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实施方案.docx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补短板、调 结构、提质量、促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 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 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十三五时期,统筹推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全省教育发展规模、 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为 十四五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出台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 方案,倡导适合的教育,开启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新征程。持续开展 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如期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有效落实,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江苏学生拥有更多享受优质 教育的机会,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全省中等及以下教育毛入学 率均超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2. 4%,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资源短缺明显缓解,质量水平 不断提高。全省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000所左右,完成1122所 城镇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5猊90%以上的 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 建设得到优化提升;普通高中学位明显增加,全省超过90%的普通高中 学生在三星级以上优质高中就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质 量水平继续领跑全国。部省共建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 展样板,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现十一连冠、教学大赛获得九连冠, 2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布局结构 得到优化,质量水平迈上新台阶。15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43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88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 业建设点,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社区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继续教育 资源和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 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 革取得新突破。通过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等举措,深化放管服改 革。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地方普通高校年度综合考核,推进差异化、 特色化发展。高考综合改革顺利推进,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 级学生开始实施3 + 1+2模式。出台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 条例,探索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成国家高职扩招任务。深化学校 体育综合改革,全面普及校园足球,大力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促 进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公民同招。深入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义 务教育学校普遍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健全支 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启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系 统设计并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全省中外 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双边多边教育合作成效显著。教育服务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累计培养本科以上毕业生 150多万人,在省内就业创业比例超过70%,累计向社会输送职业院校 毕业生250多万人,全省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提高至929人。 全省高校共获科技经费1052. 83亿元,较十二五增长63虬 全省高校 建有各类科研平台773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69个、省部级平台1175 个,位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108项, 其中获科学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24所高校进入中国高校 专利转让百强榜,其中位居前十的4所,进入百强的高校共转让专利 14877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贡 献了全省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L 5万亿元,其 中财政性投入L 2万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L 63倍和L 67倍, 经费投入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全面实施15年免费特殊教育。学生资助 政策实现所有学段、公办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教师 队伍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多途径多形式增加教师总量,扩大高层次人 才规模,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增加13. 03万人,全省高校拥有 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超过1800人,占全国高校总量 的 10%o(二)机遇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 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征程、新目标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 教育体系,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 活。全省教育事业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抢抓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努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 在前列作出应有贡献。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大变局演变。复杂多变的 国际形势对教育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稳定性不确 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人 才培养成为国际竞争焦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以互联 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 变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必须辩证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 大势,把教育这一重要先手棋谋划好、布局好。从国内看,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坚持以推 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 展格局,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需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教育的 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必须抓住新机遇、推出新举措,主动适应新时代新需求,提高各级各 类教育质量和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世界水 平的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之路。从江苏看,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阶段, 民生发展进入加快品质提升、促进共同富裕的阶段,人民群众对高质 量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更加追求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 方式、充满温度的教育服务。全省学龄人口将持续增长,老龄人口规 模不断攀升,外来人口保持高位。必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 群众期待,超前谋划、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打造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显著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和水平,切实将争当表率、争 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转化为江苏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 动实践。从教育领域看,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 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在社会牢固确立, 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和教育评价机制尚不完善;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有待提升,教育体系、层次与布局结构有待优化,职业教育对产业转 型升级的适应性有待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够契合。 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与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教育运 行内向,社会参与教育不够充分,家校合作机制有待改进,教育治理 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实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普及化为导向,以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 体系为核心,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特色发 展、开放融合发展,加快一流大学群体建设,提高高等教育社会服务 能级和贡献水平。1、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引导高校科学定位、 特色发展、争创一流,支持发展新型大学,完善省域高等教育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部省共建,提升办学水平。制定实施省高校设 置十四五规划。科学调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拓展本科层次办学容量, 优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布局,资源配置优先向苏中、苏北倾斜。按照 国家统一部署,做好独立学院有关工作。规范高校异地校区建设管理。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主 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量子科技、高端装备、智能 制造、生物技术、医学攻关、数字经济(含区块链)、云计算、大数 据、生物育种等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儿科、全科、产科、 养老护理等民生急需学科专业。