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35年).docx
揭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35年)2023年11月一、发展基础1(一)发展成就1(二)存在问题4二、形势要求6三、需求预测8四、机遇与挑战10五、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解读12(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解读12(二)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解读13六、发展目标及战略15(一)指导思想15(二)基本原则15(三)发展目标17(四)发展战略19(五)发展对策20七、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规划24(一)构建布局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24(二)建设畅通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主骨架25(三)构建层次分明的轨道交通网络26(四)构建外联内畅的干线公路网28(五)建设通江达海的航道网32(六)建设能力充裕的油气管道网32(七)建设普惠高效的邮政快递网33八、建设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35(一)建设布局合理的港口枢纽35(二)打造国内一流的航空枢纽36(三)构建层次分明的客货枢纽37九、推进综合交通融合发展40(一)综合交通运揄方式融合发展40(二)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41(三)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42(四)交通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及能源网融合发展44十、推进综合交通高质.发展46(一)增强安全保障能力46(二)强化智慧交通发展47(三)打造绿色可持续交通运输体系47(四)加强交通运输人文建设48(五)推动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49十一、规划方案评估50十二、建设计划51(一)重点轨道项目51(二)重点公路项目52(三)港口54(四)机场56十三、国土空间规划衔接57(一)支撑国土空间开发57(二)集约利用空间资源57(三)注重规划动态监管58十四、环境影响评价59(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59(二)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59(三)预防和缓解不良影响的措施与建议60十五、保障措施62(一)加强组织协调62(二)深化区域合作62(三)加强资金保障63(四)强化要素保障63(五)加强实施管理64附图1揭阳市区位图附图2揭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图附图3揭阳市综合交通系统现状图附图4揭阳市城镇体系规划图附图5揭阳市镇村布局规划图附图6揭阳市生态红线分布图附图7揭阳市产业布局分布图附图8揭阳市旅游景点分布图附图9揭阳市邮政快递站点现状分布图附图10揭阳市对外运输通道分布图附图11揭阳市区域铁路网布局图附图12揭阳市区域高速公路网布局图附图13内部运输通道分布图附图14揭阳市轨道交通规划布局图附图15揭阳市高速公路网布局图附图16揭阳市干线路网规划布局图附图17揭阳市水运分布图附图18揭阳市油气管道布局规划图附图19综合客运枢纽布局方案图附图20综合货运枢纽布局方案图附图21揭阳市旅游公路网布局图附图22揭阳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图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助力交通强国、交通强省的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近年来,揭阳市交通运输发展重心从“规模发展”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等快速骨架网络基本形成,干线网络及基础网络得到显著完善,综合交通枢纽运输能力显著提升,运输服务有效改善,切实为揭阳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一是综合交通骨架网络基本形成。国家铁路网、公路网、航道网等主骨架通道基本建成,综合立体交通实体线网规模达到8594公里。至2022年底,铁路网运营里程15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09公里,初步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及梅州方向的高速连通;公路通车里程76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89公里,实现揭阳每个县(市、区)具有两条以上高速公路通道,与周边城市有两条以上高速公路连通;内河航道里程469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29公里;沿海航道23.2公里;油气主管道里程317公里,有力保障了油气能源物资运输需要。二是普通公路布局及结构显著完善。到2022年底,全市普通地方公路通车里程7244公里,实现了国道通达县级行政节点、省道连接乡镇的规划目标,等级结构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达10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达89.8%;农村公路(县、乡、村道)等外路清零,全部达四级及以上等级。三是揭阳潮汕机场枢纽功能日益凸显。目前,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可实现中长途航线和大型飞机起降的干线机场功能。机场跑道长度为3200米,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能满足B747、B777等E类飞机运行条件,站坪面积为40万平方米,机位总数达到46个,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45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超过9万吨。2022年,机场旅客吞吐量为355万人。四是港航设施布局日益完善。