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五年(2021-2025年)发展行动计划.docx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五年(202L2025年)发展行动计划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人民政府二C)二一年八月前言3第一章“十三五”发展成果回顾4一、“十三五”发展目标4二、“十三五”发展取得成效6第二章乘势而上谋划未来发展蓝图13一、“十四五”发展形势分析13二、“十四五”发展蓝图17第三章巩固生态本底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23一、优化全镇绿色空间格局23二、增强生态涵养功能23三、深入开展环境治理25四、树立绿色环保理念26第四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28一、推进工业产业升级29二、发展沟域生态旅游30三、发展高教科研基地31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31五、推动消费新模式32六、推广布局新基建32第五章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均衡城镇格局34一、统筹推进镇区改造34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35第六章完善基础保障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36一、构建综合交通体系36二、提升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36三、夯实安全基础保障36第七章保障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37一、增强教育供给能力37二、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7三、加强文体事业发展38四、优化养老服务保障38五、健全社会福利体系38第八章健全机制体制保障规划实施40一、推进法治社会建设40二、加强规划实施保障40“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五年(20212025年)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昌平区对南口镇的发展定位为基础,围绕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民生保障等重点内容,在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经验、分析全镇资源禀赋和“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行动计划。计划对“十四五”期间全镇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及主要工作任务做出了安排部署,是指导全镇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制定各项措施的重要依据。计划编制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关于制定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是南口镇“十四五”时期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导航图。规划期限:2021-2025¼o南口镇地处昌平西北,距离昌平新城约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京藏高速穿镇域而过,对外交通便捷。南口是汇集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的乡镇,生态本底优良,山地占镇域面积的75%,以工业重镇、军事重镇而闻名,是北京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南口镇镇域面积202.5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下辖28个行政村、11个社区居委会。截止到2019年底,全镇常住人口8.2万人,户籍人口4.6万人。第一章“十三五”发展成果回顾一、“十三五”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是落实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昌平区对南口镇的功能定位为“昌平新城重点建设城镇之一,是工业城镇,也是昌平主要旅游区之一,根据昌平区对南口镇的功能定位,结合南口镇自身的优势、资源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南口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定位为“宜业宜居宜游的综合型城镇”。结合南口镇的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扬长补短,确定南口镇在“十三五”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城乡统筹战略、产业提升战略、服务先行战略、生态优化战略。发展目标是:以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综合型城镇”为总体目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富裕、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新城镇。具体目标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收入显著提高、人居环境切实改善、城乡统筹全面推进、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文明全面实现。南口镇“十三五”时期的功能布局是“中城、东科、西工、南农、北旅”,即:中部城镇改造区(推进镇中心区旧城改造)、东部高教科研区(建设东部科教高新区)、西部现代工业区(打造西部现代工业区)、南部农业产业区(建设南部农业产业区)、北部生态旅游区(发展北部生态旅游区)。图1-1南口镇“十三五”功能布局图二、“十三五”发展取得成效(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镇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发展升级,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品牌引领”战略,全力打造首都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研发服务业,突出现代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此外,结合都市农业发展,建设都市休闲旅游业基地,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为支撑的共同发展格局。“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至今,南口镇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镇一二三产业总收入达到547.9亿元,年均增长2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7.4亿元,年均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60.6亿元,年均增长30.3%;新的经济增长极初步形成,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二)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南口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带动区域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三一重工等制造企业向企业总部、设计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转型升级。商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倡导共建共享,三一重工、八达岭奥莱等规模企业对财税、就业等方面的贡献率持续提升,转型发展潜能逐步释放。都市型现代农业以百合鲜切花、特色蔬菜种植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有日光温室600余栋,主要种植百合、蘑菇、灵芝、蔬菜等。