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0领导科学学习笔记.docx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一、领导活动的产生:原始社会的集体领导方式不仅极其简单,而且常常需要结合图腾崇拜,原始的自然领导制度是“禅让制”二、领导活动的发展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属于小生产的格局,与此相适应的领导方式,也主要凭借领导者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才干,这种小生产条件下的领导,称为家长式的经验领导与社会化大生产、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方式是科学领导区分自然式领导、家长式领导、管理式领导和公仆式领导的标准是领导的历史进程,三、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一)决策工作专门化。1表现为“事业部制”的产生,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提出“集中政策、分散管理”,建立“事业部制”,实质是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斯隆被誉为带来“组织革命”的“现代组织之父”。后来,西蒙提出“决策工作专门化”的论点,2决策与执行分离,决策内部咨询与决策的分离,即“谋”与“断”分离。最早体现决策与执行分离,领导与管理分工的组织结构是经理制。(二)领导主体集团化任何领域的领导主体都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三)领导方式民主化主要表现为事业部制及民间咨询机构的出现,监督的独立化,领导方式法治化。1权力分享、权责一致是民主体制的根本特征。2民主化趋势的另一表现是监督的独立化。3领导方式的民主化必然要求法治化。(四)领导方法科学化一是遵循严格的程序;二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第二节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代表西方领导理论发展的阶段成果: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二、领导科学生产的历史条件:1领导活动实践,是领导科学产生的源泉。领导活动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开始的,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领导科学的产生。2领导科学的产生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有密切关系。3领导科学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与深化的结果。4领导科学的产生也是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例如孔子的论语;孙武的孙子兵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三、领导科学在我国的兴起1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2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总结党的丰富领导经难和领导理念的需要。3领导科学的产生是借鉴古今中外领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结晶。领导科学在我国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完善于21世纪后C1983年5月,由上海的夏禹龙、刘吉、冯之浚、张念棒撰写的领导科学基础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领导科学专著,标志着我国这门科学进入初创阶段。第三节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一、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领导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基本任务是研究现代大生产条件下领导活动的规律。二、领导科学的范围和特点(一)领导科学的范围:1领导本质的理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领导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2领导观念的理论。3领导职能的理论。4领导体制的理论。5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的理论。6领导方法、艺术、作风的理论。7领导绩效考评的理论。(二)领导科学的特点:综合性、应用性、社会历史性。三、领导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管理科学更多地接近硬科学,而领导科学更多的接近软科学。第四节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1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新局面的需要。2 .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3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4 .是迎接新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二、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1要重视学习理论。2要加强理论的应用,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3还要注意以下几种方法:实证方法、历史方法、比较方法、案例方法、系统方法、借鉴方法。第二章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第一节领导一、领导的含义领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运用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各个客观对象,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一)领导的属性1自然属性:是带领、引导、指挥、协调的属性。领导首先是社会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领导的自然属性的一般标志就是统一意志和一定的权力2社会属性: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属性就是领导的社会属性。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领导的本质。(二)领导的特征1领导认识的特征:(1)原则性: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超前性:(3)综合性。领导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活动。(4)创造性(5)系统性:领导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等。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领导的发展。2领导实践的特征:(1)权威性:领导实践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具有权威性。领导的权威来源于权力与魅力的统一。领导活动是一种组织行为,其首要特征是权威性,(2)依附性(3)目标性(4)组织性(5)协调性(6)超脱性。周恩来认为,领导工作只有从事务主义中摆脱出来,才能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能。(7)服务性:领导就是服务,服务人民就是领导活动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领导的类型1以领导的历史进程为标准,分为:自然式领导、家长式领导、管理式领导和公仆式领导。2以领导的行为方式和特征为标准,分为:原始简单领导、集权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公仆式领导、专家式领导。与社会化大生产、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方式是专家式领导。3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分为:原始社会的领导、剥削阶级社会的领导、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4以领导的工作领域为标准,分为:政党领导、行政领导、军事领导、企业领导等。5以领导成员为标准,分为:个人领导和集体领导。6以领导的层次为标准,分为高层领导、中层领导、低层领导。7以领导关系为标准,分为:层级式领导、单线式领导、星式领导、轮式领导、网络式领导等。8以领导工作的重心为尺度,分为:以人为中心的领导、以事为中心的领导、人事并重式的领导。9以领导所拥有的权力和影响来源为依据,分为:正式领导、代理领导、非正式领导。10以领导手段为标准,分为:正向领导和负向领导。(四)领导的基础所谓领导基础,是指领导活动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领导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领导权威),领导综合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是权力。领导者的权力来自两个方面,即由组织授予的外在权力和来自于领导自身的内在权力。品德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还要具备相应的领导才能,拥有渊博的知识。二、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领导就是服务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教育。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应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要做好教育者的工作,首先必须甘当群众的学生。第二节领导者一、领导者的含义领导者是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一)领导者的本质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应当是当权者、负责人和服务员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二)领导者的特征1拥有职权。