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docx
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摘要产品内分工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动因之一,产品内分工的深入发展促成了全球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的盛行,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和结构升级创造了重要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正日益深刻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范围内的产品内分工不仅已经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可能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因素。文章以上海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为基础,初步探索了上海在开放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目标、战略重点、区位选择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问题。产品内分工就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当代国际分工展现出一个引人瞩目特征,就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产品内分工,刻画了当代国际分工基本层面从产品深入到工序的特点。关键词:产品内分工;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贸易OnthedevelopmentofproducerservicesinShanghai:fromtheperspectiveof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Abstract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isoneof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contemporaryeconomicglobalizationandanimportantreason,furtherdevelopmentof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contributedtoglobalmanufacturingoutsourcingandserviceoutsourcingprevails,alsocreateimportantopportunitiesforgrowthand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indevelopingcountries.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hedevelopmentofShanghaiisdeeplyintotheprocessofeconomicglobalization,toparticipatein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withintherangeofproductshasnotonlybecometheeffectivewayforthedevelopmentofadvancedmanufacturingindustryinShanghai,andmaybecomeanimportantfactor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producerservicesinShanghai.ThispaperisonthebasisofShanghai'sparticipationinthenecessityandfeasibilityof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preliminaryexplorationofdynamictarget,openingupinShanghaiunderthebackgroundofthedevelopmentofproducerservicesstrategicfocus,locationchoiceandpolicyrecommendationsandotheraspectsoftheproblem.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istheprocessandsectionofmanyproductproductionprocesses,whicharedisassembledanddistributedtodifferentcountries,andthedivisionoflaborsystemwithprocess,sectionandlinkisformed.Thecontemporaryinternationaldivisionshowaneye-catchingfeature,isadifferentprocessandtheproductionprocesscontainsmanysections,areseparatedintodifferentcountriesdistribution,formprocess,section,linkobjectdivisionsystem.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characterizesthebasiclevelofcontemporary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fromproducttoprocess.Keywords: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producerservices;servicetrade一、绪论4(一)课题背景及目的4(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5(三)课题研究方法5(四)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6二、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7(一)关于产品内分工71 .产品内分工定义72 .产品内分工的条件8(二)产品内分工发展历程和产品内分工概念的提出81 .产品内分工发展历程82 .产品内分工概念的提出93 、参与产品内分工可能成为推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1(一)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11(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化发展与制造业升级13(三)产品内分工视角下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构想141 .明确动力和目标142 .立足国内143 .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154 .注重提高政策效率15结论15参考文献17一、绪论新世纪以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加速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也已达成广泛共识。在此背景下,研究和探索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因为现代服务业中包含大量生产性服务部门,而且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适应上海在全球化时代开放背景下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拟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初步探索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近年来,市经济信息化委重点聚焦产业链对接、价值链提升和服务模式创新,在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以中国制造2025和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引领,深入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服务、金融专业服务、节能环保、专业维修、专业中介、职业教育等十大重点领域实现营业收入2.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发展总体平稳,实现“十三五”开局目标。(一)课题背景及目的中建国际贸易公司,起先作为中建国际贸易公司进出口公司的一个部门,产品主要为建筑材料的进出口,其中包括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玻纤、天花板以及卫浴产品等。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产品的出口规模已经大大扩大,产品线涵盖很广,销售人员数量大大增加。当今世界趋于经济服务化,不仅制造业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生着转移,国际服务业也正发生着转移。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服务经济”也深深影响着其经济结构的变化。在2000-2008年期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总体上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平均为51.7%,其中2008年提升到了53.7%,基本形成了“三二一''发展的产业结构“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三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一是对国家级开发区、部分市级开发区加快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发展科技研发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二是进一步完善提高物流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立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物流配送和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专业化物流服务。三是对商务成本和区位条件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制造业的近郊工业区,以及能够依托重大枢纽型基础设施、区位优势明显和城市功能完善的工业区,进行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发展特色专业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新世纪以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加速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也已达成广泛共识。在此背景下,研究和探索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因为现代服务业中包含大量生产性服务部门,而且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适应上海在全球化时代开放背景下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拟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初步探索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生长,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制造业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是服务业服务的主要对象。只有依托制造业这个产业链的基础环节,金融、研发、物流、咨询、会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才能存在。制造业的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性,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多的个性化要求。