特别是在近年来的精准帮扶工作中,又新培育发展了栗蘑、食用百合、养蜂、盆栽蔬菜等“四小特色产业”,品种更加多样、业态更加完整。为扶持农业发展,积极搭建农产品产销订购平台,帮助销售果蔬“热货”47万斤。以发展全域旅游、打造西部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完成了关沟河小流域治理项目、龙潭村沟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羊台子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关沟沟域经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条乡村道路景观提升工程等一批项目前期有序推进,改善了区域环境,也为农民发展民俗旅游产业提供了景观基础。(三)人居环境切实改善“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南口镇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水网、电网体系日趋完善。完成了东部5村供水改造,所有村实现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桃洼、马鞍山区域2个110千伏变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了三一重工、八达岭奥莱以及沿线18个村的用电问题。改造智能电表1.7万户、10千伏配网线路120公里。清洁能源推广取得进展。燃气管网节点工程实现重大突破,13项燃气工程竣工投用。全镇煤改清洁能源实现全覆盖,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20个村完成污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立环境监管系统,从制度上保护环境。建立了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出台举报环境问题奖励政策,查处违规运输车辆、施工扬尘、露天烧烤等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开展“一微克”行动,清退“散乱污”企业92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967起、罚款534.9万元,空气质量处于全区前列。全面落实“河长制”,制定实施“1+7”配套制度,全部河道基本实现“零排污口”,地表水质量持续改善,消除市区挂账等问题371处,清理河道垃圾渣土9.2万立方米,13个村污水治理工程竣工投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疏解整治全面提速。拆除违法建设78.34万平方米、腾退土地143.4公顷,以“零容忍”态度守住“零增长”底线。全面启动浅山区违建别堂问题清查整治,逐个项目制定拆除方案,细化拆前、拆中、拆后“三个环节”,依法有序拆除违建别墅517栋,数量效率位居全区第一。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等项目26604亩、兴延高速绿色通道建设工程789.91亩,实施平原造林176亩。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大力整治砂石囤料场,收回土地105.8亩。协调推动金隅采石场生态修复工程进场施工。制定落实裸露地面扬尘污染控制方案,治理裸露地面25处,增绿降尘3.7万平方米。提前完成南雁路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新增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18处,群众绿色获得感持续提升。辛力庄村、虎峪村等6个村临时污水处理设施和羊台子村、龙潭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完工投用,兴隆口村、响潭村等11个村农村治污和居庸关村、太平庄村污水改造工程基本完工。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成功创建了10个首都绿色村庄、23个市级生态文明村、9个市级“美丽乡村”、27个区级环境达标村,南口获得“国家级生态镇”称号。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兴延高速竣工通车,京津冀互联互通更加紧密;京张高铁竣工通车,土地组卷全线启动。目前乡村公路56条,其中村道18条,里程21.39公里,乡道38条,里程105.47公里,总里程126.86公里。2019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58.4%,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安全饮水实现目标,城镇污水基本实现处理后排放;农村卫生厕所基本覆盖;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四)城乡统筹全面推进按照昌平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的部署,南口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规划为龙头,依托山水脉络和历史人文资源,精心绘制美丽乡村规划蓝图。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聚焦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系统梳理各村地脉、文脉、人脉,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把景观提升、文化传承、产业发展、设施完善深度融合起来,规划提出了乡村针灸疗法、青檀祈福之地、森林康养、田园禅修、鲜花与涂鸦融合等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力求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兼具乡土气息和现代理念。为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村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引导广大村民建言献策、凝聚共识,使规划更接地气、更体现民意。建立“三上三下”规划联审机制,各村严格履行民主决策、批前公示、批后公告等程序,相关科室建立每周例会、疑难会商等制度,镇党委镇政府先后百余次听取各村规划方案汇报,从严从细把关、确保规划质量。截至目前,26个村美丽乡村规划取得区政府批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圆满完成,综合成绩排名全区领先。同步研究制定了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方案和资金使用办法,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全域化、常态化、长效化。十三五期间,南口镇大力推进镇区社区服务体系全覆盖,提升社会服务治理水平,做好社区规范化,目前,全镇“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实现全覆盖,新建或提升益农信息社和便民菜店,翻建公厕,为公厕配备取暖设备。新兴路、文化路、兴隆东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顺利完工,老旧小区周边环境综合提升项目基本完工。坚持当地人民利益优先原则和直接惠农的开发模式,充分挖掘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产业整合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区域间差异。农民享有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2019年底,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6%,接近规划目标,其中2017、2018同比增长达10%;农民大病统筹参合率100%,达到规划目标。(五)公共服务有所提升公共服务领域中确保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体等重点事业的均衡发展,加快山区公共服务的建设,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从总体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起不再对社会公开披露农民人均纯收入,使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七有”“五性”体检表,系统集成政策资金,逐步补齐短板弱项。