职权的性质:职权是组织赋予的,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权力;职权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制范围;职权有客观内涵,与领导者的个人的主观特征无关。2负有责任:政治责任、工作责任、法律责任。3提供服务4富于创新,5多重角色二、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其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再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就是“领路”和“引第三节被领导者一、被领导者的含义被领导者是指在领导者的领导下,按照领导的意图,为实现组织目标,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个人或集团。(一)被领导者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的被领导者是社会的主人(二)被领导者的特征:1服从性、2受动性、3对象性、4源泉性、5不担任领导职位或担任校领导职务。二、被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1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第一,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第二,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第三,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领导目标与领导效能的中间环节是被领导者。2什么样的被领导者才是“好的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对待领导者的正确做法是:一个好的被领导者,应该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参政议政的知识、能力、能够与领导者共同把握住社会主义领导的正确方向、踏踏实实地实现领导目标。一是服从领导;二是支持领导;三是监督领导。第四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领导者是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被领导者是指在领导者的领导下,按照领导的意图,为实现组织目标,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个人或集团。1相互信任的关系。2相互促进的关系。3相互支持的关系。4相互转化的关系。5相互监督的关系。第三章领导的职能和原则第一节领导的职能一、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1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2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3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二、领导的一般职能:引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教育。引导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领导的具体任务就是为群众引路和导航,核心是规划目标,也是提出任务和制定实现任务的方法。评定领导工作效率高低最根本的是看领导者能否正确的规划目标。(二)指挥指挥就是领导者运用组织权责,发挥领导权威.推动下属为实现既定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这是领导者权力的突出表现。指挥一般可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种方式。1命令以强制性为后盾,是一种具有明显约束力的指挥方式,也是一种最常见的指挥方式。2说服,是指领导在布置任务时要能够晓之以理,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3示范的方式:(1)领导表扬先进,推广经验;(2)以点带面,典型引路;(3)身先士卒,为人表率等。领导的示范作用常常是无声的命令,这种指挥方式,往往能取得突出效果。(三)组织组织就是按照目标合理设置机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使用人员等,这是实现领导任务的可靠保证。(四)M协调就是领导者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其所领导的系统内外部环境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以便高效率地实现领导目标的行为。1 .领导协调的内容包括:领导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各项职能活动之间的协调;领导系统内外人际关系的协调。2 .领导协调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租逊他进来达到新的平衡;二是通过纠偏来维护正常的秩序.积极的积极和严肃的纠偏有助于实现领导的协调职能。(五)监督J就是经常检查规划目标任务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领导者的首要职责是制定标准,其次是深入调查(六)教育教育就是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培养,训练,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改正错误。可以将教育划分为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三、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一)科学决策:是领导活动的最基本的职能(一)选才用人。(三)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宗旨是服务。第二节领导的原则一、领导的总原则(一)党的基本路线原则。(二)实事求是原则。(三)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包括:1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2各级领导机关,除派出机关外,均由民主选举产生。3各级代表大会产生本级委员会,各级委员会均由本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4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群众意见,及时听取他们提出的问题;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地解决各自职责范围以内的问题。5各级组织都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通过集体讨论后才能做出决定。6上下级组织要互相沟通,互通情报,互相支持,配合和监督,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保证领导者的活动处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人民利益的领导者的权威。领导班子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求:民主集中,集体领导,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四)群众路线原则。1.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观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2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观点;3树立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4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5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二、领导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原则、分层领导原则、系统整体原则、权责一致原则、民主公开原则、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一)统一领导原则怎样做到“统而不死,活而不乱”?1统一领导原则要求领导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为规范。统一领导是领导的实质内涵,是领导活动成立的原因。2统一领导有两方面的意见:一是组织体制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二是人员序列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3还必须要解决两种关系。第一,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第二,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真正的统一领导应该是“统而不死,活而不乱”。(二)分层领导原则首先,分层领导由置剧醛所决定。其次,分层领导与领导职能相适应。再次,分层领导应该促进领导工作的有效性。(三)系统整体原则要求领导者用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形成最佳的整体效能。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四)权责一致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都应具备一定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并使它们相互一致,努力做到事有人管,管事有权,权连其责,利益与成绩相关。1职务与权力统一。职务与权力分离,就会使领导出现工作“虚位”。2权力与责任统一,权力与责任分离就是官僚主义产生与泛滥的基础。3职务与利益统一,职务与利益相脱离会使领导工作缺乏动力(五)民主公开原则要求高度重视发扬民主,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1能较好地体现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2将有助于领导决策。3办事程序公开,是群众对领导实行民主监督的前提。