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阎秀丽:《滚烫的土地》.docx
小说精读阎秀丽:滚烫的土地编者寄语论及对土地的感情,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论及与土地的关系,莫言回答"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作为农耕民族的后代,我们继承着祖辈对大地的感恩和敬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开始远离家乡,与土地渐行渐远。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如何面对土地呢?不妨走近滚烫的土地。去看看故事中的"爹"明明是有着铁饭碗的公家人,为什么还要在酷热天气刨地挥汗如雨?面对"娘"的执意反对、羊信张老歪意味深长的劝说,"爹"又会如何抉择?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爹"的坚持?共同解读"滚烫的土地”,除了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之外,还有什么寓意?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折)滚烫的土地>>>语含双关,意蕴丰富。阎秀丽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无论巧用比喻秋阳如针",还是娘"酒得人脱层皮”的感慨,都表明天气的酷热难耐。为后文娘心疼爹劝说他歇息埋下伏笔。)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爹没有言百,他用行动做出了回答。土坷垃与汗珠混合成浑浊的小溪,果然日当午、汗滴土。爹坚持辛苦劳作的原因是什么?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募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昨了!"("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语言凝练传神,凸显爹自有主张、不听劝的形象。)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撇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头也没抬""更加用力地刨下去",行胜言,表达了爹内心的坚定。)我心里是极不愿意募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采用第一人称,有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真实亲切。)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爹"特立独行,引发村里众人不解。人对土地的疏离,是"爹"难言的痛。文中塑造"爹"这一形象既有前文正面刻画,也有众人观点中的侧面展现;正面侧面有机结合。)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1对土地的眷恋,没有豪言壮语,唯有毅然前行。作者通过描摹人物外在表现,反应内在心理。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生动,真实自然。爹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饱含牵挂。为后文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埋下伏笔。)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顶rl火辣辣的太阳,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自然环境是小说的背祟。火辣辣的太阳、有气无力嘶鸣的虫儿、热风形成了一幅韵味独具、形象生动的夏日画卷,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小说中多处描写到秋阳,表现天气的炎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爹的形象。小说语言通俗,用词精准,”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写出爹“吃力的艰辛劳作。“抡镐头”这一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和执着。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哪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嚷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咕哪咕嘟""嘟r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形象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勒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在爹的心里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体现出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独到见解。)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摧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播荒图个啥!"(张老歪一针见血指出现状,提出自己的质疑。直指当下严峻现实,引发读者关于人与土地的思考。)"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爹"关于人与土地的独特见解,引发读者哲理性思考。"爹"对土地怀有炽热情感”同悉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终将是人的归宿,对土地饱含依恋、敬畏。)"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峰峰"地叫了几声。“那你就去呗.""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搏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硬撅撅地摆下这句话”等语言质朴生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人物描写逼真,体现出人对土地的特有情节。)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文中细致再现了张老歪与"爹”的对话,二人都对土地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主题。)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搞头”动作贯串全文,把"爹"和土地串联起来,使作品结构清晰完整、浑然一体。"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密连接,表现出爹对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意蕴深刻。)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芯劣天气,“梦”坚持“沦铸头,惑动之余,令人心生敬佩。结尾处,我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表现我终于理解了"爹”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深化主题。)(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总评:作品滚烫的土地所写故事并不复杂,却巧妙体现出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乡土情怀。把握时代脉搏,人物描写逼真,可以领略到人对土地的特有情节,启迪人们对人与土地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作品语言质朴生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知识建构小说中人物对话的作用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简短的对话,向读者展现了丰富的内容。成功的语言描写可以推进情节发展,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1)塑造人物性格。对话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丰满人物的形象。文中娘和爹之间的对话,更表达出爹内心对土地执着的爱。(2)推进情节发展。对话显示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张老歪与"爹"的对话,二人都对土地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引出了下文两者不同的选择。(3)引起读者共情。优秀的对话总是能够调动读者的内心情感,让读者能够轻易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入感的体验,与角色或作者产生共鸣。对话使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募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爹的语言质朴简练、真挚感人,引起读者共情。试题解析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饱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U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重复使用,意蕴深刻。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A项"包含着对爹的怨恨"错,体现了爹对娘的牵挂和担心;B项"做了铺垫"错,"内心的不情愿”不能为后文做铺垫;C项"处世哲学”错,爹思考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多处描写到秋阳,表现天气的炎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爹的形象,同时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梦到处开荒的心理。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嘎"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错,结尾处烘托我被募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感动,理解了他的做法。3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也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试题解析:分析标题的表面上的含,然后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先把标题字面上的意思分析出来。接着根据全文挖掘标题的深层含义。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来分析。4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6分)参考答案:"抡镐头”这一细节,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募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意在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贯串全文,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爹在恶劣天气下坚持"抡镐头",让人感动之余,心生敬佩。试题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细节的一般作用: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贯串全文、深化小说主题、加深读者情感体验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正面描写,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正是募拼力开荒劳作,表现了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暗示对土地依恋坚守精神的传承。爹在恶劣天气下坚持"抡镐头",让人感动之余,心生敬佩。能够调动读者的内心情感,引起读者共情。相关链接故乡,故乡我在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很苦闷,因为我觉得我找不到东西写,我看报纸听广播,到处收集素材,发现什么都不好;我曾在部队当过保密员,甚至想从保密文件里找到一般老百姓不知道的东西写进小说,后来发现这样也不行。到了1984年,我写了篇小说秋水,文中出现了河,出现了无边无际的洪水,我一下子感到少年时期的生活被激活了。秋水之后,还有一篇叫白狗秋千架的小说,其中也写到了玉米地、河流。秋水写出来以后投了三家刊物都没人发表,后来发在一家很小的刊物上,发表以后有几个评论家说好。我的自信心受到了鼓舞原来这些东西都可以写到小说里去,我觉得一下子打开了通往小说宝库的大门,我童年的记忆被激活了。闸门一开,河流滚滚而来。地域化可能是作品成为伟大作品的条件。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很多伟大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比如福克纳的系列小说反映美国南部农村生活,马尔克斯小说的背景是拉丁美洲北部的小城镇。作家的写作永远不可能摆脱故乡对他的影响。山东高密是我的故乡,上海滩是王安忆的故乡,北京地坛周围的那一片是史铁生的故乡。所以,作家写作时没有必要去回避故乡,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从故乡的资源里寻找写作的素材与灵感。作家的许多人生观、道德价值观都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形成,这个时期的经验是刻骨铭心的、触及灵魂的,是能够景?响他的后半世的。我早期作品里写的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小说语言里面也使用了大量的高密东北乡的方言。当然,我们写作时也没有必要完全局限于故乡经验,认为只有经历过的、只有存在的才可以写,这会大大限制你写作的宽度和深度。许多发生在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的事件都可以往你的故乡"移植"。故乡只是一个想象的起点,需要我们不断去超越。在想象的基础上,我们的故乡是无边的、开放的,是可以让你天马行空任意驰骋的。所以说,一个小说家的写作实际上是在寻找他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小说中的故乡和我现实中的故乡差别已经很大了,我小说里的故乡既不是过去的也不是现在的,而是我想象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