科教事业持续发展。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新校区二期、清华大学昌平科研基地一期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城市名片效应日益凸显。北京十五中南口学校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94.1%,机器人、足球等特色办学更加凸显,正式签约成为北京化工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成立南口地区学区制管理委员会,新增幼儿园学位240个,建立困难家庭学生奖学金政策,为16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奖学金14.1万元。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11个村卫生室改造工程完工投用,配备乡村医生23人,为6.2万名居民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北京市精神科医师社区实践基地,南口医院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全镇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曹庄村等6个村建成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南口镇被评为全区首个中医健康示范镇,南口医院升级为中西医结合医院。疫情期间,第一时间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工作专班、启动应急机制、压实四方责任。各村(社区)第一时间采取封闭管理措施,居民群众全员参与、全员行动,累计管控重点人员1.5万余人,组织核酸检测19万余人,无一例疑似或确诊病例;统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辖区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新增城乡劳动力就业959人,转非安置84人;新建1个镇养老照料中心、8个残疾人温馨家园、9个村(社区)养老驿站、养老助残、社会救助、慈善救济等工作切实加强,8家养老驿站为老年人提供服务2.2万人次,1个残疾人温馨家园建成投用,实施无障碍改造26处,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5900万元。镇社会事务科荣获“北京市民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文化建设取得进展。实施了宝林寺修缮、和平寺修缮、南口城影壁墙维护等一批文物保护工程,完善文物单位安防设施和管理档案,加强文物安全监督员队伍建设;编撰了南口名人、名胜古迹等图书;“和美南口杯”文体艺术节品牌效应初步形成,成功创建北京市体育特色镇;1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建成投用,基层文化设施达标率达到90%以上。平安建设更加深入。完成一带一路、十九大、建国70周年、世园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治理三年行动,累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3.5万余家次,发现整改隐患9600余处,建成小型消防站、消防体验室和森林扑火队,免费发放一氧化碳报警器2400多个,60岁以上家庭烟感报警器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北京市安全社区。统筹推进社会面防控、信访维稳、反恐防恐、铁路护路、禁毒铲毒、反邪教等工作,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8%左右的较高水平。2019年底,全镇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完成规划目标;全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有所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获评市级充分就业示范镇。第二章乘势而上谋划未来发展蓝图一、“十四五”发展形势分析(一)阶段特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是南口镇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积极承接适宜的公共服务及产业功能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时期,南口镇聚焦新市镇建设,培育集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涵养区保护,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二)发展机遇1、新市镇的新定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选择在城市重要发展廊道和主要交通沿线、具有良好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高的地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功能相对独立、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新市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地区发展,承接中心城区部分专项功能疏解转移,具有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新型城镇J在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中提出高品质建设南口新市镇。南口镇地处昌平区“一轴一带一廊,两城一区多点”的空间结构中的“多点”,“多点”上的南口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特色发展模式,着力建成小而精、绿且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市镇。南口镇定位为“以生态保育、产业升级、老镇区改造为重点,建设长城文化带上农业、工业、科研、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新市镇。在城镇集中建设区范围内统一部署,推进南口镇区范围内的城镇化进程。加快治理整治完善型村庄,落实减量任务,完善乡村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生活环境质量”。图2-1昌平区空间结构规划图2、厚重的历史文脉南口是汇集居庸关古道、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七大文化体系(交通文化、军事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史前文化、陵寝文化)及历史山水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重镇,也是三大文化带交融汇集的重要节点。史前文化:雪山地下埋藏区史前遗址。军事文化:以城堡、烽火台和城墙构成的长城防御体系(南口城、上关城、居庸关)。交通文化:居庸关大道、皇家御道、京张铁路。宗教文化:和平寺、宝林寺、南口清真寺。陵寝文化:贵族、名人墓。工业文化:京张铁路、南口车站、南口工业企业。红色文化:南口战役、烈士墓碑、陵园。3、丰富的生态资源南口北枕军都,西拥太行,东临沧海,南望京师,全镇生态资源丰富,整体呈现山水交融的脉络。地处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分界处,山地占镇域面积的75%,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在南口山前,山地突变为平原,没有过渡,由此形成特殊的多层性地貌。南口地区在大运河文化带中有着的重要地位,镇内河流属于北运河水系温榆河的主要支流北沙河。镇内共有发源于军都山、西山的关沟、虎峪沟、响潭沟、桃洼沟、檀峪沟、花塔沟、兴隆口沟共七条河沟。4、优越的区位条件南口地理区位优越,距离昌平新城仅10公里。交通区位条件良好,京藏高速穿镇而过,对外交通便捷。(三)面临挑战1、生态品质仍需提高南口的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推进,但生态品质较低。