近年来,随着揭阳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向程度不断提高,粤电煤炭码头和中海油LNG码头被批准为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同时中委合资广东石化2000万吨/年重油加工工程原油码头和产品码头、中海油粤东LNG专用码头、前詹通用码头、大南海东岸公共防波堤工程和进港航道等项目的推进或完工,为揭阳港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22年底,全市在营码头28座,各类生产性泊位共54个。其中,榕江港区各类生产性泊位35个;惠来沿海港区港口各类生产性泊位19个。2022年揭阳港货物吞吐量2990万吨。五是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随着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揭阳市运输能力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和货物流通。2022年揭阳境内营运性客运量为1457万人次,其中公路客运发送量为507万人次(占比34.8%),铁路客运量为595.1万人次(占比40.8%),揭阳潮汕机场客运吞吐量为355万人次(占比24.4%);2022年揭阳境内货运量为2941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为2763.3万吨(占比94%),铁路货运量为65.4万吨(占比2.2%),内河航道水运货运量为112.3万吨(3.8%)。目前揭阳客货运输仍以公路为主,但轨道及航空在客运的占比显著提升,未来随着公铁、水铁、空铁联运稳步推广,揭阳运输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揭阳快递业发展迅猛,2022年快递业务量达37.3亿件,排名全国第六、全省第三。表1揭阳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现状项目单位数量铁路铁路运营里程公里151.33高快速铁路里程公里109.16普通铁路里程公42.17内河航道里程公里469项目单位数量公路公路公路总里程公里7634公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144.9平均技术等级/3.2干线公路(含国、省、县道)干线公路里程公里1549干线公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29.4干线平均技术等级/1.33站场铁路客运站个5铁路货运站个3公路客运站场个10(二)存在问题揭阳市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建设交通强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外通道供给不足。揭阳城区及揭西县缺乏与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直联直通的高速铁路通道,揭阳境内现状已通车铁路共有三条,其中与大都市圈联通的高铁仅有厦深铁路,在建的有汕汕铁路。揭阳港北上货运铁路通道尚未建成,高效铁水联运系统暂未形成。二是干线路网布局有待完善。揭阳市域快速干线路网系统暂未形成,部分核心节点无法快速直联直通;干线公路覆盖范围不广,部分乡镇不能直接与干线公路网连接;普通干线路网与高速公路出入口衔接不畅,无法发挥快速通行效率;穿城公路与城市道路功能混合,导致公路街道化,过境交通、对外交通及内部交通在道路上混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通出行效率。三是公路技术等级结构偏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中一级公路所占比例较小,并且部分普通省道存在三级或四级公路。从全路网技术等级来看,揭阳市一、二级公路总里程1699公里,占揭阳市公路总里程的22.3虬全路网的平均技术等级水平为3.2,说明揭阳市高等级公路比重较小,平均路网技术等级为三-四级,技术等级水平偏低。四是枢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轨道站点、港口及机场等重大交通枢纽的衔接效率不高,集疏运通道有待优化。境内交通枢纽整体布局层次不清晰,枢纽间的协同作用未体现,整体运输效率有待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未发挥其交通时空优势,对城市用地开发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五是综合运输结构有待优化。交通运输格局不健全,厦深铁路、梅汕客专相继通车运营后,有效改善了客运出行结构,但铁路、港口基础设施供给不合理,物流产业仍是低端粗放型发展,高端服务尚未形成,以致大运量、低能耗的铁路、水路运输不能充分发挥,货运仍以公路运输为主。虽然铁路、水路货运量在逐年增长,但公转铁、公转水的运输效果不明显,铁路货运比重持续低迷,公路承担的中长途货运比例居高不下。二、形势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经济发展由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适应国际及国内新形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将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动力系统,是双循环的重要纽带和基础支撑,揭阳交通要从畅通循环角度把握对交通运输的新要求,紧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交通的先导支撑作用。(一)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揭阳交通为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19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建的“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均衡通达程度。揭阳作为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沿海产业带,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打造高质量的沿海大通道。