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后习题答案(2023版)(1-7章),WOrd版0.2课后习题详解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71.2课后习题详解7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22.2课后习题详解12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73.2课后习题详解17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224.2课后习题详解22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265.2课后习题详解26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316,2课后习题详解31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367.2课后习题详解360.2课后习题详解J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a.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b.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c.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人民性a.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c.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实践性a.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学说。b.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它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c.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发展性a.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b.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c.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d.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Q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这些评选结果对你有何触动和启发?请详细了解评选情况,从与其他上榜思想家的比较中深入认识马克思。答:马克思作为“第二个千年第一的思想家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是因为马克思为这个世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马克思的思想在新千年里仍然适用。马克思不同于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科学家们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而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改变的是人们的思想,创造的是伟大的历史。马克思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D马克思的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a.辩证唯物论。指的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即物质存在形式原理、实践本质原理、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论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工b.认识论。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规律、真理发展规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c.唯物史观。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的主要内容,认为社会发展的背后动力是人们集体性的组织生活方式的变化,所有组成社会的基本成分(上层建筑包括社会阶层、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都是经济活动的一种七体现,上层建筑所包含的关系都与经济活动中不同分工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经济活动的分析是组成社会的各种关系与机制分析的基石。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a.阐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c.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劳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对抗性矛盾;T结论就是社会进步。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家”所剥削。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世界以及中国发展面貌。其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要把握这些理论课题,就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考察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针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现状,我们理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发展的观点,把握发展的脉络,触中看到不变,从不变中看到变,以超前的目艮光来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中寻找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虽然与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巨大的不同,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并没有因此改变,当今的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依旧存在,甚至更大范围,更具隐蔽性地存在着。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请结合这一诊断,谈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答:恩格斯的观点说明,马克思提供的是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不变的,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该秉持以下态度:(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提法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学习这些理论成果,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只是书本上的学问,更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因此,要学好这一理论,就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特别是要联系新时代的新实际,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亭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质。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夕也为行动。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阅读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并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和收获。答: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资本论为例来谈下阅读感受和收获:资本论内容宏大,理论深奥,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造世界。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伟大的思想体系。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的丰富和发展。它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水平,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2课后习题详解M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微观粒子的客观实在性一再获得新的证实。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现象的实验证实,颠覆了这么多传统哲学观念,但并没有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请结合这些新现象,谈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出了科学的概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科技发展使人类能观察到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现象,但这些均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证实了其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人们已经认识到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变艮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将它们相区别。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暂时中发现永恒,从相对中找到绝对,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2017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北京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重申了他的“人工智能威胁论”,提出人类需警惕人工智能发展的威胁。“文明所提产生的一切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我相信生物大脑可以达到的和计算机可以达到的,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它遵循了廿算机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类智能,然后超越'这一原则。但我们并襁定,所以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将被取代。”请思考这段话,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I牛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答:人工智能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它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上。从意识的起源来看,其形儒口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成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人们在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S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工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可以对客观世界中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在实践中形成观念,以这些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变成客观现实。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能够产生重要影响。(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因在于: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类能够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人类要在认期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便利性,并注意控制风险。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答:(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躺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有三种情形: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I败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2)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中国所走的这条路是“自己的路”而非“别人的路”。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进而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表现和基本追求。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个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它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要按照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或基本路径加以推进,要体现现代化的共性;中国式现代化也要遵循我国国情,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a.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用事实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完全统一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全新选择。b.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必将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和辉煌。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系统观念的论述,深入思考系统观念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答:(1)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系统观念的论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系统观念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明确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应有之义。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来把握,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层次、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把握事物,力求获得问题的最优解。(3)系统观念的现实意义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着眼大局、统筹全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才能全面协调地推进各项建设事业。Q清你谈谈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答: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1)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坚持创新思维,才能推动发展、取得进步。”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说明了正是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推动了社会更好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这些年中华民族取得的巨大进步,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失去了创新思维,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导致封闭和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2)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做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a.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b.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c.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问题意识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起点和动力源。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蝇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a.创新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b.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a.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b.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2.2课后习题详解M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必须先有中国革命的图样。不但须有一个大图样,总图样,还须有许多小图样,分图样。而这些图样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动的反映。”请根据这段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毛泽东的论述中,“建筑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中国革命的图样这一认识作为基础。于图样,总图样'”小图样,分图样”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国革命实践中客观实际情况”的反映。这表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只有在实践中实际改造和变革对象,人们才能形成对认识对象属性、本质、规律更为准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实践的需要,也正是这种需期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的手段和条件。另外,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突破旧认识、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新发现、有所前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断认识的真理性,不是依主观感觉,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人的实践活动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着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对实践起阻碍作用。H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答:(I)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原因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害!L两者关系具体如下: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a.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a.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b.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T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体如下:a.二者相互依存。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旦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也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二者相互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毛泽东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比喻为长河与水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工c.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思维是无限的和绝对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其思维也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作为人的正确认识成果的真理,也必然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割裂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相对主义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把真理的相对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由此陷入主观真理论,导致不可知论和诡辩论。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也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请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答:(1)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含义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2)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受到这两种尺度的共同制约,任何活动都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新的真理不断被发现。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3)帮助和启示因为实践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真理由相对走向绝对,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那么,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对复杂的价值世界,到底有没有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如果有,这TH介标准是什么?答:(1)有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即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价标准。(2)原因分析如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马克思亲身的革命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在步入社会之后,逐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并将这种对现实矛盾运动的考察与人的价值评判标准问题结合在一起。从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出发,马克思构建出了合理、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是其在价值观念上的体现,支撑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的是以人民为本的原则。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价值评判标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鲜明地体现在了解、尊重人民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期待上,真正把人民是否愿意作为评判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标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是对已有价值观念的批判性继虱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西方现代价值理论对个体性和非理性的强调,在构建价值观念时同时承认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两面性,进而以主体的实践活动实现了两者的高度统一,实现了人类价值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以其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整个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也决定了其价值评判标准的科学性与价值性,这是古今中外所有价值观念所不能比拟的。真正合理的、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可能是抽象的,它应当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也是通过每一个特定时代和特定历史阶段来做特定的表现的,它的尺度是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是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日毛泽东指出:“必然王国之变为自由王国,是必须经过认识与改造两个过程的。欧洲的旧哲学家,已经懂得,自由是必然的认识'这个理。马克思的贡献,不是否认这个真理,而是在承认这个真理之后补充了它的不足,加上了根据对必然的认识而'改造世界'这个真理。”请根据这段论述,谈谈如何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答:毛泽东的论述说B月,马克思在欧洲哲学家的观点,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基础上,补充了“改造世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1)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表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即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二是实践条件。即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就得不到自由。(2)自由总体上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人与自身关系中的自由。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实现自由,要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实现自由,要把握社会规律,以真理为根据,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关系中实现自由,要自觉摆脱人的自我束缚,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解放,实现身心和谐统一。(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只有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这就是人的自由限度,也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4)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2课后习题详解Q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答:物质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