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产品升级换代,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加快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助于有效解决资源紧缺问题、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以需求为导向,巩固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三)课题研究方法新世纪以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加速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也已成广泛共识。在此背景下,研究和探索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因为现代服务业中包含大量生产性服务部门,而且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适应上海在全球化时代开放背景下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拟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初步探索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四)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日益提高,这引发了对中间服务的大量需求。要从适应全球产业分工和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角度,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支撑作用。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中心等落户中国。要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软件、研发服务、移动增值服务、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形成制造与服务功能融合的产业链,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但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Helleiner和Finger等在观察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大幅上升现象时最早注意到产品内分工的早期形态和表现;1-21Dixit和Grossman较早建立了考察产品内分工的理论模型;3Amdt和Kierz-kowski编辑的论文集则成为产品内分工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其涉及全球外包(globalsourcing)、海外外包(OffShoreSOUrCing)、转包(sub-contracting)、海外组装操作(offshoreassemblyoperation)以及零散化生产(FragmentedProduction)等产品内分工的不同表述形式。4我国学者卢锋认为,产品内分工的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从而使越来越多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参与到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中"。5更多的研究也证实,产品内分工不仅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而且是经济全球化和服务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关于产品内分工1 .产品内分工定义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进行生产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其实质是生产布局的区位选择,其既可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间完成。产品内分工既可以通过横向扩展方式来实现,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又可以通过纵向延伸方式来建构,表现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虽然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被用于解释产业间分工现象,但对于产品内分工该理论依然适用。如果说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产品内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产品的价值链按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分为劳动密集环节、资本密集环节、技术密集环节三种,各国依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在不同的环节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则会相应的占据产品价值链上其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2 .产品内分工的条件决定产品内分工的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是生产过程不同工序环节空间可分离性,第二是不同生产工序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度,第三是不同生产区段有效规模差异度,第四是产品及其零部件单位价值运输成本大小,第五是跨境生产活动的交易成本。可分离性是前提条件,第二第三个条件表示了产品内分工的收益,后两个决定分工的成本。所以,现代经济中产品内分工方式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是产品内分工带来的边际经济效益高于分工的边际成本。过去几十年间,国际运输成本进一步下降,尤其是航空运输成本大幅下降,使对运输时间敏感并且单位重量价值较高的国际贸易货物能大规模利用航空运输手段;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交流成本不断下降并出现“距离死亡”的崭新局面;多边和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长足推进降低了各国边境壁垒水平。这些因素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两方面降低了跨境经济活动成本,推进了产品内分工的深化。(二)产品内分工发展历程和产品内分工概念的提出1 .产品内分工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变化之一就是产品内分工和贸易的出现和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论仍然是我们当代社会不断跃进的理论指南。在马克思论述的从自然分工到社会分工,从一般分工到个别分工的理论框架下,我们结合目前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现状发现,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是在马克思的“分工贸易”理论框架下逐步细化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新形态、新方式,并非是脱离传统分工贸易模式的全新的理论框架。在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借用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我们看到,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对贸易双方的技术扩散、就业、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贸易双方也是各有利弊。发达国家能够通过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转嫁其劳动力成本高等不足,但是也客观上使自己原本不愿外泄的技术产生一定程度的技术溢出;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发达国家的“录悄产,获利相对很小。在我国,产品内分工与贸易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诸如商品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单一、区域分布不均衡、层次较低以及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等方面的不足。通过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我国的生产和贸易模式不再是单纯的采用进口替代战略或者出口导向战略,而是要以加工贸易为基点努力攀升价值链;我国的国家福利、国际收支、劳动力报酬等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国仍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获益很小。针对上述利弊,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采取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自主创新、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着力培养产业集群、完善工作机制、培养要素优势等措施,紧跟时代步伐,在深刻理解马克思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认清国内外形式,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这个大舞台当中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争当新时代的先锋军。2 .产品内分工概念的提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领域最受瞩目的经济现象之一,其产生和演进对国际经济合作、国民经济发展、企业运营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当代经济全球化在国际分工层面展现出一个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本文提出产品内分工概念,刻画和分析当代国际分工基本层面从产品深入到工序的特点。为此,本文考察有关这类分工现象的现有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比较产品内分工与其他常用分工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产品内分工的发生基础和决定因素,讨论产品内分工概念分析框架的认识价值。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并形成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新趋势。6在此背景下,各国对世界经济体系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全球生产和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和发展,生产的全球化也已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同样表现为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的大规模转移和集聚,这首先促成了中国制造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的迅速增长,同时,也抑制着中国制造业发展和进出口贸易中的利润率提升。由此看来,无论是要改善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整体获利能力,抑或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都必须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剖析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路径。