深化重点领域学科专业与相关学科专 业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跨领域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图谱和知识体系。 优化层次结构,科学核定高校办学规模,争取扩大高水平高校招生规 模,积极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让更多江苏学生享受到优 质高等教育。完善学位授权体系,优化学位授权点的区域布局,加强 区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享。2、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持续实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调整优化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专 项和综合建设项目,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 支持计划,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江苏高校给予相应的经费支 持和政策支持,支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多个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全 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围绕主干学科, 强化办学特色,建设一流学科。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集中力 量建设一批基础厚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省属高校,推动其在人 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争先进位,实现跨越发展。到2025年,争取新增 至少1一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3、促进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有品牌专业支撑、 产教紧密融合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选聘一批本科高校产业教授。切 实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六大专项建设,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境、 平台和基地建设,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实际,完善人才 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为地方和行业培养大批适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 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到2025年,建设10所左右省一流应用型 本科高校,建设30个左右省重点产业学院,打造100个左右应用型本 科国家一流专业和200门左右应用型本科国家一流课程,选聘500名 左右本科高校产业教授。4、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事业发展的前沿地位,深入实施一流课程和一 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到2025年,750个左右专业入选国家一流 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建600个左右省品牌专业,建成500门左右国家 级和2000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加强教风学风、教学秩序和基层 教学组织建设,建立大学全周期的学业预警制度,完善过程性考核与 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部门 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制度体 系。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领域,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提升研究型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 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文化 领域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水平,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人才 短板,夯实农村农业现代化人才基础,布局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 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持续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增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系列活动,引 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完善 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在线课程建 设,持续实施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 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的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研究 生培养模式,探索基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和重大工 程项目培养研究生。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开展产业教 授选聘和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认定工作,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完善高 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5、提升高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应用研究重要方面军、高新技术 产业化生力军和重大科技问题突破的策源地作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和服务国家科技战略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 支撑。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支持有关高校组建重大 科技创新平台,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以多种方式参与各类先 导产业示范区、先导产业研究院及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高 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关键问题, 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鼓励高校突破学科、专业和院系壁垒,集 聚优质科技资源,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形成一批标志 性科研成果。加强高校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建设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团 队。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巩固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高校科技成果高质 量转化行动,在重点领域加强与实体经济精准对接。支持有关高校实 施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培育高价值专利集群、设立技术转移基金等创新机制。持续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组建跨学校、 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加强 高校智库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创新发展方式,丰富发展内容,重点加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服 务供给,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1、完善终身学习制度加快推进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 累与转换,畅通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全社会人人学、时时学、处处 学。大力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学校、培训机构与行业企 业协同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建立健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 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机制。到2025年,江苏学习在线开 放共享视频学习资源达到5万个,注册用户达到300万人。2、健全社区教育办学体系推动各类学校向社区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形成多 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教育体系。发挥各级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体系中的 骨干作用。探索开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共享模式。优化社区教育+ 模式,培育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鼓励学校和社会机构教育资源向 社区教育延伸,服务居民终身学习。到2025年,省级标准化社区教育 中心达标率100%,建成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200个,城市、农村居民 的社区教育参与率分别达到70%、50%以上。3、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的骨干作用,分工协作构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 体系,建设一批示范性老年大学(老年学校)。鼓励发展远程老年教 育,推动部门、行业企业、院校举办的老年大学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 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老年教育发展基金。促进 老年教育与文化、体育、科普、旅游等相结合,提供开放便利、灵活 多样的老年教育服务,探索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新形式,提高老年教 育的可及性。鼓励开发适合不同需求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丰富老年 教育内容与形式。到2025年,全省每个设区市至少有4所老年大学, 每个县(市)至少有1所老年大学,7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 大学分校(老年学校),50%以上的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老年学 校)学习点。五、提升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加快构建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并行的现 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高地,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 可度和吸引力,建设技能型社会。1、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方面的衔接贯通。探索长学制培养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一批省 级一流中职学校、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群),注重为高等职 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支持有条 件的中职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试办社区学院。实施技工院 校提升行动,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品牌。优化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布局 结构,建成30个左右示范性专业集群。