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深度剖析.docx

    • 资源ID:944027       资源大小:196.57KB        全文页数:1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深度剖析.docx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深度剖析第一节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一、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始终不渝的鼓励和支持电动汽车的研究与技术创新,把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22020年。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近年来,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推广,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但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燃料经济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国情,依托产业基础,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二)基本原则。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坚持统筹兼顾,在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促进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创新发展,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产业培育期,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引导市场消费。进入产业成熟期后,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促进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利用,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三、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一)技术路线。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二)主要目标。1 .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2 .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3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4 .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5 .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建立起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产品相关管理制度,构建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四、主要任务(一)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1 .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L5元/瓦时以下。2 .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研究,开发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支持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技术研究。3 .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既要利用好现有产业基础,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规划引导,以提高发展效率。1.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产业政策要求,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2 .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3 .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鼓励有关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聚集要求、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3家骨干企业,支持发展整车企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三)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综合采用标准约束、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1 .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在大中型城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重点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城市集中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充电设施,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继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动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2 .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建立完善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促进混合动力等各类先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推广普及节能汽车。出台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为基础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2012年开始逐步对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国产、进口汽车实施燃料消耗量管理,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2016至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3 .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减少车用燃油消耗的必要补充。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探索其他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应用途径,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四)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完善的充电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加强技术开发,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要。1 .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各类适用技术发展,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初期,重点在试点城市建设充电设施。试点城市应按集约化利用土地、标准化施工建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适度超前建设,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通过总结试点经验,确定符合区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2 .开展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充电设施接网、监控、计量、计费设备和技术,开展车网融合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储能单元与电网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的机制。3 .探索商业运营模式。试点城市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等设施。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建立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五)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严格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再生利用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监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严防重金属污染。五、保障措施(一)完善标准体系和准入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制度和汽车产品公告制度,严格执行准入条件、认证要求。