(二)“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要求揭阳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衔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打造的经济发展高地,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平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将推动广深双核实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揭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进汕潮揭都市圈的门户城市,应主动完善与大湾区核心区的快速衔接通道,缩短与大湾区通行时间,在新一轮生产力布局中抢抓先机。(三)推进汕潮揭都市圈建设,培育粤东经济增长极,要求打造一体协同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从发达经济体和国内发达地区来看,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是现代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的主要平台。汕潮揭三市经济关联高、人文往来密切、发展空间广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备都市圈发展建设的良好基础。揭阳应紧抓粤东城际建设契机,完善都市圈骨架网络,并加强与周边区域高快速通道的对接,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四)构建揭阳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需要高效集约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揭阳市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滨海新城,打造沿海经济带上产业强市”作为战略发展定位,规划形成“一轴三极、一带四廊、三区多组团”的总体格局。市域发展新格局要求揭阳交通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充分发挥交通网络对城市发展格局及要素流动的引导作用,实现各类发展要素在国土空间上协调有序发展,支撑揭阳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需求预测未来随着汕潮揭都市圈一体化和揭阳“一轴三极、一带四廊、三区多点”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揭阳市人口规模、空间分布、城镇和产业发展格局以及运输需求将发生明显变化。客运方面,随着高速铁路、粤东城际铁路、高快速路等网络逐渐完善,以及人均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居民人均出行频率将进一步提高,预计2023-2025年营运性旅客出行量年均增速为3.2%左右,2026-2035年间放缓至2.2%,2025年和2035年营运性客运需求分别为3790万人次,4720万人次。客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轨道、民航、小汽车需求占比不断提升,高品质、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快速增长。2035年,铁路客运量占比27%,公路客运量占比53%。汕潮揭都市圈仍是客流主要目的地,同时揭阳与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等城市群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客流将显著增长。表2揭阳市客运需求及结构预测(单位:万人次)年份2025年2035年客运量占比客运量占比公路244064%250053%铁路77021%127027%民航58015%95020%合计3790100%4720100%小汽车客运量2440044671货运方面,预计2023-2025年货运需求年均增速为4%左右,2026-2035年间放缓至3.3%,2025年和2035年货运需求分别为6221万吨,8594万吨。到2035年公路货运、铁路货运和水路货运占比分别为77%、9%、14%o预计2023-2025年货邮政快递业务年均增速为13.9%左右,20262035年间放缓至7.8%,2025年和2035年邮政快递业务量分别为45亿件,95亿件。表3揭阳市货运需求及结构预测(单位:万吨)年份2025年2035年货运量占比货运量占比公路555089%660077%铁路5258%7339%水运1372%124014%民航90.14%210.24%合计6221100%8594100%四、机遇与挑战发展优势:揭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海西经济区的地理轴线中心,是两个城市群的衔接支点,可享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及海西经济区两大功能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揭阳是广东省6个综合交通运输方式齐全的城市(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湛江、揭阳),拥有铁路、公路、机场、沿海港口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是粤东地区运输方式最齐全的城市。发展劣势:揭阳市与汕头、潮州、梅州及汕尾市接壤,周边城市无论从GDP还是人均GDP来看均处在全省中下游水平,无法对揭阳产生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由于汕头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在粤东地区的城市定位和交通定位相对更高,导致揭阳的交通定位与实际交通重要度不匹配。揭阳市虽然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方式完善,但交通网络的整体效率还有待提升,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足。发展机遇:揭阳作为汕潮揭融入大湾区的门户,未来“双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的构建,将为揭阳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同时交通强国、强省建设将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为揭阳交通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最后,随着汕汕铁路、粤东城际铁路、揭阳至河源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或谋划,揭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也将快速完善,揭阳市交通门户功能将进一步提升。