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标杆, 推进国家双高计划项目单位建设,深入实施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 展卓越计划,建设一批一流高职院校。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求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 育。促进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结合职业生涯规划, 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 色综合高中。2、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推进机制,推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 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与模式,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 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贯彻实施江 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带动行 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院校等组建产教融合联盟,推动南京高等职业教 育创新创业园建设,支持常州等地开展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建设。推 动职业院校与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 学院、企业学院,打造一批跨区域跨校联合产业学院,建设一批与职 业技术标准对接的资源共享型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 校开展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的能力。率先探 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新路径新机制,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 完善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吻合度预警机制,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 的适配度。推动职业院校扩大职业培训规模,鼓励开展补贴性培训和 市场化社会培训,到2025年,全省职业院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全日制在 校生规模的L 2倍以上,高水平高职学校达到2倍以上。打通职业学 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的通道, 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3、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强化标准引领,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全面推进实施性人才培养方 案、课程教学要求等教学标准开发工作。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 育人模式,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 教学体系的质量管理。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加快推进职业技 能等级认定,培养培训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对接新经济、新技术、 新职业,加快传统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持续建设国家级、省级和 校级三级高水平专业群体系。实施三教改革攻坚行动,建立具有江苏 特色的企业实践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聘用考核制度。适应生源多样 化特点,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推广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 建设一批省级教材研究基地,支持校企合作开发一批活页式、工作手 册式、融媒体教材。健全省、市、校三级竞赛制度,以赛促教、以赛 促学。推动落实学生实习实训强制保险全覆盖。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促进人的现代化,坚持以德为先,构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体系,为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打好基础。1、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把立德树 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 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科技创新 等教育,加强红色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和大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基地建设。将少先队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落实好。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和管理,严把教材意识形态关,打造一批精品教材。2、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美育协调 发展,实现体育美育课程开足上好、师资配齐配优、活动全面开展, 全面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 养。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大力推动教学改革试点,按照教 会、勤练、常赛路径,推行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 动技能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健全学生体质 健康监测体系,强化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运用。深化体教融合工作,推 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训练5621计划,普遍 建设校园体育俱乐部。大力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培养学生健康 观念、知识和能力,养成日常良好卫生习惯,塑造健康心理品质,形 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尊重生命、人 际交往、情绪调适、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调控心理、应 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切实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 完善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措施。推动提升教育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加强重大疫情、重大灾害等特 殊时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建好校医院(医务室)。推行实施艺术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 合拓展书法、篆刻、舞蹈、戏剧(戏曲)、影视、雕塑、摄影等美育 课程。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持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 创建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 地建设和省级大学生艺术团建设,让每位学生都拥有1 2项艺术爱好 或特长。3、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 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根据各级各类学 校实际,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学生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及社 会劳动的教育内涵,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劳动教育协同工 作机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立德、涵情,益智、增能,健体、育美 的积极作用。推动实施大中小学劳动周活动,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实际, 兼顾农村和城镇不同类型和特点,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大力开展 中小学百千万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 和服务型劳动,不断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 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 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推进法治、生态文明、网络文明、科技和国防教育。坚持以宪法 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持续开展全 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和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推进教师网络法治 教育培训,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大力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 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网络文明教育,提升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以生 态文明为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课时要 求,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利用科普资源助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深化学校国防教育改革创新,拓展 丰富学校国防教育实践活动。4、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会各方全面参与的育人体系。充分 发挥学校在学生成长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育 人水平。大力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 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注重言传身教,传承良好家风,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 系建设,密切家校合作,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化。强化全社会 协同育人,丰富校外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 教育有效衔接。七、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抢抓国家、省重大战略机遇,增强江苏教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 战略自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优化区域教育发展。1、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长三角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携手打造全球卓越的教育 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江苏高校主动融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 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以集中攻关和联合创新 为新模式的产学研用合作共同体。推动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建设, 支持长三角高水平大学在江苏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长三角优质数字化 资源共建共享,因地制宜探索开展高等教育学分和学习成果互认。服 务和支撑南京都市圈建设,鼓励优质学校采取学校联盟、结对共建等 方式开展跨区域教育合作。加快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 区教育改革。建立健全长三角教育现代化一体化监测体系。