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实践的转变仍滞后于理念,存在保护修复目标单一,未体现生命共同体理念;工程系统性不够,各个子项目关联性不足;保护修复仍以工程措施为主等问题,绿色发展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2、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全镇经济结构中工业所占比重较大,支柱产业和知名高科技大企业较少,虽有三一重工、清华科技园、北京化工大学入驻南口,但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行业带动能力有限,经济运行抗风险能力较低。为顺应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形势,工业企业面临转型发展。低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高,且商贸服务业发展滞后,旅游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3、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南口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权属单位多,全镇土地受大型道路、企事业单位及军队的分割严重,布局分散,难以整合,限制了土地资源潜力的释放,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为存量土地盘活造成阻碍。4、村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十三五”期间,南口镇在乡村振兴和疏整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农村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一方面,镇内乡村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很强,农民更愿意种植有政策补贴的“一花三果”,集体经济缺乏自主性,一产产值较低,三产有少量农家院,但不成规模,并且一产与三产融合较差。5、镇区改造难度大南口镇建镇历史较长,工业企业、铁路单位和军事空间均在镇区有分布,导致镇区空间布局散乱;这部分企业单位人口有独立的生活配套设施,难以和镇区统筹利用,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等基础设施数量不足,质量较差,亟需完善;镇区风貌多样,难以体现南口镇特色。二、“十四五”发展蓝图(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蔡奇书记调研昌平指示精神统领全局,贯彻落实总体规划,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周边区域协同发展要求,紧抓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以建设现代工业产业园和尖端国防科学技术平台、国家公共安全平台建设及研究基地为带动点,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着力引进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提质、统筹城乡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生活品质。以高品质建设南口新市镇为出发点,将南口镇建设成为长城文化带上农业、工业、科研、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新市镇。(二)发展定位南口镇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是建设新市镇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承担生态涵养区保护、浅山区生态保育、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民安居乐业等一系列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把握南口镇中长期发展定位。昌平区对南口镇的功能定位是“以生态保育、产业升级、老镇区改造为重点,建设长城文化带上农业、工业、科研、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新市镇。”根据昌平区对南口镇的功能定位,结合南口镇自身的优势、资源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确定南口镇的发展定位为:长城文化带上农业、工业、科研、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新市镇。(三)发展策略结合南口镇的发展优势与面临挑战,分析南口镇特点,确定南口镇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策略是:1、生态保护策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落实生态涵养区保护任务,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浅山区生态保育,通过特色生态整治,进行北部浅山区生态修复,强化山区生态功能,建设生态屏障,保障生态安全。保护水资源,加强水源地保护、水生态建设,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2、城乡统筹策略整合资源要素,统筹开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微改造微提升等途径,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根据居民需求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人优美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坚持当地人民利益优先原则,充分挖掘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区域间差异,实现区域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3、产业提升策略转变产业发展思路,注重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化。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构建以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骨架的具有南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按照现有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三一重工、市政路桥等工业企业向智能装备、绿色制造方向发展,吸引一批上下游优质中小企业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以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清华核研院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激发创新发展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促进校地协作发展;大力发展沟域生态旅游,发挥关沟、响潭沟示范带动作用,建设生态景观旅游带;大力疏解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疏解退出一般性制造业,就地淘汰污染较大、耗能耗水较高的行业和生产工艺。4、保障民生策略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优质公共服务设施。5、服务先行策略着眼全局,统筹规划,实行基础设施先行、打造高品质发展环境的策略。公共服务领域中确保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体等重点事业的均衡发展,加快山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从总体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把军队保障纳入南口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上完善军队保障需求的衔接和落实机制。(四)发展目标以建设“长城文化带上农业、工业、科研、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新市镇”为总体目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生态友好绿色发展、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民生建设不断推进。