发展挑战:揭阳与粤港澳大湾区不直接接壤,与大湾区核心区的直线距离在300公里左右,出行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承接大湾区的外溢资源,与清远市、河源市及汕尾市等环大湾区城市的竞争处于劣势。受广东省地区发展不平衡影响,揭阳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同时揭阳大型骨干企业不多,暂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揭阳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要素仍存在外流的风险。随着国家、省、市实施严格的土地政策和生态红线政策,土地、生态、环境等约束逐步加强,交通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五、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解读(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解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是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发布的交通运输规划纲要,是第一个关于我国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中长期发展的规划,也是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有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共同构成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顶层设计。国家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规划的主要任务为三项。一是优化交通布局,重点构建70万公里的交通网线,建设6轴、7廊、8通道的主骨架,建设100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二是推进融合发展,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网络、信息网络的融合发展,推进各个区域间交通协调发展,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现代制造业、快递物流业、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安全发展、智慧发展、绿色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治理水平。(二)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解读省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发达的快速骨干网、完善的普通干线网、广泛的通达基础网,综合运输通道和枢纽体系更加高效可靠,运输服务更加优质便捷,统筹融合和高质量发展跃上新水平,“12312”出行交通圈(珠三角地区内部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和“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全面实现,交通强省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综合运输服务水平、交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先进行列。展望2050年,新技术、新业态加快发展,综合立体交通网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品质迈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全球领先,交通强省全面建成。规划明确了4项重点任务。一是建立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包括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建设全球卓越机场群、建设互联互通口岸群、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群。二是构建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包括构建多网融合的轨道交通网,外联内畅的干线公路网,通江达海的干线航道网,能力充沛的油气管道网和普惠高效的邮政快递网。三是推进综合交通融合发展,包括综合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综合交通区域一体化融合,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交通网与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等。四是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包括推进安全发展,推进智慧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人文交通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六、发展目标及战略(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省委“1310”工作部署以及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落实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服务广东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落实揭阳市委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外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及海西经济区联系,支撑汕潮揭交通一体化,对内围绕“一轴三极、一带四廊、三区多点”的国土空间格局,构建快速便捷、高效集约、一体协同、智慧安全、绿色人文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为揭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滨海新城,沿海经济带上的产业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揭阳力量。