4也是提高领导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六)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1必须明确每个领导成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并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各自相应的政治,工作和法律责任;2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包括质量、数量标准以及时限要求等;3把考核结果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结合起来,体现奖优罚劣原则;4分工负责必须以相互支持和配合为前提,以共同实现领导总体目标要求的任务为己任。依据领导的职位而产生的权力是奖惩权。第四章领导观念第一节领导观念概述一、领导观念的基本内涵领昱观食指领导者对领导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本质的认识或反映。具体体现在:1它既带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印记。2具体地受到人们主观心理特征的影响。3从根本上说,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动领导观念更新的原动力。二、现代领导观念的基本特征领导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国各级领导者的领导观念具体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以马列主义、毛ZD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备坚定的、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二,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要摒弃或改变那些已经过时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旧观念,又要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正确的、进步的新观念。第三,既要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特色,立足本国与当前,又要面向世界与未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任务的需要。三、领导观念的重要作用领导观念影响和制约着领导工作的方向和水平,检验领导观念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是实践。对领导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为:第一,领导观念指导领导者的思维活动,制约领导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第二,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影响领导活动的成败。第二节现代领导的基本观念一、政治观念(一)政治观念:领导者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本质的意识和看法政治观念集中表现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大局。(一)领导者树立政治观念的必要性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观念。第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需要正确的政治观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需要树立清醒的政治观念。第四,坚持执政学的性质和宗旨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第五,做好对外工作,有效抵制和平演变,需要坚定的政治观念。(三)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第二,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甘当人民公仆,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第三,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全局。第四,坚持严肃的政治纪律,保持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严肃的政治纪律,就是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维护中央权威和改革开放的全局与大局。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就是善于从政治的高度划清一系列重大界限。政治敏感性,是指在错综更杂的政治现象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提高区分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反应迅速而不迟钝,头脑清醒而不糊涂,立场坚定而不动摇。二、人本观念(一)人本观念的基本内涵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就在于强调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必要性1.坚持以人为本是由领导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2.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对领导者的本质要求。(三)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1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2坚定先人后事的立场。3坚持依靠关键人才的原则。4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拿破仑:“世界上没有无用的士兵,只有无能的将军”。5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6倡导人文关怀。三、权力观念(一)权力观念的基本内涵权力观念,是领导者对权力的来源、性质、内容及行使等方面的系统认识或根本看法、态度,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二)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的基本要求1对权力内容的正确认识。领导权力:强制权、法定权、奖励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2对权力来源和性质的正确认识。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意味着人民的信任与委托,必须用于为人民服务。3对权力行使原则的正确认识。领导行使权力要遵循合理合法的原则。4对权责关系的正确认识。领导者行使权力意味着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5 .对用权监督的正确认识。领导权力的行使过程需要监督,权力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可靠保证。四、法治观念(一)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6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7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8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9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二)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1 .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2 .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切实依法行政的首要条件。3 .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4 .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保障人权的需要。(三)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1 .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2 .自觉抵制特权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3 .自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树立人权保障的观念。4 .自觉坚持依法领导,树立依法用权的观念。五、市场经济观念(一)市场经济观念的基本内涵市场经济观念,是指领导者对市场经济要有正确的、深刻的、全面的认识。(二)领导者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的基本要求1认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市场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能够更好地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完善商品市场体系,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2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了解市场经济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3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4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六、改革创新观念(一)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内涵改革创新观念,是指人们对改革创新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包括:什么是改革创新,为何改革创新,为谁改革创新,怎样改革创新以及如何评价改革创新等基本观念。领导观念创新的根本要求是实事求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二)领导者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必要性第一,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第二,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客观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三,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第四,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保证领导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三)树立科学的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要求第一,认识改革创新的性质和目的。