表21南口镇“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序号指标名称规划目标指标属性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预期性2森林覆盖率60%预期性3林木绿化率82%预期性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预期性5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10预期性(五)发展布局纵横联动,多带衔接,确立发展脉络,形成“两轴多带、一心两区”的空间结构。两轴:京藏京张协同发展轴和山前生态景观轴京藏京张协同发展轴:依托京藏交通优势,老京张铁路交通文化优势,关沟沟域生态优势,融入居庸关长城文化,发展有文化特色的关沟沟域生态旅游。山前生态景观轴:以山前景观为特色,彰显浅山区历史文化风韵,串联七条沟域,促进联动发展。多带:沟域生态景观旅游带响潭沟(羊台子沟):依托响潭沟自然形态和响潭水库的滨水景观,配合关沟共同发展生态景观旅游带。虎峪沟、兴隆口沟(大石坡沟):东西部重要沟域生态景观旅游带,依托虎峪风景区、和平寺等景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沟域生态旅游。桃洼沟、潭峪沟、花塔沟:协同生态景观带,做好生态建设,发挥生态景观作用。一心:镇中心镇中心改造区。两区:工业产业区和高教科研区西部工业产业区和东部科研产业区。图2-2发展布局示意图第三章巩固生态本底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南口镇地处生态涵养区,应将保障生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共同体,按照生态涵养区的总体要求,着力建设首都西北生态屏障,构建较高品质的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实现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浅山区生态保育,通过开展特色生态整治、保护水资源、保护耕地、建设镇村绿色空间,构建全镇山清水秀生态空间格局。一、优化全镇绿色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山区整体生态屏障作用,加快推进浅山区生态保育,以七条沟域为切入点,以生态品质提升为重点,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保护利用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提升生态文化资源品质,彰显浅山区历史文化风韵,结合疏整促工作做好浅山区建设管控,筑牢山区生态屏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旧城改造拓展镇村绿色空间,营造尺度多样、类型丰富的镇村绿色空间系统。加强“京张”通道沿线门户节点和关沟沿线水系山体的景观提升,凸显南口文化意象。二、增强生态涵养功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强化山区生态功能,筑牢西北部山区浅山区第一道生态屏障。落实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实施意见,狠抓浅山区生态修复和建设管控。通过特色生态整治,进行北部浅山区生态修复,强化山区生态功能,建设生态屏障,保障生态安全。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建设。全面清理生态破坏业态和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控制浅山区的大规模人口涌入和集聚,还原浅山区的山野之美、静谧之美、和谐之美。优化村镇建设,着力提升浅山区人居环境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用好浅山区的生态与景观优势,发展高水平的生态型、人文型旅游服务。(一)沟域生态修复镇内西北部的虎峪沟、关沟、响潭沟(羊台子沟)、桃洼沟、潭峪沟、花塔沟、兴隆口(大石坡沟)沟七条沟域地形集山前平原、浅山和深山区三大阶梯,生态修复以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为核心,在进行沟域生态修复时注重在材质和措施上尽可能体现生态性,注重游人体验,在生态营建的基础上融入景观设计的打造,提升生态品质。结合关沟沟域生态修复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响潭水库上游河道(龙潭村段)生态治理等项目统筹推进沟域生态修复。加大林地整体生态保育力度,加强森林抚育,提升各类林地综合生态效益,改善动植物资源的生境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二)彰显浅山区历史文化风韵以突出历史文化脉络,凸显时代精神为原则,保护利用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借助居庸关、和平寺等历史文化节点资源优势,配套旅游服务设施,提升生态文化资源品质,彰显浅山区历史文化风韵。整合丰富的历史资源,建设好关沟七十二景昌平段和老京张铁路有关的文化景观,加强重点文化景观周边环境整治,如居庸关、和平寺等景区周边环境整治。(三)浅山区建设管控坚持问题导向和对新生违法建设零容忍,持续抓好浅山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坚持控增减存,恢复生态环境。结合疏整促工作做好浅山区建设管控,严控开发强度,从严治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严禁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保护重要山峦背景。三、深入开展环境治理(一)大气污染治理深化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聚焦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深化“一微克”行动,坚持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并重,持续聚焦扬尘源、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生产生活源等重点污染来源,确保PM2.5和粗颗粒物浓度同步持续下降。全面落实北京市扬尘管控工作意见,突出抓好施工扬尘、道路扬尘、裸地扬尘“三尘”共治,有效抑制扬尘污染。加强移动源污染管控,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扎实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措施,加快老旧机动车及高耗能运输车辆淘汰更新,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绿色出行。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专项治理,重点实施企业深度治理、沥青和混凝土搅拌站改造等减排工程。(二)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实施好节水行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实现经济社会用水总量零增长,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用水节水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坚持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零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优化用水结构。生态环境、市政杂用水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洪水,促进生产和生活全方位节水。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整治水源保护地内的不规范用地,确保饮用水安全。重点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工作,加强水质监测和水源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保障饮用水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加强全镇关沟及响潭水库等河道、水库等水域空间及其防护空间进行重点保护,严格建设管控。通过开展小流域治理等项目保护水生态安全,改善水体水质,提升水生态涵养功能,提升滨水水岸景观。