(二)基本原则视野宽广、区域协同。规划立足汕潮揭都市圈,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及海西经济区,面向全国,着眼规划统筹、资源整合、区域共享,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打造外联内畅、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双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构建。轴带引领、多极发展。立足市域“一轴三极、一带四廊、三区多点”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完善交通核心走廊,支撑城市核心轴带构建。重点推进揭普惠发展轴上的高快速路网系统构建,推进揭阳中心城区、普宁城区、揭阳滨海新区三大区域发展极的互联互通。围绕市域产业布局,构建支撑沿海经济带及其他相关经济走廊的干线交通体系。综合立体、统筹融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统筹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网络布局发展,构建综合立体、衔接紧密、功能完善、高效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推进各种运输方式间、区域交通间、交通与相关产业间、交通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及能源网的融合发展,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率。智慧安全、绿色人文。注重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全面改善交通安全水平,重点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水平、完善行业安全治理体系、构建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体系、强化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创新绿色交通发展模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人民满意交通,彰显人文交通。(三)发展目标至2035年,基本建成畅通便捷、高效集约、一体协同、智慧安全、绿色人文的综合立体交通网;“123出行交通圈”、“123快货物流圈”和“102030集散交通圈”全面实现;揭阳在汕潮揭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度显著提升,交通网络连通能力显著增强,海港及空港带动作用显著提升,有效支撑沿海经济带上产业强市的构建。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效率、高品质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交通网络辐射周边、畅达全国、连通全球,运输服务优质均等,交通治理高效智慧;揭阳交通发展水平位于粤东前列。说明:“123出行交通圈”一一汕潮揭都市圈主要节点1小时通达、大湾区及海西经济区2小时通达,国内主要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123快货物流圈”一一省内及厦漳泉都市圈1天送达,国内2天送达,东亚地区主要城市3天送达。"102030集散交通圈”一一市域主要节点10分钟上干线公路、20分钟上高速公路、30分钟通达交通枢纽。注:主要节点指乡镇以上行政中心、主要产业园区及旅游景点。表4揭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指标2022年2025年2035年综合立体网里程(公里)8594936110232铁路(公里)151305555其中高速铁路(公里)109155280其中城际铁路(公里)0067.6公路(公里)763480008568其中高速公路(公里)389393490其中一二级公路(公里)169919002332油气主干管道(公里)317547600内河航道(公里)469469469其中三级以上航道(公里)294242沿海航道(公里)23.240.440.4港口设计通过能力(万吨)34331100027921万吨级以上泊位数(个)32040揭阳潮汕机场客运吞吐量(万人)35514502370通用机场数量(个)012邮政快递业务量(亿件)35.345.595表5揭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服务目标属性序号指标名称202220252035快速便捷1交通枢纽对乡镇等主要节点30分钟覆盖率(%)4260902高速出入口对乡镇等主要节点20分钟覆盖率(%)8590953快递进村覆盖率()8595100高效集约4揭阳港海铁联运货运量(万吨)03005005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复合通道数(个)0356多集散方式综合交通枢纽个数(个)157属性序号指标名称202220252035一体协同7揭阳与潮汕对接城际轨道(条)0238揭阳与潮汕对接干线速路(条)91115绿色人文9公交车新能源车辆比例(%)95.89810010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率(%)5102011无障碍公交车占比()02050智慧安全12智慧监测设备覆盖率(%)-3010013智慧交通管理平台00114道路运输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2040(四)发展战略整体发展思路与国家及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保持一致,围绕优化布局、统筹融合、高质量发展三项重点任务,提出“畅通道、强枢纽、促融合、高质量”四项发展策略。畅通道:推进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主要运输通道;完善粤东城际铁路及高快速路网等干线布局,畅通揭阳及汕潮揭内部快速运输通道;推进揭阳市农村公路扩容提质,完善内部基础运输通道。强枢纽:推进揭阳潮汕机场及揭阳港的扩容提质,强化核心枢纽对揭阳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围绕核心枢纽,构建层次分明的客货运枢纽。促融合:依托综合立体交通网,促进不同运输方式间、揭阳与周边区域间、交通与产业的融合发展。高质量: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智慧、绿色、人文等软实力,构建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五)发展对策1.