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 第40讲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答案).docx
-
资源ID:935340
资源大小:99.8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4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 第40讲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答案).docx
第40讲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考点定位】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实质。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评价。3.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进程和影响。主题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梳理1 .国家的宏观调控(1)加强国家干预背景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直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措施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减少国家干预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逊”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概念阐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即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缓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3)加强国际协调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建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选必1,P90)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确立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谴顿森林召开会议目的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特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影响积极: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雕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消极:美元取得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趋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图解历史】14世纪中期17世纪至18世纪后1944-1973年至17世纪中18世纪后期至19441973年至今期期年I意大利:一荷兰:英国:美国:多极化发展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态势2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的突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就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4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福利国家”内涵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评价积极: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带来国家财政负担,导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公共开支(2)社会运动的兴起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5 .新变化的局限性(1)实质: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表现: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探究强化关键能力视角I战后缓和社会矛盾的努力“福利国家”政策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救济、养老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等;二是提供诸如教育、医疗、托儿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其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由于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前提的,“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普遍存在。一摘编自马克麦世界文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政策在欧美广泛实行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试答:答案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资本主义社会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评价:缩小了贫富差距;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推动了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挫伤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拓展深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的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3)加强国际协调: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4)阶级关系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白领工人”迅速增加;“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5)社会运动:由于造成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典型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视角2二战后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材料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使经济实力一次又一次地飞跃,为纽约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之后,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美国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援助参战国恢复国内经济,纽约也将金融活动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摘编自丁志杰、陈雪婷国际金融中心百年变迁启示根据材料,概括美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进行资本扩张的。试答:答案原因:美国借助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的货币霸主地位。资本扩张的过程:布雷顿森林体系为美国的资本扩张提供了平台;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为美国资本扩张扩大了区域;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和对亚非拉地区参战国经济援助,加强了美国资本对国际金融的操纵作用。【拓展深化】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时期演变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制时期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国际支付主要以英镑进行1915-1944年间的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1945-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觉币1971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国采用了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货币区,如欧洲货币体系等结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国际货币的演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主题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梳理夯实必备知识1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发展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时间19531964年内容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农业方面(改革重点):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iT-价进步性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局限性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19641982年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军事工业评价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851991年内容经济领域:承认市场遁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最终造成苏联的解体(3)解体: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思维点拨】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建设(1)成就: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战后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2)问题: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改革(1)南斯拉夫: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巨迨制度,权力下放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2)波兰:实施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3)匈牙利: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4)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剧变原因(1)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苏联鼓励东欧改革。