络和孙所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对于人的生死、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能不懂经络学说。农说在阐述土质和土壤结构的原理时,曾经借用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盖土骨如人之.经络,而积泥如人之余肉耳。经络者,气血流行之所,余肉者,块然附赘之区也。”农说以内经中的经络说取类比象,阐述了土骨和积泥之间的关系。(三)“滋化源说”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解释“化源”时说:“化生之源,如火失其养,则当资木,金失其养,则当资土”。这就是说,要减弱“燥”和“温”等“郁气”的影响,就要调节化生的源泉,抑制太过的运气,扶持不胜的运气。农说在论述培肥土壤的原理时,借用内经中的“资化源”的理论:“沃莫妙于滋源,壮须求其固本"并且说:“此素问所谓滋化源之意耳。滋其衰者,过滋或至于不能胜而病矣,滋源则无是也。”这就是说,在培肥土壤时,应当资助土壤中缺少的东西,不这样如果资助氮素过多,就会造成氮素过剩,而导致农作物贪青徒长,而“滋化源”就没有这种弊病。(四)“合辟说”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J王冰在解释开合时说:“开谓皮媵发泄,合谓玄府闭封。”这里所说的合闭,指的是皮肤气孔的开合。农说中说:“闭户自内而出于外也;合户自外而入于内也”,并且说:“阳为乾,阴为坤。乾主闭,坤主合”,由此推演出“阳道生,阴道成”的道理。由此可见,内经和农说中所阐述的许多原理都是相通的。结语(一)医易是同源的,医农也是同源的。易经对马-龙农说有重要影响;内经)对马一龙农说也有重要影响。马一龙在农说中已经作了说明。(二)医易之所以是同源的,是因为“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医农之所以是同源的,是因为医农共同的研究对象都是生物有机体。人们都要遵循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体的基本原理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它们的许多原理是相通的。(三)医农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内经所阐述的医学原理,是人体与天地相应的原理;而农说所阐述的农学原理是农作物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所以内经和农说中阐述的原理也有一定的区别。(四)内经和农说都同易经有思想

    注意事项

    本文(《农说》作物(中药、茶叶、水果、蔬菜)生长发育的阴阳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