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说课稿.1.docx
13.3比热容淮北市烈山区实验中学汪治国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淮北市烈山区实验中学的汪治国。我说课 的题目是比热容。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想。一、课标教材分析比热容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3节的内容。这是本章的单元知识 结构图。本章从分子动理论开始,先建立了内能的概念,讲述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而本节比热容的概念就是建立在热传递的基础之上的。比热容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温度、热传递和热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 究物体温度变化与热量的关系,而比热容概念是解释许多物理现象的基础,能帮 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比热容也是热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标要求,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热量的计算。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课标分析,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物理观念: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了解物质吸热的现象,自主构建比热 容概念。强化了学生的物质观和能量关。2、科学探究: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分组探索,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3、科学思维:学生通过定性分析,认识物质的吸热现象,通过开展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定量分析和科学推理形成对比热容概念的科学认识。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现象观察、数据分析、形成概念的过程,让学生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三、学生特征分析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班的学生进行了分析,发现在知识基础方 面,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掌握了温度、热传递和热量等相关知识。认知水平 方 面,学生在学习比热容概念前,已经经历了一些概念的建构过程,如:速度、 密度、以及功率等.这些概念的建构过程都涉及到了控制变量法和比值定义法 的思想,这些均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概念都只涉及两个物理量,而比热容是利用其他三个物理量定义第 四个物理量,难度较大。因此,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难点设置为比热 容概念的建立。四、教学活动设计1、单元核心任务设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如下: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以及在感知学科知识的整体性中获得解决真 实问题的学科关键能力.我设置了本章的单元核心任务。任务背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温度会升高,为降低发动机温度,需 利用冷却液对其降温。在老式汽车中常采用水作为冷却剂。但由于水的凝固点高, 在寒冷的冬天容易结冰。故现在汽车多使用乙二醇防冻液作为冷却液。核心任务:探究乙二醇汽车冷却液的制作及工作原理并将核心任务进行分解,利用本章每节内容的学习解决一个子任务。本节 需完成的任务即是:探究冷却液中均含有大量水的原因。2、课堂导入、提出问题所以我先在课上投影出市面上冷却液的配方,以及食用油的沸点和凝固点。提出问题:为什么选择水而不选择凝固点更低、沸点更高的食用油作为冷却介 质?设计意图:利用核心任务的建立驱动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激发了学生的 求知欲望。3、科学探究、设计方案教学活动1:由上述的问题,学生提出猜想:水的吸热能力比食用油的大。教师加以引导,通过有结构的问题链使学生明确如何设计实验来比较水和 食用油的吸热能力。(1)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2)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3)要想通过比较吸收热量多少来比较物体的吸热能力必须要满足什么 条件?(4)不能直接测量出物体吸收的热量,应该如何比较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呢?(5)很难控制升高的温度正好相同,相反比较好控制加热时间相同,还有 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吸热能力么?同时通过其中的推理过程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经历“比较不同种 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推理过程,理解控制变量法;经历用加热时间来代替吸收 热量的多少,理解转换法思想。设计意图:教师分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来比较水 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经历“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推理过程,理解 控制变量法;经历用加热时间来代替吸收热量的多少,理解转换法思想。4、实验探究、建构概念教学活动2: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明确了实验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进行 实验。每小组利用相同的电加热丝对不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并用表格记 录 水或食用油的温度、变化温度、以及对应的加热时间。教师将学生实验数据录入表格,展现在大屏幕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分 析实验表格中的哪些数据,可以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如果水和食用油 的质量不同又该如何比较?如果水和食用油的质量和升高温度均不同如何比较? 通 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用类比方法,采用密度的 定义方式得出可以比较T/mA t的值来比较物体的吸热能力。教师通过表格 计算出Tm t的值,展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再次对数据分析概况得出物质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即Qmt反映 了物质的吸热能力。根据学生总结的结论,教师给出了比热容的定义、单位以及公式。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并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使学生经 历了由实验现象到问题剖析、观点提炼、结论提出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 的物理思维、实验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5、深入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活动3:在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我让学 生根据所学的比热容知识,讨论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原理。