(3)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结果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思维点拨】东欧改革的实质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结果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东欧各国希望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改革一旦触及否定苏联模式或想摆脱苏联控制,苏联便进行各种干预,致使东欧各国改革走向失败,由此可见东欧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东欧各国与苏联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探究强化关键能力历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取得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伟大转折(1)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综合国力的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4)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视角1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材料苏联预算分三级:联盟(中央)、加盟共和国和地方预算。下图为19401980年苏联各级预算在总支出中的比重,苏联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这种结构,与苏联工业企业管理权限的划分有关。联盟预算*加盟共和国预算地方.预算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从材料中提取2-3个有关苏联财政预算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试答:答案信息:从1950年到1960年苏联的联盟预算显著下降;从1955年到1970年苏联的地方预算呈现增加的趋势。分析: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苏联模式的旧框架,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限,因此这一时期苏联的联盟预算显著下降;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自1964年到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因此从1955年到1970年苏联的地方预算呈现增加的趋势。视角2苏联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材料苏联的制度模式有诸多弊端,但这些弊端与苏联解体没有直接关系。要说有,也只是间接关系。这些弊端使苏联不得不改革,苏联却在改革中丧失了存在。不过,葬送苏联的不是苏联制度模式,也不是改革,而是改革中的错误。改革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方向正确不意味着政策和策略的正确,也不意味着改革一定成功。反过来说,改革失败说明一定存在严重问题,但不一定表明改革是错误的。一摘编自赵华胜苏联解体的浅层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关系的认识。试答:答案认识:材料认为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推行改革,而是因为改革的政策和策略失当。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几任领导人都坚持改革基本方向并取得一定成效。如赫鲁晓夫改革采取权力下放,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勃列日涅夫改革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和农场的自主权。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改革政策和策略失当,如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激进措施、勃列日涅夫改革过于偏重国防军事领域和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方面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等。社会局面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教训惨痛。【拓展深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落实典题演练比较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相同点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都是失败的改革(2021山东卷)1952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A.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B.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C.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I命题设计聚焦考点战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境设置以战后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及收看电视时间的变化为情境设计,反映战后人们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解题指津易错排查题干分析不全面。“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是在说电视的积极意义,但是题干中还有关于电视对人们生活的消极影响的表述,因而表述并不全面,排除A项选项与题干无关。题干体现的是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双重影响,但并没有具体提到其对凝聚家庭关系的意义,也没有关于战争的相关信息,排除B、C项关键能力学会辩证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既说明了电视的积极意义,也看到了科技发展对生活的消极影响,故选D项方法点拨结论型选择题结论型选择题主要是通过题干所述材料,得出相关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的试题。此类试题注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题干所展示的内容多是教材中出现的结论,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题干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有“结论是”“反映了”“说明了”“表明”“可推断出”等。回答此类选择题,主要是依靠分析判断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首先,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即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其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其次,要注意问题的转换,根据论点所指事件的时间信息,利用所学知识与之关联,对题目观点进行论证或者否定。1. (2022湖北卷)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D.缩小贫富间差距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故选A项;减缓老龄化进程的措施有延迟退休、放开计划生育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措施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排除C项;缩小贫富间差距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 (2020海南卷)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A. “自由放任”政策推行B. “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答案C解析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故选C项。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1956年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法国退出北约,与台湾断交,缓和与苏联、中国的关系。积极发展“法德联盟”,坚决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这表明()A.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B.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美国霸权地位不断衰落D.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戴高乐上任后重视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而法国之前一直是坚定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成员,表明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故选D项;材料主旨与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苏联解体之后,与材料时间20世纪50年代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法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2. (2022汕头三模)1958年法国财政赤字高达12000亿法郎,对外贸易出口萎缩,国内物价急剧上涨,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为改变这一状况,法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货币贬值并提高关税B.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C.制定经济计划和扩大投资D.逐步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法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法国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和扩大投资,以缓解经济发展中的问题,C项正确;A项是经济危机时期的做法,排除;B项属于外部因素,不是主要手段,排除;当时要做的是加强干预,加大开支,排除D项。3. (2023福州质检)下图是1961年英国卫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象征英国的老人在试水温。该漫画反映出当时英国()A.“滞胀”现象阻碍经济复苏B.国力的衰退制约贸易理念C.福利政策拖累国家发展D.传统外交观束缚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报纸卫报刊登的讽刺漫画,代表英国的老人不光左脚在小心翼翼地试水温,右脚更是绑着一个沉重的船锚,可以看到英国事实上对于融入欧洲依旧是怀有疑虑的,反映了传统外交观束缚经济发展,D项正确;“滞胀”危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英国国力衰退和福利政策拖累国家发展,排除B、C项。4. (2022沈阳模拟)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由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欧盟成立C.西欧与美国的矛盾口益尖锐D.