第二,明确改革创新的价值和作用。第三,坚定改革创新的立场和方向。第四,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第五,善于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和方法。七、政绩观念(一)政绩观念的基本内涵(二)领导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的基本要求1明确什么是政绩。政绩就是各级领导施政的积极成果。2明确为了谁创造政绩。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3明确看待政绩的标准。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4明确怎样创造政绩创造政绩的根本途径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一个艄公一道河”“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讽刺和批评领导者的政绩观。第五章领导决策第一节决策及其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一、决策的概念1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选择决策的决定。2决策的要素有: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环境、决策后果等要素构成。邈邕J是作出决策的个人和集体,在决策系统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是决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是指可供决策者选择的方案,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差异性。单方案选择在决策中称为“霍布森选择”,即只有一个方案而无其他选择倒地的决策决策环境:是指影响领导决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邈宦里J指决策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3决策活动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针对性、目的性、实施性、选择性、优化性。在同样的条件下,领导工作追求以最低的代价和最好的效果实现既定目标,这是指决策的优化性4经验决策:它主要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才智和经验而作出的决策。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经验决策方式的真实写照。主要特点是:(1)是个人的决策活动,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素质作出决策。(2)经验决策处理的信息量有限,是一种定性不定量的决策。(3)决策缺乏连续性和规范性,主观随意性大。5科学决策:(1)科学决策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的现代领导决策方式,是遵循科学的原则和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进行的决策活动。(2)特点有:一是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二是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二、决策的分类决策分类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人们分清职责,各司其职。按照不同标准,决策分类如下:(一)领先决策者在管理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划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二)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战略决策是关系到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主要表现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方案。以定性为主的决策,一般采取非程序化的决策方式。战术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作出的决策。具有具体化、定量化的特点。(三)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四)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型决策,是指行动中重匏出现的例行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发生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五)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风险性决策:提供给决策者的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但是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是己知的。三、决策的模式(一)理性决策的模式理性决策模式强调决策者必须严格依照科学程序进行,注意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决策,注意决策过程中的定量分析,甚至不惜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现代决策理论的创始人醛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二)渐进决策的模式1 .由美国的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这种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在决策问题的分析上,认为人们的分析能力有限,不可能对决策的问题作详尽分析,而是将分析集中在相关的主要问题上。(2)在决策目标的确立上,认为难以一下子直接建立起一种明确清晰的决策目标,而是要求确立起一种大致的方向,然后灵活地调整每一步骤的目标。(3)在决策方案的设计上,不要求对原有决策作一揽子改变的全新方案,而是要求对原有的决策作部分修正的变化较小的新方案。(4)在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上,不是靠科学理论和方法选择,而是现实的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2.渐进决策积极意义和合理价值:注意到决策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现实性。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有助于决策的连续性;相对稳定的渐变过程,有利于防止社会动荡;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条件来进行决策,具有更强的现实性;(三)综合决策的模式美国哥伦比来大学社会学教授埃泽奥尼提出了综合决策的模式。主张综合利用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的原则和方法,这是具有更大弹性的决策模式,更能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四、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决策在整个领导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侠和作用。决策是领导者首要的基本职能。1任何部门、任何层次的领导工作都离不开决策。2决策是贯穿于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3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4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5作为现代社会的领导,其基本职能首先是决策,这是领导工作的关键环节。第二节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一、科学决策的原则1.)科学的决策一般来说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标准:第一,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第二,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第三,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要小。第四,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二)科学决策必须遵守以下几条基本的原则:1客观原则;2信息原则;3预测原则;4程序原则;5可行原则;6选优原则;7“外脑”原则“谋”与“断”的相对分离,智囊团成为领导决策不可缺少的“外脑”。二、科学决策的程序(一)明确问题,确立目标。()集思广益,拟订方案。(三)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四)实施方案,反馈修正。领导者在决策实施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编制实施计划,把决策具体化。2组织实施力量。3落实实施责任。4建立反馈系统。三、科学决策的方法(一)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们,提出的一种定性预测的情报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其具体做法是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询意见的决策方法。它区别于其他专家预测方法有三个特点:第一,匿名性;第二,多轮反馈性;第三,最终结论的统一性。德尔匪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组成专家小组。一般不超过20人。2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问题的背景材料。然后,由专家书面答复。