畅通道依托重大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功能及层级清晰的轨道交通网。依托河源至揭阳铁路、汕尾至梅州、揭阳至惠来铁路、粤东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谋划,从交通需求及区域发展的角度,分层级进一步优化揭阳轨道线网,构建多网融合的轨道交通网。围绕交通需求及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外联内畅的干线路网。围绕区域交通需求及城市发展格局,刻画揭阳市域交通出行通道;同时结合国内经验及揭阳实际情况,对揭阳市干线路网进行层次划分;最后依托通道的交通功能,匹配不同层级的路网,最终构建外联内畅的干线路网。推进城乡交通服务均等化,构建广覆盖高品质的农村公路。针对揭阳市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偏低、局部覆盖率不高等特点,补齐农村公路的交通发展短板,提升农村公路和客运网品质,实现城乡交通服务均等化,构建广覆盖高品质的农村公路。2 .强枢纽强化合作协同,构建协调有序、能力充沛的港口系统。强化揭阳港与广州港合作项目落地,适度培育发展国际多式联运;推动汕潮揭港口差异化发展,构建协调有序的粤东港口群;优化揭阳港港区布局,加快万吨级以上泊位建设,构建能力充沛的港口系统。把握航空发展需求,构建四通八达、布局合理的航空系统。深化分析航空运输的发展趋势及需求分析,构建以民用航空+通用航空协同发展的揭阳机场布局;围绕汕潮揭航空客货运需求,进一步优化揭阳潮汕机场航线发展方向及交通设施布置。围绕重大交通枢纽,构建层次分明的客货运枢纽群。客运系统以揭阳潮汕机场为核心,铁路站点为主体,构建分类型综合客运枢纽,分别满足不同层级的客运需求。货运系统以揭阳港为核心,构建枢纽型、区域型两大类货运枢纽,分别满足区域大规模货运、市域重点平台货运需求。3 .促融合依托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交通运输方式间融合。综合交通枢纽是不同运输方式衔接转换的重要节点,通过整合综合交通枢纽的不同运输方式,构建无缝衔接体系,提高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整体效率,最终实现交通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依托高快速交通网络,推进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依托揭阳潮汕机场,实现揭阳与全国主要核心城市3小时通达;依托高速铁路实现揭阳与粤港澳大湾区及海西经济区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依托高快速公路及粤东城际铁路实现汕潮揭都市圈1小时通达。推进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实现城市内外交通的融合发展。加强城市周边区域公路和城市道路高效对接,系统优化进出城道路网络,推动规划建设统筹和管理协同。围绕揭阳产业需求,推进交通与产业的融合。揭阳定位为沿海经济带上的产业城市和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滨海新城,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邮政快递强市,揭阳市应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构建客货运流通便捷顺畅的交通体系,推进交通与第二产业、邮政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4 .高质量推动集约化发展,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绿色发展的指引,推动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实现客运绿色集约化发展;推动以港口为中心的多式联运系统构建,实现货运集散绿色发展;重点推进铁路及公路等新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布局,推进复合通道建设,节约土地资源。整合交通全过程,构建智慧交通。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依托既有信息平台,整合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养护全过程,构建智慧运行管控平台、智慧运输管理平台、智慧执法管理平台、智慧出行服务平台;提升交通决策科学性、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安全性,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监管。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标准,构建人文交通。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满足不同群体出行多样性、个性化要求;完善无障碍装备设备,提高特殊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服务水平;健全老年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满足老龄化社会交通需求;弘扬优秀交通文化,提高交通参与者守法意识和道德水平。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安全保障水平。通过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完善交通安全生产体系、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有效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通过优化政务服务,大力提升营商环境,扩大社会参与、培育交通文明等方面的工作举措,进一步完善交通治理体系,有效提升交通治理能力。七、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规划(一)构建布局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以打造汕潮揭全国性综合交通枢为方向,着力补短板、重衔接、优网络、提效能,注重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和增量供给质量提升,完善铁路网、公路网、航道网、油气管道网、邮政快递网,构建以高等级铁路及公路为主干,水运、民航、管道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至2025年,揭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体规模合计9361公里,其中铁路网约305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55公里,普速铁路149.9公里),公路网约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3公里,一二级公路1900公里),内河航道约469公里(高等级航道42公里),沿海航道40.4公里,油气管道网547公里。