美苏冷战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等的崛起以及美国实力的下降,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走向瓦解,故选A项;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涉及西欧与美国的矛盾尖锐,排除C项;美苏冷战只是次要原因,排除D项。5. (2022石家庄期末)从1979年10月到1988年底,英国共有27家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实行私有化,政府由此取得近200亿英镑的股票变卖收入;私有化并未消除垄断,反而推动国家垄断向私人垄断的转换。英国采取的这些措施()A.体现了国家干预的加强B.侧重于缓和收入与分配的不平等C.有助于缓解经济“滞胀”D.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陷入经济“滞胀”后,为了走出困境,英国政府实行国企“私有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经济活力,最终缓解了英国“滞胀”危机,故选C项。6. 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医生决定少工作,回去粉刷自家房子;意大利许多母亲宁愿待在家里而不是去工作并且雇用保姆。其主要原因是()A.政府大量增加福利支出B.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提高C.欧洲移民数量逐渐增多D.知识经济加剧就业压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西方国家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使一部分人宁愿不工作,也不愿意交更多的税,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政府要减少福利支出,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移民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人们是有工作而不愿意多做,甚至不做,并不是因为就业压力,排除D项。7. 二战后初期的柏林,在美军交易商店,一名普通士兵可以用一美元买到两盒好彩烟。而一名苏联士兵则要为此在黑市上付出I(X)美元。一只卡通手表本来只要3.95美元,苏联人买就要500美元。一部相机是14.95美元,苏联人可能要花多达1000美元才能买到。该现象从侧面反映出()A.苏联轻工业相当落后8. 美国商品更受苏联人欢迎C.苏联人消费能力惊人D.苏联对美国贸易逆差巨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苏联士兵花高价购买美国较工业品,从侧面反映出苏联国内轻工业相当落后,A项正确;B项只是表象,并非实质问题,排除;苏联人花高价购买是因为本国轻工业产品缺乏,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并不能说明苏联人消费能力强,C项错误;贸易逆差与两国间贸易有关,材料并未体现,D项错误。8. (2023泰安模拟)下面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苏联()年份苏联粮食产量1953年8250万吨1954年8560万吨1955年10370万吨1956年12500万吨1957年10260万吨1958年13470万吨A.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C.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D.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答案B解析对比表格数据明显可以看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B项正确;由材料不能直接得出当时苏联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苏联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粮食产量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D项。9. (2022荆州高三模拟)1965年,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一变化,说明苏联改革()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桎梏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理念C.加强了企业经营的独立性D.否定了赫鲁晓夫改革成果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政府的计划管理大大减少了,有利于加强企业经营的独立性,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义,1965年的改革没有利用资本主义因素,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B项;“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并不能说明是对赫鲁晓夫改革成果的否定,排除D项。10. (2022.威海一模)下图为19501975年苏联各级预算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比重。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市场经济成分比重增加B.经济管理体制有所调整C.传统经济结构趋向合理D.地方经济地位日益提升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图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75年,即苏联改革时期,在预算总支出中,中央的预算支出占比有所下降,加盟共和国的预算支出有所增加,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有所调整,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市场经济成分,排除A项;各级预算支出占预算总支出比重的变化不能说明苏联传统经济结构有所变化,排除C项;加盟共和国预算支出情况占预算总支出有升有降,不能说明地方经济地位日益提升,排除D项。II.下面为19101990年英、法、美、俄(苏联)四国钢产量统计表。据此可知,甲、乙、丙、丁四国分别是()(单位:百万吨)年份甲乙丙T1910年3.46.526.53.31937年7.913.251.417.71950年8.716.687.827.31970年23.828.3119.31161990年19.016.589.7154A.法、英、美、俄(苏)B.法、英、俄(苏)、美C.英、法、俄(苏)、美D.英、俄(苏)、法、美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推知,1970年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当时苏联处于进攻状态,所以重工业几乎追平美国,1990年,由于美国开始兴起新经济,高科技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所以钢产量不如苏联,可以得出丙、丁分别是美国、苏联,从工业革命开始,英国经济实力一直比法国强,所以甲、乙分别是法、英,故选A项。12(2022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模拟)1982年科尔当选联邦德国总理,他宣称:“新政府的经济革新方向是:不要更多的国家干预,而要更多的市场经济,不要实行集体负担,而要让个人做出成绩。”这些主张()A.彻底否定了凯恩斯主义B.加大了社会福利支出C.发挥了知识经济的作用D.缓解了德国经济危机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1982年,德国总理宣称要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鼓励个人做出成绩,这有利于缓解“滞胀”带来的经济危机,D项正确;德国总理的话没有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排除A项;按照科尔的意思,德国政策应该是减少社会福利支出,排除B项;材料与知识经济强调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29分)13.(2022青岛高三模拟)(14分)二战后,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国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创伤,各国均致力于医治战争的创伤,重建本国的经济。在恢复本国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各国都面临着国际经济关系中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在金融方面,重建国际货币制度,维持各国间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二是在国际投资方面,创立处理长期国际投资问题的国际组织;其三是在贸易方面,重建国际贸易秩序,扭转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贸易政策,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摘编自豆丁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二战后“面临着国际经济关系中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并简要说明其积极意义。答案举措: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意义: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预防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贸易总额的增长;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14.(2022淮安模拟)(15分)计划机制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最先在苏联广泛运用,后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经济活动完全在计划指导下运作,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完全按计划调配,市场、价值规律等经济杠杆几乎不发生作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是经济活动的实际操作者而非监护人。国家通过制订规划和实行规划掌握经济的全部命脉,其规划不仅涉及发展全局,而且具体到各级生产部门乃至生产单位,计划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一个细胞中。摘编自钱乘旦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材料二“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同时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供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摘编自梅宪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苏联计划机制运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机制形成的原因。(6分)(2)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到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日益趋同。据材料二概括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观点。(9分)答案(1)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否定市场的作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原因: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了巩固政权;斯大林的倡导。(2)表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际的联合;建立制度化、体系化的贸易金融体系。评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