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根据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发展需要,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加注技术和设施的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分阶段的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和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13年前,基本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给予适当支持,引导企业在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给予补贴,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汽车;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逐步扩大公共机构采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研究基于汽车燃料消耗水平的奖惩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安排一定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充电设施建设、建立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体系等。研究完善汽车税收政策体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经认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资格的,可以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及相关咨询、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可按规定享受营业税免税政策。(三)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政策,促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管理规范、支持创新的原则,支持地方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基金,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申请中央财政参股,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四)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建立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物流、二手车交易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研究实行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扶持政策。有关地方实施限号行驶、牌照额度拍卖、购车配额指标等措施时,应对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五)加强人才队伍保障。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思想,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国家有关专项工程为依托,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领军人才。加强电化学、新材料、汽车电子、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知识产权和技术应用等人才。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推进人才引进工作,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加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六)积极发挥国际合作的作用。支持汽车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进行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和向国外提交专利申请。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支持企业通过在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充分发挥各种多双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强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方面国际交流与协调,合作探索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新型商业化模式。六、规划实施成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关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有关部门。二、中国汽车业在传统技术路线上追赶很艰难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在制造水平上至少落后了20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这一差距还在不断加大。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引进、吸收、改进”的方式发展,要消除这20年的差距是根本可能的。在电动汽车的研制和开发上,我国几乎与世同步,某些方面的核心技术,我们还处于领先地位。有些专家估计,目前我国在电动汽车的研发上,与世界发达四家的差距最多为2-3年。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四电动汽车的开发应用,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一一在技术上的差距,不像燃油汽车那样大;汽车工业体系的调整,不像发达国家那样难;国民对汽乍豪华度、速度、加速度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因此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动汽车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实现技术跨越,提供了空前的、也是最后的机遇。抓住这个机会,加快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步伐,我们才有可能摘掉“世界加工基地”的帽子,赶超世国介先进水平,逐步发成具有现代工业的国家。三、电动汽车为中国汽车产业实现跨越提供重大战略机遇汽车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现代科技的较量,是技术创新的竞争。当前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把主攻方向从实施精益生产、提高规模效益转向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对汽车工业的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回收的全过程进行提升。围绕安全、环保、节能等问题,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开发研制新车型,占领技术制高点。在京都议定书碳减排国际社会共同行动的基础上,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再次提高了碳减排的目标。在排放法规上,据悉欧洲将在2015年实施欧VI排放标准,在城市交通领域,也只有电动汽车可以适应这种环保发展的需求。以电动汽车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在各汽车企业成为竞争未来市场的杀手铜。电动汽车使中国汽车工业不再走人“引进一一落后一一再引进一一再落后,的怪圈,而是紧紧抓住世界汽车技术的最新高端领域,大力发展以电动汽车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利用短短10年时间,使以电动汽车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世界同步发展,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我国具有实现交通能源变革,发展电动汽车的后发优势。尽管发达国家政府均大力推动各种代用燃料汽车的应用、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积极推进纯电动汽车产业化,但是其传统汽车产业庞大,石油基础设施完善,消费者消费习惯难以转变,实施产业转型社会成本高昂,转型难度很大。而我国汽车工业刚刚发展起来,汽车普及率低,在汽车工业发展战略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同对,相对传统汽车工业而言,我国在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电池、电动机等关键部件领域的一些技术还处于国际研究和产业化的前沿。其次,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汽车工业长足进步是多年来我国发展清洁汽车和电动汽车成功实践的战略总结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实现我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的战略考虑,“九五”期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了“清洁汽车行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燃气汽车22万辆,加气站700余座,年替代石油150万吨。而且天然气汽车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预计今后几年将进人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十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投入8.8亿元,是最大的科技专项之一。全国200余家单位、2000多名骨干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实施,初步形成了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小型纯电动车辆已经开始小规模产业化,混合动力汽车已有多个车型通过国家认证成为产品,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示范考核运行阶段。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动力蓄电池、驱动电动机和电子控制系统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能力及示范应用已在全国开展了实质性的实践。