至2035年,揭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体规模合计10232公里,其中铁路网约555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80公里,城际铁路67.6公里),公路网约85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9.6公里,一二级公路2332公里),内河航道约469公里(高等级航道42公里),沿海航道40.4公里,油气管道网600公里。(二)建设畅通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主骨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主骨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方式线路组成,承担揭阳市与核心节点的客货运输需求。依据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结合交通运输发展和区位特点,构建“两横一纵”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1.“一横”海西经济区至广州快速通道(揭阳城区对外通道):串联广州、河源、揭阳市揭西县及揭阳中心城区、潮州、漳州、福州等区域。功能定位:横一通道承袭国家沿海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是东南沿海地区陆海统筹发展的支撑纽带,是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运输大通道,是揭阳及汕头向西对接大湾区深圳极核、向东沟通海西经济区腹地的主要通道。2 .“二横”海西经济区至深圳快速通道(沿海通道):串联深圳、汕尾、揭阳惠来沿海片区、汕头、潮州、厦门、福州等区域。功能定位:横二通道是一条与国家沿海通道平行的运输大通道,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海西经济区的第二通道,是揭阳及潮州向西对接大湾区广州极核、向东沟通厦漳泉都市圈的重要通道,是潮汕机场发挥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作用的主要集散通道。3 .“一纵”粤东北上通道:总体为“人”字型纵向运输通道,串联揭阳三中心(惠来、普宁、中心城区)、汕头城区、梅州、赣州、南昌等区域。功能定位:粤东北上通道是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合作共建的纽带,是粤东-赣南沟通联系的主要运输大通道,是汕潮揭都市圈与赣州都市区联动发展的桥梁,通道同时兼顾着整合揭阳空港、海港资源的功能。(三)构建层次分明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快高快速铁路网建设。推进汕尾至汕头铁路的建设,完善国家沿海通道;加快河源至揭阳铁路、汕尾至梅州铁路的前期研究工作,完善揭阳城区及揭西对外运输主骨架;至2035年基本建成“三横两纵”高速铁路网,实现揭阳市主要城区2小时快速通达粤港澳大湾区及海西经济区核心城市。强化普速铁路货运功能。加快揭阳至惠来铁路建设及广梅汕铁路的扩能改造,完善揭阳市骨架货运铁路网;推进揭惠铁路中石油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专用线、大南海通用码头专用线、中石油揭阳LNG专用线和前詹支线等铁路专用线的建设及谋划,延伸铁路货运“最后一公里”,提升货运铁路竞争力;远期推进陆丰港湖东作业区疏港铁路线建设,实现揭阳港与汕尾港合力,共同强化粤东片区北上货运通道;远期推进揭惠铁路揭西支线建设,强化揭西产业园对外货运通道。至2035年基本建成“2主3专3支线”的货运铁路网,强化揭阳市对梅州及江西方向的货运吸引力,并与中欧铁路班列紧密衔接。完善粤东城际铁路网骨架。重点推进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线”揭阳南至潮汕机场、揭阳至揭阳南、潮州东至潮汕机场、汕头至潮汕机场四个粤东城际铁路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汕头至普宁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工作;预留远景年展望线粤东城际铁路揭东支线的建设条件;规划至2035年基本建成联通粤东主要区域的城际铁路网,实现粤东城际铁路成网成环,全面实现汕潮揭中心区半小时通达,主要县(市、区)间1小时通达。专栏一轨道交通网规划布局揭阳境内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及城际铁路,到2025年总规模约为305公里,到2035年总规模为555公里。三横两纵高速铁路:横一是河源至揭阳铁路,横二是厦门至深圳铁路,横三是汕头至汕尾铁路;纵一是汕尾至梅州铁路,纵二是梅汕铁路。高速铁路规模2025年将达到155公里,2035年将达到280公里。两主三专三支线普速铁路:主一是广梅汕铁路,主二是揭惠铁路,3条专用线分别为大南海通用码头专用线、中石油揭阳LNG专用线、中石油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专用线,三条支线是陆丰港湖东作业区疏港铁路、揭惠铁路揭西支线、揭惠铁路前詹支线。普速铁路2025年将达到150公里,2035年将达到207.3公里。五条城际铁路:粤东地区基本建成串联主要核心节点的城际铁路主骨架,揭阳境内城际铁路分别为揭阳至揭阳南、揭阳南至潮汕机场、潮州东至潮汕机场、汕头至潮汕机场、汕头至普宁。城际铁路规模2035年将达到67.6公里。(四)构建外联内畅的干线公路网完善高速公路网覆盖能力。推进潮汕环线联络线延长线京灶大桥建设,加快汕梅高速公路埔田互通立交连接线、新增梅林互通、鳌江互通、棉湖互通、崎岭互通及汕梅高速中德金属城出入口等项目的规划研究,提升高速公路的集散效率;同时推进陆河至惠来高速、汕梅高速扩建、揭惠高速公路普宁市区联络线、揭普惠高速南延线项目的规划建设,完善高速公路主干线;规划至2035年,“四横三纵三联络线”的高速公路网骨架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揭阳市域主要乡镇节点20分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