(三)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大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企业环境执法和污染治理力度,严格环境准入,防治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新污染。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全面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推进农业污染防治,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四、树立绿色环保理念(一)培育绿色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产业体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支持环保产业、清洁能源。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和乡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构建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加强电动车和清洁能源车的推广应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使用清洁化。推进绿色信息传播,搭建公众参与平台,鼓励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众自治组织等参与生态建设,积极引入环保组织、志愿者进社区举办环保宣传、环保知识科普和环保知识竞赛,鼓励居民节水、节电、绿色出行,培养环保节能的生活习惯。推行政府绿色办公,实行无纸化办公,降低行政物耗,优先采购可循环利用、可再生、环保产品和设备。第四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根据南口镇目前产业分布和城镇发展格局,结合北京市、昌平区产业发展要求,按照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思路,坚持创新驱动,适应高精尖产业体系转型升级需求和融合发展趋势,以工业产业、科技产业为主导,以沟域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形成全镇重点发展的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新经济发展趋势,拓展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应用与智能制造等产业的融合,积极探索和布局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实现在新消费、新基建、新场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继续疏解低效产业,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科研产业区沟域生态旅游产业区图4-1产业分区示意图一、推进工业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智能装备产业。鼓励三一重工、市政路桥等工业企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南口的轨道交通装备及外延设备产业。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新经济发展趋势,拓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应用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的融合。通过吸引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入驻,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时推进服务机制创新,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整合三一周边低效村庄集体产业用地,集中在西部工业区周边布局,联动村庄共同发展,为工业产业升级留出发展空间。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探索镇区周边的三大厂等停产闲置老厂改造路径,实施更新改造,转型升级,鼓励既有闲置老厂存量更新,利用腾退空间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吸引和配置高精尖产业项目。引入多元创新主体,统筹推动老旧厂房转型升级。二、发展沟域生态旅游依托镇域北部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以七条沟域为切入点,发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沟域生态旅游。建设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产业为主的山区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补充沟域旅游设施短板,鼓励沟域沿线具备条件的村落发展特色旅游接待设施,利用乡村闲置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展示南口文化底蕴。发挥关沟沟域旅游示范带动作用,分层次发展沟域生态旅游。以点状供地方式保障建设沟域生态旅游景观带的用地空间。关沟依托关沟沟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节点,配合沟域经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发展有文化特色的关沟沟域生态旅游,打造“赏关沟美景,品关城文化”的全镇沟域旅游示范区。响潭沟依托响潭沟(羊台子沟)自然形态和响潭水库的滨水景观,配合关沟共同发展。虎峪沟、兴隆口(大石坡沟)沟分别依托虎峪风景区、和平寺等景点发展沟域生态景观旅游。桃洼沟、潭峪沟和花塔沟做好生态建设,发挥沟域生态景观作用。积极探索历史资源同科技资源融合,打造新产品供给,将居庸关长城的“国防”元素同科技文化结合,打造互联网安全文化品牌。积极研发既有非遗元素,又有市场前景的实用性、创新性旅游商品。推进居庸关创建5A级景区,建立长城文化资源数字化档案,开展“居庸叠翠”、关沟七十二景昌平段历史文化景观再现工程,通过挖掘南口文化资源,增强产业竞争力。三、发展高教科研基地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依托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高校研发资源,吸引人才,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人才培养供给渠道,建设各级专家服务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形成高校订单培养,定向输送至研究、创新型企业的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对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聚焦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发挥清华核研院、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央地协同,强化科研孵化功能,促进校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能力。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生活改善相协调、与山区生态化发展相促进,在现有的农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特色生态农业与沟域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开展生态乡村建设统筹发展,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发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生态农业统筹发展,为加快土地流转,构建标准化农业产业园区,引进新品种,与科研院所相结合,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构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打造生态农业产品品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融合休闲农业观光,开展乡村民宿、文化体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