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督察执法部门联动机制行动计划.docx
构建督察执法部门联动机制行动计划一、十四五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全面加强,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 效率显著提高,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应保尽保,优势矿种保障能力明 显提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采矿权数控制在 3000宗以内,其中砂石土矿控制在1500宗以内。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更加完备,耕地占补平衡 全面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力度不断加强,生产矿山全部达 到绿色矿山标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家下 达目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4. 2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不 低于59%,森林蓄积量不少于71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稳 定在%左右。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 面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度明显提升,主体功能区战略落 地实施,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和国土 开发强度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 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的模式和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单位GDP建设用地 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国家下达目标,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30%以上。自然资源资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基本摸清, 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基本明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 代理制度初步建立,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建立。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更 加健全,用地全程一体化监管、自然资源监测保护及督察执法保障体 系全面建成,自然资源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群众在自然资源领域的获得感更加充实,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 实现全覆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更加科学完备,测绘地理信息服 务水平全面提升。二、实施保障坚持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建立健全规划实施长效机制,确保规 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第一节健全重大战略实施保障机制坚持稳进高新工作方针,在耕地保护、规划管控、地灾防治上求 稳,在要素供给、矿业转型、登记管理上求进,在管理模式、工作举 措上求新,。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四重工作计划性管理,落实五 要事项马上办要求,实行周报告、月调度、季点评、年考核全过程管 控,逐级分解落实,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围绕加强要素保障与服务、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革命老区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公开 承诺办好民生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第二节深入推进自然资源法治建设1、不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筑牢自然资源法治建设责任体系,落实法治建设领导责任制和行 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全面履行自然资源管理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梳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强化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加强行政应诉应 复能力建设,深化谁主办、谁应诉应复工作机制,落实行政负责人出 庭应诉制度。推进行政民事公益诉讼和非诉执行,畅通自然资源违法 行为处置渠道。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贯彻落实双随机、一公开 执法检查。实施综合执法、大数据执法,建立健全巡察制度。加强执 法监督,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情况通报制度。配齐配强自然资源系统 法制机构队伍,全面提升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2、持续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根据全国、全省八五普法规划,制定自然资源系统普法规划。严 格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建立分级负责、协作 配合的普法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自然资源系统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监 督评价体系。加强自然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普及,丰富普法 渠道和形式,广泛运用新媒体普法,营造良好的自然资源法治氛围。3、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强化公益属性,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 升整体服务保障效能。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和咨询委专家库建设,积极 引进自然资源领域紧缺人才。聚焦市县两级机构改革中干部管理体制、 执法机构、分局、乡镇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持续深入专题 调研,督促指导基层改革后续工作。第三节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现代测绘基准维持与服务、遥感影像智能提取等关键技术向 智能化发展,重点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湖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 网(HNCORS)兼容北斗导航系统升级改造、矿山三条边界适时监测、 地质灾害防治两库两预警两提升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研发引领行业 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基础测绘、矿山地 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一湖四水资源环境深空对地监测、 矿产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等领域创建科 技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国土资源评价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洞庭湖 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遥感湖南省重点实验 室湖南省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自然资源科普体系建设,搭建全省 联动的自然资源科普宣传展示与教育平台,完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 设发展和评估考核机制。建立面向自然资源相关行业部门的科技资源 信息共享平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第四节加强规划计划衔接与实施1、加强规划衔接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为目标,强化与国家自然资源 发展规划、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服务保障全省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以及长株潭都市圈、城镇 体系布局、综合交通网、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江河湖库保护利用、 产业园区发展布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江流域等国土空间专项规 划和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共同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和节约集约利 用工作,共同扛起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修复责任。2、强化年度计划协调按照短期计划与长期规划协调配合的要求,年度计划要落实自然 资源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 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明 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3、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充分发挥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决策指导、统筹协调作用, 推动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自 然资源规划实施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引导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实现自然资源管理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建立规划任务清单,完善绩效 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将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自然资源 部门考核体系。