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新城研究资料.docx
高铁新城研究资料高铁产生的效益:1.时空效应所带来的要素流聚集;2.站点效应所带来的经济流集聚;3.洼地效应所带来的开发利益驱动;法国TGV大西洋线的旺多姆(Vendome)车站周边地区,在高速铁路通车的三年时间里,地价上涨了35%,房地产交易量上涨了22%。我国台湾高铁开通以后,沿线的桃园、新竹、台中、嘉义、台南等五大站区的土地价格平均上涨约90%o其中桃园、新竹站区土地涨幅最大,分别达300%和500%o通过对法国TGV沿线小城市进行分析表明,那些停靠频率低,无法或没有发展多种服务业的城市通常难以从高速铁路的线路和站点设置中获得城市发展的正面推动。中国的高铁新城发展起步较晚,多数新城均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尚无模式规律可循,因此必须充分借鉴国际上高铁新城的发展经验,总结高铁新城成功的策略关键。如天津西高铁新城定位为“集铁路、公共交通综合枢纽与城市商务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沧州西部新城定位于“行政、文化、会馆、教育、体育中心”;无锡锡东新城则定位为“城市东部副中心、高端产业集聚区”各个高铁新城可谓功能齐备有余,但发展特色不足。而在高铁新城蜂拥而出的今天,仅靠标配并不足以支撑新城的发展成功,诱人的功能繁荣表象背后,定位“同质化”趋向已暗藏风险如日本的新干线在修建以前,日本政府就将沿途城市纳入到一个宏观规划中,从而能使沿线各城市协同发展。而我国台湾的高铁新城更是由政府主导,在大区域协作体系中,根据各个新城的区位、资源特性制定了不同的主题,如桃园是“国际商务城”、台中是“娱乐购物城”、嘉义是“休闲游憩城”、台南是“学研生态城”、新竹则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落实“台湾知识经济旗舰园区”构想,打造“生医科技城”,不同主题特色的高铁新城有效实现错位竞争,共同构建完整的区域网络体系。高铁新城开发必须采用紧凑、高效的ROD模式所谓ROD(rail-orienteddevelopment),即以高铁枢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城市交通枢纽带动土地利用开发的模式。与ToD模式相似,ROD模式仍然要求站点新城开发必须强化紧凑、混合、高效,即将整个高铁站点地区看作城市的一个片区、一个城市的综合体进行发展。在城市综合体的角度,合理布局内部各项用地,做到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展览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进行组合,各种城市功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站点新城开发。例如,埼玉新都心就是充分利用交通节点,建造埼玉超级体育馆,发展行政、商务、文化及商业设施,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行政、商业中心。具体到高铁站点新城的土地利用来说,一般遵循“3个发展圈”的结构模型,即:第一圈层为核心地区,距离车站510分钟,主要发展高等级的商务办公功能,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都非常高,用地空间及功能布局受交通枢纽控制最大,也最具有刚性。对国外高速铁路客运站周边用地开发的研究发现,高强度的商业开发一般密集在距离高铁站点40Om50Om范围内。国外的高铁站点周边地区,也均进行了高强度的商业开发。在日本,连接东京和盛冈的东北新干线沿线的18座车站中,7座车站有大型商业中心以及其他相关商业设施,其中3个还有大型酒店及会议中心。法国TGV高铁线上里昂、里尔、南特等城市的站前区域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以商务办公、酒店会议为主的城市活力区域,并带动了商业休闲、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二圈层为影响地区,距离车站1015分钟距离,也主要集中商务办公及配套功能,建筑密度和高度相对较高,是对第一圈层功能的补充和相关功能的延伸拓展。这一圈层仍旧是高铁站点直接拉动区域,但各类功能用地与车站关联性降低,土地利用也逐渐向常态的城市功能组织、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平衡过渡,住宅及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关联功能有所布局。第三圈层为外围的影响地区,也是高铁站点的间接催化区域。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与车站枢纽需求已没有直接联系,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城市功能结构。这一区域范围可以大量发展居住、研发和产业等功能,但一定要注重居住与核心区和外围区商务、商业功能的协调与互动。由于高铁高通勤成本、高商务性的特点,使得高铁从一定程度上讲,实现了大量布尔乔亚人群的梦,高铁新城首先吸引的人群也与传统新城不同,是一批中产阶级。因此,在高铁新城规划中,必须结合中产阶级的特点和需求去规划考虑。发展成功的高铁新城,无一不在人性化方面进行了精心地设计。如德国卡塞尔高铁站上的巨大雨棚,覆盖了四条有轨电车站,七条公交站,15个出租车位以及送客和上客车位,极富人性色彩;而日本横滨在高铁站附近规划了大量富有魅力特色的商业、文化休闲设施,特别是像横滨儿童科学馆、面包超人儿童博物馆等大批的儿童设施,充分满足了中产阶级“家庭为主”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