2、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深入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由片及面深入推进职 业教育综合改革,将苏锡常都市圈打造成为全国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 制改革先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 发展标杆区。推动制度创新,进一步整合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资源、 平台等要素,探索城市群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一体化设计苏锡 常职业教育的规划目标、建设标准、政策体系等,全面提高职业教育 的供给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系统开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 模式、文化等研究,引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3、推动教育服务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沿海地区教育现代化,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 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中 高职学校紧缺专业贯通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引导高校积极参与沿海 地区城市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发展,对接重点产业技术需求,与市县 共建研究院,与高新区、开发区共建科技平台等。支持高校参与建立 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沿海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内外大学 院所深化学科建设合作。组织沿海地区高校申报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 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大沿海地区 高校海洋相关学科建设和海洋产业人才培养力度,以南通大学、江苏 海洋大学、盐城工学院为重点,推动沿海地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 本科教育水平,打造一批涉海特色专业。推动苏中苏北地区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 城镇化发展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优化高中阶段教育 布局。支持和推动苏中苏北地区新建和改扩建普通高中。推动主城区 三星级高中优化选址和县区高中进城办学,做强做优县(市、区)中 等职业教育并积极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八、加快智慧教育建设深入推进新技术赋能教育,以新技术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 管理模式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1、加快教育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教育新基建,打造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 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教育专网建设应用,优化全省教育网络枢 纽环境,加强国家主干网、省市教育网和学校校园网的衔接,实现网 络地址、域名和用户的统一管理。推动教育数据中心的规范化、集约 化建设,为全省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便捷可靠的计算存储和灾备服务。 增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支撑能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平台融 合发展,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推进学校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按需部署千兆光 纤、5G、WiFi6、IPv6等通信基础设施和校园物联网。完善教育系统网 络安全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确保全省教育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 数据、业务系统和上网信息安全。2、构建智慧教育创新应用生态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促进教与学的 人机协同与减负增效。持续推进省名师空中课堂、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应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推 进智慧校园建设,升级建设一批智能化校园,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 开发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VR/AR、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场 景,普及新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推 动学校教育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全面实施中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推动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不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统筹教育物理空间和数 字空间建设,促进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构建家庭、学校、 社会协同育人模式。3、推进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统一教育数据建设标准,推进教育信息系统的深度整合和教育基 础数据的规范采集,全省教育数据逐步实现一数一源。完善省级教育 数据中心监管平台,建设全省教育数据共享平台,有序推进跨地域、 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流动,充分释放教育数据效能。推动教育行政 办公数字化,普及线上协同办公、移动办公。推动学生数字档案在评 价中的应用,全面记录学生学习实践经历,客观分析学生素养和能力, 支撑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推进互联 网+教育监管和决策,实现大数据支持下的实时监测、精准评估和科 学决策,为持续提升教育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 度、人机协同能力提供关键支撑。九、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以培养补充教师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以保障 待遇为关键,推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1、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 的首要要求,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 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 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队伍。健全教师荣誉 制度。加快师德教育基地建设,挖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扩大 社会影响。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 的职业、令人羡慕的职业。严格落实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师德失 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 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2、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 0,整体推进教师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完善师范教育体系,支持高水平师范院校扩大师范生规模,鼓励高水 平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扩大师范生培养规模,提高培养层次, 创新培养模式,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鼓励师范专业提前批次 录取,注重入校后二次选拔。完善师范生定向培养机制,探索师范生 公费教育和优秀师范毕业生推荐就业制度。积极推进师范院校教学实 践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读研究生到农村学校帮扶支教。构建 以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参与的 职教教师培养新格局。3、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实施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持续 实施乡村教师系列培养培训计划,每年招收定向培养师范生3000人左 右。创新幼儿园教师、保育员培养和补充机制,严格幼儿园教师入职 门槛,突出保教实践和课程游戏化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 和待遇。做好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师资保障。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 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重点建设一批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教师培养 培训基地,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 系,制订江苏省中职、高职及职业本科教育双师素质标准。规划建设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对人才的凝聚作用,搭建高校 青年教师成长和高层次人才发展阶梯。加强教师培训机构专业能力建 设,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推进教师培训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培训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 和优秀教师访学平台,促进教师终身学习。4、优化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创新教师编制管理,通过统筹调剂,确保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按照标准核定、备案管理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公办幼儿园 教师编制备案管理,备案制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同岗同酬,并按国家 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参照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水平建立年金制度,所需 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施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完善岗位设置管理, 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 制改革,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权,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 岗位管理制度,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提高教师编制、岗位等使用效益。 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普通高中招聘硕士及以上研 究生学历的紧缺学科教师,可先上岗后考证,职业院校可通过直接考 察的方式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 担工作,为教师安心、精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好环境。进一步保障教 师地位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 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 工资收入水平。资料参考: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