以北京为例,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应用已经达到千辆,虽然相对于传统汽车,只是北京汽车市场一天的销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电动汽车规模应用的前景已经显现。基于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国需要在现有传统汽车技术基础上大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解决紧迫的能源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应开展电动汽车为主的电动汽车研究和产业化,瞄准未来汽车竞争制高点,实现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发展电动汽车的重要意义汽车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然而传统燃油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害废气,并加剧了对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依赖。在能源方面,目前世界汽车保有量约8亿辆,并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亿辆,主要增幅来自发展中国家。我国汽车产销保持快速增长,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石油资源短缺,目前石油进口量以每年两位数字的百分比增长,我国形势更为严峻。在环境方面,交通能源消耗也是造成局部环境污染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调查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大气污染的42%来源于交通运输。随着能源消耗的逐年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将增加,目前二氧化碳排放中25%来自于汽车。近年来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汽车排放的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已居全球第一、减排二氧化碳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在我国研究发展电动汽车不是一个临时的短期措施,而是意义重大的、长远的战略考虑。最近,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电动车技术的支持力度。不仅是奥巴马把电动车作为刺激经济和拯救汽车业的一张王牌,而且欧盟、德国、日本、韩国政府也都出巨资支持第二代电池和电动车的研发,强度空前。上一年比亚迪(45.55,L70,3.88%)宣布将推出商用化插入式电动车后,通用、奔驰、雷诺等厂商加快了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步伐,在很短的时间内各大汽车公司与电池厂商的合作、产业联盟已经建立,并纷纷将其产品上市的时间提前。这些跨国巨头一旦下决心投入研发和实施产业化,就可以利用其雄厚的技术、资本和品牌优势,有效整合全球的资源,在电动车领域“后发先至”。发达国家的专利、标准、产业联盟、电动车品牌优势一旦形成,特别是跨国公司电动车如果率先大举进入中国,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有可能被边缘化,使我们重新回归到受制于人的被动地位。这是一场争夺未来的竞争,政府部门和企业应有足够的紧迫性。百年机遇,稍纵即逝。第二节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一、中国发展电动汽车的优势和劣势目前中国发展电动汽车具备三大优势和三大劣势。在优势方面,一是中国有多元化市场需求,对一些新能源、新产品、新概念的容纳性好;二是我们取得了技术上的进展,电池工业全球最大,我们做的电池尽管能量比还不够,但是研发产品拿出来是相当的层次,我们在产业化方面没有问题;三是我们的资源优势,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资源国,电动机汽车所需要的资源有一定的优势。在劣势方面,中国汽车目前整车在电动车发展当中有一定的劣势,我们看其他国家电动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的整车企业形成支柱产业,中国的汽车企业无论是合资的也好还是民营的也好都是不一样的,主要的技术,电池等技术都在汽车方面,我们的整车合资企业技术是依赖外国的,所以就出现干电池的利用电池的技术干整车,这是一大劣势。第二大劣势就是我们的技术研发基础不牢固,比如我们搞的电池研发产品优化,但是就拿电池来讲,能量力度提高的空间仍然很大,如果再提高的话拼的是基础研发,在大学的研究机构和实验也在做,但是依然不足。第三就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大量的减少。电动汽车当然还有其他的产业有一定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讲需要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对于汽车业来讲是有很大的战略机会,但是这个转型期是比较长的。二、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2014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将迎来快速成长时期,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连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扶持补贴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已经趋于立体化。交通部2014年9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初具规模,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的总量达到3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备,新能源汽车运营效率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新能源汽车对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贡献率达到20%。相应的,许多内地城市也陆续推出普及和推广新能源车的政策,北京、上海、武汉、西安、苏州等多个城市密集发布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分别公布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税收优惠、号牌政策及其他相关的优惠政策。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动汽车市场迸发着无尽的活力。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根基,对于推广新能源汽车,起到关键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国家鼓励产业链各层积极参与进来,根据201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规划,2011年-2015年,电动汽车充电站规模达到4000座,同步大力推广建设充电桩。2016年-2020年,国网建设充电站目标高达100OO座,建成完整的“四纵四横”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然而在能源公司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以及电力公司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在主要负责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中,也遇到了瓶颈和挑战。新能源汽车技术、成本、电池续航时间和存储容量等缺陷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健全等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整个行业缺乏有效可行的商业发展模式,产业链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博弈,各方期待着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化。尤其特斯拉刮来的旋风,使得更多的企业跃跃欲试。在此背景下,由上海创世拓元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峰会”将于2015年3月26日-27日在上海隆重举行。“第三届中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峰会”将为您聚集200+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力能源企业、整车厂商、系统集成商、电池厂商、设备厂商、终端用户的企业决策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行业内知名学者、分析师等针对如何建设符合中国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展开广泛讨论,为与会者搭建技术交流、商业合作、市场拓展的宝中"117贝口o三、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已具备研发和生产能力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北京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中国已具备电动汽车整车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产业化技术取得突破。中美电动汽车发展论坛29日在北京举行,万钢在出席论坛系列活动时说:“自从2000年开始,国家就在相关的科技计划当中持续地支持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整车开发方面,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的生产;锂离子电池的纯电动汽车相继推出,形成了系列产品,并小规模的投放市场;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深入,开展了小范围的示范考核。目前,已经有近百款各类电动汽车的产品进入了中国汽车产品的公告(获准上市)。