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docx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的重大原则和关系,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历史来源的,要搞清其“从哪里来”,就必须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来源于无数仁人志士的苦苦求索,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主动承担起的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紧连在一起的,必须“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包含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步步走来并全面深化发展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由此“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由此“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由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正是在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现出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图景。在这一历史进程的主线上,我们党始终有着清晰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今后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原则性,一方面要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另一方面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从战略安排上看,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也是逐步深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定地沿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前进,为此一开始就按照一个一个的五年计划(规划)和一段一段的远景目标设想,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逐步朝着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尽管我们最初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但走向“现代化”的目标是确定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比如1964年,在研究第三个五年计划过程中,我们党就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再用15年时间,在20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由此开启了我们党用“两个十五年“、按“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更高起点上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确定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关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由此,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充分印证了我们党能够在各个历史时期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地认识发展规律、把握战略主动,也充分证明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有丰富内涵的。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需要认清这一理论与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目标追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主体上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探索和实践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党和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探索、大胆探索;从价值追求上来说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从政治方向上讲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高度统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内生动力上讲是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从最终目标上讲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J'从这些科学内涵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目标追求紧紧连在一起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要求,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目标追求决定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特色和质量成色才能彰显出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科学内涵,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追求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需要弄清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的四个方面的高度统一。一是党的领导地位与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统一,强调的是主体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是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的领导主体,这个主体与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强调的是发展的协调性。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统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融合。融合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重要规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坚守本国繁荣和世界繁荣的一致性、发展自身和造福世界的统一性,主张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愿意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二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的创造性思想观点和创新性理论体系,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话语体系的初步构建。这一理论与西方现代化理论有着本质区别,充分表明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理论具有科学性、广泛性和生命力,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必将推动中国历史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健康有序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明确导向和前进方向的。要看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导向和发展方向,必须搞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讲的是实践导向,也讲的是发展方向。只有把稳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善作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着清晰的实践导向,主要体现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清晰路径。在问题导向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工作着力点,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处处体现出人民主体地位,处处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目标导向方面,强调必须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任务,要求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种新思路、新举措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坚定不移地带领人民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不动摇、正确改革方向不偏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宏观愿景转化为一个个具体行动,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态度,以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执着,扎实推进每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新发展。在结果导向方面,强调要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衡量工作成果,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尺来检验工作成效,把人民群众的口碑作为最好的奖励。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实践已经证明并还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出的正确判断:“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篇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J这一重要论述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九个方面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认识上的不断深入、战略上的不断成熟、实践上的不断丰富,全面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境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晚年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一般与特殊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东方国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指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J'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一脉相承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之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迈入新形态的发展贡献强国之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打破了“现代化二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历史逻辑实现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无数仁人志士为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各种方案连遭失败,现代化机遇一失再失。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肩负起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制定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等,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命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进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全面布局和整体谋划,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伟大成果,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来源于实践和经验总结,又指导运用于实践,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实践指南和根本遵循。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百余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解决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党提出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问题为导向,找出问题症结,科学研判、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观照中国现实,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探索现代化实践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价值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取向,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建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仅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物质富足,而且注重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是14亿多中国人整体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可及性、公平性,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新时代,我们要站在全局高度深刻地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达则兼济天下”“天下为公”“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我们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摒弃霸权思维、零和思维,承担大国责任与担当,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