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督促各级自然资源部门逐项 抓好落实,及时协调、化解目标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困难。4、健全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制度,鼓 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加强实地调查研究,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规 划年度监测分析聚焦重点任务落实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提出改进计 划建议。规划中期评估结合自然资源管理新变化新要求,重点评估实 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推进规划实施建议。规划总结评估坚持 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展现规划实施成效和深刻变化,统筹做好 定量测算和定性评价。三、增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充分依靠 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两库两预警两提升(农 村房屋地质灾害隐患库和城镇开发边界内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库、综合 性监测预警和普适型监测预警、提升基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能力 和群众地质灾害自我防范能力)工程,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一节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库1、开展地质灾害高精度调查评价综合考虑孕灾地质条件和经济社会因素,合理划定地质灾害重点 防治区。结合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在全省高、中易发区所在的 89个县市区,部署开展1 : IOOOO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基本查明 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和成灾规律。在高精度调查基础上,根据自然 属性、社会属性和行政管理边界,合理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编制风 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指导城乡建设、优化 用地布局。2、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隐患库以1 : 10万地质灾害调查、1 : 5万地质灾害详查、农村临坡切坡 建房调查成果为基础,初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村房屋地质灾害隐患库 及城镇开发边界内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库。及时将1 : 10000地质灾害调 查和风险评价、日常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等 成果纳入地质灾害隐患库。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地质灾害隐患 识别到户、防治措施宣传到户、发灾风险预警到户。落实汛期三查制 度,分类分级管控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第二节提升群专结合监测预警能力1、分类建设综合性和普适型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要素齐全、精度较高的综合性监测预警系统,对特大型和大 型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开展综合性监测预警。建设成本较低、实用性 较强的普适型监测预警系统,对威胁较多、近期变形较明显的中小型 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实际部署开展普适型监测预警。探索推进地质 灾害隐患自动化监测、智能化预警、信息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2、精细化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构建国家一省一市多级联动的多尺度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 进一步健全部门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创新预警预报方式方法,开展 分级分类预警预报,提高时效性和精准度。压实县乡村防治主体责任, 完善群测群防管理办法,优化人防+技防防治网络,畅通地质灾害防 治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短信、微信等手段,加强地质 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升群众地质灾害自我防范能力。3、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平台,集成指挥调度、气象预警发布、 信息推送、宣传教育的多种功能,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共享共 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融 合北斗卫星、低空无人机、激光雷达测量(LiDAR)、合成孔径雷达干 涉(InSAR)等技术手段,提升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风险区划与管控、 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分析中心,加强分析识别技术 攻关,构建基于智能化、标准化的无线传感监测网络,逐步形成全省 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技术体系。第三节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1、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对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稳定性差、威胁人数多、潜在经济损失大、 难以实施避险移民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削坡减载、坡面支挡、 截排水等技术手段实施工程治理,及时消除隐患。对由人类工程活动 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依法确定责任主体, 限期完成治理任务,消除风险隐患。2、做好排危除险和避险移民搬迁对规模小、危险性大、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 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排危除险措施,及时消除或减缓地质灾 害威胁。对查明的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治理效益差的地质灾害 隐患点,结合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实施避险移民搬迁。3、实施地质灾害技防建设工程推进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配置空天 地一体化数据采集、传输、通讯、指挥等防治现代化专业装备,提升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获取、通信保障、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撑能力。为群 测群防员配备升级基础性装备。第四节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1、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体系加快指挥体系信息化建设,构建省市县纵向三级和横向自然资源、 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互联互通的指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地质灾 害防治指挥体系的领导指挥和统筹协调作用。2、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按一市一队、一县市区一对口技术队伍的模式,健全省市县三级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一支业务精干、能快速提供全方位 技术服务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队伍。3、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和制度体系编制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风险管控等技术 要求和标准规范,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体系。健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农民建房地质灾害风险简易评估等相关制度, 形成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体系。四、建立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国 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落实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空间要求, 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第一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1、优化国土空间总体布局筑牢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格局;以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 地为重点,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农业区、环洞庭湖平湖农业区、湘中南 丘岗节水农业区和湘西山地农业区为主体的四区一基地现代农业格局; 打造以长株潭现代化都市圈为核心,以岳阳、衡阳副中心城市为主体, 以京广、沪昆、渝长厦三大经济带为依托,以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为 节点的一圈一群三轴多点城镇发展格局;依托综合交通廊道,打造三 纵五横四网一中心全域开放空间;基于湖湘特色,塑造红色、绿色、 古色魅力人文空间。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三条控制线基础上,增划历史文化保护、资源利用两条控制线,更好 保护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强化资源与要素保障。