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安全技术核查(医生+护理)附答案.docx
血液安全技术核查细则(医生访谈内容)一、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6分)现场核查及查看相关文件和记录、访谈医生:告知患者输血风险以及替代异体输血的方法(自体输血、药物治疗等)。答:(一)输血告知见输血告知同意书:1、输血治疗必要性:2、输血风险(传染病、不良反应):3、输血方式:异体/自体。(二)自体输血:1、术中采取稀释性血液技术(等容稀释式自身输血);2、术中回收式血液技术再利用(回收式自身输血)。(三)药物治疗包括能替代血液扩充血容量的液体,以及能改善止血效果和加强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的药物。1、扩容治疗如晶体液和胶体液,供静脉输注以补充血浆容量并维持胶体渗透压。2、红细胞的药物替代治疗:红细胞生成素(EPo)等。3、血小板的药物替代治疗:血小板生成素(TPO或MGDF或C-Mpl配体)、白介素-II(IL-II)等。4、白细胞的药物替代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3(IL-3)等。输血前开展贫血筛查和治疗(鼓励开展贫血诊断和治疗流程,贫血门诊等)。答: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等。2、骨髓检查。3、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如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及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检查;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及导致此类造血原料缺乏的原发病检查;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溶血性贫血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血钾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等。有时还需进行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自身抗体、同种抗体或PNH克隆等检查;骨髓造血细胞的染色体、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基因等检查;以及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因子或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查。输血前常规开展凝血功能筛查及凝血异常的治疗。答:(一)凝血功能筛查:血小板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栓弹力图(TEG)等。(二)治疗:1、补充凝血因子:一般可用血浆、冷沉淀等。2、DDAVP有抗利尿及动员体内贮存因子回的作用,主要用于轻症血友病甲患者。3、抗纤溶剂能保护已形成的血凝块不溶解,可用于口腔伤口及拔牙时止血,应注意引起血尿,在尿道内形成小血凝块可致尿路阻塞的危险。4、发现病因:如血管性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严重肝病所致的凝血异常,治疗基础病,补充缺乏药物或凝血因子。采取必要的外科和麻醉等技术减少患者出血,如药物,特殊止血措施。答:(一)外科常用三类止血药物作用机制介绍:1、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物:酚磺乙胺、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抑素、卡巴克络。2、作用于凝血系统功能的止血药:维生素K1、巴曲亭、凝血酶、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硫酸鱼精蛋白。3、作用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止血药:氨甲环酸、氨甲苯酸、氨基乙酸、抑肽酶、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二)麻醉技术止血:如前臂远端麻醉及止血带技术。(三)介入止血。是否规范开展自体输血(血液回收、术前自体贮血、术中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答:自体输血:(1)术中采取稀释性血液技术(等容稀释式自身输血):(2)术中回收式血液技术再利用(回收式自身输血)。熟练掌握血液成分输注指征。答:(一)外科输血原则:血容量损失在20%以内,使用晶体及胶体液;失血达血容量20%50%时,加输红细胞;失血超过血容量50%时,加输冰冻血浆、白蛋白;失血超过血容量80%以上时加输血小板和冷沉淀。1、悬浮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C(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2)血红蛋白V70gL,应考虑输。(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2、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1)血小板计数100l09L,可以不输。(2)血小板计数V50xl09L,应考虑输。(3)血小板计数在50100l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注: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3、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悬浮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二)内科输血原则:1、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1)急性贫血:失血量V600ml,不输血;失血量8001000ml时,可考虑输血;失血量在150Oml以上,需要输血。(2)慢性贫血:Hb60gL或红细胞压积0.2。(3)慢性贫血:Hb60100gL,伴有明显症状者(心'悸、头晕、乏力)。2、血小板: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1)血小板计数50l09L一般不需输注:(2)血小板10-50l09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3)血小板计数V5xlO9L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l值。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X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IOll)o注: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3、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回、回、团、团、团、团或抗凝血酶团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4、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5、洗涤红细胞: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6、冷沉淀: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团缺乏症患者。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团因子浓缩剂。(三)新生儿输血原则:1、急性失血的输血:有呼吸困难,HCT<0.40:有血容量不足表现,面色苍白、心率>160次/分,收缩压>50mmHg;48小时内失血量血容量的10%,HCTVo.45。2、慢性失血的输血:出生后一周内HCTVo.30,心率>160次/分,伴心脏扩大的中度至极重度贫血;HbVlOOg/L伴有贫血症状;HbVI30gL伴严重呼吸困难;出生时Hb<130gL;失血量已达血容量的10%o3、早产儿贫血的输血:与急性失血有关的休克;72小时内,累积丢失血容量>10%;Hb<130gL或HCT<0.4并伴有急性心肺疾病的早产儿;早产儿生理性贫血HbV80Ioog/L或HCTVO.250.30,临床因贫血已产生不利的影响;贫血导致充血性心衰者,可于24<|时内谨慎输注浓缩红细胞5mlkgo(四)成分血液:1、红细胞:200亳升全血制备的红细胞及添加剂为1个单位,约180ml。70Kg体重成人输注2U可使血红蛋白升高约10gLo婴儿每公斤体重输注红细胞IOmI可使血红蛋白升高约30g/Lo2、血小板: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单位(10个制备单位)含血小板2.5xln个。70Kg体重成人输注1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约提升血小板20x107L。成人出血2000mL,可考虑补充机采血小板:!治疗量。3、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而普通冰冻血浆仅含稳定凝血因子。一般凝血因子缺乏初次输注冰冻血浆剂量在15mlKg体重左右,大出血和手术的初次剂量在3060mlKg体重,多数凝血因子水平将上升25%50%。