凭借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在总量和价格上的优势,以及改革开放环境下东部沿海地区交易成本的迅速下降,这些地区获得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加工制造环节的优势区位,并率先吸引了大量制造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但随着这些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张和要素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发展简单加工制造活动,不仅缺乏持续的要素禀赋优势和交易成本节约优势,也不符合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生产性服务业是随着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在产品内分工模式下,工序型分工深化发展,不产品制造过程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可以分散布局,在交易成本低于行业内部经营管理成本的条件下,还会产生生产性服务供给的外部化即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和制造外包一样,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研究表明,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获得比较优势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经验经济效应、结构“瘦身”效应和生产网络化效应等经济利益,而且由于信息技术革命、航空运输革命、鼓励开放的制度变迁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演变,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这是当代服务外包兴起的最重要根源,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7纽约、伦敦等国际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正是分工深化条件下服务外包发展的表现。同时,基于产品内分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使制造和服务环节统一于产品生产和价值创造的过程,更好地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和服务经济的发展。由此看来,以吸引制造外包为起点的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完全可能在吸引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从产品价值链的“微笑曲线”看,利润增值空间比较大的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包含着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部门。因此,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吸引加工制造环节转移为起点,逐步向吸引价值链前后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转移,不仅是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内在要求,也能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参与产品内分工可能成为推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开放是上海城市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全球化是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背景和舞台,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样是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战略选择。(一)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服务经济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一种新的经济驱动力。8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确切内涵,目前学术界仍未形成共识,关于其包含的具体产业部门,有关各方也有不同的见解,因而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一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中间需求性服务业,它主要适应专业化分工深化发展的要求,面向生产活动提供服务,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商务服务业等五大类。9近年来,上海市的服务业部门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并已达到相当规模,正在逐步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在先进制造部门和现代服务部门协同发展的强烈需求下,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上海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部门,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为保障上海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数据显示,新世纪以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速总体上快于第三产业的整体增速,其在GDP中的比重亦显著提高,成为全市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表1)。具体到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表现,金融、交通运输、仓储以及批发和零售等增速较快,这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目标一致;但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这可能是解释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乏力的重要因素;此外,上海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图D。表12001年2009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况年份GDP(亿元)第三产业(亿元)生产性服务业(亿元)/()/GDP(%)2001年5210.122728.941669.2961.1732.042(X)2年5741.033038.901750.6157.6130.492(X)3年6694.233404.191886.8555.4328.192004年8072.834097.262579.9962.9731.962005年9247.664776.202962.9262.0432.042006年10572.245508.483411.7861.9432.272007年12494.016821.114255.6662.3934.062008年14069.877872.235560.6670.6439.522009年15046.458930.856231.7469.7841.42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图12(X)1年-2009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绘制大量研究显示,国际化大都市的集散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创新功能等主要是通过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实现的,上海金融、航运和贸易等相关服务部门的迅速发展的确起到了优化上海城市功能和国际竞争力的作用。10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对于提升城市制造业发展能级、实现加工制造活动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转型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总之,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有所发展,但内部结构还需优化调整,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提升,这都需要在更好地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过程中才能真实现。研究显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很可能成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支柱,其在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方面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实证研究也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互动发展的关系,11大城市若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密切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建设。12这就是说,上海为实现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目标,也需要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因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生产性服务业作用日益增强的过程。13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特别强调分工和专业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性,在制造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很重要。14近年来,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先进制造业部门分工水平的深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方面,这对少数制造业跨国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和全球制造业空间格局的重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制造企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其对服务的中间需求也迅速扩大,服务外包日趋普遍,服务业的润滑剂作用也更为明显。那些原来包含在制造企业中的研发设计、销售等部门或其部分职能逐步从工业生产体系中分离出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的外源化,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营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在参与全球化和产品内分工的过程中,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汽车、微电子等产业基地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接受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制造外包和转移的结果。然而,上海服务业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服务外包的发展速度明显较慢,严重制约了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并使之成为上海发展的短腿。15研究表明,上海服务业的突出问题不仅在于规模小、比例低,更在于内部层级不高且升级速度较慢。