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利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 物理的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教学活动4:为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让学生能够利用比热容公式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先自行阅读P14热量的计算的内容,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的冷却液 的相关例题。例题:一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发动机的温度达到了 70,现需要通过冷 却液将其冷却至50o假设发动机在此过程中会放出8.4×10 J的热量,如 需4将这部分热量全部吸收,需要I(TC的冷却液多少千克?(假设无热量损失,冷 却液的比热容为C 2.4 103J C ,吸热后冷却液温度升高到50)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让学生学会利 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堂教学评价在本节的教学活动完成之后,为了学生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和形成正确 的自我评价。我让学生从知识、方法上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经验,并按照下表 对自己和本组的其他同学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任务完成评价表任务檄B级徽个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理解比热容的 概念知道的非常清 楚大概清楚不是很清荒会利用比热容 的知识解释生 活中的现象都会解释会解释一部分完全不会解释会进行热量的 计算会算简单的会完全不会六、板书设计七、设计感悟我在本节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我认为有如下几点是我在以后的教 学过程中要继续发扬的。1、利用构建核心任务统领整个单元,利用分解任务统领本节内容,让整个教学 过程围绕着一个中心进行,符合深度学习的理念。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验探究贯彻始终,问题串引领。使探究目的更加明确, 专注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分析论证能力。同时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让学生 学会如何从大量数据中获取关键信息,增强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3、设置了课堂内容掌握评价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了解自身对本节知识 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倾听。二、生活应用三、热量计算3、实验探究、建构概念教学活动3:通过分组实验,得出实验数据,分析数据比较水和食用 油的的吸热能力,建构出比热容的概念。(1)每小组利用相同的电加热丝做对不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 并用表格记录水或食用油的温度、变化温度、以及对应的加热时间。(2)教师将学生实验数据录入EXCEL,展现在大屏幕上。(3)教师提问:水的吸热能力比食用油强。那么,需要分析实验表 格中的哪些数据,以得出结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参与并引导。 学生讨论得出:只需比较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在加热相同时间时升 高的温度即可。教师提问:如果质量和升高温度都不同,还能比较水和食用油 的吸热能力吗?学生提出可运用类比方法,采用密度的定义方式。 在教 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和数据分析,认为可以比较 T/m t这个量。(4)教师录入数据并利用Excel计算出T/mA t的值,屏幕展示 Excel表格,结果如下表所示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即使质量和升高温度都不同,对于水 来 讲,Tm t这个比值是相同的,对于食用油而言,Tm t 这个比值也是相同,但水和食用油的T/mA t值不相同。 这说明T/mA t的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加热时间反映了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因此准 确 来讲,应该是Qm t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它定义为 “比热容”,符号为c。教师根据学生总结的结论,教师给出了比热容的定义、单位以 及公式。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并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使 比热容概念的得出证据充分,学生经历了由实验现象到问题剖析、 观点提炼、结论提出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实验 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4、深入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活动4:让学生根据所学比热容知识,讨论生活中一些现象的 原理。例如:用热水取暖、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为什么同一纬度 的海滨城市和沙漠地区的气温变化差别如此大?解释本节开始时提 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加以总结。设计意图:分析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让他们懂得如何充分发 挥利用普通常见物质的物理特性,发挥其重要作用,潜移默化中也 树立起了他们的科学担当精神,培养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 进可持 续发展的责任感。利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现 了从生活 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活动5:学生自行阅读P14热量的计算的内容,利用所学知识, 解决书本想想议议的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学习,既是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让 学生学会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活动6:让学生从知识、方法上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经验,对 自己和本组的其他同学按照下表对本节课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并根据自我掌握情况进行 自评互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有利于学 生形 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六、板书设计七、设计亮点创新亮点一利用构建核心任务统领整个单元,利用分解任务统领本节内容, 让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一个中心进行。创新亮点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验探究贯彻始终,问题串引领。使探究 目的更加明确,专注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分析论证能力。创新亮点三多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给学生举例子,体现了从生活走向 物 理的课程理念。实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