4、冷沉淀:1个单位冷沉淀物由400ml全血分离出的血浆制备而成,容量为2030ml,含有因子包和因子X团约IoolU、纤维蛋白原150200mg,还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结合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常用剂量为1.01.5个单位/1Okg体重,使纤维蛋白原水平维持在0.5l.Og/L。成人出血2000mL,可考虑补充冷沉淀10单位。二、输血质量病程记录完整、详细(4分)现场核查及查看相关文件和记录:是否有制度规定监测时间点,至少包括:输血开始时、输血开始后15min、输血完成时。是否有制度规定监测内容,至少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记录内容是否包含:输血开始时间、输血完成时间、血液成分、剂量、有无不良反应。输血过程的输注时间、速度、顺序是否符合规范。三、应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以确定、评估和报告不良事件。(5分)查看文件、上报记录及访谈:医院是否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输血不良事件的界定和分级。答:输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按照事件严重成都分四个等级。(1)团级为警告事件,是指患者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2)团级为不良后果事件,指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3)团级是未造成后果的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4)团级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访谈医生和护士:如何评估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描述你会做什么?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种类、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措施,如何记录上报。核查上报记录。答: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l-2h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昨40跖伴有皮肤潮红、头捕,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l-2h后缓解。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尊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亳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绢、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6、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一般在输血后10T4天起病,但最短可在输血后2天,最长则在输血后30天。临床以发热和皮疹多见。症状极不典型,易于药物、放疗等辅助治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相混淆,因此极易被医务人员忽视。7、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完毕数天以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受血者如果发现或怀疑为迟发性输血反应,应有以下注意事项:免疫性的迟发性输血反应属于血液成分的抗原一抗体反应,在检测和确认后,记录于受血者的病历中。其处理步骤同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医师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与临床科室联系确定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三)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及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理疗效。并把处理情况汇报给医务科,如怀疑血液质量及细菌污染,应及时报告市中心血站。(四)处理完患者后,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及血袋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将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每月汇总分析后,报医务科保存备案。输血科及输血安全委员会要定期做分析及整改,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五)输血反应的处理:1、急性(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如果怀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以下工作:(1)立即抽取受血者的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2)核对输血中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者和所输血液成分有无核对错误;(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4)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5)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1)迅速补充血容量;(2)应用速效利尿剂;(3)应用多巴胺:(4)碱化尿液;(5)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6)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7)DIC的防治。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13、22回、370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一旦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1)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2)加强支持疗法;(3)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场查看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标本是否于26冰箱保存至少7天。输血前传染病筛查是否有遗漏。有无输血感染传染病上报制度,现场询问是否发生过此类事件。血液安全技术核查细则(护理访谈内容)一、必须使用粘贴在血标本试管上的标签来识别患者身份。该标签应包含两个独立的患者身份信息,并具有充分和唯一性。(4分)查看室内质量控制记录,失控分析和月度总结。(在每月一级质控评析报告中显示临床输血内容)现场查看,如何识别血标本采集日期和采集者。答:双人核对,在输血申请单双人签名及时间。访谈护理部管理人员及护士:如何避免采集患者血标本发生错误的风险。当用血申请单与血标本标签上的信息不一致时该如何处理。查看记录,是否发生抽错标本事件,改进措施如何,是否有成效。答:1、采血前核对医嘱、输血申请单与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致;2、核对申请血液的种类及数量,有无特殊要求,是否紧急输血或常规备血;3、通过识别患者佩戴腕带、床头卡、反向询问病人确认身份信息;4、单人单采,每次只采集一个患者的血标本,减少身份核对错误;5、采集血标本时需2名具有执业资格的护士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双人核对,双人签字。6、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身份不一致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级责任护士重新核对,查找原因,重开医嘱,重新填写正确的输血申请单并打印正确的标签/条形码;7、采集血标本的全过程应当在无干扰的情况下一次完成,如该过程受到干扰或被中断,则打印的标签/条形码或采集的血标本应当弃用,按照血标本采集标准操作规程重新采集新的血标本。二、采集患者血型、交叉配血标本和输血环节:应到患者床旁通过两个独立的身份信息识别患者,体现双人核对。(6分)个案追踪:从标本采集环节开始,一直跟踪血液制品到患者床边,观察从标本采集到输血全过程。在采集患者血标本和输血环节,操作者和核对者(或电子识别系统)应在患者床旁通过两个独立的身份信息识别患者身份。答:医师确定输血后,病房护士应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患者床旁当面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血型、诊断、住院号、特殊患者的腕带。