2、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县精准落地优化调整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分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县域主体功能单元基础上,制定重点区域名录, 形成3+X (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文 化与景观功能区、特别振兴区、自然保护地、重点开发乡镇等重点区 域)新主体功能分区体系。健全分类分区引导机制和实施监管长效机 制,推动完善财政、产业、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差异化绩效考核制 度。3、深化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联动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优势,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 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区,加快湘赣边区域合作示 范区建设,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导向,依托长江水系,主动对接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建设中 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引导长江和湘江沿岸资源整合,推进岳阳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引导 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展现新作为。第二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 群带动作用,形成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 化空间格局。深入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建设,将长株潭都市圈打造 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大力支持岳阳、衡阳两个省域 副中心建设。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及区域性城镇群建设,到2035年,培 育超大城市1个、II型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一300万)11个,中等 城市(人口在50万一100万)、I型小城市(人口在20万一50万) 55个。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中心镇建设。实施 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镇空间结构,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加强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规划,强化城市风貌管控。进一步优化建制 镇规划,加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游 的田园式、城乡复合体式卫星城镇。2、创新新型城镇化配套政策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 制,积极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省级统筹,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 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引导特色产业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加大产业 园区城镇化功能改造,推进产城融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城镇存 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第三节以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1、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统一村庄名录、统一技术底图、统一技术支撑、统一编制要求、统一平台标准,稳步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 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鼓励镇(乡)村一体编制规 划。按照城郊融合、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特色保护、集聚提升五大 类,优化调整村庄功能分类,重视保留乡村风貌和田园风光,保护红 色文化,科学布局村民居住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人居环境 整治、特色资源开发。实施村庄规划编制基础支撑工程。积极推进实 施乡村规划师制度,探索建立村庄规划实施联络员和监督员制度。完 善乡村规划许可、分区准入、清单管理等用途管制制度。2、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 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内流转政策。规范公共利益征地和成 片开发征地,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盘活 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建设用地,探索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机制。按照国家要求, 制定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引导具备一 定规模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大力支持现 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 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属于分散布局的,可以按照点状用地模 式办理用地手续。第四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强化监督实施1、构建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编制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划定三条控制线,协调 推进耕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基础测绘、矿产资源 等专项规划和长株潭、环洞庭湖、湘江等区域性、流域性专项规划编 制,结合实际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强化总体规划对相关领域专项 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有序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力争 实现全覆盖。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 系,健全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预留和规划留白机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 行业管理,强化资信评价。2、强化规划实施监管整合自然资源规划管控数据,完善国土空间一张图,加强对各类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行为的动态监测和评估预警。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调 整制度,定期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和动态调整完善。 实行规划全周期管理,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 痕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 资源督察执法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3、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建立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管控单元体 系,分类制定用途管制实施细则,推动用途管制向全域全类型国土空 间拓展。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实行严格管控,发挥生态保护 红线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底线作用。研究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国土 空间准入正负面清单,实行差异化的空间准入。以多规合一为基础,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深入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严 格规划许可管理,推行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 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 和约束指标十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推进用途管制信息化建设,提高 规划许可审批效率。建立用途管制评估纠错机制,动态评估年度计划、 空间准入、转用审批和许可制度执行情况,推动评估结果反馈处理和 用途管制纠错。五、构建督察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联动,对发生土地违 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或一年度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 的地区。加强与检察院联动,对市场主体违法占用耕地10亩以上、永 久基本农田5亩以上的违法情形,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且 符合相关立案条件的,依法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或者公益诉讼 程序。加强与法院联动,对未在法定期限内履行自然资源部门作出的 处罚决定的,依法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加强与公安部门联动,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执法协作机制,联动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加强与 审计部门联动,将自然资源管理和违法问题线索同步移交审计部门。 加强与发改、法院、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将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行为 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推行黑名单制,实现违法信息共享互认、违 法行为联合惩戒。资料参考:湖南省十四五自然资源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