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docx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教学目标:1 .自读课文,理解“肆虐、盘踞”等词语的意思。2 .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了解奇迹及其创造奇迹的条件,理解课文“青山是不会老的”等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主旨。3 .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表达方法。4 .拓展阅读,学习抓住关键句提炼文章主旨。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课前准备:课前导学单、拓展阅读类文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梁衡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吗?老师也收集了,谁来读一读。(出示资料)2 .1983年梁衡担任光明日报记者时,采访了一位山野老农,听了这位老者的故事,他曾激动地写下这样一段话,一起读:(出示文字)“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到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J3 .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者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第19课。二、自学检测,学习词句1.谁来读读这些词句。出示一:肆虐盘踞记载出示二:风雨同舟日月同辉师: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出示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上高二三丈而坠。师:这句话讲述的是我国大西北的恶劣环境。能使牛马倒行,或掀起二三丈高,说明风非常大。(出示图片)三、抓关键句,感知奇迹1 .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位81岁的老人却创造了“奇迹”。课前老师让大家自读课文,思考: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画出关键句子并做好批注。现在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2 .汇报交流。(1)聚焦数字,发现“奇迹”。师:文中有句话直接点明“老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哪一句?出示句子:“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第4自然段)观察这句话,有什么发现?看到这一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3700亩具体是多少呢?一亩等于666.67平方米,3700亩大约是2470000平方米。想不想看看这份“奇迹”。(播放视频)这句话,作者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表现老人创造的“奇迹”,读者透过这些数字心中油然而生对老者的崇敬之情,这叫“数字蕴情”。现在我们来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好这些数字。(2)聚焦描写,感悟“奇迹”师:课文还通过一些环境描写来体现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奇迹”,谁找到这些句子?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第1自然段)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第5自然段)我们来读读这两个句话。读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一一这到底是怎样美妙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四、品关键句,理解奇迹1 .这样的青山,喜欢吗?如果你们知道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个奇迹,当你再看这片青山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1)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大环境的险恶。自读第2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大环境的特点,哪个词?(板书:险恶)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生交流。补充资料。(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高,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走上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位手端一杆旱烟袋的老人显得多么瘦弱,多么渺小,可他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读一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是昔日的晋西北,如今在老者的努力下已是一一(出示句子)“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师:看,作者通过今昔环境的对比,通过恶劣环境与瘦弱老人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奇迹。(板书:对比描写)(2)点拨入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小环境的艰苦。接着读第3自然段,也用一个词来概括小环境的特点。(板书:艰苦)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15年里会发生很多事情,但作者只列举了哪几件事?这就是运用典型事例的表达方法。(板书:典型事例)引读排比句,体会老人种树的执着与决心。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去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师:读到这,你体会到老人什么样的品质?(种树的执着与决心的坚定)五、悟关键句,体会主旨2 .深入理解关键句子师:从险恶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绿洲,老人把自己的晚年都奉献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作者不由得想到一一(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J这里的“另一种东西”怎么理解?(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这种精神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这些话是作者了解了老人的事迹之后发出的感叹,让文章主旨鲜明,人物形象更高大,这种写法我们称作“叙议结合”。文中还有两处这样的句子,你们能找到吗?谁来说。句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J句2:“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师:你能明白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同桌讨论交流一下。(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亳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条上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老人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植树造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的生命和青山相依。)3 .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师:是呀,听了老人的事迹,作者不禁感慨一一“青山是不会老的”。这里的“不会老”什么意思(永远长青)。仅仅是说山上的树木不会老吗?还指什么?(老人的生命是永恒的,精神是永恒的.)六、拓展阅读,提炼主旨1.像这样为绿化青山付出毕生心血的人有很多,接下来我们要来认识这样一位老人。拿出课外阅读短文,自主阅读,完成以下两道检测题。(短文附后)检测一: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用“”在文中画出这些关键句。检测二:“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表现了()A.老人视种树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和树融为一体,体现了老人的奉献精神。B.老人为了种树,最后死在了山上,表现了老人的悲惨命运。七、课后作业师:像这样守护祖国家园而无私奉献的人有很多,课后老师推荐大家阅读这几篇文章:一双手两个人的红旗植树的牧羊人。板书设计:16.青山不老(树的造型图)险恶奇迹(老人精神)艰难绿洲数字蕴情事例典型叙议结合青山不老课前预习任务一、查找梁衡的资料,写在课题旁边。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盘踞、肆虐”的意思。三、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附课内阅读类文:种树老人杨旭辉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种树老人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老人前20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20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20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60公顷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养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chu)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低的树。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不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椽(ChUGn)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爱叫的乌鸦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这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起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50多岁的寡妇了但老人依然住在草棚子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来年春天,老人坟上长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老人种了一辈子的树,他自己也种进了树里。一双手我握过的手不知其数但均不曾留下很深的印象。1988年5月,小兴安岭上的积雪化净了,树木睁开了惺沱的睡眼,林区人抗镐上山。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T: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他松手了,我低头去查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手心来,掉过去看手背。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络纹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杷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缠线做什么?“我问。“治手裂。”张迎善说。“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1000多棵。”一天能栽IoOO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摘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晌,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峋。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Y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两个人的五星红旗这是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在一个远离大陆、荒无人烟、台风肆虐、面积不足20亩的小岛上,一对夫妻坚守边防,一守就是28年。28年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同一天。枯燥、孤独、无助、绝望,夫妻俩把所有心酸、痛楚咬碎了往肚里咽,只为让五星红旗每天在孤岛上冉冉升起。这个岛,叫开上岛,距离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燕尾港12海里,虽然环境恶劣,位置孤绝,却是黄海前哨,必须有人值守。当年,日军侵占连云港时,就曾把开山岛当作鳌陆的跳板。“石多水土少,台风四季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在当地人眼中,开山岛就是一座“水牢”。1985年部队撤离后,设立民兵哨所,但因条件艰苦,先后上岛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长期值守。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仿事业。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节选自光明日报)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艾力泽布菲,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牧羊人,没有太多远大的豪情壮志,也没有太多感人肺腑的豪言壮语,只是说普罗旺斯高原“这个地方缺少树,没有树也就不会有生命,既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种树吧”。艾力泽布菲的想法非常单纯,就是通过种子的播出使贫瘠的土地变得更加肥沃,让光秃秃的大山变成巍巍青山。在羊群威胁到幼小树苗的成长之后,毅然决然地减少了羊群的数量,最后不再养羊,只剩下了四只母羊。支撑艾力泽布菲坚持下来的就是内心深处那份很单纯的想法,那份看似渺小实则无比伟大的坚定信念,将单纯的想法孕育成了幸福和希望的“策源地”。在很多人无法忍受气候的干旱而搬走的情况下,在儿子妻子相继离他而去之后,艾力泽布菲孤独寂寞而又满怀豪情地留了下来。他像个苦行僧一样行走在贫瘠的土地上、穿梭于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上,始终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兑现着自己对于土地、对于自然、对于后人的承诺,无怨无悔,百折不挠,无论大雪封山、寒风凛冽还是炎炎烈日、高温酷暑,艾力泽布菲都在义无反顾地坚持着、执行着自己的种树计划,从1913年干涸、贫瘠、寸草不生的大地变成了1945年的河水汩汩、房舍林立、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艾力泽布菲坚定的执行力造就了美好的一切,造就了一片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