抽静脉血3-5ml(用EDTA-K2)抗凝,随即在床旁注入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内,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并保证采集者的身份和采集时间等可以准确地被识别。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送检输血前检查。交叉配血与血型初次鉴定不能使用同一标本,且不能是同一次采集(急诊抢救时除外)。对一般患者和特殊患者(昏迷病人、新生儿、没有监护人在场的婴幼儿和儿童病人)建立恰当的身份识别方式。答:床头卡、腕带、反向询问家属。三、建立血液发放及报废管理制度。(3分)现场查看及访谈:是否由医务人员取血,交接核对是否按制度执行。答:(一)医护人员取血、交接时应核对的内容:检查交叉配血试验单:受血者姓名、科别、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病案号;检查血袋标签:血袋号、血型、血液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裂或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或凝块,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核对无误后双方在交叉配血试验单上签字。(二)病房输血前应核对的信息:答:血液领到病房后2人共同逐项核对:受血者姓名、床号、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病案号、血袋号、献血员血型、血液有效期等:同时在输血医嘱上签上输血时间及执行者、核对者的全名。准确无误方可输血。输血时,由二名护士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边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血型等,确认与输血记录单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输2袋血之间也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同时在输血核对登记本签上输血时间及执行者、核对者的全名。医院是否规定取血的容器,院内流转的血液质量安全如何保障。答:有。用血科室是否有自行储血的现象。答:无。输血后血袋是否按规定保存24小时。答:病人输血完毕后,值班护士将血袋的穿刺孔对折,用胶水粘贴,防止残余血液流出,并在血袋外标明科室、病人姓名和住院号,送至输血科,并做相应的登记和签名。是否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血液报废,如:限制单次发放剂量等。报废流程是否符合规范。答:有血液报废,先报告输血科是否符合报废标准,符合报废标准的按流程审批报废。四、应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以确定、评估和报告不良事件。(5分)查看文件、上报记录及访谈:医院是否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输血不良事件的界定和分级。答:输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按照事件严重成都分四个等级。(1)0级为警告事件,是指患者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2)0级为不良后果事件,指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3)0级是未造成后果的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4)0级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访谈医生和护士:如何评估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描述你会做什么?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种类、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措施,如何记录上报。核查上报记录。答: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l-2h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0-40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l-2h后缓解。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尊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绢、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6、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一般在输血后10T4天起病,但最短可在输血后2天,最长则在输血后30天。临床以发热和皮疹多见。症状极不典型,易于药物、放疗等辅助治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相混淆,因此极易被医务人员忽视。7、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完毕数天以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受血者如果发现或怀疑为迟发性输血反应,应有以下注意事项:免疫性的迟发性输血反应属于血液成分的抗原一抗体反应,在检测和确认后,记录于受血者的病历中。其处理步骤同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m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医师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与临床科室联系确定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三)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及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理疗效。并把处理情况汇报给医务科,如怀疑血液质量及细菌污染,应及时报告市中心血站。(四)处理完患者后,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及血袋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将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每月汇总分析后,报医务科保存备案。输血科及输血安全委员会要定期做分析及整改,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五)输血反应的处理:1、急性(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如果怀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以下工作:(1)立即抽取受血者的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2)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者和所输血液成分有无核对错误;(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4)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5)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1)迅速补充血容量:(2)应用速效利尿剂;(3)应用多巴胺;(4)碱化尿液;(5)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6)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7)DlC的防治。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13、220.3713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一旦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1)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2)加强支持疗法;(3)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场查看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标本是否于26冰箱保存至少7天。输血前传染病筛查是否有遗漏。有无输血感染传染病上报制度,现场询问是否发生过此类事件。五、输血质量病程记录完整、详细(4分)现场核查及查看相关文件和记录:是否有制度规定监测时间点,至少包括:输血开始时、输血开始后15min、输血完成时。是否有制度规定监测内容,至少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记录内容是否包含:输血开始时间、输血完成时间、血液成分、剂量、有无不良反应。输血过程的输注时间、速度、顺序是否符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