3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4将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再分发给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5将专家的意见收集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进行第二次修改。逐轮修改意见并为专家反馈信息是德尔菲法的主要环节。一般经过三四轮。6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二)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激发个人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自由畅言。2强调数量。3禁止评论。4相互借鉴。头脑风暴法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三)决策树法决策树法是风险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风险决策是对未来即将出现的各种状况的概率进行判断,是一种对未来状况可能性的反应。它依据不同概率制定不同的方案,每一种方案都有一定风险,又称为概率分析决策方法,即是一种有序的概率图解法。(四)试验决策法试验决策法是针对一些新出现而且重要的问题,在没有经验、不能确切评价各备选方案,无法对方案进行最优抉择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第三节决策中的领导者一、现代决策体制(一)决策的信息系统(二)决策的智囊系统决策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主要承担者是智囊团。现代智囊系统具有集体性、科学性、相对独立性三大特点。能否发挥好现代智囊系统的作用,是判断科学决策还是经验决策的一条重要标志。(三)决策的中枢系统决策的中枢系统,是由拥有决策权的领导集体和个人所构成的,它是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在决策活动中,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1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2组织决策方案的制订。3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4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二、领导者的抉择(一)抉择方法领导者对决策方案的抉择有集体抉择和个人抉择两种方式。(二)对领导者抉择决策方案的基本要求1时效性。2系统性。3民主性。4合法性。5灵活性。三、领导者与智与团1各级领导必须在思想上重视并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2从组织上健全决策的智囊系统,扶助智囊机构,挑选优质的智囊团员,使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智囊团。3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好智囊团的作用:(1)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2)对决策方案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3)对决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咨询.(4)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分析。智囊团与领导者的关系是“多谋”与“善断”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取代。一方面,领导者必须保证智囊团的独立研究,甚至允许其唱对台戏;另一方面,领导者不能让智囊团代替自己决策,不能完全为智囊团的意见所左右。四、领导者的危机决策危机决策也称非常规决策,这是相对于常规决策而言的,是指决策问题罕见,或者决策环境变化无常,难以事先确定解决方案的非程序化决策。危机决策有如下几点要求:1快速果断:从事态的控制,症结的寻找到决策方案的实施,都要求领导者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断行动。不能犹豫不决Q危机决策的首要目标是控制危机的扩大。2高效准确。领导者在危机决策时,既要迅速及时,又必须慎重行事,周密分析,做出准确高效的决策。3非程序性。在决策程序,方法上需要领导者灵活权变,突破常规,由主要领导者最大限度地集中决策信息和资源,依靠领导者的个人经验和知识,简化程序,减少决策环节,迅速作出决策并付诸实施。领导者在危机决策中占有主导地位,面对危机,进行适当的危机决策,必须做到:首先,要主动积极,镇定自若。其次,要迅速果断,协调合作。最后,要富有创意,灵活应变。常规决策:决策者对工作中重复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决策。第六章领导用人第一节衡量人才的标准和领导选才用人的意义一、人才的特点与类型(一)人才的特点。人才具有如下特征:创造性、历史进步性、社会性、专业性、相对性。人才所从事的创造性劳动无论从性质还是从规模上都受到当时当地的特定社会条件的限制,这体现了人才特征中的社会性,(二)人才的类型。1依据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人才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2依据人才自身素质的不同,人才分为:发现型人才和再现型人才,3依据人才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将人才分为:组织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二、衡量人才的标准。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1德,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性强,作风好,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2才,就是要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本领和才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熟悉和精通自己的业务,有专业知识和能力。亲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将人才标准具体化为“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革命化,是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前提条件。(2)年轻化,是指干部应当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能够担任繁重工作。(3)知识化,就是要求干部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4)专业化,要求干部必须具有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3领导选才用人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标准,4“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的两条根本对立的人才路线,(1)任人唯贤,就是按照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选择和任用那些道德品质好并且有才干的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的人才路线,即干部路线。(2)任人唯亲,就是按照同自己的关系是否密切,感情好不好的标准来选拔任用人才,而不管其德才如何,这是宗派主义的人才路线。三、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一)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二)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三)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正确地选才用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第二节选拔人才的原则和制度一、人才选拔原则(一)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工作实绩是衡量人才的依据。(二)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三)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四)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领导者选拔人才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三种关系:1.正确处理资历与能力的关系,反对论资排辈,大胆选拔新秀。2 .正确处理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关系,既不能把知识分子与人才等同起来,又要克服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种种偏见。3 .正确处理学历与水平,实践经验与文化程度的关系,既要反对以学历论人才,也要反对以经验论人才。二、人才选拔制度(一)选举制:通过群众投票表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充分体现民主性和法治性,被公认为依法民主选拔人才的制度。1它是基于这样的理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者是为人民服务的,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2有两个特点:一是保证选举人的选举权;二是保证被选举人有竞争性。3选举一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等额选举;二是差额选举。(二)考选制:制过公开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1考试的形式有笔试、口试等,2.优点如下:选用人才具有明确、客观、统一人具体标准,实行公开、公正、平等的竞争原则,使应考者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个人兴趣选择职业,用人单位能根据一定标准选拔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三)荐选制:制荐选拔制,通过推荐的办法来选择人才的制度。1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自荐制;二是他荐制;三是群众推荐制。2优点:能够把人才推荐者和人才选拔