目前,传统的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仍占较大比重,而代表服务业发展潮流的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行业仍处于发育阶段、服务功能薄弱,而这些行业的兴起正是产品内分工发展的重要成果。16(6994)因此,积极参与产品内分工不仅应该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很可能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在较大规模地接受软件和IT服务外包以及商务流程外包(BPO)的过程中,上海不仅将可能在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上取得大的进展,而且将可能在制造业的产业能级和国际竞争力上获得明显的提升。值得强调的是,上海通过参与产品内分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印度班加罗尔等地的服务外包发展就是成功的案例。研究表明,服务外包和制造外包一样,都受到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影响以及交易成本的制约。上海在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的制造外包活动中已经展示出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越条件,这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适应服务外包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在上海迅速集聚,刺激生产性服务部门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出台,上海通过参与产品内分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三)产品内分工视角下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构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乃是分工深化的产物,它有利于创造和积累知识资本,深化生产的迂回过程,获取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已经成为城市能级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在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过程中,促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当着重关注如下四方面的问题。1 .明确动力和目标明确以深化分工和降低交易成本作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产品内分工乃是分工深化的产物,而分工深化与交易成本节约之间存在着两难冲突,如果不能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外生交易成本、通过制度创新抑制内生交成本,那么分工的水平就很难提高。上海要更高水平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关键还是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的深化。如果交易成本能够得到有效地抑制,上海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就会加深,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就会获得更大的空间,而分工水平又会因此有新的提高,上海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将因此进入良性循环。可见,分工深化和交易成本降低不仅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刺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目标。2 .立足国内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品内分工既可以在一国内部进行,也可以超越国界范围,当代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正是产品内分工由一国向全球延伸的结果。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拥有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长江三角洲作为经济腹地,有必要以服务长三角和国内其他地区为目标,积极扶持面向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开放的前沿,上海的人才储备和基础设施环境都对跨国公司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积极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3 .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要适应产品内分工的要求,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的产业门类比较多,各行业对区位选择有不同的要求,金融等服务业有在城市中心集聚的倾向,但研发、咨询等商务流程外包活动可能并不需要在高地价的城市中心区集聚,反而有接近制造基地布局的倾向。17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生产性服务业的选址布局中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尽量避免强制集聚的倾向,积极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环境。4 .注重提高政策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要适应产品内分工深化发展的要求,注重提高政策效率。产品内分工是分工深化的产物,特别需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抑制交易成本。因此,政府政策一方面要积极优化人力资本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以发挥比较优势和降低外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制建设,积极抑制内交易成本。在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印度富有特色的制度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对国内企业承接软件和IT服务外包给予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到世纪之交业已形成以税收、补贴、外资、知识产权保护等为重点,以软件技术园和经济特区为载体的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同时在整体基础设施依然落后的背景下积极优化园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这些强力扶持措施与印度人力资源在语言、技术训练等方面的禀赋条件相配合,共同推动印度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领域中确立了领先地位。16(29-46)印度的成功经验说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关键要适应产品内分工的发展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这对于推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名吉论根据这次论文报告的研究,我们发现参与产品内分工可能成为推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明确以深化分工和降低交易成本作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适应产品内分工的要求,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要适应产品内分工深化发展的要求,注重提高政策效率。健全协同服务机制。在全省广泛开展服务需求和供给调查,建立社会化服务机构信息库,公布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的服务信息、服务标准、服务资质和服务专长。整合全省商会、行业协会、各类中介,引进一批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组建服务联盟,集聚优质服务资源,共同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服务。促进服务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帮助中小企业和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扩大服务半径。实行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服务功能、服务收费和服务办理时限“五公开”,规范服务标准。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服务客户回访、服务评价等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不同服务产品的服务标准和绩效评估办法,引导各类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性。参考文献1 Helleiner,G.K.Manufacturedexportsfromless-devel-opedcountriesandmultinationalfirmsJ.TheEco-nomicJournal,1973(March),83.2 Finger,J.M.TariffprovisionsforoffshoreassemblyandtheexportsofdevelopingcountriesJ.TheEconomicJournal,1975(June),85.3 Dixit,AvinashK.andGrossman,GeneM.Tradeandprotectionwithmultistageproduction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2,49,(4).4 Arndt,SvenW.andHenrykKierzkowski,Fragmenta-tion:NewProductionPatternsintheWorldEconomyM.OxfordUniversityPress,2001.5卢锋.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季刊),2004,4(1):5582.6张二震,马野青,方勇等.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W.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钟韵.区域中心城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6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10唐珏岚.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64-65.II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51-160.12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41-150.13任旺兵,刘中显.我国制造业发展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14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5厉无畏.关于上海现代服务业短腿的思考J.上海经济,2004,增刊:56一59.16左学金,陈维.2006-2007年上海市经济发展报告构建服务型经济结构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7刘曙华,沈玉芳.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研究进展及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4):49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