万钢表示,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各类电动汽车已在北京奥运会、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国际大型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还将有上千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为中外宾客服务。他说,今后中国政府将加强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与产品管理体系的建设,为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和大规模的推广奠定基础。中美电动汽车论坛是由中国科技部和美国能源部共同主办的,吸引了包括奇瑞、长安、通用、福特等中美汽车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的上百位代表与会,他们将就如何加强双方在清洁能源汽车方面的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四、中国电动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支持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市场应用。电动汽车在中国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万钢在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说,电动汽车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突破口和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汽车制造厂商的共同的战略选择。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世界汽车产业进入了全面的交通能源转型的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自觉把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的汽车、电动汽车作为今后发展的目标,共识正在形成,转型已经起步。万钢指出,过去一年,中国汽车行业不负众望,对国民经济企稳向好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刺激消费,中国政府实行了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征、汽车下乡、报废补贴,以及以旧换新等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他说,一年来,中国汽车市场也发生了喜人变化。小排量汽车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汽车消费结构得到优化,朝着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汽车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愿意接受更多节能环保的产品,愿意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万钢透露,国家正在制定和实施不断严格的汽车排放和油耗标准,积极引导汽车环保技术的普及应用,并争取在2020年左右,使中国的汽车排放控制和能耗水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万钢表示,中国政府将在继续支持汽车共性技术的提升、挖掘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潜力的同时,加快实施电力驱动的技术战略转型,进一步加快电动汽车的产业发展。一方面以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系统集成和基础设施集成为重点,实施国家研发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以小型乘用车和大中型客车为突破口,实施激励政策,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同时,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电动汽车的标准法规体系,完善政策环境。五、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市场应用概况一、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状况与关键因素(一)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战略意义新能源(电动)汽车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基于驱动技术的重大转型,是针对能源安全、持续发展和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我国的汽车产业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汽车工业强国相比,还是相当的落后,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发达国家车企手中。目前,国内的车企只可以做技术改进,在核心技术领域,如发动机、变速器、安全气囊等方面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然而,在电动汽车的研发方面,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目前我国纯电客车的动力系统已经实现国产化,我国研发的铳酸锂电池电动车,符合国家标准,完成了所有的测试,通过了国际汽车正面碰撞测试,并对动力电池进行了各项试验。在传统汽车领域,虽然我们也在努力赶超,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相对而言,在电动汽车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小得多,因而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这是我国汽车产业一次“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我们应该把握这次机遇,建立在世界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从产业布局上,抢占未来世界汽车产业制高点,实现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2、摆脱目前能源束缚首先,从传统能源供需角度上分析。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研究报告分析,石油资源的可开采年限是三大传统能源中可开采年限中最少的一种能源。石油的全球储采比一直呈上升趋势,自1998年以来一直维持在40年以上。按2010年的年开采速度计算,可开采46.2年。全球常规天然气按2010年的年开采速度能满足58.6年的开采。煤炭按2010年的年开采速度可生产118年。报告中揭示的中国化石资源数据,呈现了一幅化石能源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情景。截至2010年底,中国原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8亿桶约20亿吨,仅占全球总量的L1虬最近几年中国石油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己经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石油资源供给量。伴随着世界石油资源供应的逐渐减少,各个石油消费大国的石油资源争夺战也会越来越激烈,在不远的将来如何能够确保稳定的石油资源供应将会是每个石油消费大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在石油枯竭之前开发电动汽车是汽车工业势在必行的选择。其次,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上分析。我国虽然是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却十分的贫乏。自从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国内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45000我国历年石油消费里与进口里对比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中国石油进口量(万吨)中国石油消里(方吨)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2.54亿万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原油消费量达4.54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55%以上。据有关机构分析,2015年全国石油需求将达到5.4亿吨,对外依存度将从2010年的55%上升至60%。然而,随着进口石油的增加,石油进口的供应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中东局势的不稳定影响着石油价格的走势,国际油价的持续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构成严峻考验和挑战,因此如何有效的确保充足的石油供给将是中国政府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25亿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机动车燃油消耗量约占全国总油耗的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20油年为33.8%,20油年为49%,预计到2020年,机动车燃料需求将占到当年石油总消费的59虬我国的石油供给将面临汽车消费的巨大挑战。因此,寻求新的能源或者发展不消耗石油的电动汽车对于我国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首先,传统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燃油在发动机内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后除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还产生一些有害的气体和固体悬浮颗粒。同时.,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递增,并且维护保养差、老旧车辆多、行驶速度低,更增加了排放污染的严重程度,加剧了大气污染。其次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深度剖析.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